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雷标签

边界的诱惑  作者:柏琳

序言以后,正文以前,这里列出一张“扫雷便签”,请读者诸君先做几次深呼吸,耐着性子扫一扫下文中的各个“知识雷区”,这些知识点都是我个人罗列的结果,仅仅为了方便读者能够顺利开始这趟南斯拉夫之旅——必须承认,本书可能存在若干阅读障碍,一方面,南斯拉夫本身就像一团毛线球,历史、宗教、民族、种族、文化、语言、风俗,彼此纠缠,丢失了线头;另一方面是由于我本人写作能力有限,深恐由于自己的粗陋而在正文埋下知识地雷。地雷一旦引爆,我多么害怕读者不再愿意继续行进--那样的话,实在太遗憾了。虽然巴尔干的历史和现实犹如迷雾,但在这样的迷雾中穿行,危险和精神的震颤却是同步的,千万走下去!

P.S. 这是一本内容很“硬核”的书,充满了杀戮、战争、流血、种族灭绝、宗教纷争、冷战思维、霸权等让人汗毛倒立的东西,但是,里面同样有小说、诗歌、电影、甜点、美酒、美人、落日、春风和细雨。在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之间,我相信一定存在一个诗性与现实感并存的生活空间。


“一二三四五六七”:离我们的记忆最近的那个南斯拉夫时代(铁托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南斯拉夫),其民族构成、宗教信仰、种族混合、地缘角力、政体变更等问题错综复杂,最方便的记忆方法,就是套用一个“口诀”:

一个国家:南斯拉夫

两种文字:西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

三种宗教: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四种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阿尔巴尼亚语

五个民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黑山族

六个共和国: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波黑、克罗地亚、黑山、北马其顿

七个邻国:阿尔巴尼亚、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奥地利、意大利

阿瓦尔人:英语里叫作Avars,是古代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之一。他们的来源和语言未有定论,原居高加索,6世纪时一路西迁,抵达欧洲中东部,在匈牙利平原建立帝国,并于6—9世纪在欧洲中部和东部有重要影响。史学界普遍认为,阿瓦尔人是古代游牧民族柔然人的流亡后裔,信奉武力解决一切的信条,曾卷入日耳曼部族的缠斗,和拜占庭帝国也不惧开战,6—9世纪,整个欧洲大地都因为这支耽于武力征伐的西迁部族而陷入恐慌。805年,阿瓦尔人被统一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征服。

马扎尔人:一般认为,马扎尔人是匈牙利人的前身,是如今匈牙利人的直系祖先。“匈牙利人”在匈牙利语里是“magyarok”,音译就是“马扎尔人”。这个民族起源于西伯利亚西南方的巴什基尔地带。他们最鲜明的特点是,作为中欧民族,语言却属于乌拉尔语系的芬兰-乌戈尔语族,和周围的印欧语系的语言没有亲缘关系。马扎尔人的命名方式是,先姓,后名,最后身份,和周围的印欧语系民族相反。

东西教会大分裂:希腊正教(东方正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罗马普世公教会)在1054年正式分裂,相互开除教籍,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双方近千年来断绝来往,彼此互相攻击。

西里尔字母(Cyrillic):源于希腊字母,普遍认为是由基督教传教士西里尔(827—869)在9世纪为了方便向斯拉夫民族传播东正教所创立的,被斯拉夫民族广泛采用,因此有时也称为斯拉夫字母。属于西南斯拉夫语支的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和波斯尼亚语,原本被看成是同一种语言,但因宗教和族裔等原因分立成三种语言。克罗地亚语和波斯尼亚语以拉丁字母书写,塞尔维亚语则同时以西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书写。

尼曼雅王朝:欧洲中世纪时期塞尔维亚的一个朝代。1169年,斯特凡·尼曼雅(Stefan Nemanja)建立了统治塞尔维亚两百多年的尼曼雅王朝。1331年,斯特凡·杜尚(Stefan Dušan)继承王位。他颁布的《杜尚法典》稳定了塞尔维亚社会。在他统治时期,塞尔维亚国势最盛,成为东南欧的一大强国。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塞尔维亚皈依东正教,朝代徽号是红盾上的双头银鹰。14世纪末,在内忧外患之下,塞尔维亚帝国开始瓦解。1389年,土耳其入侵,引发了科索沃战役。战役以大公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Lazar Hrebeljanović)阵亡、塞尔维亚沦陷而悲剧收场。此后,塞尔维亚被土耳其人统治了近五百年。

