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封信
温柔的告别

人生总会有答案  作者:金惟纯

质灵的信

亲爱的爸爸:

最近我身边的朋友又有好几对离婚了。

其实“离婚”在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什么令人震惊的事情,因为发生得太过频繁,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不论是媒体上的名人或是市井小民,只要结婚的人都有可能离婚,也算是一种社会现象。

但是让我觉得感动的是,最近刚好有机会看到几个亲近友人离婚的过程,我见证了前所未见的爱与尊重——他们让告别的过程温柔而清晰。习惯一起生活的人将分别走向各自的道路,让人感到难忍的不舍,但因为双方都是如此接纳自己和对方,真心爱对方并希望对方好,所以过程中的痛没有被隐藏,也没有化为互相伤害,他们让自己的泪顺流,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接纳了自己的脆弱,并勇敢地表达,而所有的脆弱也都被双方接受了。最终这个过程和信任,让彼此有了力量,告别了亲密关系,笑着给予对方真心诚意的祝福,依然成为彼此生命中重要的朋友。

朋友们告别亲密关系的做法,给我莫大的感动,让我体验到告别也可以如此尊贵而庄严,既不羞耻,亦不隐藏,而是一种爱的伟大展现。感恩有这些很好的朋友,让我也有机会思考和反省自己生命中有过的分离。

在关系形式的选择上,因为社会压力的减弱和家族期待的淡化,年轻一代的我们好像多了很多的选择与可能性。对于建立关系的初衷,也早已不再是因为共存或繁衍后代。我们其实对关系的意义有更多的想象和期待,但是对关系本质的理解却还是过于稚嫩,像在汪洋中探索一处梦寐以求的圣地,所以导致一再的尝试和一再的分离,频率越来越高。

我自己就是这样的历程。因为知道自己的父母都各自有三到四段婚姻,也深深体验了父母离异过程带给我的创伤。小时候的我连想都没想地就直接把“婚姻”这个选项删除,好像我的世界里没有这个词,更别说要有孩子。我觉得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受罪的,这个世界充满污染和不快乐的大人,我已经没有对婚姻的向往,更不会想要有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成年后的我,抱着这个想法,直到24岁。

但是令我自己都费解的是,在我24岁第一次建立伴侣关系的时候,短短的时间内,我居然就决定要订婚了。记得爸爸当时非常震惊和不解,在爸爸试着延缓我的决定,让我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和沉淀的过程之中,我依然态度坚决且冷漠,因此使我们的父女关系受了一次重伤。

事实是,确实如爸爸所担心的,我当时并不是因为一个纯粹的初衷而想要踏入婚姻,而是因为我太急于离开我的原生家庭。我就好像一个在高速公路边拦车的人,急着要一跃搭上顺风车离开原本的生活,即使自己没有准备好,也不管这辆车将开往何方,只要有人停车,我就鲁莽地上了车。

这些感受,是我经历了分离后才慢慢体悟到的。过了不久后,我们取消了订婚,没再联系。我也就此开始了在伴侣关系中的全面尝试与探索。解除订婚的过程虽说是平静收场,但当时我很鄙视自己的行径,觉得自己既愚蠢又羞耻,因此更下定决心,不再思考跟婚姻有关的事情。

之后我又建立的几段关系,也因此历经了几次分离。这些分离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了缘分的聚散原来如此无常。在当下,一个曾经陌生的对方瞬间就像是自己的全世界,那种感觉就像超越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但是没多久后,个性的磨合、日常相处的落差,这些考验袭来的时候,我就感觉想要逃避了。因为没有想要再踏入婚姻,所以自然就不会想要花太多时间去磨合,总觉得自己可以往下一段旅程前进了。就这样离开了一段关系,进入下一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方又像变回了陌生人。

分离的过程,我总是处理得很粗糙,虽然努力想要降低伤害,但是终究没有智慧让双方带着祝福离开关系,而是留下了很多的愤怒、没有表达完的心思和遗憾。而当新的对象出现时,一切的苦又会被淡忘,新的世界又开启了,然后同样的故事又再重演一次,一再重复和循环。

现在的我,常常想起过往这些来到生命中的缘分,再想想自己的对待,总觉得非常惭愧。如果有机会用现在的自己回到过去,有些欣赏的人可以不用转化成伴侣关系,也许朋友关系更适合。太多的关系,它的基础并不是爱,而是一种当下的热情和依赖。太多分离的过程,如果有机会重来,我一定会带着更多的感恩与尊重,让对方能感受到虽然关系不再,但是感恩与爱是长存的。

虽然没有机会再见到过往的伴侣,但是仍时常在心中默默祝福着对方,希望对方现在过着幸福喜悦的生活。

爸爸的生命中也经历了不少分离,您是怎么看待这些生命的历程?对于有更高概率体会关系的建立和分离的当代年轻人,您会有什么样的提醒呢?

