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家庭妇女被迫掌舵 新闻女王两难选择

偷窥者  作者:唐朝

在巴菲特的投资思想从寻找烟蒂转化为伴随伟大企业成长后,很快他碰到了一件兼具两种体系优点的投资案例——华盛顿邮报。这个案例不仅给巴菲特带来了巨额收益,使巴菲特的投资体系更加丰满,更重要的是,这笔投资对巴菲特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华盛顿邮报的投资,巴菲特成为邮报实际控制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导师兼密友,并从此进入美国上流社会圈子,与美国历任总统、外国元首、王室成员、参众两院议员、政府高官、大企业主席、华尔街投行CEO、大律师、大记者、大明星……一起成为“美国最有权势的女人”“华盛顿及美国新闻界挚爱的第一夫人”社交流水席上的座上宾。这个小县城的“土财主”,从此登上美国政治经济的中心舞台,也由此产生了无数的新机会。

这位凯瑟琳到底是个什么人呢?为什么被称为“美国最有权势的女人”呢?这一回咱们说凯瑟琳。

出身名门气自华

说凯瑟琳必须从凯瑟琳的父亲说起。凯瑟琳的父亲尤金·迈耶是位大牛人,非常有钱。有钱到什么程度,老唐举两个例子说。①1910年迈耶和妻子结婚,俩人是乘坐私人列车到全美旅游度蜜月的。②迈耶投资的一家车身制造公司被通用汽车并购,迈耶当时选择了接受现金而不是通用的股票。如果当时他愿意接受股票,那么他就是通用汽车公司最大的股东。

迈耶早在1904年就已经在华尔街开创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投资银行,而且是全华尔街最早设立市场研究部的投行,其理念就是与最优秀的人合作、购入熟悉的证券并长期持有。多领先的投资观啊!到1915年,迈耶的身家已经在4000万到6000万美元。这一年,后来被称为“证券分析之父”的本杰明·格雷厄姆还是个债券统计员,一个月能挣100美元出头。

凯瑟琳小时候在华盛顿的家,拥有40个房间,十几个用人、司机以及多名负责照顾马匹的仆人。乡下有巨大无比的别墅,坐落于迈耶买下的700英亩大农场之中,雇有几十名工人照顾。

迈耶曾在7位总统手下获得各类任命和高级政府职务,先后任职于美国联邦战时工业委员会、美国联邦战时储蓄委员会;是美国联邦战时金融公司主席;早在1913年,迈耶就是纽约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委员;他担任过1930—1933年的美联储主席(后因和罗斯福总统政见不合而主动辞职);一手创建了在拯救美国经济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美国复兴金融公司并担任首任主席。

在一些类似《货币战争》的阴谋论书籍里,尤金·迈耶被描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经济的“三人领导小组成员”,暗地里代表罗斯柴尔德家族对美国实施控制。这虽然是无稽之谈,但可以让人侧面感受到迈耶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

凯瑟琳的妈妈美艳惊人。两人在1908年的初次相遇,就是因为迈耶在一家美术馆门口,偶尔听见两位刚刚走出来的男人聊天说,“里面正在参观展览的那位美女,比墙上挂的任何艺术品都漂亮”。迈耶听后好奇地跑进去看美女,结果立刻被美女迷住了。后来,一靠人品二靠金钱,迈耶“砸”倒了美女。正所谓有“钱”人终成眷属,1910年俩人结了婚,婚后共生三女一男。凯瑟琳出生于1917年,上有一姐一哥,下有一妹。

凯瑟琳的美女妈妈不是花瓶。她当时是《纽约太阳报》的自由撰稿人,接受过大学教育,是美国最早的女记者之一。对中国文化、艺术、音乐和文学都保有浓厚的兴趣,1911—191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修中文。1923年,她还出版了一本专著,叫《中国绘画:李龙眠的思想与艺术思考》,艺术造诣之深可见一斑。

凯瑟琳的父亲于1933年6月收购了创办于1877年、当时发行量在首都垫底的《华盛顿邮报》。收购后迈耶陆续投入超过500万美元,经历了九年半的亏损后才开始盈利。1941年《时代周刊》曾刊登文章说:“华盛顿邮报是首都地区唯一一份高水平报纸。它已经成为全国性重要报刊,美国国会必读品,是一份品格高洁、独立的媒体,是行业的积极力量。”考虑到这褒奖之词出于竞争对手之口,可信度应该相当高。

因为父亲的资历和地位,凯瑟琳从小到大的社交圈子里,充斥着各种官二代富二代:前任或现任总统的子女或孙子、孙女,某某部长家孩子,欧洲王室公主、王子、王后,金融家、企业家、大明星、大作家、大律师、大记者家孩子,等等。

