第二十八回 赈灾情急抱病面圣 盼孙心切懿旨册妃

张居正  作者:熊召政

翌日上午,朱翊钧刚用罢早膳,冯保就跑到乾清宫求见。在西暖阁,他把昨夜城里头叫化子闹事的情况简明扼要向皇上作了禀报。一听说闹出了人命,朱翊钧就急着问:

“死的是兵士还是叫化子?”

冯保答:“兵士死了一个,是个哨长。叫化子死了两个,一个中年汉子是打架打死的,另一个老头儿,在慌乱中让人踩死。”

“叫化子哄抢店铺,那就不是叫化子了,应该是强盗。大伴,你说是不是?”

“皇上所言极是。”冯保答道,“小鬼造反乌龟翻潭,虽成不了事,终究叫人腻味。”

“这事儿,着刑部处置。”朱翊钧说着,又想起昨天甲字库丢失龙袍的事,便接着问,“大伴,甲字库的那帮牌子,是否审出了眉目?”

“皇上是说龙袍的事?”

“是呀。”

“还没审出来。老奴按皇上的旨意,让张鲸审理此案。他拘拿了五个牌子,拷问了一天,也没问出个子丑寅卯来。”

“张鲸办过案么?”

“往常没办过。”

“没办过,他就不知道如何应付。常言道贼精贼精,既然能当贼,就是大精明人。像张鲸那样抽一鞭子问一句,人家哪里肯随便招认。”

“这五个牌子,如今在东厂羁押。”冯保本想借机将张鲸寒碜几句,想想又不妥,又道,“依老奴之见,查此类失窃案,一味的拷问终不是法,还得顺藤摸瓜,找到真正的窃贼。”

“大伴说的是,朕看这案子,还得你亲自处理。”朱翊钧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又道,“大伴,昨日朕一时性急,对你吼了几句,你莫往心里去。”

一听皇上为昨日的发怒表示歉意,冯保心头一热,答道:“皇上这是说哪里话,宫里头出了这么大的失窃案,不要说骂老奴几句,就是动一下家法,也是应该的。”

两人正说着话,忽见乾清宫一名内侍进来禀报,说是张居正紧急求见。朱翊钧一下子挺直了身子,问道:

“什么,张先生,他在哪里?”

“他在会极门口等着。”

“他病好了吗?”

“没有,听说他半躺在轿子里,下轿都困难。”

“快请,到平台。不,平台太远,恐张先生走不动,就到文华殿的恭默室吧。”

朱翊钧说罢,就让冯保跟着他,急匆匆朝恭默室而来。朱翊钧刚坐定,便见一乘两人抬的肩舆在恭默室门口停下来。两名文华殿的值殿太监上前,从肩舆上扶下张居正。因皇宫内不准乘轿,在冯保的安排下,张居正换乘了内廷专用的两人抬肩舆前来。看到他步履艰难,朱翊钧赶紧起身,到门口把张居正扶了进来。

张居正自那次听了冯保的劝告,搬回家去疗养,差不多又过去了半个多月,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加之一应重要章奏,都还得他亲自拟票,十年首辅生涯养成的事必躬亲的习惯,如今一时间改不了,虽在重病之中,朝廷中大小事儿他仍放心不下,即便躺在病床上,每天还得处理公务,少则几件,多则十几件。往常在内阁当值,遇有犯难事,他可以随时给皇上写揭帖求见,当面沟通。自患病后,君臣二人见面不容易,对一些事情的处置,纵有不同意见,也只能靠信札和让人带话儿表达。似这般墨议商榷,朱翊钧与张居正两方面都深感不便。就说昨天晚上发生的叫化子哄抢店铺事件,五城兵马司堂官贺维帧连夜跑到纱帽胡同张大学士府向他告禀。他一听就感到这绝非一般的斗殴事件,便命贺维帧去带了两个叫化子到他家来,他强撑病体,差不多询问了一个多时辰,不觉已交了未时。这时候再上床休息,躺了两个多时辰,又哪里睡得着。天快亮时好不容易眯了一会儿,却又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京城大街小巷满世界都是舞枪弄棒的叫化子,遂惊出他一身冷汗。尽管周身酸软两条腿像灌了铅,他还是挣扎着起床如常洗漱,穿戴整齐,让家人备轿前往紫禁城。在他看来,叫化子闹事是一场非常严重的突发事件,若处置不当就会留下祸根。他担心皇上考虑不周而淡然处之,上一个条陈难尽其述,所以这才决定亲自来一趟。

