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北京,北京

目光  作者:陶勇

我无比想念小胡同里的豆浆油条,

三环上的300路大公交,闹腾的学生宿舍,

还有中关村沸腾的车水马龙。

到今年,我来北京就二十三年了,已经超过了我在家乡的时间。

我对北京的感情非常复杂,很难用一句话准确地形容。二十三年来,这个城市也在我身边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一批一批的人进来,又有一批一批的人离开,这个城市像一个沉默的老者,有着高深的智慧和涵养,从容不迫地看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喜怒哀乐,周而复始。

汪峰有一首歌叫《北京,北京》,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几乎每次去KTV都会唱这首歌。大家喝着啤酒,在酒精的催化下嘶吼着,其中真实的滋味,大概只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才能体会。

小时候提到北京,首先想到的是课文里描写的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我至今还能记得那两篇文章里的有些句子。那时的北京,对我们小地方的人来说,就是梦想的殿堂。那里有着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有着历史传承的名胜古迹,它将现代与古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当太阳从东方升起,英挺帅气的国旗护卫队踢着整齐的正步走向广场中央的旗杆,在雄壮有力的国歌奏乐中,巨大的五星红旗在霞光四射下徐徐升起。这些画面一遍一遍地在我幼小的脑海里回荡着,我想,生活在北京的小朋友该有多幸福啊,他们在古老的四合院里玩耍,在城墙下的草坪上放风筝,在槐花纷飞的胡同里吃冰棍。看到一些课外读物上发表的文章很多都是北京某某小学的学生写的,就总是心生羡慕。也许就在那时,我的心里就种下了北京梦。

高考填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接到北大医学部通知书那时,我们全家人高兴坏了,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去北京的行囊,一时想着得要带这个,一时想着又要带那个,真的有种春游的心情。从高考分数下来那一刻我就处在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晚上做梦都会笑出声来。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我们一家三口坐了两天一夜的绿皮火车从江西来到北京,路途遥远,火车拥挤,虽然疲惫但内心是愉悦的。沿途看着从南到北一路上慢慢变化的景致,觉得世界真是广袤,我们太需要走出来领略一下大千世界了。到了北京,我们第一站就搭上公交车去了天安门广场,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站在了北京的土地上,看到了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回想起寒窗苦读的十几年,父母为我学业的辛劳付出,我们一家人忍不住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现在想想,当时流下的每一滴泪,每一下蓬勃的心跳,都是梦照进现实的声音。

开学后,同寝室五个同学,有三个是北京的。他们不仅学习成绩好,眼界和思想也比我开阔,和他们聊天时总会觉得自己懂得太少了。他们还多才多艺,我的上铺是一名国家二级游泳运动员,旁侧那位写得一手好书法,还有一位足球踢得特棒。相比起来,我真是只会读书。他们热情、善谈,经常带着我一起出去玩。受他们的影响,我对北京人的印象特别好,感觉他们非常大气、不排外、不拿有色眼镜看别人,和他们的相处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让我慢慢走出自卑,也能热情大方地对待别人。

业余时间,我会去北京的各大名胜景点逛逛,颐和园、圆明园、故宫、天坛等,当走进这些曾经在脑海中无比熟悉的场景时才发现感觉完全不同,不仅是那些巧夺天工的建筑设计,更多的是蕴藏在内的历史文化,让我无比震撼和崇敬。我之前读到的那些故事、知识点在这里像找到了故乡一般喷涌而出,清朝盛世几代皇帝在这里的点点滴滴一幕幕成形,相信喜欢历史的人都会有此感触,那些曾经跌宕起伏的悲欢情仇,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英雄名流,在时间车轮的碾压下,形成一幅幅静默的单帧画,只有作为配角的文字、图画、器具、服装、建筑、树木留存了下来,向后人讲述着那些动人的故事。每一项遗产都是人类智慧的宝贵财富,都蕴含丰满的知识体系,让人不得不由衷地尊重。

