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投资奇才走入课堂 烟蒂兵团初具规模

偷窥者  作者:唐朝

1950年秋,20岁的巴菲特只身一人来到纽约,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新生,投资领域的新时代开启。

学霸都是相似的

巴菲特感兴趣的投资管理和证券分析课程由多德教授担任主讲,《证券分析》将是核心教材。格雷厄姆本人会在第二学期的每周四下午股市收盘后,到校讲一堂大课。

虽然巴菲特是全班年龄最小的一个,但由于他很早就熟读《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而且已经开展过一些成功的“商业活动”(销售二手高尔夫球、经营弹子游戏机、管理送报团队等),相对于同班同学而言,他是一个“开挂”的存在,很容易就成为多德及格雷厄姆课堂上的积极分子。

巴菲特总是最快举手,抢到最多问题,经常在同学们还没想明白问题问的是什么之前,就和两位教授展开对话和讨论。课堂经常变成巴菲特和其中一位教授的“二重奏”,其他同学主要负责扮演“吃瓜群众”这个很有前途的角色。

这样的学生当然更容易得到老师的宠爱。按照巴菲特的描述,多德教授给予了自己父亲一样的关注和慈爱,并且经常带他回家吃晚饭。至于格雷厄姆教授,他没有和巴菲特建立课堂之外的交往。严格地说,是格雷厄姆不喜欢和任何人建立深入和私密的关系——有魅力的年轻女性除外。

格雷厄姆自述从高中以后就再也没有交往过亲密的朋友。他说:“我适合成为所有人的朋友,却无法成为谁的密友或者老朋友。”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格雷厄姆头脑太聪明、思维太迅速、知识太渊博且爱好又太广泛。和格雷厄姆的相处会让人感觉压力很大,甚至经常莫名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蠢。格雷厄姆也很容易觉得与他人的交流,无趣乏味,太过浪费时间。他更喜欢将时间投入文学、音乐、歌剧、经济学等领域,或者干脆花费在美女身上。格雷厄姆对年轻女性的抵抗力之弱是广为人知的。

《巴菲特传》一书记载着这样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说某次有位刚刚结过婚的年轻女士造访格雷厄姆,正巧遇上格雷厄姆和女秘书在床上缠绵,格雷厄姆居然建议来访者一起上床玩玩。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格雷厄姆在1954年处理儿子牛顿的丧事期间,和儿子的女朋友、寡妇玛丽·路易斯同居了。而且还不是露水姻缘,格雷厄姆真正爱上了这个比自己小近30岁的寡妇。他为玛丽单独购买了别墅,并长期保持和第三任太太生活半年、和玛丽生活半年的公开关系,直至离开人世。

当然,巴菲特不关心这些情色八卦。他此时感觉自己像一块晒透的海绵掉进了池塘,争分夺秒地吸收着格雷厄姆的智慧,并忙着利用格雷厄姆在课堂传授的知识获取财富——也包括格雷厄姆直接提及的股票名称。

巴菲特初识施洛斯

格雷厄姆经常直接在课堂上使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正在投资或打算投资的企业作为分析案例。对此,合伙人纽曼及公司员工沃尔特·施洛斯始终难以理解,并为之抓狂。在纽曼和施洛斯看来,这不仅增加自己获利的难度,还损害公司客户的利益。但在百万富翁格雷厄姆眼里,更多的金钱没有什么吸引力,还是在课堂和媒体上一次次公开的“正确”更有魅力。

一家名叫马歇尔·韦尔斯的五金批发公司,就是格雷厄姆分享出来的。该公司当时股价200美元,每股收益62美元,相当于约3.2倍市盈率。格雷厄姆判断其严重低估,巴菲特投入资金买了25股。之后不久,公司召开股东大会,这是巴菲特人生第一次参加股东大会。

当巴菲特抵达会场时,发现只有几个人参加,公司管理层态度非常冷淡——那时公司管理层一般都不怎么喜欢接待“多事的”股东。会场上有位股东询问了不少问题,并对管理层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批评。这让管理层感觉很糟糕,却吸引了巴菲特的注意。尤其是当他得知这位提问股东就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那种感觉就仿佛突然找到了组织。

