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让人生变简单的秘诀

别想太多啦  作者:名取芳彦

与人交流依靠感觉,而非思考

曾经有位太太问我:“最近有事我不得不与人交流,但我不擅长在人前讲话,无法表达我内心想说的,我该怎么办呢?”

“什么?您不擅长与人交流,想要远离人群,可是您的爱人也是人,您和他说话会表达内心的感受吗?”我问她。

“您是开玩笑吧……”

也许没有人认为与家人朋友交流辛苦。因为这样的交流无须思考、准备和判断。

我每个月有数十次需要面向众人讲话,其实我向来不擅长说话。所以,我也常常感到棘手。

即使现在,有时我在众人面前讲话仍然不敢与人对视。我意识到不能一脸严肃,还是要有目光交流。当然,我不会把对面的人视为木头,这是失礼的想法,也不会做在马路上大声说话的不雅行为。

在会议或者宴会等重要场合和不怎么亲密的人交流时,我认为需要把握三个重要的时机:

1.不能说,必须沉默的时候;

2.说与不说都可以的时候;

3.必须说,不能沉默的时候。

把握这样的时机非常困难,我自己也经常失败。比如在不能说的时候开口,在氛围正好时横插一句,或者在不得不说时缄默不语,都会让周围的人(主要是家人)颦蹙不已。

在我看来,恰到好处地把握说话的时机,说出得体的语言,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一边听别人说话,一边考虑自己必须说些什么,这样做是不妥的。

在不得不说的时候,不说经过思考的话,而是说内心的感受。如果你不擅长表达想说的话,就要认真倾听,让自己的感受优先于思考。根据我的经验,这样容易说出自己内心想说的话。


说话的基本是诚实

原播音员村上正行(1924—2005)先生,最早在日本的流动广播站工作。面对广播听众,他播音时显得旁若无人,声音听起来舒服自然。

我父亲曾经被邀请参加村上先生的节目,与村上先生相识。我邀请村上先生参加我举办的“说话学习会”,他颇受大家欢迎。村上先生教授给我们交流的秘诀,至今仍被我奉为瑰宝。

交流就像投球游戏,那么投球的基本是什么呢?就是投让对方容易接的球,最好不要投快球或变化的球。如果对方还未做好准备就投球(交流),就违背了日常对话的原则。

交流的基本是不做作,不装腔作势,不盛气凌人。在庆祝会上,主宾级人物的发言如果让人感到无聊,就是这方面做的有所欠妥。

而在众人面前发言与一般聊天不同,需要适当地装模作样,显出自信的样子。比如说,“咦?今天真心的……”的表达,就偏离了基本原则。所以,一般情况不说“咦?”而直接说“今天真的……”,对方就会认真听你讲。

日语中的交流、离开、放开这三个词语同源。放下自己的想法倾听对方说话,敞开心扉释放出的内容就是交流。为了不说出伤害他人的话,我们应随时磨炼内心。

要真诚地与人交流,除了不说谎话,还需做到不花言巧语、不口出恶言、不搬弄是非。

村上先生教给我们的“投球游戏式交流”“不做作,不装腔作势,不盛气凌人”“敞开心扉地交流”,都是告诉我们要如实地表达自己,与人真诚地交往。

这三年来,仅仅是平时说话时注意以上几点,我的说话方式就发生了很大改变。

即使口才不佳,也能向对方传递美好的感觉,让对方心情舒畅。总之,不管用词是否华丽、得当,心灵与语言的真诚才是最重要的。


表达意见时,注意表达的顺序

人说话时往往喜欢把需要强调的事放在最后说。

比如,恋人聊天时说:“你真傻,但我喜欢你”,是想强调喜欢对方。如果把这句话换下顺序:“我喜欢你,但你真傻”,就歪曲本意,甚至导致分手。

当你度过繁忙的一周,说:“这一周事真多呀,但这就是人生呀”,不管这一周经历了好事还是坏事,都表示自己接受了这一周的生活。如果反过来说:“这就是人生呀,但是这一周事真多呀”,听的人觉得你牢骚满腹。

