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我

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  作者:双雪涛

此文是闲时所写,没有什么目的,也不能说没有任何目的,可能是为了帮助自己回忆起某些东西,有些记忆必须要打成字它们才会显形。

我小时候看电影的机会不多,有印象的更少,这个小时候指的是十岁以前吧。现在回想,能想起来一部《双龙会》,一部《父子老爷车》,我的记忆里这两部电影是同一天看的,不知道那天我的父母为什么突然如此需要消遣,平时几乎从来不看电影的家庭,一天看了两部电影,好像晚上还在饭馆吃了饭。这两部电影我都特别喜欢,故事情节和很多表演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还记得从电影院出来,我就模仿成龙在地上翻了一个跟头,然后狠狠地摔了一跤。另一部我有印象的电影是学校组织我们看的《赌侠1999》,刘德华和朱茵演的,那时候很多电影都是学校组织看的,也不知道看什么,突然下午宣布看电影,一群孩子就被赶着向电影院走去。路上说说笑笑,到了电影院坐下,老师突然喝了一声“把嘴闭上”,电影院马上鸦雀无声,电影就放了起来。《赌侠1999》里有一段亲热戏,朱茵扮演的人物穿了一个铅的还是铁的胸罩,刘德华抬起头来嘴唇是黑的,这把我们看傻了,并没有像有些电影里演的,影院里的坏小子会吹起口哨,电影院里出奇地安静,好像每个人都怕别人注意到自己。我个人最大的感受是尴尬,因为有老师和大人在,实在让人觉得羞臊,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电影这东西不光是看,跟谁一起看也很重要。再回想,就出现了看电影的断层,似乎初中三年就没进过电影院,除了在电视上看过《新龙门客栈》和《精武英雄》这种,划时代的《泰坦尼克号》上映的时候我也没有去电影院看,因为电影票后来实在炒得太贵了。高中时我们学校旁边有一家电影院,就在一条商业街的凹处,有时候周末在学校踢完球,会跟几个朋友去看电影,但是不知为啥,看过的很多好莱坞电影全都忘记了,倒是记得一部中国电影叫《蓝色爱情》,是袁泉和潘粤明演的,这两个演员当时我一个也不认识,等于是看两个陌生人的故事,到最后袁泉好像是站在一座桥上,风吹动着她的裙子,旁边围着不少人,她跳没跳下去我忘了。整个电影弥漫着一种似真似假的东西。

大学电影看得多,因为在大学里看电影很方便,校内网,只要寝室里有一个破电脑,有很多电影可以看,我忽然发现,我很喜欢看电影,之前从来没意识到我喜欢看电影。那时候我几个室友每天都午睡,打着频率各异的鼾声,我就用我们寝室一位盐城籍同学的电脑戴着耳机看电影,有时候一连看两三部,等他们醒了,我就告诉他们哪部比较好看,晚上他们可以看,夜晚来临时,我通常会陪他们再看一遍。这个时期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电影,而美国竟然出产了这么多电影,根本看不过来。我记得我给几位室友隆重推荐了一部电影叫《我心狂野》,但是他们都觉得不好看,我看时也觉得不明所以,有些地方让人打瞌睡,但是不妨碍这确实是一部有意思的电影。后来我给我在数学院的一位好朋友推荐了《燃情岁月》,他几乎从来不看电影,看了之后自己看了二十几遍,几乎所有台词都可以接上来,另一部他最喜欢的电影是我后来推荐给他的《海上钢琴师》,我总觉得这两部电影似乎内在有一种关联,我这位朋友后来的人生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有时候大家伙去网吧打游戏,我打累了就在电脑里找电影看。有一次看了一部电影叫《心·心》,那时天快亮了,网吧里依然回荡着枪声,我看入迷了,后来差点哭了。过了将近二十年,有一次在酒吧喝酒,盛志民导演摇动着白发走过来加入了我们,我说我很多年前看过你的《心·心》,我们碰了一杯。我想一部电影拍出来给谁看,很多导演是想过的,我这个在长春郊区的网吧硬盘里寻找电影的法律系大学生应该不是《心·心》的理想观众吧,不过电影这一点确实也很有意思,我就成了它的观众,并把它牢牢记在心里。

