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好好活在此时、此地

别想太多啦  作者:名取芳彦

现在的选择影响未来的生活

不管大事或小事,我们几乎每天都面临二选一的问题。

小到穿衣服,在两件之间纠结;阴天带伞还是不带伞;今天要不要向别人表达谢意或歉意;午餐是选A套餐还是做B套餐……

至于大事,和这个人结婚还是分手,离婚还是将就;辞职还是努力工作;重病时接受延长生命的措施,还是放弃;选择在脑死亡后是否捐献器官……

上面大多数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也许可以两者都不选择,但实际情况总要选择一个。我一旦选定这个,就会决心忘记另一个。已经舍弃的东西,即使留恋也无济于事。

有些人点完餐后,看到旁边桌上可口的饭菜时有些后悔:“也许别人点的好。”心想要是点那道菜就好啦,可现在想也没有用,并且对你点的饭菜也是一种失礼的想法。如果你确实喜欢邻桌的菜肴,不如留在下次一饱口福。不要后悔这次的选择,学会在下次好好享用。

对于二选一的问题,我通常会选择当前的必选项。简而言之,在时间、地点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优先考虑选择哪一个才不会误事。

当然,如果是非必需品,不要被“限量生产”“限时购买”等宣传语所迷惑,而购买不需要的东西。

举棋不定时,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扪心自问哪个选择对自己更好。不是随意选择,而要相信选择的价值。购买物品时,产品相同优先选价格便宜的,不过价格便宜也不是唯一的购买条件。

不管面临的选择是什么,已经做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让自己向前看就好。如果在意没有选择的东西,不但辜负了既有的选择,还会被过去牢牢束缚。带着你现在的选择,笃定地迈向未来吧。


没有一天是白白度过的

经常有人问我每天都做什么。在他们看来,我不从事生产工作赚钱,没什么必须操持的事务。这样的疑问,在旁人看来理所当然。

顺便一提,写这篇文章的今天,我也没有特别的事情要做。由于家里四人都外出,我不得不待在寺里。我接了10通电话,有3个人前来上香,有一组人来商量法事。此外,还要发邮件沟通发行杂志的事宜,抄写经文,洗衣物,撰写书稿,等等。这样看来,除了撰写原稿,我一天几乎没有实质性产出。

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我会这样回答他们的疑惑:“我的生活每天都是星期天。”即便是这样的生活,我每天都有收获。每一天的生活体验,都被我记录在主页的博客上。或许有人觉得我过于自恋,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不能毫无觉知地度过每一天。也就是说,我想让大家意识到:“我今天感知到了这些,你有什么体验?”

当你调动自己的感知能力,即使一天没有任何产出,也会感到充实。认识到这一点,每天不仅不会空虚,还会过得非常有意义。这一天过得如何,不妨在大脑里回忆一下,从起床后到见第一个人之前的感受和体验开始。写成文字,可能是这样:

早上打开窗户,室内闷闷的空气随之飘出,外面的新鲜空气跑进室内,我的内心随之满怀感激。

今天,我的博客写下如下的感受:爱人出门,我负责把洗好的衣服收进屋子。夏日日光便于晾晒,但有六个晾衣钩缺了半边。阳光直射材质容易坏,残缺的挂钩不容易挂衣服,想必爱人挂衣服的时候很不容易吧。我悄悄更换了六个残缺的挂衣钩,爱人一定不会注意到。或许爱人平时默默做了很多事,我都没注意到。今天我这么做,算是对爱人的感谢。这是夏日傍晚发生的事。

你不妨也试着把你的感想写入每天的日记中。


闷闷不乐也不会改变结果

有句形容潇洒的江户男儿的话:“江户男儿,像五月的鲤鱼幡,嘴硬,但肠子空空。”意思是江户人虽然嘴巴不饶人,但心事永远不会藏在心里。我工作的地方,位于东京东部边上的江户川区,年纪大的人都会笑那些闷闷不乐或做事拖泥带水的人:“那样肠子会腐烂。”

另一句话,形容气度超群的江户男儿:“不带隔夜钱。”江户时代,木质房子十分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就会迅速蔓延至大街小巷。当时没有保险箱,对于明天可能被火烧掉的钱财,他们宁愿当天花掉。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豁达。豁达的人,面对自己意志无法改变的情况时,会尽自己所能做好。