放在最后说的话更重要,不仅仅说的一方这样认为,听者也一样。也就是说,最后那句话,往往会留在我们心里。

如果说“那个人刀子嘴,但是人很好”,是让人觉得在夸这个人好。相反,如果说“这个人是好人,但说话很刻薄”,是告诉别人要当心这个人。

父母、老师、上司,经常运用这种说话方式来培养、教育人。

比如“虽然没收拾玩具,但他是个不挑食的好孩子”,“学业虽然有待进步,但能为朋友着想”,“工作虽然表现不突出,但在公司最懂礼貌”等等。

这样的表达,听到的人也会心情愉悦,容易接受句子前半部分的内容,以后收拾玩具、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可能有人是勉强、刻意这样说,但真正内心温和、体贴的人会自然而然地以这种方式说话。鼓励的话不在后半部分说,可能会让对方失望、生气、颓废。只要一个人自然地说出激励人的话语,我就愿意向他学习。


夜晚,请安静地度过

自从人类学会了直立行走,就从猿的祖先中分化出来,摆脱了此前在树上的生活,走向广阔的草原。

当家人告诉我“你要稍微跑跑步,锻炼身体”时,我会说“动物奔跑要么是为了捕食,要么是害怕成为猎物”,以此为借口拒绝走出家门。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人类越来越习惯白天活动,夜间好好休息,形成非夜行性的本能。尽可能地遵守这个规律,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

古时候,人们认为夜晚是人以外的妖怪在外徘徊的时间。俗语“夜间不能吹口哨”,是担心吸引妖魔鬼怪,所以古人通常夜间不外出。

此外,夜晚有助于恢复白天活动产生的疲劳状态。当然,少量饮酒也有这种作用。

另外,只有夜晚,才能再次展示灯的作用。不仅白昼的光亮令人赞叹,夜间的灯灯、烟花或微弱的光,使夜晚更具美感。

在这个商店 24 小时营业、宣传爆炸、网络遍布的社会,有人觉得在夜晚什么都不做的悠闲生活是浪费生命。

但是,白天工作晚上玩耍,身心会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而无法放松。白天工作繁忙的人,夜间更需要安静的时间恢复身心的平衡状态。努力与休息,同样重要。

有的人在一年中安排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每次都精神饱满,一年过得很充实。其实,他们很懂得管理自己的精力,白天就是进行活动的时间,夜晚就是休息的时间。

所以,在夜晚,请安静地度过。


减少好恶感的秘诀

在担任小学 PTA(家长会)负责人时,我发现对人喜欢或讨厌分明的人,对食物的好恶感也很强。

有些小孩的母亲说:“这个人好恶分明。”和她们一起吃饭时,她们通常会明确表示“这个不吃,那个不吃。”

当时,我觉得人对食物的好恶并无不妥。但是,这些母亲却不让孩子挑食,想必这个孩子会很辛苦吧。

母亲让孩子“不要挑食”,孩子却发现妈妈也有不吃的东西。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未来更顺利,以自己主观的想法管教孩子,孩子的人生之路反而崎岖不平。

同样,对人没有好恶感,人际关系会更加协调,有助于拓展人生的深度。如果理解这一点,就容易觉察到“对别人好恶感强,原因可能在于自己。”其实,有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处理好恶感,那就是找到自己和讨厌的人身上的共同点。

比如你们年龄相仿,住在同一场所,在同一个公司上班,拥有同样的烦恼,在同一天出生,等等,应该会有很多共同点。当你发现这些,你对对方的厌恶感就会大大减少。

另外,我注意到吃饭方式也与内心有关。比如有人“塞饭”,会给人一种不礼貌的印象。吃饭是生存的基本,粗暴地对待吃饭,其实对人生、人际关系也会有影响。

孩子们在吃饭前会说:“每一粒米汇聚了千万人的辛苦,每一滴水都是天地的恩惠,我十分感激。”饭后,大家也会说“谢谢款待”。

大家吃饭时,也不妨试着对食物表示感谢。


用心生活,需要锻炼爱的能力

我曾经和一个编辑聊天,他 37 岁,有两个孩子,他说:“最近我想要用心生活。”

这好像是 15 年前的事。当时,我只是觉得“用心生活”很好,但并没有身体力行地实践,就这样匆匆忙忙、稀里糊涂地度过了。

带狗散步、沐浴或抄经的时候,一有时间我就思考“用心生活”是一种什么状态。

我查阅了词典,上面对“用心活”的解释有“认真且细致周密,能体察十分细微的地方”,还有“动作、语言礼貌周到,内心有诚意”。查完后,我有点似懂非懂。

我能理解“动作、语言礼貌周到,内心有诚意”,但词典里并没有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字典里当然不会写这些。对于如何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用心撰写文章,认真地读书、工作、说话、吃饭、沐浴……想要用心细致地生活,我们到底该做什么呢?

