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封信
无关输赢

人生总会有答案  作者:金惟纯

质灵的信

爸爸:

我必须承认,自己一直不太习惯在您面前说太令人肉麻的话。我总觉得我们父女的对话场景大部分时候像两个逞凶斗狠的硬汉,不断确认彼此的观点在什么位置,一旦嗅到对方威胁了自己拥护的立场,就一定要精准地打得对方中箭落马。

也许爸爸逻辑思维能力太强,理性脑太发达,跟我对话时似乎难免展现一下自己这方面的优秀天分。但身为一个主要成分是“灵感”和“感受”的“艺术人种”,面对爸爸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大军压阵,我实在无法招架。中箭落马的,当然一定是我。

于是结局总会是,不常流泪的我也难掩哭泣,换来一个爸爸的挫败表情和几句“怎么又哭了”“我这样是为你好”。听完这话,我的白眼立马翻到了后脑勺。

现在我也忝为人母,有时看您这样觉得又可恶又可爱,又好气又好笑。我心里总想:我要体谅点,对这样的我、这样的年龄、这样的处境,爸爸其实也是第一次面对,算得上是“新手父亲”,我同为“人母”,何苦为难您“人父”呢?不计较了,其实为人父母,我们俩都修得半斤八两嘛。

这当然是开玩笑。其实,出于爱与您连接,我长大后与人相处时,也很“忠诚”地跟爸爸学会了能言善道,常常赚得几分自我感觉良好,却也输掉不少心与心的连接(这一点,我想我老公应该会举双手赞成)。

但神奇的是,您和我都在生命的进程中同时明白,赢了道理输了心,其实并不是我们真心想要的。

我真的看见了,您在不断“练习”跟我对话时,少说一点道理,多一点聆听。我相信这对您来说一定很不容易,毕竟有很多人为了请您指点迷津,甘愿付钱听您说话呢。

我很幸运,身为您的女儿,可以从您身上学到最真挚新鲜的生命智慧;但同时也正因为是您的女儿,所以很辛苦,因为当我们的关系混合着父女、师生、生命教练、朋友和共修的多重角色时,心的感受是复杂的,至少我是这样。我会尽量从您的角度看事情,体会您的难,因为对于生命最甘美的体悟,想必您第一个想要分享的对象,一定是我们,但我们又是您在智慧传承上最如履薄冰的人。关于多重角色的部分,我会与您单独深聊。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感谢您出于爱,不论多难都持续练习修正我们的关系和沟通方式;我相信我们的共识是:在爱里没有输赢,爱就是一切的答案。当我们把心敞开,让爱流动时,您想要分享和传承给我的心意与智慧,更容易被我接收。

还记得大概从十年前开始,我们每次通完电话,无论是闲聊、正经论事还是冲突,您总是会在我们挂电话之前,练习跟我说:“爸爸爱你喔!”我也总会立即回应:“我也爱您!”

其实直到现在,我每次听到这句话时依然都内心起伏,一方面是感觉有点别扭,这个感觉位于“内在小孩”的位置。我们过往的父女关系剧本中,不论是外在环境使然还是彼此的相处,都让我的内在小孩始终无法信任爸爸是爱我的,那个幼小的内在小孩总觉得我对你来说是一个负担,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道德责任,所以总觉得您说出的那句“爸爸爱你”是一个责任。

另一方面,这句“爸爸爱你”又是如此地触动着我,它在我的灵魂更深处的那个位置,在那个更接近我本质的位置,我几乎可以感受到我们的灵魂是如何“自主”地安排着我们注定要在此生成为父女,以及成为这样的父女,只因为您爱着我,我也爱着您。同时,我们也深爱自己,所以甘愿经历这一切。无论过程中我们将经历多少挫败、流下多少眼泪,承受多少无奈,都是我们灵魂决定要去体验的,这些体验也是我们灵魂渴求的。这句“我爱你”就像一座灯塔、一个提醒,让我知道这份爱不只是表面角色下的一种“责任”,而是一种早在我出生之前,甚至早在您出生之前就存在的爱,一种无条件的爱。

谢谢爸爸说过的每一句“爸爸爱你”,无论是刚开始有点别扭地说,还是现在自然真挚地说,对我都无比重要。

---质灵


(第1封回信)

质灵:

读你的信,有点五味杂陈。没想到那句“爸爸爱你”对你这么重要;没想到我时常忍不住的提醒,带给你这么大的压力。所幸我们已经在认真找回曾经错过的东西,谢谢你给爸爸机会,毕竟这并不是每个父亲都能得到的。