这与中国胡寅在《读史管见》中所讲的“尽人事而待天命”是一个道理。

自己尽全力做好某件事,结果听天由命,然后立即投入到下一件事中。

首先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不做,一味等待天命的到来,就像完全依赖于占卜。

我们不能等待天命的到来,而应先自我磨炼,能做的事尽量去做。

如果努力了仍不能突破,尽了自己的全力,心里也没有遗憾。

做好应该做的事,做完后就放下,这样的人生才充实。这种充实感,能带领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闷闷不乐不能改变结果。明天有明天的微风,伴随着明日的清风,让我们一起潇洒地向前走吧。


轮到你上场的那天总会到来

成就一件事,伴随而来相应的名誉,就是“功成名就”。类似的说法还有“虎死留皮,人死留名。”

从战国到江户时代,为了不知因何发生的战争,武士们平日坚持练习武道。即使没有战争,自己一身技艺无处施展,他们也不放弃。

换句话说,他们都在追求高度的自我评价,想过有意义的人生。

然而,普通人更容易依赖他人的评价,而非自我肯定。

这种意识,也许从婴儿时期开始产生。还没长牙的婴儿露出笑脸,大人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爬到站,从站到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若能符合父母的期待,对孩子来说是件好事。

进入学校后,学习、运动、兴趣、朋友等作为评价的标准,受到大人们的关注。哪件事被表扬或对别人有帮助,孩子便觉得有意义。

电视或者报纸会选取部分“功成名就”的人做成特集。节目、特集由于策划的不同,被关注的人也不同。如果我是电视台总监,我会拍摄一个到处都是优秀的人的特辑,每天精心准备便当的人,每天面带笑容问候他人的人等等。

在敬老会上,擅长电脑的人颇受欢迎;懂插花的人,在私人聚会上易赢得好感。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无论出于兴趣还是其他原因,只要努力去做,就有很多能为别人帮上忙的机会。

如果懂得自我认同,觉得“不出人头地也没关系”而精进不已,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探寻乐趣与好东西

有个男员工,每天工作十分忙碌,神经紧绷到经常生病,对工作满腹牢骚。

这个员工退休时,健康管理部门负责他健康的护士为他感到高兴,认为他今后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啦。

第二天,护士却碰到他来上班,她惊讶地问:“咦,怎么回事,是忘记拿东西了吗?”原来这个人接受了减薪的条件,被返聘回来上班。

到了退休年龄却依然工作的人常会说:“为了生活,我还必须工作”,或者“待在家里也没什么可做的。”如果觉得工作有价值,这么做理所当然。可是,如果只是为工资而工作的人,我希望他们能发现工作之外的意义。

不仅仅是退休的人,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甚至放弃选择,在工作上竭尽全力,甚至连休息日都在打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对于喜欢的事物、美好的事物,如果不亲自探索,很难发现。自己主动探索,就能打开好奇心的天线,接收天线传递出的不可思议的体验。

虽然我这样说,但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如果有人问“你的兴趣是什么”,我会说“画地藏菩萨画像”“读书”或者“写文章”。对方反问:“那应该不算兴趣爱好吧。”

如果这些不算兴趣,那我可以称得上是兴趣的,一个也没有。这样人生该多么无聊呀。可是,我偏偏过得很快乐。因为我意识到,仅仅活着本身就很有趣。

如果被为了赚钱的工作驱动人生,在死亡临近时往往会感叹:“人生多么无趣呀。”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主动寻找喜欢的事,不妨从吸引你的事物开始吧。


成为一只“成熟”的变色龙

有人因为担心被别人讨厌,故意做出迎合他人的言行。在幼年时期,这样做是没有办法,因为小孩被大人(父母)讨厌的话,将无法生存下去。

只要被别人喜欢,就能安心地活下去。可是,有些人即使长大了,仍然改变不了这样的习惯,总想要迎合对方。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是电视台和广播上的评论家,通常见导演时会问:“今天我是赞成,还是反对呢?”如果是艺人,这样问无可厚非。