现在,我的结论是“对于某件事,如果没有感到爱和不可替代,就不算用心。”要想写出用心的文章,必须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感受自己与读者不可替代的缘分。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懊悔。这 15 年间,我不认为自己是用心生活。也就是说,我只是努力工作,粗糙地生活,对自己所做的事没有感到爱和无可替代。

不知大家现在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是拼尽全力,认真忘我,得过且过,或是没有办法?不管如何,请你不妨尝试一下用心生活。

当我们在用心生活中感受到爱,不可替代时,闷闷不乐或焦躁不安的心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了解“对金钱没有安全感”的本质

电视播放的街头采访中,记者问人们:“你现在最想要什么”,得到最多的回答是“钱”。我每次听到这个想法都非常吃惊。

如果采访我,我可能会说“内心的安宁”或“幸福”。

每个人的追求不同,这无可厚非,但金钱只是手段,有些人却把它当成最喜欢的东西。

这就像询问想要拿到位于高处物品的人:“现在想要什么”,他的回答是“梯子”一样。

如果将手段视为目标,就本末倒置了。拿和尚来说,开悟是最终追求的目标,剃发只是手段。如果每天沉迷于剃发,研究哪把剃刀好,剃完后,想着用什么乳霜缓解头皮的刺痛感,然后心满意足地想:“今天剃得很顺利,没了刺痛感真舒服。”这样,开悟这一目标就渐渐淡化了。

金钱是生存的必要手段。金钱(不使用当然没有意义)可以保证衣食住行,是维系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

如果有人免费为我们提供住所、食物或衣服,那么基本不需要钱。

钱在保障衣食住行方面十分必要,一旦缺少,生活很难维持下去。换句话说,没有钱的话,衣食住行就无法保障,只能无奈地面对死亡。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各自纳税,互帮互助。


面对信息,不要“暴饮暴食”

在信息化社会,有些事令我十分困惑。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是“咦,你不知道吗,那个很有名呀。”

比我年幼的人,可能会使用敬语,但表达的意思一样——我知道,你不知道。在20多岁时,我也曾得意扬扬地说过类似的话,因此对这种表达更有感触。

幸运的是,对于我“你不知道吗”之类的问话,当时听者只是和善地回答:“是吗,我还真不知道。”在40 岁左右时,我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外表越高傲,越容易受挫,表面上鼻孔朝上,实际上内心全是漏洞。比起知道的事,我们不知道的事更多。即使自己知道某些事,就用“你不知道吗”这样藐视对方的口吻,免不了让人觉得高傲、自大、不逊、狂妄、卖弄聪明、高高在上。

不过,拥有知识是件快乐的事,对知识怀有好奇心的人来说,现代社会就像快乐的天堂。

即使不去图书馆,不用问别人,也可以通过网络检索获取大量信息(是否正确另当别论)。我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立马搜索。不过,我一般都了解得宽泛而浅显,我也乐于钻研深入的知识,获取更多的乐趣。

如果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不去实践,就容易陷入了解知识的乐趣和对信息的“暴饮暴食”中。为了提升自己,在关键时刻帮助别人,应该增加必要的知识储备,并将其转化为智慧帮助别人。

知识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下去。

不管什么事情都是如此,我们要注意不能一味地关注手段,反而忽视了最终的目的。


帮不上大忙,小小的支援也很好

很多人无法对他人的痛苦置之不理,想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日本自平成十年从法律上认可助人为乐的团体,并在税收方面给予优待。此后,这种活动活跃起来。这些团体以自己的信念为基础,在行政部门顾及不到的地方开展爱心援助。

如果你响应志愿者招募,参加小小的志愿活动,就会发现这种活动颇具吸引力,它能提升人的品性、提高行动力,增进同伴之间的关系。于是,我也成立了团体,希望为更多人提供更细致的关怀。当志愿者的时候自己是一个人,只能为别人提供小小的帮助,成为志愿团体的负责人后,就能进行更大的支援。