---质灵


(回信)

质灵:

读你这封信,爸爸非常安心,感受到你对亲密关系已有深度的内省和透彻的了解,完全有能力经营属于自己的美好关系。但你既然愿意听爸爸分享,我就也说几句。

你信中的主题,是如何面对关系的缘起缘灭。我的体会是,通常,关系因何而起,最后也会因何而灭。有一句俗话“因误会而在一起,因了解而分开”,精准地描述了许多关系的缘起缘灭。

尤其是两性亲密关系,在关系肇始之初,往往夹杂着各种不同层面的需求、投射和幻想,其中有一些是我们自觉的、承认的,更多的是我们不自觉、不承认的。往往是先蒙骗了自己,再互相蒙骗,而且十分享受这种蒙骗。爱情如此吸引人,重要原因之一,就因为它是想象中的救赎。

所谓“爱情是盲目的”,是一个半真半假的描述,因为盲目是真的,同时也是故意的。

事实的真相是,爱情游戏不盲目就不好玩。这种状态,其实只是两性关系周期的第一阶段,关键词是“浪漫”。浪漫意味着忽略现实,把自己和对方物化或神化,尽可能创造令人向往的感受。

当感受不足以掩盖现实的时候,就进入周期的第二阶段,关键词是“权力”。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在双方有交集的各个层面,当观点、意见有分歧的时候,谁该退让?谁该认错?谁说了算?双方都把内心最不能接受的,投射到对方身上,都想改变对方来适应自己。结局通常是冲突或忍受,以其中之一为主,或轮番上阵。

如果有幸未以“分手”或“怨偶”为结局,亲密关系就有机会进入第三阶段,关键词是“整合”。在此阶段,仍会偶有冲突,但双方都不逃避,仍能保持真实敞开和互相好奇,接受彼此不同,给予彼此空间,在关系中相互探索、携手成长。严格来说,进入这个阶段,走出了浪漫或冲突的“游戏”,亲密关系才算真正开始。

度过了这三个阶段的考验,关系才可以进入真正的“承诺”期。此时给出的承诺,才是基于真实了解、完全发自内心且能够得以实践的。接下来,亲密关系终于迎来了大丰收,关键词是“共创”。

两个人在一起无论做什么,都会一加一大于二,有如点石成金,成为真正的灵魂伴侣。

以上对于关系的描述,是一个完整的周期。但事实上,大多数关系都无法走完整个周期。许多关系在“浪漫期”尾声、热情逐渐消退时,就主动结束,各自去追寻另一段浪漫。如此缘起缘灭,一段接一段,换不同的人,玩同样的游戏,从未触及真实的自己和对方,也未曾体验过在关系中的成长,甚至可以说,从未拥有过真正的亲密关系。

更多的案例,是在“权力”期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和对方,不能足够成熟地处理冲突,于是以分手收场。其中更有大部分人,因为诸多现实考虑,没有勇气分手,也没有能力改变,成为有名无实的伴侣。在这样的关系中,通常带着内心深处的怨恨,努力维持表面和谐,委屈过一生,等于在亲密关系这门功课上,交了一张不及格的答卷。

从关系周期的角度看,十分讽刺的是,在“承诺”期做出的承诺才是真正有效的,但很多人根本没机会进入“整合”期和“承诺”期,就在“浪漫”期和“权力”期相互给出承诺,进入婚姻,甚至生了孩子。

所谓“轻诺必寡信”,诚哉斯言也!