当时,场上的主持人听到后非常气愤,便说:“我不需要你,你回去吧。”对这位既没有原则,又没有立场,像艺人一样的评论家,主持人感到气愤和惊讶是理所当然的吧。

这种人不仅存在于传媒行业,我们身边也有。根据周围的情况适应他人来明哲保身,就像变色龙一样。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颜色,不知不觉就忘记了自己真实的底色,迷失自我。

当然,有一些工作需要配合周围的人,那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像变色龙一样灵活切换自己的角色,关键在于他们知道自己真正要做什么,自己的原则是什么。

多个人向着同一目标努力时,只要自己想实现目标,就需要与别人协同配合。

抱有坚定的意志,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的变色龙也是很好的。

但是,为了不被别人讨厌,或者过于在意周围人的反应,那说明这个人从幼儿时期就没有成长。如果周围有这样的人,不妨告诉他说:“试着成为一只成熟的变色龙。”


赶流行不是坏事,只是……

我即使买东西也会选择既定的带回去。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渐渐对社会上流行的事物感知迟钝。

儿女们穿着奇装异服,佩戴奇怪东西,我不禁感叹:“穿戴怎么这么差劲。”他们反而惊讶地说:“您不知道现在流行什么吗?”我不甘心地说:“再怎么流行,我也没有理由要知道。”我并不想赶流行,因为这样容易让人产生烦恼。

有一次,公立小学邀请我去做演讲。因为我对流行的事物非常迟钝,常常穿着10年前买的外套与裤子,家人都说:“现在穿这个,小心被别人取笑呀。”

虽然我并不在意别人是否取笑我,是否关注我的服装,但我不想给听众带来不必要的刺激。于是,我听取了代表广大群众的家人的建议。

在滑板车流行的时候,我打算蹬着滑板车出去,家人却说:“这不是胡闹吗”,结果不得不放弃这个挑战。

作家五木宽之曾说过:“对流行敏感,仿佛是感受时代最前沿的清风。”听到这句话,我倒是觉得感受这种流行,并不是什么坏事。

为了活出自己,接受最前沿的流行并非坏事,就像心灵需要吸收新鲜的空气。不过,盲目追求流行,可能会变得和别人一样。

为了不被流行牵着鼻子走,把重点放在自己身上,然后好好地感受时代的清风,怀着一颗欢乐的心不断前行。


夫妻和睦的秘诀在于“共同经历”

夫妻本是陌路人。他们的成长经历不同,两人在相处的一生中会历经诸多磨合与妥协。要想在去世前说出:“很高兴与你成为夫妻”,两个人在生活中就要不断磨合。

我认为,婚姻是慢慢培养为对方着想、尊敬对方、感谢对方的心。我经常对妻子说“抱歉呀”之类的话。

我25岁结婚,如今年过50,对我而言至关重要的就是我的回忆。回忆是想到和谁一起做什么,包括与父母兄弟的回忆、与朋友的回忆、与恋人的回忆……即便有的回忆令人难过,但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共同经历,让我们之间的感情更亲密、更牢固。

因此,拥有良好夫妻关系的秘诀就是共同经历,“两人一起”是关键。

去同一个地方,看同样的东西,听同样的故事,吃同样的食物,增加此前没有的经历。之后回忆起来,说起“那时候如何如何”,两人之间有很多可以交流的事情。

在众多的人际关系,夫妻是拥有共同经历最美好的关系。


早点发现“上了年纪”的好处

我与老年人接触的机会很多。交谈时他们常说:“我最近总是健忘,皱纹增多,浑身疼痛,上了年纪真是令人讨厌啊。”这样的话,我一年大概会听到30次。如果我回答说:“是呀,真麻烦”,我内心也并不舒服。不管怎样,我每天也在变老,等上了年纪,岂不是每天都要在烦恼的心态下度过?

于是,我便问他们:“您可千万别让我失去对年老后的期待,因为我总有老的那一天呀。您作为人生前辈,我想请教您,上了年纪后有什么好处呢?”