却说自元宵节午门城楼上分手之后,快两个多月了,张居正这还是第一次看到朱翊钧。他一入恭默室,就挣扎着跪下,给朱翊钧行大臣觐见之礼。朱翊钧拗不过,只得受礼,然后亲自把张居正搀到椅子上坐下。乍一看到张居正形神憔悴满脸病容,朱翊钧大受刺激,两眼禁不住滚下了热泪,言道:

“元辅,你病得这么沉重,何必进宫。”

张居正所坐的椅子虽然垫了锦褥,他仍觉得屁股上大便口硌得生疼,但他强忍住,努力挺直腰身答道:

“快两个月没见到皇上,臣十分思念。正好又有重要事体要向皇上当面禀奏,所以今天没有预约就进了宫。唐突之处,乞皇上原谅。”

朱翊钧本还想多寒暄几句表达慰问之意,但看到张居正难受的样子,只得赶紧问道:

“元辅有何事要奏?”

张居正说道:“昨儿夜里,发生在德胜门内的事,想必皇上已知道了。”

朱翊钧点点头,瞧了一眼打横坐着的冯保,言道:“冯公公一大早就已奏禀过了。”

“巡城御史贺维帧的紧急条陈还未读到?”

“没有。”朱翊钧解释说,“通政司的折子先送至司礼监,再由司礼监送进西暖阁,就算是急折,路途上也还得要一会儿工夫,这会儿想必到了。贺维帧的折子,是否也是说的叫化子闹事?”

“是的。”

“要不,朕命人去西暖阁把本子拿过来。”

“不用了,”张居正略一沉思,回答说,“贺维帧的本子,讲的是叫化子闹事的经过,这个,想必冯公公的述说也很详细。臣在这里要说的,是应该如何处置此事。”

“朕正准备下旨,将带头滋事的叫化子统统抓起来严加惩处,再申谕五城兵马司,限三日之内,把所有叫化子逐出京城,一个也不得漏网。”

朱翊钧的一番话干净利落,本以为会博得张居正的赞扬,却不料张居正摇头言道:

“皇上,臣抱病求见,怕的就是您如此处置!”

朱翊钧脸色一沉,问道:“元辅,难道这样处理,还会有不妥之处吗?”

“不是不妥,是错!”张居正一言政务,便恢复刚愎本性,此时他眉棱骨一耸,简捷言道,“若按皇上旨意,对叫化子严加弹压,必然激起民变。”

“有这么严重吗?”朱翊钧愕然问道。

“有,”张居正虽在病中,却依然神态严峻足以慑人,他沉缓言道,“昨夜事起之后,贺维帧跑到臣家禀报,臣让他找了两个叫化子当面询问,才得知一些实情,因此,臣一晚上都睡不着。”