1389年科索沃战役:1389年6月15日,在科索沃平原上的“画眉坪”,塞尔维亚大公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领导的巴尔干联军和苏丹穆拉德一世统领的土耳其人之间发生战争,最终土耳其战胜塞尔维亚,残破的塞尔维亚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尽管这个事件不能被视为塞尔维亚历史真正的转折点,但经过口传加工和民族主义者的书面建构,科索沃战役成为塞尔维亚历史的核心事件,这场灾难也成为塞尔维亚人世世代代的精神力量,许多塞尔维亚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让塞族人永不能忘怀,大量围绕科索沃这一地名的民间传说、歌谣和文学作品由此而来。塞尔维亚年年在宪法节(公历6月28日)纪念科索沃战役,至今不衰,如今依然有许多塞尔维亚人把科索沃视为他们的“圣地”。

塞尔维亚起义:19世纪时塞尔维亚为反抗奥斯曼帝国压迫而发动了两次起义。第一次起义发生在1804年至1813年,首领为人称“黑乔治”的塞尔维亚牲畜商人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Đorđe Petrović),起义发生在塞尔维亚中部的舒马迪亚地区(Šumadija),以失败告终。第二次起义发生在1815年至1817年,首领为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Miloš Obrenović)。起义结束后,塞尔维亚虽未独立,但成立了塞尔维亚自治公国。

伊利里亚运动:拿破仑一世时期,法国征服达尔马提亚海岸(Dalmatia),他们从罗马帝国当年在此设立伊利里亚省的做法中得到灵感,于1809年至1813年间在此复兴“伊利里亚”(Illyria)术语,希望把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的领地塑造成一个单一行政和文化单位。在此基础上,出现伊利里亚主义思潮,认为南部斯拉夫各族(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北马其顿)的语言有共同基础,这些民族都是古代伊利里亚人的后裔。在19世纪30—40年代,这一思潮在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地区重新流行。这是一种民族主义思潮,成为一种脱离现实政治的克罗地亚的文化战略,旨在动员创造单一书面语“伊利里亚语”,用“伊利里亚”一词代替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等词,相信统一的南部斯拉夫人的国家可以建立在单一语言之上。该思潮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逐渐消亡。

巴尔干战争(1912—1913):指1912年到1913年期间在巴尔干半岛上爆发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8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走向衰败,在和俄罗斯帝国的交战中屡次失利。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影响逐渐扩大,泛斯拉夫思想弥漫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黑山和希腊结成巴尔干同盟,在俄罗斯支持下,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帝国开战,奥斯曼帝国战败,割让大量领土给同盟四国,同时阿尔巴尼亚独立。由于战后利益分配不均,于1913年6月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由保加利亚对抗希腊、塞尔维亚、黑山、罗马尼亚和奥斯曼帝国联军,保加利亚战败,割让大片土地。需要指出,塞尔维亚在这场战争后变得强大,引起奥匈帝国不安,两国的敌视成为后来“一战”的导火线。

南斯拉夫主义(Yugoslavenstvo):指的是南斯拉夫人的民族主义思想。和传统的民族观念不同,南斯拉夫人是一种身份认同的概念,指所有南部斯拉夫人的联合,主张所有南部斯拉夫人的国家应该统一,包括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克罗地亚、黑山、塞尔维亚(包括科索沃)、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共和国。该理念最早的倡议者是克罗地亚大主教约瑟普·尤拉伊·斯特罗斯梅尔(Josip Juraj Strossmayer),最初是用来强调奥匈帝国治下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两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可能性的方案。

第一南斯拉夫(1918—1941):也称南斯拉夫王国(Kingdom of Yugoslavia),是一个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由塞尔维亚王国国王彼得一世(Peter Ⅰ of Serbia)在统一南部斯拉夫人各国后建立。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山再次并入塞尔维亚,成立“塞尔维亚人一克罗地亚人一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将其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其领土包括今天的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和北马其顿[2018年底,马其顿为了加入北约和欧盟,并且迫于希腊的压力,遂修改国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1941年,“二战”中的轴心国一方入侵南斯拉夫,占领全境,王室家族流亡英国。