如今我56岁,倒没觉得上年纪是件糟糕的事情。我虽然不能拎重物,牙齿也拔了,但我告诉自己“不用拎重物,只拎可以拎得动的东西”,“我还可以品尝各种美味,此前交给牙齿的味感现在由舌头体验。”年纪增长后,我也变得更宽容了,由于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对挫折也能坦然面对。因此,上年纪本是极为平常的事。

当我问他们年老之后的好处时,他们往往陷入沉思不能立即回复。可见,他们平时并没有思考这一点。

有一个老人曾回答说:“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增加了”,然后笑着告诉我:“纵然时间充裕,身体却力不从心呀。”也就是说,他依然讨厌上年纪这件事。

因此,很多人为了保持年轻而增强运动,吃健康食品或使用化妆品。换个方式思考,为了保持年轻而做的努力,不也是上年纪的一件好事吗?为了改变自己而努力,我觉得是一件美好的事。

所以,大家在说讨厌变老之前,不妨先去发现变老的优点。

或许你的周围有很多人抱怨“不想变老”,他们是你的反面教材,可以帮你发现变老的好处。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从出生到毕业,我们都是在父母、大人夸奖(真有礼貌,真乖)或批评(那件事不能做)下长大的。

进入学校,老师也会对我们做出评价。走向社会后,根据每个人能力不同,评价、工资、工作也都会有所不同。

不同的人会被给予不同的评价,比如温柔、乐观、享乐、努力等。像这样,无论喜不喜欢,我们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会受到周围人的评价。

不知不觉,我们开始为了得到好评而努力。然而,为了得到好评而努力真的很辛苦,与其为了再次获得好评不断努力,不如学习在他人的评价下也能心情舒畅地生活下去。

换句话说,与其被表扬或者肯定“束缚”,不如活得安心自如。

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评价标准,想法各不相同,地域和时代也有所差异,评价当然千差万别,五花八门。温柔的人,在周围人看来可能过于柔和,严厉不足;乐观的人可能被评价为不知悲悯,过于浅薄;享乐者可能被认为是慢性子的笨蛋,无法把握紧急的事态;努力的人可能被批评是能力至上主义者。

追求简单的生活至为重要,但是如果周围人给予我们偏颇的评价,最好尽量避免受其影响。

不要被周围的评价左右,勇敢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人生的“预防医学”

江户中后期的著名文人、狂歌大师田南畝,又名蜀山人。他在75岁时走路不慎摔倒,之后卧床不起。有一天,他趁医生靠近时问:“我病情怎么样?”;医生露出为难的表情,告诉他:“这次可能好不了。”听到这话,他心里一惊,留下辞世之作。平时我们总认为死亡是别人的事,当自己面对死亡时该如何泰然处之呢?

我们对不同事物会以自己(第一人称)、身边的人(第二人称)以及他人(第三人称)加以区分。他人死亡与亲近的人死亡带给我们的感受不同,自己面对死亡与前两者更是大相径庭。

在年轻健康的时候,我几乎不会思考疾病、衰老等发生在自己身上。

预防医学就像在遇到困难之前先将问题解决好。所以,在年轻健康的时候,就要思考关于疾病、衰老的问题。

“衰老”是出生后经过岁月洗礼,在肉体、精神上的改变。我的岳母曾说:“我从30岁开始,就不再增岁啦。”这说明她更注重精神上的年龄。

肉体的衰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努力延缓,但没有乳霜和营养品可以让青春永驻。色斑、皱纹、老花眼和关节痛,都是这辈子努力生活的勋章和证明。精神上的衰老与成熟是同义词,意味着能体会年轻时体验不到的人生况味,也是岁月累积的美好。

如果我们用第三人称进行思考,可能会觉得上了年纪真麻烦;如果用第二人称,可能会觉得上了年纪真可怜。但是,往往难以接受自己日渐衰老。

我们不妨询问身边的老人,上了年纪后有什么好处。无论对方的回答是好是坏,对我们来说都值得参考。


不管好事还是坏事,总有一天会结束

好事与坏事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甚至不存在绝对好或坏的事情。

任何事情都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随着时间而变化,结果自然随之变化。比如,吃饭是由食材、调料、食器、厨师、食者、空腹感等因素集合而成。若缺少一个因素,吃饭这件事就无法完成。