“叫化子说了些什么?”冯保插嘴问。

张居正答:“那两个叫化子,一个是大名府人氏,一个是真定府人氏。大名府的那一个是位老人。他说自万历八年起,晴雨季节不按时序,春夏宜雨却一直旱,秋天宜阳又淫雨不止,导致年景荒歉收成微薄,有些田地甚至颗粒无收。但是,官府全然不念及百姓受灾实情,催缴田赋一如往日。农户家中几无隔夜之粮,哪里还能上缴赋税?偏官府毫不通融,不交田赋就拘拿锁人。农户抗不过官府,只得变卖家产,交清赋税赎出人质。如此一连两年,大名府的农户几乎破产,在家乡无法活命,只得全家人一起离乡背井,靠乞讨活命。那老人刚说完,来自于真定府的那一位中年汉子,已是痛哭失声。询其原因,他说老人所言句句属实,他本人的家产已变卖殆尽,家有八旬老母奄奄待毙,万般无奈,只有忍痛卖掉年仅十三岁的闺女,换回一点粮食赡养老母。合境饥荒,米贵人贱。卖闺女用秤称,一斤人只能换一斤麦子。这中年汉子的闺女重五十四斤,因此只换回五十四斤麦子。中年汉子将麦子留给老母度日,自己带着妻儿出外乞讨。听了这两个叫化子的哭诉,臣心如刀绞。皇上,唐杜甫曾有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说的是兵戈相见的乱世。如今是轿马挤塞于途,丝竹不绝于耳的太平盛世,在京畿之内辇毂之下,竟然还有这等饿殍遍野的惨事发生,皇上,您听了作何感想?”

朱翊钧默然良久,方沉重言道:“朕万万没想到一个简简单单的叫化子闹事,后头还有这么悲惨的故事。元辅,听那两个叫化子的口气,好像是官府逼得他们离乡背井,这话是否属实?”

张居正听出朱翊钧的弦外之音,似乎叫化子事件与朝廷推行的税政有关,立刻辩解道:

“皇上,臣执意在全国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其意一是为朝廷理财;二是惩抑豪强保护小民。我张居正务求国家富强,但绝不横征暴敛,为朝廷揽取额外之财。地方官吏为朝廷征收赋税,是依法行事,谁也没有让他们鱼肉百姓盘剥小民!”

“张先生说的是。”冯保眼见张居正咄咄逼人的架势,让朱翊钧有些难堪,便插话说,“不过,官府收税,只要没有额外征收,也没错到那里。”

“老公公此言差矣。”张居正得理不饶人,又驳斥冯保道,“农户颗粒无收,官吏凭什么还要征收赋税?”

“不征收怎么办?朝廷额有所定呀。”

“额有所定不假,但逢天灾人祸,地方官吏应及时向朝廷奏实,请求蠲免租赋。”

“元辅所言极是。”朱翊钧霍然醒悟,言道,“两年来,从不见真定、大名等府的官员有本子上来奏明灾事。”

“这就是症结所在。”张居正义正辞严,“底下的百姓,见不着皇上。官吏催收赋税,对他们如狼似虎,他们还以为这是朝廷的主张,许多怨气无法排泄,就会自然而然迁怒于皇上。古人讲‘官逼民反’,就是这么个理儿。载舟之水可以覆舟,此中蕴含的道理,还望皇上三思。”

“元辅不用再说,朕明白了利害。”朱翊钧终于悟出了张居正抱病进宫的良苦用心,感动地说,“地方官隐瞒灾情不报,是怕误了政绩。考成法有明文规定,地方官若催收赋税不力,有司必纠察弹劾。因此,这些官员为了应付考成法,保自家前程,便全然置老百姓的死活而不顾。这里头的情由,于法可商,于理难容。元辅,您说,眼下该如何处置这件事?”

张居正听出皇上既同意他的剖析,又有所顾忌,但他今天已没有精力来谈论这一问题,只就事论事答道:“昨夜由于调了京营的一千兵士前往镇压,局势才控制住,但如今聚留京城的乞丐流民,少说也有好几万人。这些人并不是成心闹事,只是想有口饭吃,对他们施加武力,终是失道之举。臣建议不要强行驱赶他们,先在城里头多开几处粥厂赈济,使他们的情绪安定下来,然后立即张榜告示,减免京畿受灾数府两年的赋税钱粮,已经强行征收的,一律退回。另外,紧急敕谕户部,调运通州仓存贮的漕粮,解往以上州府赈济抚恤。”

张居正说出早已想好的主意,朱翊钧点头称是,回道:“朕立即下旨各有司衙门,按元辅说的办。另外,为了体现朕爱民之意,朕也从内廷供用库中拨出十万两银子,作为赈济之用。”