为有困难、痛苦的人提供帮助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但是,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帮助别人。原本自己就身心疲惫,却想要去帮助别人,可能自己才是被帮助的对象。因此,没有必要想着做大的援助,小小的支援也很好。

如果提供帮助的人说:“抱歉,只能为你提供小小的帮助,不值一提”,我们也应心存感激。


遇到难相处的人,保持内心的距离

除了日常工作和生活与人相处,我还要参加很多社会上的各种活动。与人相处的机会增加,遇到难以相处的人也多了起来。

当我觉得对方难以相处时,对方可能也有所觉察,结果使关系变得紧张。但是,我们不得不与这些难以相处的人交往。于是,烦恼、讨厌的日子增多,我开始思考怎样解决。

不仅仅是考虑对方的问题,更应该思考认为对方不好相处的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冥思苦想后,我发现并非是这个人本身难以相处,而是他身上的某种特质令人难以接受。

我想到“憎恨犯罪而不是憎恨人”这句话,这是我很久前就听过的说法。我想把这句话中的“犯罪”换成“我不认同的特质”,于是变成“讨厌我不认同的特质而不是人”。

难以相处的人(对我自己来说)具有的特质,其本质是什么呢?比如,不理解别人或不愿理解别人,心术不正,顽固呆板,对自己宽容而对别人严苛,该做的事不做,等等。

如果你说“我对那个人的某些特质难以接受”,这就是让你烦恼的地方。有可能你内心也潜藏着这种特质。当别人把这些特质展现在你面前,你能更敏感地察觉。

在现实生活中,我的应对办法是与难以相处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只要把不好的特质放在远离自己内心的地方就好。

同时,我们要不断调整在他人看来我们自身存在的不好特质。如果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也需要别人向我们展示出来。当你发现“啊,原来我也有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方”,那么就把它视为改变自己的机会。


电话、微信、社交网站只是沟通工具

《上了一年级》(窗道夫作词,山本直纯作曲)是一首十分欢快的歌。歌词中“当了小学生,就能交到上百个朋友”的歌词,表达了孩子们想交朋友的愿望。一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吃饭,一起奔跑,一起欢笑歌唱。人与人之间不建立关系就会感到不安,这是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俗话说:“痛苦两人分担就会减半,快乐与人分享就会倍增。”朋友是人生的财富。

上中学时,我被“朋友是财富,所以请允许我贪婪地获取”这句名言感动,想要广交朋友。那时,我是个容易感觉孤独的人,我给能想起来的朋友一共寄出了 500 多封贺年卡。

实际上,认识的人未必都能成为朋友。微信或社交网站上交流的人,只是认识的人,有的甚至是朋友的朋友。

朋友的朋友,对你而言就是陌生人,他们不是不会背叛你的朋友,你也不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无法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被算不上朋友的人摆布、背叛、中伤,甚至受到伤害。

网上交流的朋友,在特定的事情上产生共鸣,看法相同,并不代表对方是值得信赖的朋友。更何况,即使是好朋友,也可能随着周围条件的变化而日渐疏远。如果过度在意,反而让这段关系成为自己的羁绊。

如果为了排遣寂寞而与过多的人建立连接,就是制造更多的“羁绊”,使自己的心灵失去自由。

你是否拥有一颗柔软且强大的内心,即使不与社交网站上的人产生牵绊,也能很好地生活下去呢?


少说“可是、不过、然而”这些否定表达

我有寄明信片的习惯,会在明信片上写上意味深长的话,希望给人留下好印象。

诸如“不要把幼稚当成年轻”,“不要用得失之类的词来衡量人生”“余生,不是剩下的日子”“没有比今天更年轻的时刻”“没有自己会发光的宝石,每个人都是接收外部的光进行反射。但如果不打磨的话就不会发光”等等,这样类似的话我准备了 120 句。每年都有大约 500 张被寄到全国各地。

有个朋友看到这些句子后,说“名取先生所选的话,特别喜欢用否定句。”

听到这句话,我大吃一惊,发现果真如此。如上所述,我用的否定句确实很醒目。

否定句的表达很有冲击力,同时也有带刺的感觉。我知道肯定的表达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对自己惯用否定句一时有些不知所措。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日常交流中。

肯定的表达固然好,但是常常脱口而出“可是、不过、然而”这些否定的连接词。所以,现实的情况与理想仍然有差距。

否定,一般用于表示做不了或者不能做的理由。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积极的人在接近理想状态的时候也会使用。现实就是这样,可是(不过、然而)应该这样才好。

