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市场风格难以适应 解散基金图个清静

偷窥者  作者:唐朝

1969年5月,不满39岁的巴菲特准备解散自己的基金。此时道琼斯指数970点,距离3年前的历史高点1001.11点一步之遥。对于巴菲特来说,这是个令人郁闷的时刻,他瞪大双眼也难以找到合乎标准的投资对象。账面闲置的大量现金无疑将拖低巴菲特合伙基金12年27倍(年化超过31%)的传奇。

不仅如此,或许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也推动巴菲特起了解散基金的念头。

火爆市场和短期暴利让长期投资者备感艰辛

一个是最近几年市场火爆。虽然巴菲特的回报率已经长期超越市场平均水平,但因为有大量类似蔡至勇这样以大胆著称的基金经理,年复一年给人们带来更高收益,导致部分投资人对巴菲特的保守投资风格并不满意。因此,即便是1967年道琼斯指数涨幅19%,而巴菲特基金收益率高达36%的时候,1968年1月仍有超过160万美元的资金退出了巴菲特合伙基金。

以巴菲特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投资理念的认知,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绝对没有任何亏钱的可能”,但前提是长期。至于短期能否战胜市场,除了上帝和骗子之外没有人敢确定,因为“市场先生的情绪无法预测”。所以,巴菲特特别在意资金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早在1956年5月,他开始运行自己的第一只合伙基金时,就对这个问题有过考虑。巴菲特这样回忆说:

1956年5月,从纽约回来之后,我的家人让我帮着打理股票投资。我对他们说,我不想再做股票经纪人的工作了,我喜欢的是投资。经过一番研究,我选择了合伙人的形式。

我特别确信,自己绝对没有任何亏钱的可能,否则我不会答应给别人管钱。我担心的不是自己做得如何,而是合伙人的表现,我需要我的合伙人与我同心同德。1956年5月,我们坐到了一起。一共有七个合伙人,都是我的亲戚和朋友,其中一个是我的大学室友,还有他的母亲。

我给他们发了一份合伙协议,我说:“这东西你们不用细看,我不可能在这个合同里藏着掖着什么,你们不用找律师看这东西。但是,我写了我们合伙的基本原则,其中说明了我觉得自己能做到什么,你们评判我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你们同意这些基本原则,我愿意给你们管钱。因为你们同意的话,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你们不会在市场下跌时恐慌,也不会听信别人的言辞。所以说,我们必须同心同德。你们和我同心同德,我可以放心地给你们管钱。你们和我不同心同德,我不能给你们管钱。假如我们没达成共识,在我觉得更值得投资的时候,你们却可能感到很不满意。”

然而,1969年开始有合伙人质疑巴菲特的能力,开始根据“别人的言辞”来评判巴菲特。这种情况的后果,就是可能危及资金的“长期”性质。如果没有资金的长期性质,无论巴菲特如何看待投资对象,他都有可能被迫跟随市场先生的疯癫步伐买入或卖出。

最靠谱的长期资金,当然是只管理自己的钱,资金期限是永久。其次的选择就是从法律上确保合伙人的资金永远无法退出。股份公司就是后一种,股东投入的本金,可以自由转让,但永远无权要求公司退股。

如果说早期“贫穷”的巴菲特,只能暂时以侥幸心理依赖说服合伙人来确保资金的长期性质,今天手持2650万美元的巴菲特,已经有能力从上述两种长期资金模式中任选一种了。无论选择哪种,解散基金都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当然,代价也是巨大的。如果依照巴菲特1970年至今的真实投资回报率数据,假设保有解散时的规模,不再吸收任何新资金,并假设以每年超过6%的部分提成20%规则计算,现在基金规模将会有5500亿美元以上,其中属于巴菲特个人的大约有36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为了保证资金的长期性质,巴菲特或许放弃了约2000亿美元的潜在财富——如果不计算期间的捐赠,巴菲特的474998股伯克希尔A股,以2019年末股价折算约1600亿美元。

不过,这其实是个错误的问题,如果没有资金的长期性质,巴菲特将不得不放弃几十年里的绝大部分投资机会,例如,大量的全资收购和持有某些股票长期不卖。结局或许和施洛斯类似,拥有更高的收益“率”和更少的财富“额”。