朱翊钧如此大方,竟要拿出私房钱来救抚灾民,这一点令张居正大为感动。他枯涩的眼窝里不禁溢出热泪,哽咽言道:

“皇上,灾民们一旦知道您的慷慨之举,一定会奔走相告,山呼万岁了。”

“元辅,您曾多次传授牧民之术给朕,让朕明白‘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道理,还让朕知晓君轻民重的驭国之方,如今正好用得着。只要老百姓安居乐业渡过灾难,朕少花十万两银子又算什么!”

在冯保听来,朱翊钧这一番表白好像是为了讨好张居正。他知道朱翊钧始终对张居正存有几分忌惮,两人一起议论朝政决断大事,朱翊钧尽管有时候心里不服,表面上却言听计从。但今天的话,倒叫冯保真假难分。说是真,他昨儿个还为供用库用银不足大发牢骚,如何今儿个脑子一热,又拿出十万两银子赈济灾民?说是假,皇上这副认真的神态又让你瞧不出一点破绽。揣摩再三,冯保也不知朱翊钧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有一点他可以断定,一旦这十万两银子从内廷供用库划出,皇上肯定又会磨缠着要他想办法补回这笔开销。想着与其日后自己独吞一斗黄连水,倒不如现在就在这里把话挑明,拖着张居正一起设法填补亏空,于是言道:

“皇上体恤灾民,要拿私房钱来赈济,这是天大的恩德。咱们当奴才的,做臣子的,真是为天下苍生感到高兴。但是,皇上自去年下旨关闭了十七座矿山之后,供用库的银子进项就少了差不多一半,许多开支都应付不了,现在又一下拿出来十万两,这个大窟窿怎么填呀?”

朱翊钧一听这话,心下高兴,嘴里却说:“大伴,今儿个不说这些。”

“是是,老奴不该多嘴。”冯保将手上拿着的茶杯往茶几上轻轻一搁,朝张居正歉意地一笑,说道,“张先生,咱们还得想办法,让供用库多少增加一点收入。”

张居正等于被冯保将了一军,只得顺题儿答道:“这个是应该的。”

冯保接着说:“听说皇上想从云南买铜铸钱,工部右侍郎钱普上本奏说不可。”

“实有其事。”张居正答道,“钱普曾就此事前来征询我的意见,我说此事关系朝廷钱法,万不可轻启炉火。”

“钱普是这么说的。”朱翊钧对铸钱一事一直耿耿于怀,此时趁机发牢骚,“朕虽然准钱普所奏,停止购铜,但仍觉得,钱普是小题大做。”

张居正说了这半日的话,早已坐不住了,他很想就着椅背躺一躺,但又怕失了君臣之礼,故犟着挺直腰板,忍着愈来愈烈的疼痛问道:

“不知皇上为何有这种想法?”

朱翊钧嘴一噘,咕哝道:“朕只是想铸些铜钱,以作宫里赏赐之用,怎的就坏了钱法?”

张居正用两手撑着身子,以便能让屁股透气,减少大便口的疼痛,他艰难回答道:

“天下钱数流通者,分金、银、铜钱三种。银少,金更少,市面交易,多以铜钱为主。但铜钱究竟铸多少为宜,由户部宝钱局专职其事。铜钱与银锭的比价,视铜钱多寡而论。若铜钱铸得太多,则鄙薄不值。国朝以来,凡朝廷严循钱法时,则物价便宜,反之则腾贵。如永乐皇帝享祚时,五吊铜钱值一两银子,一吊钱可买五只鸡,或一担谷米。到了英宗朝代,由于铸钱太多,铜钞贬值,一吊钱只能买一只鸡。银子价值不变,依然是一两银子买五担谷米,但买一担谷米的铜钞却由一吊涨到五吊。如此一比较,等于是二十五吊铜钱才值一两银子,无形之中,铜钞贬值了五倍。这样一来,最吃亏的是市民百姓和靠俸禄吃饭的文武官员。老百姓手中,很少有银两,日常买进卖出,使用的都是铜钱。官员们的俸禄,素来分本色俸与折色俸两种。本色俸是谷米,折色俸分银与铜两种,比例是三分银,七分铜。铜钞一贬值,官员们一个个苦不堪言,往常能买一只鸡的钱,如今只买得回一把小葱。如此一来,俸禄低薄的中下层官员,还有更多的无品秩可言的掾吏,不要说过有酒有肉的好日子,就是只求菜饭一饱,也得精打细算。所以说,钱法实乃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大法,皇上作为一国之君,务必带头遵守。”