你老爸的前两段婚姻,就是典型的负面教材。在遇见你妈妈之前,我和你吴阿姨维持了将近五年的婚姻。我们是大学前后期同学,毕业都进入新闻界工作,曾经是圈内公认的“金童玉女”,相恋近七年才结婚,前后总共维持了11年的伴侣关系。我们的分手,跌破所有人眼镜,没人知道为什么,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事实上,在决定分手前,我们仍然相知相惜,有点像兄妹,但不太像夫妻。如今回想起来,其实原因只有一个:我们都认为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而爱情是不可以打折扣的;如果不能再像以前那么相爱,就不该继续在一起。

听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老爸太天真?的确是的。我年轻的时候,活在一个完全相信爱情、勇敢追求爱情的浪漫时代,我和你吴阿姨身为浪漫爱情的代表,岂能不以身作则?如果和我在一起的她不再快乐,就应该让她去追寻自己的人生。“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是我们当时的写照;对爱情这件事的天真解读,就是分手唯一的原因。

也因为如此,你吴阿姨至今跟你老爸还是像亲人一样。你在美国念书时,她老公开长途车载我和她一起去看你,也邀请你到他们在纽约的家里做客。你妹妹的妈妈也和你吴阿姨很要好,最近两年还邀请她一起过母亲节、吃年夜饭。你一定也记得,几年前我曾带你去上了她的三天工作坊,她出版的两本书也都是我写的序。事实上,我在二十多年前首次接触生命内在的体验,就是因为你吴阿姨和她老公对我进行了“疗愈”,播下了其后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种子。

关于你吴阿姨,我有一个最深刻的记忆,就是跟她离婚多年后,我在一个学习的场合,被要求回答一个问题:“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处身在一个悬崖边,踏错一步就粉身碎骨……如果在你身边有一个人牵着你的手,你觉得会是谁?”我当时完全不用思考,脑中瞬间浮现出来的影像就是你吴阿姨。而当时的我们,身处地球两边,各自有家有小,已经多年没有联系,居然在灵魂深处还有这么深的信任,连我自己也吓一跳。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和你吴阿姨应该算是“分手典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分手前,并没有彼此怨怼和互相伤害,是在一种“对爱情误会但对彼此了解”的状态下分手的。

另有一点,我很赞同你的体悟:我们常常分不清缘分的属性,不知道如何处理男女之间相知相惜、互相欣赏、互相爱慕的关系,只知道“恋爱婚姻”这唯一模式,当发现这种模式不合适的时候,又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由此我有一个不同的感悟:关系并没有“分手”这回事,它只会转换形式和性质。就有如H2O,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别呈现出水、冰、气的形态,只是转换形式,并无生灭。一个对缘分真正了解的人,曾经相处过的人永远不会变成陌生人,只会重新定义彼此的关系,用不同的方式相对待。某些缘分,应人生阶段的需要而缘起,完成阶段任务后即缘灭。相处的缘分不再,但爱与感恩的记忆,仍可长存。

对缘分有这样的了解后,我有一个简单的标准,用来检查曾经发生的所有关系:如果想起任何一位曾经有缘深度相处的人,心中不舒服而笑不出来,就表示功课还没做完。如果有什么可以做或说的,我就会设法完成;如果没有需要做或说的,至少在心中默默地认错、感恩与祝福,直到能笑出来为止。认错、感恩与祝福,其实就是一种爱的状态,带着爱的状态看待一切关系的变化,是唯一可行的做法。

最后,也要交代一下和你妈妈分手的心路历程。因为我和你妈妈是熬不过“权力”期而分手的,因此在分手后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我们为了你而维持表面和谐,其实内心仍有恐惧和怨怼,因此造成你童年时期的创伤。还好十多年前有机会通过你邀请你妈妈和小爸一起经历各种人生学习,化解了过去暗藏的积怨,相处上才有了很大的改观。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是,几年前大家有缘聚在一起,谈起以前的往事,狂笑到在地上打滚。你曾跟我说过,那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回忆场景,其实对我来说也是一样。自那之后,我想起你妈妈的时候,终于可以心无挂碍地微笑了。我和你妈的功课,终于可以交卷了。

如今,我很感谢我们有机会成为外公和外婆,一起爱着我们的外孙女;我很欣慰我们两大家子老小,可以一起吃团圆饭,让小孙女有机会目睹:缘分最终是可以如此圆满的!

经历过这一切,我也相信,你的父母过去没有做好而留下来的业力,会通过你的了解和学习而终结,不再代代相传!

---爸爸

上一章:第7封信 下一章:第9封信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