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十八回 风口飞猪现出原形 东山再起创下奇迹偷窥者 作者:唐朝 |
||||
志得意满蔡至勇 蔡至勇很轻松就募集到2.47亿美元的资金,曼哈顿基金于1966年2月15日正式运行。2.47亿美元,每年抽取0.5%的管理费,代表蔡至勇年收入超过120万美元——大约相当于2019年的925万美元或6500万元人民币。 他在第五大道680号租下豪华办公室,雇用70多名员工,精心装备交易室和信息中心,配备最先进的报价机,挂上他持仓股票的点线图和其他各种技术指标。 交易室内有三名雇员全职维护数百种股票的价格、比率、振荡幅度及相关指数等信息。从价格上涨和下跌的振荡分析,到各种政府债券的图表,以及道琼斯指数的25、60和150日的移动平均线图,等等。按一名分析师的说法:“我们什么都有。哪怕你一年可能只需要用到一次某张图表,当你需要的时候,你一定能在这里找到。” 在这个时代,任何拒绝模仿蔡至勇的基金经理,都有被投资者抛弃的风险。“中国佬”可以每年帮着赚50%,投资者为什么要把钱交给一个只能赚20%甚至10%的人去管理呢?巴菲特趁蔡至勇业绩滑坡时,指名道姓地挖苦蔡至勇,很可能就是因为感受过来自蔡氏的压力。 究竟谁在裸泳 就在蔡至勇志得意满的时候,巴菲特生平第一次发现找不到可以买的股票了。他将新加入的680万美元闲置,并做空了700万美元的股票来保护现有投资组合。这次,命运没有眷顾“金融魔术师”,哪怕他已经将自己武装成钢铁侠。信心爆棚的蔡至勇,带领崇拜者踏上了一条通向深渊的不归路。 虽然1966—1967年业绩令人失望,但凭借良好的历史回报记录,资金还是潮水般地涌入。到1968年,曼哈顿基金管理规模超过5亿美元。 然而,股市自1932年大萧条41.22点开始的大牛市,悄悄地接近尾声。蔡至勇的魔力消失了,1968年曼哈顿基金出现6.9%的亏损,在全美共同基金行业排名倒数第六。 这时,蔡至勇神奇的另一面出现了。他在1968年把基金管理公司以27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CNA金融公司(约折合2019年近2亿美元),并得到CNA金融公司副总裁的职位,继续负责管理曼哈顿基金。这家“CNA Financial”是一家保险公司,最早叫“北美洲保险公司”,后来兼并了国家火险公司和美国伤害险公司,提取三家保险公司的首字母,组合命名为CNA金融。很巧的是,巴菲特也恰在此时,通过收购国民赔偿保险公司,实现了投资道路的重大转型。 1969年,蔡至勇与发妻离婚并于一个月后再婚。这一年,曼哈顿基金亏损36.8%。1970年,曼哈顿基金继续亏损28.8%。情况似乎刹不住车了,曼哈顿基金陷入持续的亏损状态。到1974年,基金客户累计亏损超过70%。曼哈顿基金持有的45只股票里,有半数以上股票亏损幅度大于90%。亏损叠加赎回,基金规模迅速缩水90%,总额只剩下5400万美元。华尔街上关于“中国佬”的段子,已经变成了“中国佬把自己的脑袋忘在了富达”。 1973年,蔡至勇黯然离职。其实也谈不上什么黯然,蔡至勇确实失去了在CNA的豪华办公室,但一名44岁的亿万富翁,实在也黯然不到哪儿去。真正黯然的,是基金客户和CNA股东——蔡至勇担任CNA副总裁期间,负责公司的战略收购业务。和他的股票投资一样,蔡至勇买回来的那些“骑士”,绝大部分迅速暴露了“癞蛤蟆”真容。 孰高孰低,人品见分晓 在蔡至勇卖掉基金公司的第二年的5月,个人身家265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宣布解散他的基金。同样有人意图收购这个历史记录良好的合伙基金公司,巴菲特拒绝了。他将伯克希尔、多元零售和蓝筹印花三只股票留下,其他股票全部抛出。然后将上述三只股票标出合理价格,所有合伙人可以任选全现金、全股票或者都来一点。大家选剩下的,就是巴菲特的。 对于带着现金离开的合伙人,巴菲特都给出了详尽而真挚的投资规划和建议。对于需要继续委托别人理财的合伙人,巴菲特还推荐了合适的资金管理人。 这些细节其实可以看出,巴菲特和蔡至勇在道德观和财富观上的差异。两个人年龄接近,都通过代客理财赚到约2700万美元的财富。但一个是通过给客户赚钱获取的,另一个是靠出售客户的信任获取的。巴菲特未来的财富值和影响力,远超起点更高的蔡至勇,这大概就是“善良的复利”吧。 人生的第二次飞跃 说蔡至勇被巴菲特超过,并不是说他未来失败了。