“元辅讲的这番道理,朕也懂得。但朕虑着两万斤铜铸不了几个钱,还不至于引起铜钞贬值。”

朱翊钧显然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故说出的话含有几分赌气。张居正本想耐心讲一番“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防微杜渐的道理,怎奈身子再也坚持不住,两手一松,竟一摊泥似的瘫倒在椅子上。朱翊钧与冯保两人顿时都大惊失色。看到师相瘦削的前额上虚汗涔涔而下,朱翊钧惊恐地喊了一声:

“元辅!”

张居正意识清醒,他还想顽强地撑持起来,怎奈周身疲软如棉花,他动了动眼皮,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冯保忙伸头朝门外大喊一声:

“太医!”

随张居正一同入宫的太医在隔壁房子里候着,听得叫喊,慌忙跑进恭默室,也不及向皇上行礼,就手忙脚乱地对脸色煞白的张居正进行施救。

这当儿,冯保把六神无主的朱翊钧请出恭默室,护送回了乾清宫。

当天下午,午膳过后稍事休息,朱翊钧刚到西暖阁坐定,正说派人前往张居正家中探视,忽见慈宁宫随堂太监进来传话,说是太后娘娘请皇上过去叙叙话儿,朱翊钧不敢怠慢,忙撇下手头事情,乘了肩舆来到慈宁宫。

自搬出乾清宫后,李太后的日子越过越清闲,每天就靠抄经念佛听曲看戏打发时光。表面上看,她是悠悠度日万事不关心,其实,皇上的一举一动都还在她的监控之中,在冯保的安排下,满大内到处都有她的耳报神。经过万历六年的曲流馆事件,差一点被废掉的朱翊钧虽然始终记着恨,却是再也不敢胡来,至少在李太后面前保持谨慎不做越格的事。即便这般谨慎,只要李太后一说见他,他仍然会忐忑不安,习惯地将自己近日来的所作所为检视一遍,生怕有什么错处。

却说朱翊钧走进慈宁宫,李太后已在花厅里候着他了。阳春三月阳光融和,李太后早脱了冬装,穿了一件薄薄的玉白色夹丝长裙,外头披着一袭兜罗绒的宽幅霞帔,头上也没有戴繁杂的金件玉饰,只是在高挽着的苏样发髻上,斜斜地插了一支翡翠闹蛾儿。这副打扮让人感到亲切,朱翊钧见了心下一宽,知道母后今儿个心情甚好,当不会有什么“兴师问罪”的事发生。果然,当他向母后请安后刚一坐下,李太后就笑着说:

“钧儿,看你这身衣服怎么穿的?龙袍下摆都起皱了,你身边的那些牌子,是怎么料理的?”

朱翊钧勾头一看身上的龙袍果然有几道乱皱,便道:“午膳后,咱打了个盹,许是压皱了。”

“这种事儿要注意,当皇上的,最要讲体面。”李太后说着,又问,“听说上午你在恭默室会见了张先生?”

“是的,是张先生紧急求见。”

“他的病有好转吗?”