“白富美”与“高智帅”的故事

凯瑟琳和丈夫菲尔·格雷厄姆初见的场景,基本上是潘金莲遇上西门庆的翻版,唯一的区别是这个“金莲”未嫁。1939年秋季的某个晚上,凯瑟琳去一位朋友的公寓里参加聚会,其间掀开窗子向外张望,突然纱窗掉了,砸在一群也是来参加聚会的朋友头上,其中一个就是比凯瑟琳大2岁的菲尔。那一瞬间,凯瑟琳带着惊讶的歉意看着下面。菲尔抬头准备发怒,怒气却在目光抵达肇事者的脸蛋后烟消云散。这就是金童玉女初相逢的故事。

当时菲尔是来找他女朋友的,女朋友和凯瑟琳认识。后来菲尔和女朋友分手,又和凯瑟琳的一位闺蜜交往,再后来才轮到凯瑟琳。菲尔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家里虽然不穷,但比起凯瑟琳的家庭差距还是很大。菲尔的父亲后来甚至还因为觉着凯瑟琳家实在是“富得令人发指”而不同意菲尔和凯瑟琳的婚姻。

菲尔不仅英俊帅气,而且聪明睿智。当时就读于哈佛法学院,是《哈佛法律评论》杂志社的编辑兼社长,并担任着美国最高法院某大法官的助理。

1940年6月5日他俩结婚了。凯瑟琳·迈耶变成凯瑟琳·格雷厄姆。婚后两人靠自己的工资独立生活,凯瑟琳做撰稿人,菲尔做了一阵大法官助理,后来为财政部总法律顾问助理工作。1942年7月,菲尔参军,进入华盛顿情报部门工作。

1944年10月菲尔调到菲律宾,在盟军西南太平洋战区空军司令乔治·肯尼将军手下工作。肯尼将军对菲尔的工作应该很满意,因为后来肯尼将军写了本回忆录,送给菲尔的那本上写着,“致菲尔·格雷厄姆,我拥有的唯一真正有智慧的情报官”。

战争结束后,在岳父的游说和邀请下,菲尔进入报社担任岳父的副手,学习经营报纸,做好成为接班人的准备。迈耶虽有个儿子,但他喜欢医学,不喜欢媒体。1946年6月,杜鲁门总统邀请尤金·迈耶担任世界银行的第一任行长,迈耶接受了,年仅31岁的菲尔顺理成章地成为邮报掌门人。

迈耶把邮报股份分为有投票权的A类股和无投票权的B类股两种。A类股的70%给了菲尔,30%给了凯瑟琳,其余孩子则得到现金补偿。当时价值数十万美元的B类股,被迈耶无偿赠送给711位报社员工、独立发行商及慈善基金。报社员工每人拿到4到20股不等。

迈耶真是个善良而慷慨的资本家。1971年,华盛顿邮报公开上市时,每股拆为60股,发行价26美元。迈耶早期送出去的1股,在1971年价值1560美元。到凯瑟琳1993年退居二线时,这1股的价值为138840美元。拿持有数量最少的(4股)员工来说,不计期间分红,也有超过55万美元的财富。

邮报从1946年起进入菲尔时代。1948年,菲尔主导收购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55%的股份,又收购了两家电视台,进入广播和电视领域。1954年,收购竞争对手《时代先驱报》。1955年,邮报成为首都最大的报纸,独占市场约50%的份额。1959年7月,尤金·迈耶病逝,享年84岁。

借由报纸的影响力,热爱政治、个人能力超群的菲尔,成为世界著名智库兰德公司理事会成员。他与历任总统、参众两院议员等各类政治人物的关系更加紧密,并成为力促肯尼迪和约翰逊搭档,最终赢得总统竞选的核心力量之一。在肯尼迪执政近三年时间里,菲尔对总统内阁多位成员和政府机构重要职位的人事任命,以及白宫大量政治经济事务产生过重要影响。

1961年3月,华盛顿邮报收购《新闻周刊》,1962年8月收购《艺术新闻》,10月菲尔接受肯尼迪总统的邀请,创办半政府机构半企业性质的美国通信卫星公司,并出任集团主席。四星上将、前欧洲盟军总司令诺斯塔德将军,出任通信卫星公司董事长,与菲尔搭档。

菲尔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凯瑟琳的社交网络也越来越热闹。然而,凡夫俗子的狗血故事没有放过这对金童玉女。1962年圣诞前夕,凯瑟琳无意间发现了菲尔和女秘书的恋情,两人关系开始走向紧张,一度闹上法庭,准备离婚。1963年6月,菲尔和小三分手,重新回归家庭,但不久后确诊“躁狂抑郁症”,8月3日在自家农场里开枪自杀。

家庭主妇变身霸道总裁

46岁的凯瑟琳,这个一直以来被父亲和丈夫的耀眼光辉掩盖、忙碌着生娃养娃、流连于上流社会女性庸俗社交圈的家庭妇女,在没有任何正式工作经历的情况下,被迫走上历史舞台,于1963年9月20日出任华盛顿邮报总裁,开始了她传奇的后半生。

