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里尔克阅读是安静的自我觉醒 作者:赫尔曼·黑塞 |
||||
里尔克去世时,德国诗歌界的一颗星星沉没了,它是这个时代阴霾天空中为数不多的几颗星星之一。 如今,他的《里尔克文集》已经出版,读者在第一次翻看这本文集时,会悲欣交集地感觉到,里尔克的灵魂归来了,带着喜悦和忧郁;他翻开一卷又一卷,发现这位他认识、热爱和陪伴了几十年的诗人所经历的每个人生发展阶段,竟与自己的人生发展阶段有着诸多重合,以至于都分不清,究竟是里尔克,还是自己。 对于那些长期阅读里尔克作品的人来说,里尔克是变幻莫测的,似乎经常会褪去一层皮,有时甚至还会掩饰自己。如今,这部全集却展现出一幅令人惊讶的统一图景;实际上,诗人对自我本性的忠诚度远远超过了我们曾经所说的易变性或多变性。 我们一卷又一卷地翻阅,吟诵着那些心爱诗篇的开头,试图重新找回每个人最爱的诗行,并再度迷失在这些明亮又浩瀚的森林中。在每一卷中,我们都能找到不朽的、久经考验的诗作,即使在最早的尝试性诗作中,亦能找到经典的作品,其数量并不亚于后来的文集。在第一卷中,我们再次找回了三十年前曾让我们深深陶醉的美妙声音,那些安静、朴实的诗句,那些充满了惊奇与羞涩的灵魂诗句,比如: 我是如此地感动,我是如此地…… 我是如此被波希米亚人的方式所打动 它悄悄爬进我心 让它变得沉重 以及《降临之歌》。在第二卷《图画之书》中,我们回忆起这本书曾留给我们的深刻启发与形式力量,并再度爱上我们和我们的情人们从前最爱的《时间之书》。在第三卷,也就是最后一卷诗歌中,通过《杜伊诺哀歌》,古典式的虔诚达到了高潮。 多么令人惊奇啊,这条诗歌之路从波希米亚民歌般的青春之声走向俄耳甫斯;多令人惊奇啊,这位诗人从最简单的逻辑开始,随着语言的增长和对形式的掌握,越来越深地陷入问题之中!而在每一个阶段,他都创造了奇迹,他那多愁善感的主人公,陶醉于世界的乐音之中,自身就像喷泉碗一样,既是乐器,又是耳朵。 接下来的两卷是散文集,其中包括深受喜爱、令人难忘的《马尔特手记》:想一想,这部《马尔特手记》已经问世近二十年,并非无人问津,却一直躲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而在此期间,散文诗界却涌现出几十部成功之作,可惜它们都如昙花一现,迅速绽放又迅速凋零!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时至今日,里尔克的《马尔特手记》依旧鲜妍如初。 文集的最后一卷充满了译文,此篇中,这位诗人的一切伟大优点再度绽放:对形式的精通,凭直觉做出的精准选择,以及为达成最终理解所付出的忠诚努力。其中不乏瑰宝,如对盖朗的《肯陶尔》、安德烈·纪德的《浪子回头》和保罗·瓦雷里诗歌的翻译,让人不禁联想到诗人对巴黎和法语的热爱,以及他对德语之衰落废弛所感到的痛心,这一点甚至诱使他在晚年积极追求自己所钟爱的语言并创作法语诗歌。 岛屿出版社实实在在付出了努力,这六卷诗集是值得纪念的精美作品。以后的版本或许会有一些增补,或许还会更清晰地标明作品的时间顺序,这些都值得期待。当然,从本质上来说,这一版本已堪称完美。 ---1928年发表于柏林《新观察》 |
||||
上一章:查拉图... | 下一章:评弗朗...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