依赖资本、名气和聪明的头脑,蔡至勇继续创造着他毁誉参半的辉煌人生。 经过从富达基金到曼哈顿基金的大起大落,蔡至勇可能发现替别人买卖股票赚佣金,比直接炒股挣钱靠谱。所以,他收购了一家小规模的证券经纪公司,改名为“蔡氏股票经纪公司”,在纽约和加州多地设立分公司,从事股票经纪业务。 同时,蔡至勇还利用自己的华尔街人脉,为投资机构和企业主之间的收购、兼并、投资和交易合作牵线搭桥,从中获取佣金。蔡至勇当时有位好朋友,后来也成为巴菲特的好朋友——1978年升任所罗门兄弟公司董事长兼CEO、80年代被称为“华尔街之王”的约翰·古弗兰。 对蔡至勇来说,曼哈顿的霉运似乎还没有散去。由于“越战”和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股市从1973年1月高点1067点,一路下跌到1974年12月低点570点,接近腰斩。这期间包括查理·芒格这样的投资高手也是死字当头,两年业绩分别是-31.9%和-31.5%,可想而知普通投资者情况有多惨。市况不好,经纪公司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蔡至勇决定卖掉蔡氏股票经纪公司,离开股市这个伤心地,向企业经营和并购方向转移。 和巴菲特一样,他也看中了保险公司的浮存金。1978年,蔡至勇支付220万美元,收购了联合麦迪逊保险公司18%的股份,成为公司大股东并亲自负责公司管理。通过联合麦迪逊公司平台,蔡至勇又收购了几家保险公司,其中有一家是以邮件推销为主的保险公司——和盖可保险模式相同、产品不同,这家销售人寿保险。 正是这家公司的邮件推销模式,让蔡至勇再次实现人生的飞跃。1982年,蔡至勇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一条新闻,说大名鼎鼎的美国铝罐公司正在计划彻底转型。美国铝罐是全国制罐行业两大巨头之一,主营业务是用金属铝制造各种容器。公司早在1916年就进入道琼斯指数,成为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20家成分股[道琼斯早期只有20家成分股]之一,在全球都具有不小的影响力。 说来也巧,美国铝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就是指数基金之父、先锋集团创始人约翰·博格的爷爷。而约翰·博格之所以致力于推广指数基金,恰恰也是因为目睹了普通投资者,在追捧类似蔡至勇这类明星基金经理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惨重代价。 入主美国铝罐,展示并购奇才 美国铝罐公司此时的CEO叫威廉·伍赛德。面对塑料容器的广泛使用,他和他的前任都清楚,公司的铝罐主业必将走向衰落,于是想利用公司还能产生现金流的时机,逐步收购并进入其他行业,完成企业转型。不幸的是,伍赛德先生属于典型的“一家公司干到退休”的美国金领,1951年进入美国铝罐公司,没有任何其他行业或公司的商业经验。经他主导的多次收购,最终均以显著亏损而告终。 尤其是伍赛德在卖出公司的时机把握上,实在太差。或许是他性格偏绵柔,与华尔街投行思维结构不同,沟通不顺畅,经常导致买家丧失耐心而离去,从而将本可以卖出高价的资产低价成交。典型的例子,是旗下公允价值大约10亿美元的林业和造纸业资产,最终只以4.23亿美元卖掉。华尔街分析师普遍认为伍赛德犯了致命的错误,连伍赛德本人也不得不哀叹,“我选择了一个最不合时宜的机会抛售资产……我实在不擅长寻找接盘侠”。 多次碰壁后,伍赛德终于明白自己在企业买卖方面不具备天赋,还是找一位在这方面有竞争优势的人,来主导公司转型更靠谱。“瞌睡来了送枕头”,蔡至勇刚好在此时写了封信给伍赛德。 蔡至勇看中的是美国铝罐公司通过几十年的垄断经营,积累的大量客户地址和名录。对于蔡至勇旗下的邮件推销业务而言,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去积累真实地址和名录。如果可以通过合作获取美国铝罐掌握的资源,人寿保险业务可能出现一个飞跃。保险业务的飞跃,就是浮存金规模的扩张,随之扩大的就会是公司的收购能力,这是蔡至勇内心真正期望的游戏。 本来类似联合麦迪逊这样的小公司,妄想和美国铝罐这样的巨无霸展开合作,无异于痴人说梦。