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中国历史极简本 作者:陈舜臣 |
||||
屠夫朱亥一有空就去找看门小吏侯爷下围棋。朱亥身材高大,下棋时总是弯着腰。 某日,两人对局时,忽然同时嘟囔了一声:“咦——” 三年前,侯爷第一次与朱亥下棋。从那时起,侯爷就从未输过。 虽然侯爷并没怎么教朱亥下棋,但大家都把朱亥看作侯爷的徒弟。 在这三年里,朱亥会时不时地问侯爷:“我下棋有长进吗?” “嗯,有长进呀!”侯爷每次都这么回答。 但朱亥一直感到疑惑不解:“每次我都是输三目——从三年前开始,无论下多少次,必输三目。这么看来,我的棋艺岂不是和三年前一样吗?” “怎么会。毕竟我也在慢慢进步嘛!”侯爷微笑着说道。 朱亥当然不相信这话。因为他知道侯爷是个围棋高手,无论和谁下都只赢三目。 三年前,朱亥才刚学会围棋规则,侯爷本来可以完胜他,却只赢了三目。朱亥对此早有耳闻,知道侯爷是故意这么做的。后来,朱亥的棋艺突飞猛进,但每次与侯爷对弈,仍然是只输三目,仿佛自己的棋艺没有丝毫长进似的。 每个对手的实力强弱不同,而且每天的状态也有所起伏——侯爷必定是对这些情况看得一清二楚。否则就无法做到无论何时、无论和谁下棋都刚好只赢三目。 其实,朱亥曾经在对局中故意走出臭棋。因为这三年来,每次下棋他都只输三目,这让他十分恼火。他没想过要取胜,但即便输棋,也希望能输得有些“新意”,例如输上十目、二十目也好,而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三目。结果却都是铩羽而归:无论他下出多么荒唐的臭棋,侯爷都有应对的着法,到终盘一看,双方仍然只差三目。 然而,这天两人不约而同地嘟囔了一声:“咦——” 胜负已见分晓,这次朱亥输了五目。 侯爷皱了皱眉头。 朱亥输了,而且比平时多输了两目,但他满脸笑容,仿佛立下大功似的。他从未如此高兴。眼下,胜负已经无所谓了,只要能出现“输三目”之外的结果,就足以令他欣喜若狂。 侯爷嘀咕了一句:“我判断错了……” 对朱亥来说,侯爷这句随口之言无异于最高的夸奖。 “我总算没白练啊!”朱亥也简洁地回答道。 朱亥力大过人,饭量也很大,常被嫂子骂为“饭桶”。于是他背井离乡,周游列国,最后在魏国做了个屠夫。他很想控制自己的天生蛮力,或许锻炼智力会对此有所益助,他想到的方法就是下围棋。 能让侯爷都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弈时出现了失误,不正说明自己的智力大有长进吗?所以他才会如此高兴。 围棋又称“奕棊”,是中国自古流行的游戏。早在《春秋左传》[《春秋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左传》等。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善的编年体史书。]中就有记载: 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意思是说:下棋时,如果犹疑不决,确定不了在哪里落子,就无法战胜对手。 当时使用的围棋,黑白共三百个棋子,棋盘有横竖十七条线,共二百八十九目(现在的棋盘为横竖十九条线,三百六十一目)。至于规则,古今似无太大区别。不过,中国古时下棋时,黑白双方会先在星位上各摆二子,然后才开始对弈。 战国时,围棋就已十分盛行。特别是地处中原的文化之邦魏国,上至宫廷园囿,下至陋巷凉台,时常可见对弈之人,围观者甚众。 “在魏国,谁是围棋第一人呢?”经常有人争论这种幼稚的问题,就像今天一样。 当时,呼声最高的是一个身为夷门监者的老人——侯嬴。“夷门”是魏都的东门,“监者”是看门人的意思。由此可见,这位侯爷的身份并不算高。 魏国的首都原来在山西安邑,但因距离强秦太近,后东迁至黄河南岸的大梁,即现在的河南开封。 在大梁的宫殿里,魏昭王问儿子信陵君:“那个看门老大爷真的这么厉害吗?” “听说确实如此。”信陵君苦笑着回答。 当时的人都认为:市井之事,无论关于什么,只要问信陵君便可知晓。 |
||||
上一章:盗虎符 | 下一章:2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