作为美国500强企业里唯一的女性总裁,凯瑟琳面对的是一个普遍认为女性应该作为男人的辅助存在的文化氛围。起初,凯瑟琳也只是以守住家业、等待儿子唐纳德·格雷厄姆长大接班的心态上台。不过,很快凯瑟琳就发现自己既低估了遗传基因,也低估了后天努力。

虽然起初她看不懂企业财务报表,听不懂经济金融名词,但凯瑟琳开始了认真学习。据巴菲特说,凯瑟琳办公桌边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左边资产,右边负债”。同时,她接手并重建了父亲和丈夫的人脉关系网,包括和约翰逊总统的亲密关系,并以坚持新闻中立的全新态度,在摸索中将华盛顿邮报带向更大的成功。

1971年6月,凯瑟琳带领华盛顿邮报公开上市,共计发行约60万股B类股,募集资金1500万美元。公司是同股不同权架构,全部B类股占总股本的约80%,享有公司1/3的表决权。占总股本比例约20%的A类股,享有公司董事会及股东大会2/3的表决权。A类股大部分由凯瑟琳持有,小部分由凯瑟琳的四个孩子持有。[由于公司存在大量不同时期不同条件行权的期权,故准确股权数量计算比较烦琐,以上均为约数]

在邮报上市路演期,地方小报《奥马哈太阳报》的老板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曾经想游说凯瑟琳共同收购一家叫《纽约客》的杂志。在1971年5月底某个大雨滂沱的日子,巴菲特和芒格两个人飞到华盛顿,淋得像落汤鸡一样去邮报总部大楼拜见凯瑟琳。但凯瑟琳对《纽约客》不感兴趣,这次仅仅持续约20分钟的会面,相互都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就在巴菲特和芒格告辞约两周后,凯瑟琳人生中最辉煌的两件事之一来到了。

当时美国国内反对美越战争的运动正如火如荼。新闻界领头羊《纽约时报》得到一份五角大楼的绝密档案,是前国防部长撰写的对越政策报告。这份绝密档案揭示了政府从一开始就在欺骗公众,并残忍地在明知胜利无望的情况下,仅仅因为不想承认决策失误,就坚持用谎言忽悠美国年轻人上前线送死。

6月13日的《纽约时报》刊登了该绝密档案的第一部分,引发了国内反越战大游行。美国政府以泄露国家机密,会导致国家和军队产生无法挽救的严重损失为名,起诉纽约时报。6月15日联邦法院下达禁令,禁止《纽约时报》继续刊登该文件。这是有史以来美国法官第一次禁止报纸刊载报道,引发了公众对宪法的巨大争议。

《华盛顿邮报》总编辑认为这一消息很有价值,决定插手五角大楼文件。通过不懈努力,1971年6月16日,邮报一位编辑也搞到了这批文件。距离开动印刷机只有不到7个小时,7位记者和编辑挤在总编家里,整理凌乱的、没有页码的约4000页文件,并从中找到相互佐证、构成严密证据的事实,然后选择新闻视角。印刷工人则严阵以待,做好一切准备。

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凯瑟琳如何抉择。这一天,正巧是凯瑟琳54岁生日。是否接力《纽约时报》曝光这些文件,成了摆在凯瑟琳面前一道生死攸关的问题。

如果顶着法庭对《纽约时报》的禁令刊登,可能被视为挑战法律和藐视法庭,导致凯瑟琳因间谍罪入狱——尼克松政府和五角大楼认为这些信息的泄露,对于美国及美军可能形成无法挽回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同时,这份文件的披露,将严重损毁一直和凯瑟琳夫妇保持良好个人关系的前两任美国总统及前任国防部长等人的声誉。伤害朋友是凯瑟琳所不愿意做的。再加上公司正在上市敏感期,股票还没有开始发售。在上市承销合同里,有条款约定“如果承销期间公司被指控有罪,承销商有权退回股票,取消承销合同”。这意味着如果邮报被告上法庭或者被禁止发行,公司的上市进程会遭受毁灭性打击。

但如果不刊登,又违背邮报一贯坚持的向美国人民报道事实真相的办报宗旨,与IPO招股说明书中“致力于成为维护社会和国家利益的报纸”相抵触,会让政府干涉新闻自由的行为得逞,让政府得以在保护国家机密的大旗下控制言论自由。新闻不履行监督职责,就没有力量可以监督政府了。

刊登,失去的可能是公司、是上市、是财富、是报纸、是朋友、是整个上流社会交际圈;不登,失去的是报纸的信誉,是美国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宪法的尊严,是对政府的监督权,是读者和报社员工的信心,是整个新闻行业的信誉。何去何从?

千钧重担压在凯瑟琳一个人身上,公司管理层、编辑及印刷厂员工,此刻静静地等待在机器旁,等待着凯瑟琳做出改变历史的决策。

上一章:第三十回 下一章:第三十二回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