美国FCM资本管理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伯考维茨[布鲁斯·伯考维茨是2010年度晨星评选的“美国最佳国内共同基金经理”。格雷厄姆经典著作《证券分析》第六版巴曙松译本第四部分的导读,由伯考维茨和老唐各写一篇],在2012年的一次专访里所说:“伯克希尔的秘诀就是永久资本。它至关重要,我认为它就是巴菲特放弃合伙公司的原因。你需要永久资本,否则在危急关头,人们会跑掉。”

基金行业信誉坍塌尽失民心

找不到便宜的投资对象,基金合伙人有质疑和退出的现象,这是巴菲特面对的烦心事。但还有一个外围问题,也是推动巴菲特解散基金的一根稻草。

当时市场出现了对基金净值数据的大范围质疑。导火索是梅茨基金公司。梅茨基金以虚假手段计算净值和收益率,导致无法应对基金持有人的赎回要求,引发舆论对基金净值数据的质疑。

梅茨基金成立于1967年,管理人叫弗雷德里克·梅茨。基金推出第一年就大获成功,收益率超过100%,这使梅茨在1968年成为与“富达绝代双骄”类似的市场宠儿。梅茨甚至对外宣布要利用基金扶贫。他准备将基金认购门槛降至50美元起,让穷人也有机会搭乘梅茨号财富快车,改变贫穷的命运。

幸好,由于涌入的金钱太多,每天认购额超过150万美元,导致梅茨基金不得不在1968年6月关闭认购,拒绝再接受新资金,扶贫计划没有来得及实施。讽刺的是,没有接受穷人资金就是梅茨基金对穷人最大的帮助。因为到1968年末,梅茨基金就陷入技术性破产,震动了整个基金业。

技术性破产的缘由,是梅茨基金使用了一种有问题的记账方式,导致在净值和收益率都很高的情况下,却无钱满足基金持有人的赎回要求。这种记账方式是什么呢?我们拿其中一只叫欧美佳的股票来示范。

梅茨基金以3.25美元/股的价格认购了欧美佳公司的股票30万股,当时欧美佳股票在场外交易市场的成交价格是24美元/股,这使3.25美元的买价好得不像真的。股市里有个规律,但凡事情好得不像真的,它很可能确实不是真的。梅茨基金购买的这些股票,没有在美国证监会登记注册,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不可以转手卖出。梅茨买入时已经同意在获得登记之前不做转售。法律条文烦琐,我们就直接理解为长期锁定股即可,其他细节与我们要聊的事儿无关。

现在的问题是,梅茨基金计算基金净值和收益率的时候,欧美佳股票应该按照多少钱计入基金净值?24美元还是3.25美元,还是按照欧美佳公司净资产的对应比例,或者干脆直接用股票面值?一个诚信的基金经理,可能会按照对公司的保守估值来计入,例如巴菲特对邓普斯特的估值。

梅茨没有用以上任何一种数据。他采用了当时共同基金行业普遍流行的会计手法:参照24美元的股票市价,减记1/3作为不能流通的折扣,按照每股16美元计入基金净值。通过这个手段,在欧美佳市价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给基金持有人创造了超过390%的“收益”。

在包括欧美佳在内的众多股票“良好表现”下,到1968年12月初,梅茨基金1968年内收益率已经高达168%,再次成为市场的超级明星。然而,意外突然发生了。12月20日,欧美佳公司因涉嫌披露虚假或不完整信息,被美国证监会宣布停止股票交易。

此时很多敏感的投资者要求赎回基金。由于梅茨基金拥有许多不能转售的股票,他无法满足大量投资者按照净值赎回的要求。面对汹涌的赎回要求,梅茨向美国证监会紧急求助,申请中止赎回。不知道是犯糊涂,还是为了避免3300多名基金持有人集中赎回对市场造成过大冲击,美国证监会居然同意了申请。顺带提一下,欧美佳股票3年后跌至5美分/股。

整个基金行业吓傻了。共同基金持有人有权要求拿回自己的钱,就像银行储户有权从自己的账户里提取现金一样,一直以来就是毋庸置疑的绝对权利,是整个共同基金行业存在的基石。现在,这一基石被粉碎了。市场所有的基金投资者,无法不对自己投资的基金产生怀疑,尤其是持续高回报率的基金。它们是否也和梅茨一样披着一件皇帝的新衣?这种怀疑就像一个幽灵,飘荡在整个资金管理行业的上空。