“哪里有好转,上午又闹了一次险。”

朱翊钧说着,就把上午会见的情况大致作了禀告,李太后听罢喟然一叹,言道:

“当年诸葛亮辅佐蜀国幼主,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此成为宰相中的千古楷模,咱看张先生这份忧患之心,当是诸葛亮再世。”

“母后说的是。离开恭默室后,儿当即下旨,彻查京畿各府灾情,凡隐匿不报的官员,一律严惩。”

“你这样做,京畿的老百姓就会说你是一个好皇帝,张先生也会为你感到高兴。”李太后说着眉头一蹙,又忧虑地说,“张先生的病总不见好转,这不是好事儿。”

看到母后对张居正的病情表现得过于关切,朱翊钧心里感到别扭。对张居正,他的感情一直很矛盾,治国政务他离不开这位师相,没有张居正替他排忧解难,多少揪心事还不把他压趴下?但他又嫌张居正对他钳制太多,头上总有一道紧箍咒儿,让他轻松不了。因此,对张居正患病,他是既怕他死了,又怕他活过来,这份心情,他一丝儿也不敢在母后面前表露。此时,他只得顺着母后的意思说道:

“张先生积劳成疾,依儿来看,一时难得痊愈。”

“他究竟是什么病?”

“据冯公公说,太医告诉他,说张先生是痔疮,小肠子从大便口掉出一截,缩不回去。”

“这种病,当不致有生命之虞吧。”

“难说,”朱翊钧故意装得沉重,“张先生为病情折磨,吃不能吃,睡不能睡,每日还得为国事操劳,纵是铜铸铁打的人,也经不住这样折磨。”

“是啊,你要经常派人前往问候。”

“儿天天都派人去。”朱翊钧一副惟命是听的样子,忽然又漫不经心补了一句,“听说张先生有卸职之意。”

“是吗?”李太后一下子瞪大了眼睛,问道,“他已经递折子了?”

“没有,他向冯公公表示过。”

“不能让他卸职,朝廷少不得他。”

“可是,他病得这么重,像昨夜叫化子闹事,他抱病处理,彻夜不眠,今天在恭默室,他疼得差一点昏死,儿见了,的确于心不忍。”

“唉,为何好人都不……”李太后本想说“好人都不长寿”,想想这话不吉利,又咽下了,改口说,“只要张先生活着一天,这宰辅就不能换人。”

“儿记住母后的话。”朱翊钧经此试探,探清了母后的心思,便道,“想想也是,张先生这一病,多少人又生了妄想,觊觎首辅的位子。”

“眼下大臣中,谁有这个能力?”李太后嘴一撇,不屑地说,“麻雀儿生鹅蛋,能成吗?”

一句俏皮话逗得朱翊钧一乐,也凑趣儿言道:“大臣中,多数人都是小气相。”

说到这里,母子二人都会心地笑起来。这时李太后吩咐侍女送来一些茶点。吃过后,李太后命在花厅里侍候的内侍都尽行退下,然后对朱翊钧说:

“钧儿,方才说张先生的事,只是顺便提及。其实,今天找你来,为娘的另有一件事要问你。”

朱翊钧本以为正事已经谈毕,正准备闲聊几句告辞,听母后这么一说,他的一颗心顿时又提到嗓子眼上,深吸了一口气,紧张地问:

“不知母后要问何事?”

“皇后住在坤宁宫,你多久没去了?”

“大概有……三天吧。”朱翊钧脸红红地支吾道。

“三天,三个三天都不止吧。”李太后盯着儿子,嗔道,“小两口成婚都三年多了,为娘的想抱个孙子都抱不成。你那正宫皇后有啥不好的,你偏要闹别扭,不肯和她亲热。”

朱翊钧不喜欢王皇后,这在宫里头早已不是秘密。李太后始终袒护着王皇后,也曾将小两口叫到慈宁宫调解多回,朱翊钧明里唯唯诺诺谨遵母命,回到乾清宫还是我行我素,不肯与王皇后同房,李太后也拿他没有办法。这会儿李太后又提起这档子事,朱翊钧硬着头皮回答:

“皇后性情太冷。”

“你那副样子,叫她想热也热不起来。”李太后驳了儿子一句,又问,“今儿个你对娘说实话,是不是另外有相好的?”