那么,还是继续加油吧。这样的否定句也是很好的。

常用否定句的人,请将这些作为参考,积极地勇往直前吧。


处理感情和表情的方式

从记事起的三十多年来,经常有人问我:“你生气了吗?”对此我不能理解,家人回答说“主要是因为你总摆着一张臭脸”。

表情是心灵的窗户。快乐时欢笑,难过时表情痛苦,烦恼时表情阴沉,无聊时表情冷淡。

看看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的小孩,就不难理解这一道理。大人也觉得坦率天真的孩子很好,因此常常笑而默许。

但是,在大人的世界里,如果不加修饰地表达感情,直白地表现出来,反而会让人敬而远之。或许,我们都非常羡慕小孩的天真。

大人表达感情的方式,能反映丰富的人性。

上车前电车门正好关闭。此时,一类人是自己满脸苦笑,让周围的人看到自己的窘况,另一类人却毫不在意。在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地方,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他人看来是容易了解、结交的对象。

不过,如果对存在利害关系的人表现出明显的厌恶感,则不利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恋人或者夫妇如果想分手,只要连续三天说“我讨厌你”就可以,因为直白的表达在三天内足以破坏两人的关系。

如果在意人际关系,只要练习不让自己表现出明显的厌恶感就可以,不要简单地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内心撒谎。

有句格言说:“最好不要说谎,但是不说真话也没关系。”换句话说,不必对讨厌的人摆出笑脸,但也不要露出厌恶的表情。

与其在意人际关系的好坏,不如关注自己的好恶之心。试着主动去喜欢别人,人生会变得更加美好。


简朴的生活更轻松自在

我曾经问一个文学教授:“如果让您去一个衣食无忧的无人岛,只能带一样东西,您会带什么?”

他的答案是三省堂发行的《新明解国语词典》。自那以后,我一直将这个词典放在自己触手可及的地方。

这本词典有独特的解说,比如【例行公事】(与研究、工作以及趣味、游玩等有意义的事情相反),社会上必须经过打交道才能产生效果的行为。

再如,【公仆】(不仅仅是行使权力),作为服务国民的人,是公务员的总称(不过,实际情况与理想大不相同)。

这个词典简直堪称神作。说到这里,去无人岛为什么要带它就不言自明了。

山下英子提倡断舍离,舍去不必要的物品,只留下自己喜欢和必需的物品。这在消费主义时代,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生活中没有多余的物品,是不是更轻松自在。

相比拥有物质带来的满足感,极其简朴的生活更能让人体会精神的放松。所以,我觉得简朴的生活令人生更好。

其实,生活中我们需要的东西没有那么多。除必需品外,其他东西都是可有可无的。不妨经常整理你的物品,舍弃多余的物品吧。

只要明白一点,面对生活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安放内心。对待不同的人,佛教有八万四千种教义,可是对于一个人,完全不需要那么多。

在我看来,本书的核心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自我肯定、对事物的关心以及接受变化的心。你认为重要的东西,包括安放内心的方式,其实远比想象的少。

所以,我们不妨舍弃多余的东西,让人生变得更轻松美好。


不要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

接到好友或者其父母去世的讣告,我赶去吊唁时一般都会说:“如果有能帮上忙的,您尽管说。”

对丧家来说,通宵守夜或赶赴葬礼,都是十分重要的活动。仅凭家里几个人,不足以全力应付,有时还要联系朋友,负责接待或致悼词。总之,有很多重要且琐碎的事情要处理。

做我能力范围内的事,如果能帮得上忙,回报对方之前的帮助,或者为别人分担些许忧愁,就可以。长期以来,我表示愿意帮忙时,都是怀着这样的想法。

除了葬礼外,接受别人的委托也是常有的事。如果没有办好,但仍然尽力了,可以说:“很抱歉没能给您帮上忙”以获得谅解。我们理解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理解我们,这是人之常情。

问题在于过度自信的保证。自己本来没有做过,最好不要轻易说“放心交给我来做”这样的话。

我曾经做过类似的保证,结果导致很多个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最终还是给别人带来麻烦,即使事情办完,也丝毫没有成就感。心中只剩下过度自信应承后对自己无能的厌恶感,以及给别人添麻烦带来的负罪感。

