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史极简本  作者:陈舜臣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五岁的杨玉环被寿王召进后宫。

寿王是唐玄宗皇帝的第十八个儿子,名为李瑁,是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所生。当时,身为皇太子的李瑛并非嫡子,在这一点上与寿王李瑁没什么两样。而且,太子生母早已失宠[太子李瑛的生母为赵丽妃,于开元十四年(726年)过世,过世前便已失宠。]。于是,“另立皇太子”的传言便甚嚣尘上起来。如果皇太子李瑛被废,那么毫无疑问,取而代之的肯定是李瑁。正是这位寿王李瑁看上了玉环。

玉环不知道自己是在何时何地、如何被寿王看上的。在进宫之前,她甚至都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

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像棋盘一样井然有序,分为东、西二市,每市划分为五十五坊[关于唐时长安城“里坊”的具体数目,历来说法不一,或云一百一十坊,或云一百零八坊、一百零九坊。以朱雀街为中心,分为东、西二市,每市五十五坊,根据当时需要或有增减。此处“五十五坊”应系各市的坊数。]。除此之外,还有两块没有坊名的区域——朱雀门东第五街的南端和北端。南端为皇家园林芙蓉园,北端是名为“十六宅”[十六宅: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于安国寺东修缮大宅,分十院,号为“十王宅”;后又有六王就封,居于宅内,故此有了“十六宅”的称谓。事实上,玄宗朝共册封十九王,“十六宅”是约定俗成的说法。]的皇族居住区。

这十六宅原本是名为“十王宅”的府邸,后来增加了六王,从此就被称为“十六宅”,成了地名。“王”是指皇帝的兄弟和儿子。皇帝的孙子们长大后所住的“百孙院”[百孙院:唐玄宗为众孙建立的住所。《旧唐书·凉王璿传》载:“外诸孙成长,又于十王宅外置百孙院。”]也在这一区域。

寿王的府邸当然也在十六宅。在这里,各王府都有四百多名仆人以供差遣,规模之大,与杨家不可同日而语。

“我这算是出人头地了吗?”玉环想。

夫君寿王比她小一岁,只有十四岁。他整日沉迷于斗鸡游戏,甚至把木头雕的假鸡互相撞击。不过,关于男女之事,他却早已精通。闺房之中的寿王并没这么单纯可爱。

这样一个少年,居然要四百多个人伺候,真是不可思议。皇上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渐渐地,玉环悟出了一个道理:“如果常侍身边,尤其是同床共枕,即便对方身份再尊贵,其实私下里也不过是个有七情六欲的常人而已。”就拿现今皇上来说吧,据说,他在常年陪侍的宦官高力士面前就经常抬不起头来。这样的坊间传闻,玉环还是很能理解的。

在寿王府邸中,除了一名从三品的傅掌管全盘外,还有录事参军、长史、友、侍读……仅朝廷派遣的各级官吏就有好几十人。他们全都异常兴奋,既满怀期待,又焦虑不安。被废的王皇后已过世多年,眼下皇后之位还空缺着。寿王母武惠妃之所以未能擢升为后,是因为她出身于曾经篡夺李唐政权的武则天一族,众人反对,所以唐玄宗才作罢。不过,皇上还是给予她等同于皇后的待遇。武惠妃表面上虽无不满,背地里却为改立寿王为皇太子而出谋划策。这件事,寿王府里无人不晓。

如果主公成为皇太子并继承大统,那这些侍奉左右之人就会成为大唐皇帝的近臣。甚至有人公然宣称:“我们很快就要搬走啦。”他们已经笃定:寿王会被立为太子,迁往东宫将是不日之事。

对于如此放肆的言论,却没有人规劝。寿王府里的人,个个都像即将上阵出战的武士似的,处于一种亢奋状态。

玉环登上楼阁,向东而望,祈祷道:“以后还请神灵保佑!”这楼阁是府中最高的建筑物,登临其顶,就能看见那条像白练一样的灞水。

玉环从楼阁下来,经过走廊时,听见旁边的屋子里人声喧哗,是府里的傅和长史等大小官员正在商议着什么。

“那女子琵琶弹得特别好,歌声也很美。”

“难怪武惠妃会看上她呢!”

“如果有机会出现在宫廷宴席上的话,皇上应该会喜欢她的。眼下最关键的是要让她讨得皇上的欢心……”

玉环时常经过这条走廊,他们当然是知道的,但他们并没有压低嗓门儿,反而肆无忌惮地大声讨论。毕竟,“那女子”玉环在这些人眼中不过是工具——立寿王为皇太子的有力武器而已。直到此时,玉环才终于知道:其实是武惠妃相中了自己。而选择自己的唯一基准,就是能否讨得皇上的欢心。

翌年,册封使来到寿王府邸,正式承认杨玉环为寿王妃[史书记载杨玉环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被册封为妃,一般认为杨玉环是以寿王妃之身份嫁与寿王的。]。这位册封使,就是后来的宰相李林甫。

上一章:杨贵妃... 下一章:2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