这位提问股东就是未来著名的投资大师沃尔特·施洛斯。未来的施洛斯,在投资界被誉为“格雷厄姆体系最纯粹的传人”。这评价对施洛斯来说应该是公允的,但对于格雷厄姆是低估的——至少施洛斯、巴菲特加上以约翰·博格为代表的指数基金三种流派加在一起,才能算完整继承了格雷厄姆的投资智慧。

施洛斯的证券启蒙课

有趣的是,号称“格雷厄姆投资体系最纯粹的传人”的施洛斯,对股市最初的了解却来自一位纯正的内部交易人士。

施洛斯生于1916年,大概在他两岁时,妈妈一位闺蜜的丈夫得知一个关于墨西哥石油公司的小道消息。当时买股票是可以上最高20倍杠杆的,闺蜜老公倾尽所有买入了墨西哥石油公司的股票。结果小道消息准确,大赚一笔。赚钱后他不仅在纽约交易所买了个席位,同时还在乡下买了块大农场。施洛斯小时候很喜欢去这个叔叔家的农场玩,也非常羡慕叔叔阿姨的生活方式。耳濡目染,对华尔街也就有了兴趣。

1934年施洛斯高中毕业去华尔街找工作,应聘为一家券商的跑腿员,周薪15美元。工作职责就是负责每天送出公司卖出的证券票据,拿回公司买入的证券票据。当时的股票交易,并不是今天这种电子交易和结算,而是一张张的纸质票据。

一个月后施洛斯被调到出纳部。出纳部当时被称为“笼子”——大概是为了防止有人偷窃股票,所以四面都可以被看见,像个笼子。施洛斯描述自己的工作时说:“他们把我安排在笼子里。有公司合伙人盯着笼子,我们在里面将所有的股票全部数一遍。这在今天很难想象。我在那里工作了7年。”

夜校里的精英

1936年施洛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参加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研究院(后改名“纽约金融学院”)的夜校课程,主讲老师正是格雷厄姆。研究院院长有个16岁的儿子名叫乔治·舒尔茨,后来成为美国政坛的大人物,先后担任过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和福特总统的顾问,是1972至1974年尼克松内阁的财政部长,1982至1989年里根内阁的国务卿。

当时一起在夜校读书的同学里,还有位比施洛斯大五岁的同学,后来的成就也非常辉煌。只是这些成就里,格雷厄姆的影响究竟能占比多少很难评定。这人叫格斯·利维,当时是高盛公司的中层员工。利维专注的领域是债券套利,参加夜校课程可能也是为了向格雷厄姆学习更多套利知识。

利维白手起家,奋斗到30年代末已经有百万身家,并晋升为高盛公司合伙人。到60年代末,他领导的部门每年创造高盛公司总利润的一半。1969年,利维从高盛精神领袖西德尼·温伯格手中接过权杖,成为高盛公司新领袖。鼎盛时期的利维拥有高盛10%股权和49%投票权,是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是高盛的核心,做过两年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并在任内成功创建了纳斯达克全美交易系统(NASDAQ)。纳斯达克目前已经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创新证券交易所。

1941年12月7日(当地时间),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爆发,包括施洛斯、利维以及院长儿子在内的这些年轻人先后应征入伍,施洛斯被派到越南。当时德国正在猛攻苏联,美国担心支援苏联的海运通道最终会被德国封锁,所以计划在越南建立卡车组装厂,开辟陆上通道,将战争物资和给养通过伊朗转运至苏联。施洛斯去越南就是参与这个陆上通道建设的。

等美军把大批物资给养运到伊朗北部时,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成功阻挡了德国人的步伐,陆上通道失去存在价值。施洛斯在伊朗晃悠一阵儿后被调回美国,进入陆军通信兵部队学通信。之后在华盛顿特区担任译电员,直到二战结束以上尉身份退役。院长儿子也是上尉退伍,利维比较牛,中校退伍。

从1936入学到1939年毕业,这段跟随格雷厄姆学习的夜校经历,奠定了施洛斯一生成就的基础。退役后的施洛斯,也因为这段学习经历而得以在1946年1月2日,入职格雷厄姆-纽曼公司。