此外,吃饭本身无好坏之分。对于营养不足或饥饿的人来说,吃饭是好事;而对于正在减肥的人来说,饭就是引诱自己的食品。

美食不会永远是美食。无论花费多少心思做的美食,对一个酒足饭饱的人来说,也没什么食欲。相反,我们觉得不好吃的东西,可能去了另一家店反而觉得美味。

工作与恋爱也是同样的道理,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工作顺利进行对你而言是好事,但在其他公司员工看来,你为公司赚钱对他们而言不是好事。恋爱也一样,甜蜜的爱情荷尔蒙只能持续几年,失恋的痛苦也不会永远让人烦恼,人生还会开启新的恋情。

为什么好事坏事都不能持久?就像前面所说,因为好事坏事都是由很多因素构成,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时间。

其次,是人内心感受的变化。昨天认为是这样,今天可能就会发生变化。经济或灾害等社会变化,可能会引起我们内心巨大的改变。

因此,我经常告诉自己,世间无论好事坏事不会永恒不变。特别是遇到糟糕的事情,我就会想一周后我可能笑脸盈盈、半年后可能会笑着讲给别人听、三年后怀念这样的事曾经发生。

总之,世间的一切事,都随着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每个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作品”

任何东西都可以被视为一件作品。智能手机、书、绘画、建筑、地球以及你的一生,都是一件件作品。

在这个作品完成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以智能手机为例,从电话机的发明,到液晶屏、集成电路、通信技术等,众多震惊于世的科学技术奠定了智能手机的基础。包括外观设计,设计图纸可能几经修改。经过这些过程,智能手机才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手中的书,最开始可能由笔记发展而来。从最初的原稿到三次校对,然后经过编辑整理最终定稿。印刷后,流转到我们手中。

绘画也一样。草稿几经修改、上色,调整色调才形成作品。作品成形,草稿也就看不到了。

建筑是同样的道理,从外观上看不到基础材料、地基、柱子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球是宇宙经过90亿年创造出来的作品,地球本身经过了45亿5000万年才形成今天的样子。

你现在的人生,是过去大量准备形成的作品。你至今所做的一切以及尚未做的一切,都在构成你今生的作品。

你今后要做的或不做的事情,直接体现在将来的你这一作品中。

这样看来,任何物品、任何事物都可以视为大量因素构成的集合体。就像书和绘画不会留下草稿一样,如果只看当前,你就不会发现支撑你的重要部分。如果想发现对自己起重要作用的事情,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这样被忽略的重要东西就会呈现出来。

在沟通时,思考他人言行举止的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同理心,让人生变得轻松且有深度。


如何面对与重要的人分别

这是关于重要的人离世后,我与别人的一段对话(别人用A,我用B表示)。

B:每个人都会经历重要的人离世的痛苦。自己总有一天也会面对死亡。

A:是呀,重要的人离世,光是想想就很悲伤。

B:是的。我想问一句,你是否去过墓地?

A:去过。

B:在墓前,你会想什么?会不会想着和去世的人对话?

A:嗯。我一般双手合十,说:“有您才有我的今天,请您安息,今后也请多保佑我。”

B:这么说来,你不认为人死之后就归于“无”?

A:不,这不是人死后变成“无”的问题,我认为人死了就结束了。

B:结束?就像那个人主演的电影结束了吗?

A:感觉就是这样。

B:如果结束了,是不是无法直接与那个人相见,也不能跟他说话了?

A:是啊。

B:那么在墓前,你向往生者汇报自己的近况并许愿,就是不认为人死后就结束了。那时,你认为逝者还存在。

A:你说的确实如此,但实际上还是不能与他见面、交谈。

B:真伤心呀。

A:是呀,很伤心。

B:不过,终有一天你也会面对死亡,前往逝者去的地方。如果这么想,何不抱着另一种心情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说“再会”,带着一种满怀期待的心情与人告别。因此,面对逝者,我们不妨也这么想。


不要妄想将来

将来就是“即将来到”,未来则是“还没有来”。这两个词的共同之处在于,人们对将要到来的事情充满期待,并且难以预料。

将来是一种马上就来的预感。与此相对,未来更侧重还没有到来,即使想也毫无办法。

词典对“将来”的解释是“表示今后即将要来,相较未来更接近于现在。”确实如此,比如日语里常用“他将来会快乐”,但不说“他未来会快乐”。

在无意中,我们对将来和未来在时间上微妙的区别做出判断。

今后,等待我们的人生谁也无法预知。有的人因未知而深感不安,有的人因未知而觉得趣味盎然。

我属于后者。因为面对未知,我想知道自己到时会如何应对,即使无法应对,也能笑着对自己说:“还要加油呀”!