第二南斯拉夫(1945—1992):即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Socialist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1945年,约瑟普·布罗兹·铁托(Josip Broz Tito)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建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4月改宪法,易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第二南斯拉夫”由六个加盟共和国——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黑山以及两个自治省科索沃与伏伊伏丁那(Vojvodina)组成。1991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陆续宣布独立,第二南斯拉夫名存实亡。1992年2月12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领导人举行最高级会议,决定组成新的国家。

南联盟(1992—2003):即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也称“第三南斯拉夫”。继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在1991年宣布独立后,塞尔维亚和黑山1992年组成了松散的联盟共和国。2003年,南联盟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塞黑)。2006年,黑山公投后宣布独立,“塞黑”解体,南联盟不复存在。

穆克联邦:又称波黑联邦,全称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20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内战让整个波黑千疮百孔,波黑内部在各方势力的搅动下,分成为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联邦(穆克联邦)与塞尔维亚族共和国(塞族共和国)两个对立的政治实体。

切特尼克(Četnik):塞尔维亚军事组织,正式名称为“南斯拉夫祖国军”。“二战”时曾抵抗纳粹,但也具有极强的种族主义、沙文主义倾向。战争后期开始倒向纳粹德国,主要敌人为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共产党游击队。在当代,切特尼克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所推崇。在塞尔维亚以外的地区,这些人经常与极端主义和建立“大塞尔维亚”联系在一起。

乌斯塔沙(Ustaša):活跃于“二战”前后的法西斯组织,目标是让克罗地亚从南斯拉夫独立,其领导人安特·帕韦利奇(Ante Pavelić)与意大利法西斯党有密切关系,并受到天主教的支持。1941年德国与意大利进攻南斯拉夫,乌斯塔沙组织的军队趁此时宣布克罗地亚独立,并成立克罗地亚独立国,加入轴心国阵营。虽然达成了克罗地亚的独立,但是乌斯塔沙政权残酷镇压塞尔维亚人、犹太人和吉卜赛人。该组织的成员主要以流氓和游民为主,即使在克罗地亚本国人心中,也是个不受欢迎的右翼组织。1945年乌斯塔沙被铁托率领的人民军击溃,克罗地亚再度并入南斯拉夫。

克罗地亚独立国(克罗地亚语:Nezavisna Država Hrvatska,简称NDH):由纳粹德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存在于1941年至1945年间,首都定为萨格勒布。它本质上是由克罗地亚乌斯塔沙创始人安特·帕韦利奇按照法西斯模式塑造的独裁政权,以屠杀塞族人、犹太人和吉卜赛人为政治目标,1945年被南斯拉夫人民军歼灭。由于乌斯塔沙成员极端残暴无良,NDH在克罗地亚不得人心。

南斯拉夫内战(Yugoslavia wars,1991—2000):指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而引发的民族对立和内战,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悲剧是由系列战争组成的,主要包括:斯洛文尼亚战争(十日战争,1991)、克罗地亚战争(1991—1995)、波黑内战(1992—1995)、科索沃战争(1996—1999)。南斯拉夫内战被认为是欧洲自“二战”以来最惨烈的战争。

萨拉热窝围城战(1992—1996):波斯尼亚战争的一部分,是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一次围城战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从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遭到南斯拉夫人民军与塞族共和军围困,共计1425天。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Srebrenica Massacre):1995年7月11日至22日,波黑塞族军警以及南联盟派出的军警突袭并攻占了波黑边境靠近塞尔维亚的斯雷布雷尼察地区,对当地七千多名穆斯林成年男子和男孩进行了杀戮。海牙的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将此次屠杀定性为种族灭绝。

波斯尼亚三部曲:前南斯拉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ć,1892—1975)在“二战”时期拒绝与法西斯合作,隐居贝尔格莱德,并写下刻画南部斯拉夫地区近五百年历史风貌的史诗代表作——《德里纳河上的桥》《萨拉热窝女人》《特拉夫尼克纪事》,这三部作品被称为“波斯尼亚三部曲”。安德里奇也因此在1961年因“以史诗般的气魄从祖国的历史中找到了主题并且描绘了人类的命运”,成为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巴尔干地区作家。

我在观察。我在理解。我在感受。我在回忆。我在质问。

——彼得·汉德克

上一章:序 下一章:平静的爱恋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