这一问突兀,朱翊钧浑身一颤,忙回道:“没有,真……的,没有。”

瞧着儿子的窘态,李太后扑哧一笑,挖苦道:“没有没有,看看你那张脸,都红得像灯笼,快告诉我,你瞧中谁了?”

“瞧……”朱翊钧舌头发僵。

“在娘面前,你还想瞒什么?”李太后知道儿子的心结,便把口气缓和下来,言道,“钧儿,为娘的没有难为你的意思,只是抱孙心切。”

“母后,儿实在没有相好的。”朱翊钧仍一口否认。

“既然你不肯招认,娘只好替你把人找来。”李太后说着朝窗外一喊,“容儿。”

“唉!”门外有人答应。

“将她带来。”

不一会儿,便见尚仪局女官容儿领了一个侍女进来。朱翊钧一见这侍女,便是那一年在曲流馆被他铰了头发的巧莲,顿时恨不能找一条地缝儿钻进去。李太后示意巧莲挨着她坐下,然后问朱翊钧:

“你不会说你不认识她吧。”

“认识。”朱翊钧勾着头不敢看人。

却说巧莲自那次曲流馆受辱后,却因祸得福,被李太后看中调入慈宁宫当了她的贴身女侍。李太后替她改名叫迎儿,这名字念起来喜气,也间接反映出李太后的某一种心态。迎儿心灵手巧,有几分大家闺秀的气韵,加之做得一手好女红,李太后便很喜欢她。朱翊钧每次到慈宁宫,只要一见到迎儿,他就想到曲流馆,因此极不自然。迎儿乖巧,反倒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每次见到万岁爷,总是眯眯笑蹲个万福,若是躲开李太后的眼睛,她还会没话找话和朱翊钧聊上几句。当年在曲流馆中,朱翊钧同时见到巧莲和月珍两位宫女。巧莲不单有才情,且那一张标致的瓜子脸也讨人喜欢。朱翊钧本有心于她,怎奈她一时放不开,朱翊钧才移情于月珍。如今见巧莲“尽弃前嫌”,越发嫣然可爱,朱翊钧不免旧情复萌,对迎儿竟又产生了几分爱意,只是苦于李太后照看甚紧,朱翊钧这一只馋猫找不着机会偷食儿。去年冬上有一天,朱翊钧来到慈宁宫,适逢李太后到慈庆宫串门,与陈太后拉闲话儿去了,迎儿独自一人坐在窗前绣花。朱翊钧问清了情况,估摸着母后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多时潜烧的欲火一下子蹿起来,也顾不得君王体面,竟就在迎儿陈设简单的睡房里宽衣解带云雨一番。事毕,朱翊钧像做贼似的偷偷溜出慈宁宫,一连几天心神不定,生怕事情败露李太后又要追究。后来见李太后浑然不觉,才断定此番偷情成功,一身的惶恐顿换成了满脸的得意,见了迎儿免不了眉来眼去,只要躲过李太后的眼睛,他还会在迎儿的脸上掐一把,胸脯上揪一把。勾引归勾引,却逮不着机会上床。近一个多月来,他多次到慈庆宫,不知为何却很少见到迎儿,偶尔见到,迎儿也像是一头受惊的小鹿远远地躲开。他心中正猜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李太后却把迎儿领到他的面前。

朱翊钧与迎儿偷情,李太后并不知晓。前天,她偶然发觉迎儿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呕吐,她让迎儿站起身来,发觉她的体型有些不大对劲,凭着女人的敏感,她判断迎儿是妊娠反应,便严厉追问是怎么回事。迎儿情知瞒不过,便如实招了。李太后闻讯即秘密展开调查,确信迎儿所说属实,便传信把儿子找来。如今看到儿子局促不安,李太后盈盈一笑,讥道:

“看你这副样子,和你那死去的父皇一模一样,烂在锅里的肉不肯吃,偏满世界捞野食儿。”

朱翊钧听出母后的话有些刻毒,顿时有了大祸临头的感觉,慌忙朝母后跟前一跪,言道:

“母后,儿只是一时糊涂,求您不要惩罚我。”

李太后一怔,旋即明白儿子把她的意思理解错了,便对迎儿说道:

“去,把皇上扶起来。”

迎儿遵命,姗姗上前将朱翊钧扶回到原先的位子上坐下。李太后用爱怜的眼光看着儿子,问道:

“钧儿,你看迎儿有甚变化?”