毕业之后我还是会花很多时间去看电影。阅读,看电影,踢足球,基本上占据了我大部分的业余时间,这三项里,看电影的消遣程度最高,踢球当然是业余的,不过因为要求胜,并且涉及别人,总归不能算是一点压力都没有的彻底放松的。2008年、2009年我还写了几篇影评,有的发表了,我记得一篇是关于《喋血双雄》的,一篇是关于刘别谦的,还有一篇关于贾樟柯。后来不再写了,原因有两个,一是写影评有时候对看电影是一种干扰,本来你是拿它消遣的,这么一弄它便拿你消遣了,而且一篇影评要成文,就有文章的要求,而文章的要求是某种提炼,统一,呼应,留白,势必因此生成一些与所讨论的电影无关的东西,想要接近结果倒形成了一种远离。第二个原因是隔了一年我就开始写小说了,因为要上班,闲暇的时间有限,影评也就不写了,彻底变成了电影的观众和影评的读者。一直到2015年之后,我的工作才又涉及了电影的创作和电影的制作,这中间五六年的时间我都是作为一个单纯的电影观众一直看着电影。

在我的观影生涯里,有几部电影对我很重要,我的意思不只是这几部电影对于我之后参与电影的创作有特别的指导意义,也不是说只有这几部电影对我很重要,而是文章写到这里,就想起了几部对我很重要的电影。一部是《教父》,也就是《教父》第一部,这部电影我大概从大学时候开始,几乎每年都看,最开始是慕名而来,但是看得很不过瘾,跟我期待的黑帮电影区别很大。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即使初看没有那么喜欢,还是经常想找出来看,我也搞不清楚是一种什么力量在引发我不断地重看它。当然这个世界上存在过非常多的电影大师,很多出现在欧洲,赋予了电影很多很多的形式,《教父》的商业气息使其无法成为电影最高艺术的代表,但是对于我来说,《教父》永远有着非凡的魅力,在我心里它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叙事性悲剧之一,它塑造人物,讲述故事,提供每个人物命运的结局,它的拍摄技巧和制作水准令人惊叹,它的音乐几乎在另一个空间里哀伤地叙事,似乎在那个空间还有一个故事。可能是我是处女座的关系,我喜欢完美的东西,《教父》不能说是最具创造力的电影,但是它几乎是最完美的。还有另外一部在我心中几乎完美的电影是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因为已说了《教父》,《精神病患者》就暂且不说了。我想说的第二部电影是《卧虎藏龙》,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卧虎藏龙》出现了,我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我几乎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后来上大学的时候我又看了这部电影,我意识到了它在说什么,我感叹这个电影的外在和内在,东方和西方的结合如此巧妙。工作之后我看这部电影,有一种自我疗愈的功效,那种逃离的欲望,那一息伪善压制不住但是又非常危险的自由,几乎像是说给我听的耳语。再后来自己全职写作之后看这部电影,似乎发现了一点点其中的瑕疵,一种简单导致的瑕疵,再后来看,又发现了其中的至真至纯,至善至恶,这才是童话,才是真正的武侠。《卧虎藏龙》伴随着我人生的各个阶段,所谓“卧虎藏龙”,无非是自己心境的映照吧,有点像孙悟空学艺的地方名叫灵台方寸山。它对于我来说已不是电影,而是朋友。第三部电影是《白日焰火》。2014年我在电影院看了《白日焰火》,后来我又在网上、通过影碟看过很多次。它是一扇门,推开这扇门走出去,是一片巨大的冰场。请原谅我,这是《钢琴教师》的一个镜头,不过只有用这个镜头来描述我观看《白日焰火》的感受是准确的。它离文学如此之近,但是它的方式又如此电影,它很像欧洲电影,包括桂纶镁的大衣,但是它的所有故事材料又如此中国,不对不对,它其实更像黑色电影,比如它有一个黑色电影经常使用的主题:看看我这个硬汉能不能经受住你的诱惑。不过又不是完全的,这个女人并不蛇蝎,只是无奈,一种很深很深的无奈,在最后看到焰火时,才开心了一点。在我看过的中国电影里,《白日焰火》算是最精确的之一,不是指逻辑严密,而是美学精确,就像阿尔卑斯山里的钟表匠制造的怀表一样精确。它不讲苦难,而讲存在,我想正因为如此,它才可以游刃有余地发挥着电影这门艺术的长处,摄影机所记录的东西中除了“存在”还有什么呢?

---2021年9月3日

上一章:小说家...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