我在故宫感受几朝帝王的雄图霸业,在颐和园感受帝王家世的繁华与寂寞,在天坛感受庄严肃穆的信仰与祭祀,在圆明园感受国运兴衰下的奢靡与残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历史是坚定者的臂膀,也是彷徨者的向导。北京作为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都,有太多值得我去研究和思考的东西,它深厚的文化像看不见的血液流淌在这个城市中,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会被它所贯通与影响。

我读研时期的宿舍是在积水潭桥附近的一个小楼,北二环以里。那时这里还保持着老北京人的生活原貌,一栋栋青灰石砖建起的小房子、四合院、筒子楼密集地挤在这块寸土寸金的土地上,挤出一条条狭窄的街巷供行人车辆来往穿梭。

清晨起来,小商小贩已经准备好了一天的生意,早餐摊上挤满了早起的人,有上班的,有晨练的,热气腾腾的豆腐脑配上炸得金黄可口的油条成了他们一天中的第一顿营养供给。午后,吃过饭的老头老太太们坐在房前的槐树下,下棋的下棋,唠嗑的唠嗑,一些学龄前的幼儿在他们膝下嬉戏打闹,日子过得和一路之隔的高楼大厦毫无关系,幸福安详。

晚上,巷口灯火通明,就着热闹的音乐,老头老太太们找一块略大的空地跳交际舞、广场舞,下班回来的年轻人们开始钻进街边的小饭馆,吃上一碗炸酱面或者约上三五好友吃一顿老北京涮锅,声音嘈杂而热闹,卖果蔬鱼肉的小商贩们大声地叫喊着打折处理的最后货物,一派祥和。

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北京,和我小时候看的电视剧里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听着带着浓重儿化音的北京口音,有种深深的亲切感。


2002年后,北京的发展速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快,眼见着三环边上立起一栋栋现代化的高楼,地铁也一条条地建起来。

我刚来时中关村还是一片平房,搭上互联网的浪潮,像菜市场一样喧闹的中关村电脑城每天都会诞生几个百万富翁。那儿应该是中国第一批创业精英的梦想土壤,起初是各种各样的硬件厂商开始崛起,联想、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就在那时到达了经营高峰;互联网公司也如雨后春笋,搜狐、新浪、网易就在那里从十几个人的规模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互联网界的翘楚。

因为在中关村上学,所以我眼见着一片片的平房被拆迁,盖出一幢幢高楼,时代的步伐比我们想象的速度还要快。我身边的同学跟着这股风也发生了变化,有人配了电脑,拉上网线,听着联网的拨号音;几个人挤在电脑前在网上搜索各种各样的新闻和段子,感觉互联网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屏幕可以呈现出任何你想要的内容。

我偶尔也会和一同考进北京的同学聚一聚。来到北京后,每个人都有了变化,高中时相似的稚嫩模样此刻开始各自长出了自己的枝叶,有的同学开始倒腾小买卖,有的同学开始谈恋爱,有的计划着出国,有的寻思着买房,而我还和高中时一样,老老实实地读书、考试,他们已然变了模样,而我还在坚守着一个学生的梦想。

北京发展得太快了,城市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大量涌进。耳边时常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消息,大家都在谈论某某混得多好,创业发了财;某某买的房子没多久就涨了一倍;某某嫁了一个北京人,户口有了着落;等等。这些消息也或多或少影响了我,我有时也会迷茫,自己在这个城市到底要追寻什么。

我把自己埋在医学里,尽量不去思考这些,潜意识里,我觉得太贪图物质名利有点违背我的理想。如果我关注这些,好像就有点辜负自己这么多年坚持的东西,到底在坚持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北京这座城市很神奇,二环以内一直保留着老北京的静谧,而二环以外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喜欢二环内的那股安静,我在积水潭那个研究生宿舍一直住到了博士毕业。我觉得城市发展得太快,会让人心变得浮躁,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玩游戏、刷网页的人越来越多。我不知道这种封闭式的生活对自己是好是坏,但我很享受这种宁静。博士毕业后,我如愿分配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工作,但我需要在外租房子住。