超级投资人俱乐部慢慢形成

1950年,和巴菲特、施洛斯一起参加五金批发公司股东大会的股东里,还有一位是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股票交易的经纪公司——特威迪-布朗公司的合伙人。这家公司和格雷厄姆投资圈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

布朗公司的主要客户就是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公司以善于寻找很少人注意的小股票、收费便宜且保密意识强著称。为了更好地服务格雷厄姆的交易,公司办公室就设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附近。

施洛斯的个人事业,就是从布朗公司内一个被巴菲特称为“壁橱”的狭小空间开始的。1955年底,施洛斯从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辞职开创自己的投资基金。他占用布朗公司一处狭小的区域(大约原本是类似衣帽间的地方),放下一张办公桌,在里面运营了18年。直到1973年儿子加入后,才从“壁橱”里搬出来,租下布朗公司一间有电话机的办公室,父子俩在里面工作到2002年基金清盘。

巴菲特曾经这样形容施洛斯在布朗公司的工作环境:

(进入布朗公司)感觉就像进入了一家地板上铺着黑白相间瓷砖的老式理发店。靠左的一个小办公室里坐着公司秘书和办公室经理,右边是交易室,再过去是一个租出去的小隔间——水冷却器和衣帽架几乎占了一半的空间,作用类似于某种壁橱。沃尔特·施洛斯就坐在那张磨损的办公桌前经营着他的合伙公司。

通过坚持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自离开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以来,他的年化投资回报率超过20%。他用股票交易佣金代替现金,支付本该给布朗公司的房租。不过他的交易很少,所以在房租上他占了大便宜。他将其他开销缩减到不能再缩:订阅《价值线》,一些纸和笔,地铁代币,就再没有其他的了。

这还不算完。经过施洛斯的介绍,布朗公司于1959年成为巴菲特合伙基金的主要经纪公司,在协助巴菲特收购包括伯克希尔在内的众多目标公司中,提供了让巴菲特非常满意的服务。

就这些吗?还不止。施洛斯离开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时,接替他岗位的是另一名格雷厄姆的学生,叫汤姆·纳普。纳普加入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之前是一名海滩巡逻员(后来他买下了自己当年巡逻的那片海滩)。1957年格雷厄姆公司解散,老布朗也同时宣布退休。经施洛斯介绍,纳普进入特威迪-布朗公司,成为公司合伙人。

巴菲特在1984年发表的著名演讲《格雷厄姆-多德部落的超级投资人》里,介绍了曾经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过的四名员工中三位的长期投资业绩。注意,是除了老板、出纳和女秘书之外仅有过的四名员工中的三位,不是从众多员工里特意挑出来的三位。这三位员工就是施洛斯、巴菲特和纳普,没有业绩的另一名员工是纽曼的儿子。

1968年,纳普设立并管理特威迪-布朗公司基金账户。截至巴菲特发表演讲时,账户运行15年零9个月,年化收益率20%,期初的1元变成期末的17.6元,扣费后客户年化收益率16%,期间标普500指数年化收益率7%(含股息)。更令人敬佩的是,15年零9个月里仅有1970年亏损1.3%,其他所有年份均获得正收益——包括标普500指数暴跌38.1%的1974年。

老布朗有两个儿子后来陆续加入特威迪-布朗公司。大儿子克里斯托弗·布朗于1969年加入,1974年成为董事,2009年去世。克里斯托弗自1993年起负责管理公司旗下两只基金,截至2009年,一只年化收益率8.5%,一只年化收益率10.3%,同期标普500指数年化收益率7.6%。

克里斯托弗曾经回忆过一段和伯克希尔的渊源:弟弟威尔在1970年9月结婚,父亲送了25股伯克希尔股票作为新婚贺礼。结果威尔以当时的市价40美元将25股全部卖掉,作为自己的蜜月旅行经费。这是一个奢华的蜜月,2019年底25股伯克希尔价值超过800万美元。

克里斯托弗写过一本书,中文名叫《投资的头号法则》。以书中展示的选股风格看,走的是和施洛斯类似的投资路线。

上一章:第五回 下一章:第七回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