吉田兼好在《徒然草》中写道:“世间正因不确定而妙不可言”,倒颇能表现世间的无常。

有的人一想到眼前会发生什么便充满干劲儿,但也有人因此感到惧怕。我属于后者,所以难以适从,局促不安。于是,不断力求完善自己。

对将来或未来的想象,有时是梦想,有时则是妄想,从而过分苛求自己。梦想与妄想的界线十分模糊。

在现实基础上有梦想,只要精进努力就可以。不要无视现实的痴梦或妄想,而是抱有希望和愿望。

不听取别人的经验,自己固执己见,完全对别人的意见充耳不闻,这就是妄想。

对未来充满期待是好事,但切勿妄想。


中国古典中的“失败学”

有个故事叫“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乘船期间发生的故事。船行至水中央时,他的剑突然掉进水里。慌忙之间,这个人在船舷上留下印记。此时,船夫感到十分惊讶,问他此举意欲何为。他回答说:“我的剑由此处落水,因此留印记以便寻找。”船靠岸后,这个人就按照所刻印记下水找剑。

剑落入水中,剑不移动但船却一直前行。停船靠岸之后再去找剑的踪影,可见这是个不知变通的人。

“不知变通”是我的译法,原文用了一个“惑”字。按照汉日字典中的解释:“所谓惑,就是困锁在狭小的空间而丧失清晰的判断,即思维狭隘。”

在很多人看来,这个故事最大的启发在于要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避免因循守旧。

然而,依我所见,这样的理解似乎有点偏颇。

诚然,这个人在剑落水的地方刻上记号,并死守这一条。船靠岸时,刻着记号的地方当然无剑可找。

他要做的是,在剑落水的时候,看看周围的景色,通过这个树和那个桩之间的延长线,来判断此处距离岸边有多远。明白了这一点,找剑应该就不难。

就像楚人在船上刻记号那样,如果你将此前不当的想法刻在心里,那也毫无意义。舟行不止,时间流转,周围的状况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改变。

因此,记住此次失败,下一次它就可能引你走向成功的方向。如果有人觉得成功与幸福之剑已经落入人生之河,那么就请好好参考“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以应不测。


不在意并非“不关心”

昭和四十五年(1970)前后曾流行“三无主义”。这一词汇指的是昭和三十年(1955)左右出生的年轻人(我正好生于1958年)。其中,“三无”是指无气力、无关心、无责任。当时,我发现自己原来也是其中一员。不过,我并没有多想,也并不在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而立之年。

关于时代背景相似的话题,就交给社会学家去分析。处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无望的今天,无气力、无关心、无责任的“三无”人士又开始增多。

“把干劲儿都拿出来吧?”“好累啊……”

“对各种事物多一点关心”“关心又能怎样?”

“再多一点责任心可以吗?”“为什么只要我负责任?”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有动力。躲在自己的躯壳中,置身事外的状态还会持续下去。如果把责任推卸给别人,也许会变成不负责任的人。

但是,这样的话你就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其实,换一种看法,就会发现我们周围充满美好的事物。“三无”人士就像准备好了丰富的食材,却不关心食材的用途,最后做了一堆倒人胃口的饭菜,实在太可惜了。

幸运的是,我身边有许多对生活中的事物满怀关心且充满活力的人,他们的生活总是鲜活而有趣。因此,我也努力去关心周遭的事物。

如今,我也有有气无力的时候,也会被批评无责任感,但只要适当关心,自己的内心就会被激活,生活再次充满乐趣。

不关心寒暑与不在意寒暑是两码事,不关心不等于不在意。排斥外面的世界就是不关心,不排斥外面的世界变化,坦然接受就是不在意。不在意也没关系,只要不变成不关心就好。


遇事绝不可为难自己,

过于逞强,心容易碎掉,

请多给自己一点时间,

与自己的内心相处,

让真实的自己慢慢成长,

一切都会都会慢慢变好。

上一章:第五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