回首从前,觉得我这个爸爸,当得真是漫不经心。常用自以为是的判断,就自认为一切都了解了,以至于很少耐心听你说话。有时即使你说了,我也不能感同身受,常常不以为然。因为我总是把自己的经验投射在你身上,觉得这种事我会这么做,你为什么不可以?我忘了你不是我,你的处境跟我不一样,而且你是女孩。

更有甚者,有一段时间,我还把在公司发号施令的状态,带到父女相处中……真是不堪回首。我的这些习性,由来已久,的确不容易改,但你也知道,我正在努力改正中,请给我一些时间,请随时提醒我。

说起父女的感情,我们算是先天不足,且一路坎坷。我有关父女间的甜美记忆,多数都是你婴儿时期的,而即使那时候,由于我忙于工作,我们相处的时光也不多。你五岁后,我们更加聚少离多,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日子屈指可数。尤其是我跟你母亲离异后关系不洽,更造成了我们之间的隔阂。

这种久久才见一面的父女关系,只能算是不绝如缕罢了。

表面上,每次见面,我都是尽量讨你欢心,实际上,好像连庆祝也谈不上,仪式的性质更多一些,至少我是这样感受的。在这期间,偶尔有欢乐和爱的火花乍现,但送你回妈妈家后,我就很长一段时间见不到你了。我们都知道,一旦你妈发现我们“父女情深”后,就会产生防御状态,因此我们关系不能太好,免得承受过多的挫折和无奈,还是彼此冷漠一点,日子比较好过。

这种状况持续了长达十年以上。你信中说,不相信爸爸是爱你的,感觉你在父亲心中只是责任和负担。我完全了解你的感受,因为身为父亲的我,同样没有在相处中感受到爱的流动。如果用比较冷酷的形容,那段时间的父女关系,有点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这种见面时有一种莫名的压力,无法敞开交心、让爱自然流动的状态,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模式,影响到你成年后我们的相处。

想到这段往事,我深感惭愧。因为以我如今的了解,那段时间的无奈并非命中注定,是有可能改变的。

你那时候年纪很小,不可能改变现实,当然应该由我来承担。撇开我跟你母亲关系没处好,让你在单亲家庭中辛苦成长这一段,至少在离婚后,我也应该为了你,无论如何都放下对错是非、恩恩怨怨,尽心尽力跟你母亲把关系处好,让她能心无挂碍,衷心希望我们父女能保持深度连接。但我那时个性要强,也没智慧,觉得只要分手之后双方能维持表面和谐,就算难能可贵。结果,当然是让你受苦了。爸爸要为此向你深深地道歉。

我的醒悟,迟到了整整二十年。直到十多年前,我全身心投入人生学习,才通过你,让你母亲也进行同样的学习。之后,我们彼此向对方表达忏悔和感谢,关系终于有了更深的和解和突破。在我印象中,我们父女关系的真正转变,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这件事,如果我能早二十年做,不仅我们父女关系会不一样,也许你的人生也会很不一样。无论如何,过去错过的,让我们用心弥补,把没能长全就夭折的父女感情,重新培养起来。


(第2封回信)

质灵:

你在信中提到,大约十年前,爸爸开始“练习”说“我爱你”。“练习”这个词,你用得很精准。

因为我的确是在练习。我以前从没说过这三个字,无论对谁。

在我成长的环境中,是没有“我爱你”这三个字的。我从没听过任何人跟另一个人说这三个字,除了翻译小说或美国电影。因此我觉得,这三个字是老外才会说的,不是我们东方人的语言。我不排斥这三个字,但觉得没必要说,说出口很肉麻。

成年后,对这件事的解读是:东方传统的亲密关系,比西方更稳固而深刻,是一种毫无悬念、负责到底的承担。尤其是血缘关系,接近于宿命或信仰,绝不只靠感觉。西方人那种爱来爱去的关系,注重缘起缘灭的感受,常常经不起考验,挂在口头上,容易流于肤浅,像我这么有深度的人,当然不屑为之。

这些,当然都只是我的认为。青春期后,我在行为上,变成了拼图式的“中西合璧”:在两性关系上,深受西方浪漫主义影响;在亲子关系上,却仍扎根于东方传统。其结果,就是如你所见,老爸在两性关系上不太稳定,在亲子关系上又不太深刻,弄成了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尴尬模样。

直到十余年前,我放下了自己创办的事业,投入以修身为本的人生学习。在一个课堂中,老师带大家练习说“我爱你”,让我们下课后继续练习。我听话照做,一做就做了好多年。

你当然是我“练习”的重要对象。刚开始对你说“爸爸爱你”时,的确有些尴尬。但即使如此,说出口时,内在还是隐约有一些震动,好像有一种不太熟悉的内在能量,在隐隐苏醒中。尤其在你说“我也爱你”的时候,那种感受更加清晰。我想所谓的以假修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我们内在有一些能量,的确需要通过语言,甚至仪式,不断地唤醒,才能让它那微弱的火种不至于熄灭,就像佛家修行中的持咒一般。