但蔡至勇认为美国铝罐既然正在寻求转型,大胆试试或许有一线机会,反正就是22美分邮票的事儿,成本不大。结果蔡至勇试对了。 虽然他在资金管理行业已经臭大街,但起码知名度还在,收到信件后伍赛德立刻就想起了这位神奇的“中国佬”。而且更关键的是,蔡至勇炒股被证明失败,但他卖出公司的时机那可是把握得真好。伍赛德或许在想:反正自己又不是掏钱委托他炒股,见见何妨?于是伍赛德派首席财务官和蔡至勇接洽,结果俩人一见如故,沟通得非常愉快。 郎情妾意,干柴烈火。事情迅速升温到干脆由美国铝罐买下联合麦迪逊,然后蔡至勇加盟美国铝罐负责企业并购业务。这是双赢,美国铝罐获得具有企业买卖经验的人,蔡至勇获得更具影响力的舞台。 很快,联合麦迪逊以1.6亿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铝罐。这意味着四年前蔡至勇投入的220万美元,变成了16000×18%=2880万美元,增值12倍。不仅如此,伍赛德还给了蔡至勇二把手的地位和5亿美元的收购资金。究竟是伍赛德的谈判能力过于“菜鸟”,还是蔡至勇太威武? 伍赛德这么做也不奇怪,当时整个华尔街都很看好蔡至勇入主美国铝罐。现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就在听说蔡至勇加盟美国铝罐后,马上大量买入了美国铝罐股票。特朗普说:“当天我就去买了那只股票。我押杰拉德·蔡赢。投资就是投人,蔡是个赢家。” 蔡至勇在美国铝罐干得不错。前后大约花费10亿美元,先后为公司买下保险公司、房贷公司、基金公司、证券经纪公司等大约30家与金融服务有关的企业,整合出全美最大的人寿保险销售公司,全美第二大房屋贷款公司,以及一些盈利还不错的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美国铝罐逐步完成转型。 1984年,美国铝罐公司净利润创纪录地突破1亿美元,其中过半利润来源于蔡至勇收购和整合的金融部门。1986年,公司净利润突破3亿美元,除音像连锁店和直邮业务的少量盈利之外,其他利润全部由蔡至勇管理的部门创造。伴随着公司盈利的增长,公司股票市值飙升,赌蔡至勇会赢的特朗普等人,自然赚得盆满钵溢。 不仅买公司厉害,在华尔街交游广泛的蔡至勇卖公司的能力更令人佩服。几年之内,他成功卖掉了美国铝罐原有的25家下属企业。更令人佩服的是,1986年蔡至勇以6亿美元的价格,将美国铝罐的铝罐制造业资产连同“美国铝罐公司”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一起卖给了美国另一位传奇金融家尼尔森·佩尔茨。 尼尔森·佩尔茨是特里安基金管理公司创始人,在美国资本市场有“董事会入侵者”的称号。该基金以针对潜力大但业绩不佳的大型企业做大笔投资而闻名。投资后会动用一切力量要求进入公司董事会,而公司董事会往往会想办法阻止佩尔茨的进入。这种争斗场面是媒体的最爱。比如2017年佩尔茨入侵宝洁公司董事会战役,就号称史上最贵的代理权争夺战。佩尔茨投入2500万美元为自己进入董事会拉票,而宝洁公司的预算则是投入3500万美元阻止佩尔茨。据说最终获胜的宝洁实际花费为1亿美元。 公司原管理层之所以不欢迎佩尔茨,是因为佩尔茨进入董事会后,惯用的手法就是强势推动管理层削减管理费用、剥离附属业务、切割非核心品牌,推动短期业绩增长,带动股价上升后卖出离场。这种模式被佩尔茨命名为“运营积极主义”。由于经常能够推动股价上升,所以佩尔茨入侵董事会的行动,很容易得到市场支持。 此人或许朋友们不熟,说一个和巴菲特有关的交易。2015年,巴菲特与3G资本联合收购了卡夫食品,然后将其与全球知名食品企业亨氏集团合并。在这之前,佩尔茨已经成功入侵亨氏董事会,并拥有两个董事席位,算是巴菲特的对手盘。2019年卡夫亨氏经营业绩和股价双双暴跌,伯克希尔因为拥有卡夫亨氏26.7%的股权,一次性减记30亿美元损失,是伯克希尔有史以来最大单季损失的主要构成部分。巴菲特面对CNBC采访时承认:“当初我们在卡夫亨氏的投资上犯了两三个错误。” 因为巨大的成功,蔡至勇在欢呼声中接替退休的伍赛德,出任公司CEO. 57岁的蔡至勇再次创造历史:他成为第一个担任道琼斯指数成分股、财富500强企业CEO的亚洲人,掌控着这家市值30亿美元,名列美国金融企业前20名的大型企业。 |
||||
上一章:第十七回 | 下一章:第十九回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