巴菲特清算基金,妥善安置投资人

就在这时,巴菲特决定清算基金。他留下了多元零售、蓝筹印花以及伯克希尔,卖掉了其他所有股票。其中蓝筹印花是计划后面再慢慢卖出;多元零售是与芒格、戈特斯曼共同成立的收购平台,巴菲特基金持股80%,芒格和戈特斯曼各持10%,当时除控股一家棉纺连锁商店外,其他资产基本是现金;而伯克希尔则拥有国民赔偿保险公司、伊利诺伊州国民银行、奥马哈太阳报和部分蓝筹印花股票。

巴菲特将大约5600万现金和三只标出合理估值的股票,像一份比萨一样摆上台面,由基金持有人优先选择。基金持有人可以选择全现金、全股票或者都来一点,最终剩下就是巴菲特的。这时基金总额约1亿美元,依赖过去13年每年收益的提成及提成再投资收益,巴菲特夫妇拥有其中的2650万美元。

巴菲特期望别人拿走现金,给自己留下股票。但他仍然很坦诚地告诉大家:“我的个人看法是,多元零售和伯克希尔股票的内在价值在未来几年会有巨大的增长。我认为两种证券都应该长期持有,我很高兴能够把我资产净值的相当大部分投资在它们上。未来我自己非常有可能会长期把自己的资金和精力,都放在多元零售和伯克希尔公司。”巴菲特说的当然是真心话,但悲惨的真相是,此时听信巴菲特而选择伯克希尔股票的人,至少在未来五六年里还是被嘲笑的对象。到1975年末,伯克希尔股价才38美元,比1969年散伙时可以卖给巴菲特的价格还低4美元。

对于拿着现金离开的人,他们与巴菲特的关系结束了。而拿着股票的人,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依然是将资金委托给了巴菲特。只不过,巴菲特从此不再提取收益分成了,以近似免费的价格继续提供理财服务(年薪5万美元)。

所有打算自己管理财富的,巴菲特都给出了专业建议。对于需要寻找新资金管理人的,巴菲特分别介绍了芒格合伙基金、戈特斯曼的第一曼哈顿公司以及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比尔·鲁安。

芒格对那时的市场也有些不安,他对吸收资金不怎么热心。于是一些较大的资金去了第一曼哈顿,而比尔·鲁安则新设立了红杉基金[红杉基金不是全球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红杉资本是1972年由唐·瓦伦丁在硅谷创立的。唐·瓦伦丁人称“硅谷传奇”,风险投资之父,2019年10月26日去世,享年87岁]承接剩余资金。

红杉基金从1970年7月15日开始运行,起初情况非常不妙,连续5年跑输大盘。其中1973年和1974年还分别亏损24%和15.7%。到1974年末,净值只有0.845元(即5年后还亏损15.5%),直到第七年才追上指数,连累巴菲特陪着挨了不少骂。好在后8年争气,到1984年巴菲特发表《格雷厄姆和多德部落的超级投资者》演讲时,鲁安的年化收益率折合18.2%,远超同期标普500指数年化10%的收益率,没给巴菲特和格雷厄姆丢脸。

鲁安一直工作到2004年,于2005年因肺癌去世,享年80岁。截至2004年底,红杉基金34.5年的年化回报率是16.1%,同期标普500年化回报率12%。不要小看年化4个百分点的差距,16.1%的收益率代表着1万美元变成了173万美元,而12%的收益率,只从1万美元增长为50万美元。

也有一些合伙人打算自己选择基金管理人。如果这些人邀请巴菲特帮忙把关,巴菲特会抽出时间与目标管理人会面,帮忙“面试”。于是,一位拥有19年年化回报率19.1%,完整的230个月公开业绩里,有227个月盈利,仅有3个月净值有回撤,且全部月度回撤均小于1%的大神闪亮登场。不过,此时的大神还是投资界的票友,他的传奇投资回报记录,是从和巴菲特谈话之后才起步的。

上一章:第十九回 下一章:第二十一回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