朱翊钧哪里敢抬眼睛,只支吾着说:“朕……儿没看出迎儿的变化来。”

“真的看不出来?”

“啊,迎儿胖了些,比过去……更好看了。”

“小糊涂,你究竟是看还是猜?”李太后笑眯眯骂了一句,又加重语气说道,“你既然跟娘打马虎眼,娘就挑明了告诉你,迎儿怀孕了。”

“啊?”朱翊钧身子猛地一抖,惊得嘴巴张开合不拢。

“迎儿,你说,你怀了谁的孩子?”

迎儿满脸红晕,那样子是既羞涩又兴奋,扭捏了半天,才喃喃说道:

“是,是皇上的。”

朱翊钧一听急了,又霍地站起来,仓促中嚷道:“这怎么可能,我才一次……”

“一次就有消息,这说明你们两个有缘。”

朱翊钧感到不可思议,却又无法辩解,站在那里像一根木头。李太后示意容儿将迎儿扶了出去。花厅里,又只剩下母子二人。李太后看着儿子六神无主的样子,便劝慰道:

“钧儿,别那么失魂落魄的,这件事,为娘的并不责怪你。”

“那……”朱翊钧脑子里仍是一片空白。

“娘早就想抱孙子了,”李太后动情地说,“迎儿既怀上了你的孩子,你就得给她一个名分。”

“给什么?”

“迎儿的孩子生下来,如果是男的,就是太子,你说该给迎儿什么名分?”

“母后的意思,册封迎儿为妃子?”

“你说呢?”

“可迎儿是宫女出身。”

“宫女怎么啦?”李太后脸色突变,怒气冲冲说道,“你不要忘了,娘怀你的时候,也是一名宫女!”

“娘……儿说错话了。”

朱翊钧意识到伤害了母后的自尊,两眼噙着泪水。李太后待情绪稳定后,方对儿子吩咐道:

“明日,你就传旨礼部,迅速办理迎儿册妃的事。”

“儿遵命。”

朱翊钧刚说完,便见容儿又叩门求见。李太后问她何事,她答道:

“冯公公来了多半会儿,一直在廊下坐等,说是有急事要禀报。”

“请他进来。”

转脸工夫,便见冯保急匆匆跑了进来。不等他禀事,李太后先向他说了迎儿册妃的事。冯保其实早就知道迎儿怀孕的事,只是李太后不提,他就不敢造次乱讲,这会儿听了,便满脸堆下笑来向皇上道喜。朱翊钧觉得事情太突然,越是道喜他越是难堪,于是拦了冯保的话头,问道:

“你有何急事要禀?”

冯保忙收了笑脸,说道:“老奴派人到纱帽胡同张先生家去探视病情。太医院的院正守在那儿,偷偷对咱手下的牌子说,张先生的病,恐怕是没有救了。”

李太后听罢脸色大变,说道:“从没听说痔疮是绝症,怎么就没有救了?”

冯保道:“太医院的话,的确不能当真。但他这一讲,若传出去,岂不动摇人心?”

“这个倒是。”李太后想了想,也不征询朱翊钧的意见,顾自言道,“从今天起,太医院的郎中们全部在衙门守值,一个都不准回家。”

“母后,这样是不是过分了?”朱翊钧小心问道。

“有什么过分的,要想不走漏风声,只能这样做!”

李太后说得斩钉截铁。冯保赶紧告辞,他要派人到太医院传旨。

上一章:第二十七回 下一章:第二十九回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