那时北京的房价已经很高了,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随便租一个住所就能用掉近一半的工资。为此我毕业前期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每次搬家,心中总会充满无限伤感,很怀念在研究生宿舍的日子。但此时我不得不面对时代发展带给我的压力,我住得越来越远,有时为了赶公交,凌晨五点多就要起床,深夜才能回到家。

我也有些迷茫,难道这就是我选择的生活吗?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路途上,每天疲于奔命,谈何理想?我开始对北京萌生了一种退意,正在此时,我申请的德国留学通过了,于是我便只身去往德国。

到了异国他乡,我重新开始一个人的生活。德国本地人的生活极度安逸和宁静,与喧闹忙碌的北京形成鲜明对比,我开始无比想念在北京的日子,想念小胡同里的豆浆油条、三环上的300路大公交、闹腾的学生宿舍,还有中关村沸腾的车水马龙。我觉得正是那些平时有点厌烦的东西组成了有温度的北京,在身边的时候觉得好聒噪,但若不在了,一下子好似少了很多东西。

我在德国的那一年,北京迎来了近年来最光荣的一场全球盛会——北京2008奥运会。

8月8日那天,我早早地守在电视跟前看开幕式,当那熟悉的普通话响起,我已经激动得全身发抖。张艺谋导演所导的开幕式晚会真是我此生见过的最壮美最震撼的演出,缤纷多彩的焰火燃红了天空,上万的演职人员在我眼前呈现出无法想象的视觉美景。当《我和你》响起时,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那时我就知道,我和北京已经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深厚羁绊。

第二天的晨会,我主动请缨上台给德国的同科室同事分享了北京,我完全没有准备,几乎是脱口而出讲述了我心中北京的故事。讲完后同事们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们的眼里绽放出羡慕的光芒,我心中涌现出一股从未有过的自豪感,比我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在北大全校毕业生大会上演讲更令我激动。

从德国留学回来,我结了婚,家里人凑了一点钱在北五环外的立水桥买了一套五十平方米的小房子,我终于觉得我在北京有了一个家。但压力也随之而来,妻子和我每天大多数的时间都消耗在路上。

结婚一年后,妻子怀孕了,想着孩子出生后若父母过来带小孩,一个一居室是根本无法居住的,但我的薪水却根本没有办法换更大的房子,那时的房价早已涨到令我望尘莫及的地步。父母开始劝我,要不离开北京吧,回到家乡也一样可以找到像样的工作,还不用奔波劳累这么辛苦。说实话,当时我心里也很是犹豫,但我不舍,这种不舍里有对我事业的热爱,也有对北京的眷恋。

李润在北京待了十多年,然后去了深圳。他和我说,北京吧,也说不出来哪里好,但来了的人都想在这里留下来。我想这就是北京的魅力,是一种用语言无法形容的感情让这么多人宁愿辛苦也不愿离开。后来,我无数次思考,北京除了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以及高新前沿的医疗和教育资源等硬性优势,更多的是我感觉在北京生活的人都怀抱着一种梦想,而这种梦想不单单是物质名利,更多的是个人价值和情怀,所以来这里的人总能找到相同的归属感。

而今,我四十岁了,虽然我有了一套自己买的小房子,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依然还在北京租房住,我曾搬过十多次家,整个北京东西南北四向都住遍了。每搬一次家,我都会熟悉一个地方,多年下来,北京的地图在一点点被我的行踪点亮,我对它越来越熟悉。我知道,就算有一天我买了大房子,这个城市也不会给我安全感,可能也正是这种不安全感,让这个城市的每个年轻人都那么努力,也正是一批批年轻人的努力,才让这个城市散发着梦想的光芒。

梦想从来不会止步,人生也不会安定,我们都在不停地奔跑中寻找一种安全感,北京就是如此。

上一章:14 下一章:16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