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读《知识分子》走出唯一真理观 作者:陈嘉映 |
||||
这是一本以知识分子为靶子的书。据作者,知识分子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让人不敢恭维。卢梭是第一个知识分子,同时也是个讨厌人物。但即使头开得很糟糕,仍有每况愈下的势头。他写了不到二十个,卢梭和萨特在很多人心目中本来形象欠佳,但一向被奉为世人楷模的马克思和托尔斯泰,也一身恶习。加在一起,世上没有哪种劣习和失德不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虚伪、虚荣、冷酷、不忠不孝、忘恩负义、专断偏执、嫉妒、好色、贪婪、说谎、偷窃、吝啬、赖账、喜欢争吵、不讲卫生。此外还得加上知识分子专有的劣习,跟着观念走,看不见现实;想用头脑来改变生活规则;自我吹捧、自我推销;毫无顾忌的性游戏和性享受;嗜好毒品。主要的一条,是他们声称爱世界上的所有人,却不会爱他身边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冷酷无情。说雪莱吧,他的爱“是一种抽象的火焰,可怜的凡人靠近时常常会被烤焦”(44页)。容忍暴力乃至鼓励暴力,这一点看上去不像是知识分子该犯的毛病,但约翰逊似乎看到了某种联系:“暴力对某些知识分子总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同希望得到激进的、绝对的结论是一致的”(433页)。作者不是要抹黑这个或那个著名知识分子,他的矛头指向整个知识分子群体。 任何规则都有例外。约翰逊也写了一个他尊重的知识分子,乔治·奥威尔。奥威尔最突出的长处在于把实际经验放在理性观念之上,在这个意义上,他恰恰是一个非知识分子。约翰逊讨厌intellectuals,他对拜伦不那么恶感,“他更是一个行动者而不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完全不相信人能改造社会,他只相信人决定自己的行为”(72页)。我自己也不喜欢“知识分子”这个词儿,多的不说,“分子”就够刺耳的。 作者引述的言行都来自公开出版过的材料,这似乎保证了某种真实。不过,细节的真实不能保证整体画面的真实。对有些事情,原始材料里的本来是同情的叙述,约翰逊把它们作为揭发丑行来引述。我们都知道,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个人,把缺陷和污点搜集到一起,画面一定乌糟得难堪。这当然不限于知识分子,政治家、企业家或其他什么家好不到哪儿去。普通人也好不到哪儿去,钱锺书说,猴屁股都是红的,只是那些爬到高处的猴子,红屁股格外让人看得真楚。 我们不一定要接受约翰逊提供的画面,但他的确提出了有关知识分子的不少真实问题。日常生活中的品质与作品的品质有关系吗?如果有,是怎么联系的?立德和立言的关系?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各色人等吗? 就这本书来说,主导问题是:在近代和现代社会里,知识分子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初看起来,作者似乎热衷于搜集知识分子的道德缺陷,但在我看,他更关心的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维度——通过揭露知识分子的失德来否定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虽然所有社会工程的方案都由偏执的或极权的政府实施,但它们起初都是知识分子的作品”(466页)。知识分子已有两个世纪的历史,而作者对知识分子在这两个世纪里的整体作用深表怀疑。“在我们这个悲剧的世纪,千百万无辜的生命牺牲于改善人性的那些计划——最主要的教训之一是提防知识分子,不但要把它们同权力杠杆隔离开来,而且当他们试图集体提供劝告时,他们应当成为特别怀疑的对象。……知识分子远不是极端个体主义的、不随波逐流的,他们的行为有某种固定的格式。……他们制造了舆论潮流和主导的正统思想,其本身常常导致非理性的和破坏性的行为。”(470页) 文艺复兴开始,西方文化人反传统,此后,这种倾向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自觉,越来越政治化。如果把这种倾向视作一个不断增长的连续体,我们也许要把伊拉斯谟(1466-1536)和拉伯雷(1495-1553)当作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但约翰逊像许多人那样把卢梭定位为第一个知识分子也是有道理的。伊拉斯谟和拉伯雷他们要颠覆的是中世纪传统,通过这种颠覆建立起来近代西方文明。而卢梭直到萨特、鲍德温他们所要瓦解的恰恰是近代西方传统。约翰逊所要捍卫的,当然不是伊拉斯谟他们成功颠覆的中世纪传统,而是近代的新古典主义。本书作者主张的是古典理性,既反对激情至上,又反对理性设计。 约翰逊很会写书,读来流畅,本书的翻译保存了这个特点。可惜误译稍多了些。At the time of the disaster是说雪莱最后出事的那一次,误译为“在天气恶劣的时候”,后面跟下去的译文也就有点差错(75页)。“这段惨痛的经历他……没有描述”译错了,大概是把harrowingly(让人感到受折磨)错看成了hollowly(417页)。“这种社会工程,包括它的全部错误,也是西方民主国家一直信奉的最后一件事”,正确的译文大致是:“西方民主国家尽管有自己的种种缺点,但一向都最不能接受这种社会工程设计”(466页)。希望再版时译者能改掉这些小错误。 |
||||
上一章:书是地... | 下一章:序阿坚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