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史极简本  作者:陈舜臣

“把这孩子扔掉!”父亲下令说。

母亲却暗下决心,要把经历了难产之痛才生下来的孩子养大,而且要让他成为有出息的人。当然,为今之计,表面上必须装作遵从命令的样子。

“遵命。”她回答道。

她名叫阿宽。而这个婴儿,日后就是以“孟尝君”闻名天下的人物。

为什么父亲要丢弃自己的孩子呢?

按迷信说法,五月为凶月,五日为凶日。当时的人认为,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不吉利,会危害到父母,所以必须丢弃。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念来揣测两千多年前人们的心理。总之,很多人对此说法深信不疑,将当日出生的孩子统统弃之不顾。

孟尝君便是出生于命途注定多舛的五月五日。

当时是公元前3世纪。这一迷信后来还延续了很长时间。

汉代名臣胡广也是出生于五月五日,据说他一生下来就被装进葫芦、扔到河里。葫芦切成两半后可以当勺子用,估计他就是这样被放入其中的吧。也正因此,他才侥幸存活下来,所以后来取“胡”为姓。[胡广(91~172年):字伯始,东汉时期重臣、学者。关于他的传说见于《太平御览》引南朝宋刘义庆所编纂的《世说新语》:“胡广本姓黄,五月生,父母恶之,乃置之瓮,投于江湖。翁见瓮流下,闻有小儿啼声,往取,因长养之以为子,登三司,流有中庸之号。”但此说不见于流传本《世说新语》及《后汉书》。]

北宋的徽宗皇帝(1100~1126年在位)也是出生于五月五日。因忌讳这个日子,还特地把生辰改成了十月十日[此说见于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徽宗亦以五月五日生,以俗忌改作十月十日为天宁节。”亦有清人赵翼《陔余丛考》所说:“宋徽宗五月五日生,改天宁节于十月十日,终有五国城之厄。”]。

且说母亲阿宽对外假装扔掉了这个孩子,暗中却将其抚养长大。

孟尝君的父亲姓田名婴,是齐宣王的弟弟(同父异母)。齐宣王时期,田婴出任齐国国相。齐宣王死后,齐湣王时期,田婴受封于今天山东省濮县东北部的薛地[《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载:“宣王卒,湣王即位。即位三年,而封田婴于薛。”但诸家考证,普遍认为田婴封薛不在齐湣王时期。关于田婴封薛的具体时间,主要有三种说法:1.齐威王(田婴之父)三十六年,此说见于《辞海·战国纪年表》;2.齐宣王二十二年,持此观点的代表为梁玉绳(但《史记》与《辞海战国纪年表》中一致记载宣王十九年卒,皆无二十二年之说);3.齐威王时期,代表为清代学者阎若璩。],世称“靖郭君”。

这位“靖郭君”田婴,除了孟尝君之外,还有四十多子。顺便提一句,当时说到“子”的话,是不包括女孩子的。

田婴既然身为王族,后宫佳丽虽无三千人,但几百人还是有的吧。孟尝君之母阿宽就是其中一人。《史记》中把她记载为“贱妾”。可见她非但不是正室,即使在众多侧室中,也属于身份低微之人。她偷偷把孩子养大可谓难于登天,因为这相当于违背了主公之命。靖郭君田婴是王族,是领主,身为贱妾的阿宽想要称其为“夫君”都是不允许的。田婴的吩咐即为主公之命。如果违背主公之命,则属于大不敬之行为,是要被杀头的。

与阿宽同为侍妾的同伴中也有人鼓励她:“好好抚养孩子,我们会支持你的。”

对于这些漂亮话,阿宽并没有掉以轻心:一旦彼此发生利益冲突,这些人说不定随时会变成告密者。

要想不让别人知道,最好是把孩子藏在山里头养大,这样会省事得多。但如此一来,就没有意义了。因为,阿宽希望儿子将来能出人头地,而且是作为靖郭君之子,堂堂正正地闻名于世。如果藏在山里头,即使能避人耳目,可日后这孩子一旦出现在世人眼前,就会不可避免地招来质疑:“谁知道这小子是不是当时那个孩子呢?”

所以,阿宽打定主意:要让大家承认这是主公之子,同时还得瞒过主公本人。也就是说,只瞒着田婴一人,而让周围的人都知道。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把孩子养大是不二之选。

为此,就必须把薛地的人全都拉拢过来。

这有可能做到吗?

阿宽对每个人都恭恭敬敬的,绝不做招人反感之事。

当然,仅仅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好感,还远远不够。她认为,还需要给“封口费”。

正如《史记》中所记载的“贱妾”一样,她出身于低贱之家。所谓“低贱”,仅仅指身份。战国末期,身份固然颇受重视,但名声与实力之间已经出现了很大差别。阿宽的父母虽然地位低贱,其实非常富裕——因为那些上流阶层不屑之事,他们反而能做。

“再多赚点儿钱吧!”阿宽敦促父亲道。

“咦,你又在鞭策我这个当爹的呀……你究竟打算做什么?”阿宽的父亲表示不解。

“为了这个孩子。我必须买通薛地的人,给他们封口费。”

“封口费?”阿宽的父亲觉得莫名其妙。不过,对于赚钱,他本来就不讨厌。

阿宽不仅催促父亲赚钱,她自己也努力生财致富。在这方面,她还是很有天分的。

不过,无论是放贷还是做买卖,她都相当谨慎,尽量避免和当地人打交道——她担心会因为买卖上的纠纷而招人怨恨。无论如何,都必须与当地人和睦相处。

即便如此,偶尔还是有当地人来向她借钱。

每当这时,阿宽就会面露难色,但很快又改变了态度,欣然说道:“既然您这么着急用钱,那我就借给您吧。不过,对于本地同乡,我向来是不收利息的……这钱,就当送给您好了。”她很注意措辞,尽量保持一种谦恭之态。

如此一来,她非但没有招人怨恨,而且还卖了人情。

上一章:孟尝君... 下一章:2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