还有一种危险,就是为了彰显自我,这包含自我吹嘘和炫耀的成分。这种情况往往不是为了帮助别人,主要是彰显自己。周围的人通常会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可能会与其保持距离,或者干脆断绝往来。

幸运的是,我没有做出过类似的应承,也没有被别人孤立。为了显示自我而做出承诺,往往会失去更多朋友。

因此,在应承某事之前,不管是真心想帮上忙,报答恩情或过度自信,都要敢于说:“让我好好想一想。”


无须非要分出是非黑白

我们习惯于以二元论思维简单地理解各种事情,结果陷入迷惘、烦恼中。

世界上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在赛场上经常听到“赢了技术,输了比赛”这句话,同样战争中也没有真正的胜者。

认为有胜利就有失败的人,一心想着胜利而唯恐失败。这样赢了会骄傲,失败则憎恨对方。不管怎样,内心都无法平静。

损与得、正与错、善与恶是同样的道理。如何区分,因时因事而不同,因人而异。即使你觉得现在自己是吃亏的、正确的、善良的,但随着时代、价值观和地域发生变化,结论也可能会反转过来。

拿身边的例子来说,从学生变成社会人士,从单身步入婚姻,从结婚到离异,本来健康却生病,战胜疾病后恢复健康……这些变化总能让我们双手托腮陷入沉思:“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从对与错的对立概念中走出来,其实对任何事情都不必过于在意。

二元论创造出“黑与白”的对立,理解起来十分容易。但是,请不要养成这样的思维方式,生活才能更轻松。


换个说法,就能改变人际关系

无论是同事还是或朋友,肯定有人习惯凶巴巴地说话。

他们可能想吵架,或是想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或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我都觉得很奇怪。成为他们的攻击对象,心情肯定不会愉悦,如果针对别人,自己在场的话,心情无法平静。

喜欢攻击别人的人,就像“弱犬喜欢常吠”,因为担心遭受攻击而先恐吓别人,其实内心脆弱不堪。

遇到这种情况,我常会告诉大家:“没必要那么害怕,这些人并不想伤害你”,来安慰他们。

如果认为对方是在向自己寻衅,那么不妨表现出“我不奉陪”的态度。

具体方式,可以试着把话题转向无关的话题,这样对方也就失去斗争的意图。

对于待人刻薄以显示自己高明的人,要提醒他注意:要不照照镜子,你太傲慢了。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是为他人着想,但却给人留下了苛刻的印象。这就是表达方式的问题。

对此,我们不妨先接受对方的说法,告诉他:“非常感谢您的忠告。”由于对方收到了我们的感谢,下次见面时就会敞开温暖的心扉。这时,我们还可以笑着说:“这段时间真是谢谢您,您的话虽然有些严厉,但令人受益匪浅。”

比较麻烦的是,对方原本就不怀好意。如果是这样的话,尽可能对其敬而远之,让对方觉察到自己的疏离。

这些应对方法目的都在于使自己内心保持平静,不泛起涟漪,同时这也能使别人的情绪稳定下来。


来自“失恋名人”的劝告

因为爱常常伴随着恨,爱与恨其实都源于执着“我的东西”。

一旦执着就害怕失去,进而产生嫉妒这种不平衡的心理。

不管怎样,爱往往让内心无法保持平静,所以要特别留意。

我们都渴望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是世间最美好的爱。然而,很多人因爱生苦。比如,有的人长时间走不来失恋的阴霾,有的人在爱人去世后失去对生活的热忱。

我在上大学之前是位“失恋名人”。高中时,我曾因失恋剃了光头。与女生失恋后改变发型一样,我希望与之前的自己告别。这好比乘坐时光机,站在以前的自己面前,一边摸着剃好的光头一边笑着说:“好啦好啦,与喜欢的人分手,日子也会风平浪静。”

喜欢与爱都是伟大的。即使有恨有别离,即使不舍而撕心裂肺般痛苦,只要不因此放弃自己,这段经历就能丰富你的人生。

爱本身就蕴含着残酷。因为爱而不想恨、不想痛苦、不想受委屈,就像君子不近危,所以没有必要逃避。做好分手、背叛和占有欲等痛苦的心理准备,然后培养内心更多的爱。

上一章:第四章 下一章:第六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