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中国历史极简本 作者:陈舜臣 |
||||
正如封常清预料的那样,新任节度使夫蒙灵詧给高仙芝下达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讨伐吐蕃。这是历任节度使都没能完成的事业。 从二十五年前的开元十年(722年)开始,吐蕃就频频出兵攻打唐朝属国小勃律国,意在削弱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只要制伏小勃律国,就切断了其西边归附于唐朝的中亚诸国与唐朝的联系,那么这些国家向唐朝的进贡自然会全部收归自己囊中。 后来,吐蕃赞普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小勃律国国王为后,通过和亲的外交手段成功达到了目的:西域诸国通往唐朝的交通要道由此切断,再加上当时吐蕃国力的强盛,中亚诸国改换门庭,投靠了吐蕃。 为此,唐玄宗多次下令讨伐吐蕃,但三次远征均以失败告终。阻挡唐朝军队的,不只是吐蕃强大的军队,还有西域险恶的地形。 天宝六载(747年),高仙芝受夫蒙将军之命[据史书《旧唐书》载:“小勃律国王为吐蕃所招……玄宗特敕仙芝以马步万人为行营节度使往讨之。”任命征讨小勃律国将领的应为唐玄宗。本书中因故事情节需要,故而说高仙芝受夫蒙灵詧之命。],率领远征军踏上了征途。 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四镇节度副使、行营节度使——作为这次行动的统帅,高仙芝多了很多冠冕堂皇的头衔。若在平时,夫蒙大概是不会乐意把如此重要的官位授予这个自己讨厌的人的,但为了将远征吐蕃的重任强加于他,的确需要给予一些“甜头”。 高仙芝率领大约一万人马出征。 从天山南麓越过帕米尔高原,途中不仅要跋山涉水,还要穿过广袤的沙漠地带。为防止掉队,马匹必不可少。所以,当时的步兵都装备着私人马匹随行。并且,远征作战,后方补给至关重要,可以想象,肯定还有庞大的运送辎重的人力提供支援。 远征军从都护府驻地龟兹出发,一路向西。越过葱岭,渡过播密川(今阿富汗瓦汉附近)后,又走了二十多天,抵达特勒满川(今瓦罕河)。当时,在特勒满川的河岸上,就坐落着五识匿国[五识匿国:当时的西域小国,现位于塔吉克斯坦八达赫山自治州南部。]。至此,共行军一百多天。然后,高仙芝兵分三路,分别从北谷、赤佛、护密这三条路线前进,并约定以七月十三日为期在吐蕃的连云堡会合。 既然要全军合力攻打吐蕃,为什么还要采取兵分三路的行军策略呢? 有很多人试图解释这个问题,但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世纪初的著名探险家斯坦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深入当地考察后,推测说:这大概是出于粮草方面的考虑——一万多人马同时行军,如要到达目的地,各种物资都会出现短缺,甚至连马匹的饲料都很成问题。所以才分开前行。 高仙芝所率的一路兵马走的是护密这条线。所谓护密,就是现在著名的瓦罕走廊。而指定三军汇合地的连云堡,就是现在的奥克萨斯河沿岸的撒尔哈度。在中国史籍中,奥克萨斯河也被称作“婆勒川”。 全军在婆勒川汇合后,发现刚好碰上涨水的季节,唐军畏惧不前,进攻变得极其困难。高仙芝心想:这时机可真不巧。忽然,他想到了其貌不扬的封常清——就像上头来了个坏心眼儿的长官,反而为自己创造了立功的机会一样;在逆境中出击,是不是也意味着有可能取得胜利呢?如今正值婆勒川的涨水期,敌军很可能会麻痹大意、疏于防范,或许是千载难逢的进攻时机。 高仙芝在献上三牲[三牲:用于祭祀的牛、羊和猪。]祭祀河神后,下令由七十人的骑兵队竖起旗子渡河。其实,这支骑兵队的将士都是来自从小在河川附近长大的游牧民族,他们知道怎样让马匹巧妙地在河里游泳。高仙芝一早精心挑选出这样一支队伍,正是要在这时派上用场。 这七十人左手握着缰绳,右手举着旗杆,一口气游到了河对岸,而旗帜丝毫未湿。这是他们自幼反复练习而下意识养成的习惯。对于这些人来说,骑马渡河而不弄湿旗帜是理所当然之事。然而,在其余一万将士看来,这简直就像变戏法。 此时,高仙芝在全军面前故作惊奇地喊道:“噢,真是天助我也!你们看——别说大唐的旗帜,就连他们的军靴都没湿!既然有上天保佑,那我们就趁此时机渡河进攻吧!” 要单枪匹马渡过涨水期的婆勒川是极其困难的。但在目睹了骑兵队的神奇一幕,又听见统帅的呼声后,全军士气高涨,纷纷骑马跃入河中。人在处于兴奋状态时,是拥有挑战一切不可能的勇气的。而且,这一万多人马同时跃进河中,截住了湍急的流水,使渡河变得容易许多。转瞬之间,将士们就到了河对岸。 就这样,在高仙芝的率领下,士气高涨的军队一举击破了自恃天险而疏于防范的连云堡吐蕃守军。此次战役,杀敌五千,俘虏一千多人,还缴获了不计其数的战马、兵器、军粮等物资。 |
||||
上一章:3 | 下一章:5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