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5... 走出家庭的主妇看不见的中东 作者:姚璐 |
||||
1 坐夜班大巴抵达大不里士时,太阳刚刚越过地平线,发出金色的光芒。我在汽车站门口打了一辆出租车,前往沙发主帕瓦内的家。出租车在干净的街道上七拐八拐,停在了一栋外立面崭新的公寓楼下。帕瓦内睡眼惺忪地开门,她眉毛纤细,鼻梁挺拔,有一双温柔的大眼睛,一头深褐色的长发披在肩上。她把我领进客厅边的一个小房间,房间里没有家具,只铺了一张红色的波斯地毯,地毯上铺了床单,放了枕头。帕瓦内又拿来一条床单,说这是用来盖的“被子”,随后就回房间补觉去了。 中午,帕瓦内过来敲门,说午餐快准备好了。帕瓦内的家是一套一尘不染的三室一厅公寓,墙壁被刷成了淡黄色,客厅木地板上铺了一张花纹繁复的褐色波斯地毯,五张杏色的沙发椅靠着墙一字排开,沙发椅上方挂了一幅风景油画。 帕瓦内正在厨房面无表情地翻炒鸡肉和土豆。她的丈夫通常都会回家吃午餐和晚餐,无论她上午和下午有什么安排,都要按时回家给丈夫做饭。她刚把饭菜摆上桌,丈夫就到家了,他坐到餐桌边,一言不发地把饭吃完。没一会儿,他就出门工作去了。 收拾完厨房,帕瓦内穿上黑袍,戴上黑色的头巾,提议一起去大巴扎转转。虽然天气炎热,但帕瓦内不爱打车,出门尽量选择步行。我跟着帕瓦内快步穿过家附近绿草茵茵的公园,正午时分,路上行人寥寥。帕瓦内走路时始终低着头,抿着薄薄的嘴唇,几乎不主动说话,我说五句,她才轻声回应一句。穿过几个街区后,我问起帕瓦内的工作,她才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帕瓦内是英语专业毕业的硕士,但是在伊朗,为女性提供岗位的大多是教师、营业员、服务员等晋升空间有限的工作,许多女性硕士毕业即失业,很难找到与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帕瓦内如今的职业是初中英语教师,上课的时薪相当于人民币20元,相比于他那做工程的丈夫,收入实在少得可怜。丈夫曾建议她辞职,在家当全职家庭主妇,理由是“家里不差你那点钱”。 帕瓦内尝试过做全职家庭主妇,那时的生活看上去像富太太一样安逸——住在体面的公寓楼里,时常去健身房运动、去亲戚家串门,和姐妹们去公园野餐。然而,一段时间后,她觉得自己的生活仿佛凝固了。每天的时间安排都以丈夫为中心,照料家庭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每一天都是前一天的重复,没有渠道认识新的朋友,感受不到意义和价值。 说到这里,帕瓦内找了个街心花园的长椅坐下,低着头,咬了咬嘴唇道:“那时我总在想,我一路读到硕士,难道是为了当养尊处优的家庭主妇吗?我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难道就没有用武之地吗?除了生孩子、做家务、伺候丈夫外,我难道不能做点自己的事吗?我到底是谁?又为什么要活着?” 挣扎了一段时间后,帕瓦内决定回学校工作。她写教案,上课,听学生们对课程的反馈,再调整课程内容。这个过程中,她很高兴把学到的知识都用上了。虽然工资微薄,但她喜欢把知识传递给下一代的满足感,也喜欢在工作中结识新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帕瓦内说,伊朗盛行大男子主义,许多男性觉得妻子外出工作会让自己丢了面子,因为那代表他们没有能力赚钱养家。虽然丈夫并不支持帕瓦内外出工作,但也没有反对,对此,帕瓦内深表感激。 说话间,我们已经步行到了大巴扎。大不里士曾是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中心,这里的大巴扎是世界上最大的有篷市场。砖砌的拱顶大多完工于15世纪,有的已经剥落掉皮。四通八达的小道通向不同的区域,从瓜果蔬菜到生活用品再到黄金珠宝,应有尽有。帕瓦内带着我在迷宫般的大巴扎里穿梭了好一会儿,才来到售卖波斯地毯的区域。粉色的砖砌拱顶勾勒出高耸的空间,拱顶上方和侧面的一扇扇小窗提供自然光照明。相比其他区域,这里宽敞得多,店主们把还没来得及挂到店里的地毯摞在过道上。和许多伊朗人一样,帕瓦内也喜欢囤积地毯,她在几家店铺间来回比对,把心仪的图案记在心里,打算改日再来购买。 时间已经接近傍晚,我提议一起去餐厅吃烤羊肉,但帕瓦内说她必须回家给丈夫做饭。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家后,帕瓦内走进厨房,面无表情地打开冰箱的冷冻室,取出提前做好的炸肉丸,放入微波炉解冻,再放入锅中翻炒加热,又拌了一碗蔬菜沙拉。 晚餐准备就绪后,丈夫突然打来电话,说要晚点回来。帕瓦内一边收拾厨房,一边向我坦言,她一点也不喜欢做饭,做饭对她来说只是完成任务。 2 一天下午,我跟着帕瓦内打车前往她工作的课外辅导机构。辅导机构位于一栋四层高的建筑内,从建筑外墙铺天盖地的招牌可以看出,这里满是各类培训机构。我们到的时候,校长正准备给教师们开会。他招呼我进会议室坐下,吩咐工作人员送来了一盒冰镇饮料和一份蛋糕。教师清一色都是女性,她们在办公室里围坐一圈,拿着本子和笔,认真记录校长的讲话。 帕瓦内告诉我,这是一个专为贫困学生补课的免费教育机构,学生听课免费,教师上课也不拿酬劳,甚至还要自己补贴来回学校的路费。即便如此,女教师们也丝毫不懈怠,她们认真备课,专心参加会议,积极参与讨论,表达她们对课程的想法。 会议结束后,帕瓦内邀请我旁听她的一堂英语课。 教室由一间小办公室改造而成,有一张办公桌和六把椅子。三位女学生进门坐下,把课本放在膝盖上。帕瓦内在教室前方的白板上写下今天要讲解的对话内容,用清晰的英语讲解知识点和语法。她目光锐利、自信,语气坚定、坦然,与做饭时的她判若两人。她叫我站起来与她进行英语对话,给学生们做示范,再让学生们站起来练习。学生们说起英语句子磕磕巴巴,帕瓦内一遍遍示范,鼓励她们大声把句子说连贯。待三个学生都能流利地重复英语对话,帕瓦内难得地露出了笑容。 步行回家的路上,我告诉帕瓦内,在中国,课外补习是部分教师重要的收入来源,时薪甚至远高于学校给的课时费。我好奇为什么这个辅导机构的女教师们愿意倒贴路费,免费给学生补课。帕瓦内说,暑假期间学校放假,如果不出来做点事,女教师们就只能待在家操持家务了。对她们来说,可以做一些照顾丈夫和孩子之外的小事,哪怕分文不取,也能让她们短暂地从生活安排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价值。每当站上讲台,帕瓦内就觉得自己不再是别人的女儿、别人的妻子,她是她自己。 |
||||
上一章:04 | 下一章:06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