我印象最深的练习对象,是你爷爷(我继父)。你也知道,你爷爷军人出身,态度严肃,沉默寡言。

那时你奶奶已过世,你爷爷90岁了,跟我同住。我鼓足勇气,从拥抱开始“练习”,日复一日,直到他接受并习惯了拥抱,才说出“我爱你”三个字。过了一阵子,他也用英文说“I love you”。我猜在他心目中,这三个字用中文实在说不出口,情急生智,用英文给挤出来了。自那以后,每天我出门时,他都会在门口等我,上演“我爱你”的拥抱仪式。我想,他已经九十几岁,可能每天最大的事件,就是和我这个继子拥抱说“我爱你”吧。

以上讲的是爱的表达,接下来要分享爱的体验。

母亲生下我时,她才18岁,就做了寡妇。她在台湾无亲无故,只好把我寄养在隔壁裹小脚的老太太家,自己到外地工厂做女工。我童年记忆模糊,只留下了一幅画面:有一天,老太太清晨把我叫醒,只见床前站着一位穿碎花裙的年轻女子,老太太叫我喊她叫妈妈,我喊不出来,她就不由分说把我抱起来背着,兀自刷牙洗脸起来。我双手搂着她的脖子,脸贴在她背上,闻到她身上的香水味,觉得很幸福,好想就这样一直下去。

这是我童年唯一留下的被母亲拥抱的记忆。三岁多后,母亲接我同住,开始了我被严管严教的童年生涯,但从此没有再留下任何亲密相拥的画面。童年经常重复的记忆,是我调皮捣蛋闯了祸,被母亲抓到打骂一顿,然后母亲流着眼泪倾吐坎坷人生,最后的结论就是,我们母子都是命苦之人,只能相依为命。“相依为命”这四个字,因此成为我童年对感情世界唯一的注脚。至于“爱”这个字,是青春期从小说和电影中学到的,虽然十分向往,但总觉得那只属于男女间的情感。带着浪漫骑士的情怀,我在这条道路上经历过不少探索和冒险,虽然过程免不了波涛汹涌,但最后更像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在感情的世界反复轮回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懂什么是爱。

直到中年后期,才日渐体悟到,爱其实是一种生命的能量,必须通过连接才能流通。一个跟自己生命内在源头连接的人,才能在生命内在产生爱的流动,也才能连接外在的生命,让爱的能量在人与人之间自然流动。爱不是脑的活动,是心的流动,正如王阳明所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爱是“心之体”,道理是“意之动”,爱和道理各走各的路。因此,爱不讲道理,更不是游戏或角色扮演。

有了这个体悟,我才看到,母亲和我这一对“苦命母子”,因为早年际遇的坎坷,可能都在生命前期就启动了求生机制,关闭了感受爱的开关,失去了生命内在的连接,只能靠头脑、意志力和梦想求生,因此,我们可以承担责任、扮演角色,甚至于在关系中有所追求。但这些都不是爱。严格说来,我们失去了爱的能力。我此生最大的功课,就是把爱的能力重新找回来。

你说我是在练习说我爱你,其实我真正练习的,远远不只是说,而是把爱的感受找回来。为什么过去我们每次见面,我总忍不住要跟你说道理,最后弄到不欢而散?因为我总是担心你。担心是脑的作用,关心才是心的作用。我只会用脑,不会用心,所以给不出关心,只能担心。在你最需要来自父亲的爱的时候,我给不出来,因为我没有。我只能尽力扮演父亲的角色,给你外在的支援和人生的忠告。而我的忠告,在缺乏爱的支撑下,变成了让你感觉自己不被认可的挫败感。

你说,在爱中没有输赢,爱是一切的答案。说得有道理,但爸爸除了希望你幸福外,没有别的要求,又怎么会想要赢你呢?每次你觉得自己中箭落马时,也是我深感沮丧的时刻。这种时候,其实一直都是双输。关键从来不是谁输谁赢,而是爱的缺席,是因为爸爸没有爱,不会爱。

还好我们现在都承诺要共修,也已经走在共修的道路上。你要修什么功课,请告诉我,看我还能做些什么。我要修的功课,就是为自己找回爱,然后好好爱你,把过去没能给你的,全部补回来。请你随时提醒我,帮助我。

---爸爸

上一章:第6封信 下一章:第8封信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