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六章 斗破苍穹春秋那杯茶,战国这碗酒 作者:南柯月初 |
||||
你会不会有时候警觉,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你是惹不起的?那就是我! ——《老爷车》 经历了驱赶戎狄、存邢救卫的对外战争后,齐桓公的霸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管仲自然是功不可没,孔子曾高度赞扬他:“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抗狄御辱,那中原大地可能就是蛮夷的天下,那我们就要披头散发,过上文明开化前的生活了。 这次反侵略战争后,大小诸侯都对齐国感恩戴德,臣服于他的麾下。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有多少人赞誉你,就有多少人仇恨你。齐国可以以武力胁迫小国、以恩惠利诱大国,但在南部边陲有一个无论如何都难以搞定的国家——楚。 我第一次认识楚国,应该是在一篇叫《晏子使楚》的语文课文中。孩童的世界非黑即白,我只留下了这些印象——晏婴机智勇敢,楚王飞扬跋扈。长大后,慢慢学会了不再对历史人物区分褒贬,从时代的角度看,除了个别反人类、反社会的极端主义者,绝大多数人物都无法划分好坏,只能以顺应或者阻碍时代潮流来区分,所以无论是晏婴还是楚王,他们的风华,“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敢,无问西东”。 谁敢动我的奶酪 说到楚王,大家可能要疑惑了,当时列国诸侯的爵位,最高不才到公吗?天下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虽然大权旁落,但至少也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诸侯称王的热潮是在战国时期周天子彻底成为凉菜后才开始的,这楚国国君怎么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捅破这层窗户纸呢?这说来话长,我长话短说。 关于楚国的祖上,有一种说法是黄帝次子昌意之后。昌意的重重孙重黎曾为帝喾的火正(掌管民事的一个官职),因功劳卓著,被封为祝融(相当于大司马)。周文王时,楚的首领是鬻(yù)熊,《史记》记载他如同儿子般侍奉周文王。他英年早逝后,重孙熊绎被周成王封为子爵或男爵,封地在楚,定都丹阳。当时楚地还是一片蛮荒之地,但南部地区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楚国历代向南开发,以至于鼎盛时期楚的辖地包括了现在的湖北全部以及湖南、重庆、广东、安徽、江苏、河南、江西的部分地区。《战国策·楚策一》记载,“楚,天下之强国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其国土几乎超过了其他诸侯国之和。 强大的国力又刚好碰上周朝的衰落,公元前704年,楚君熊通以自己为蛮夷、封号不受中原辖制为由自立为王,史称楚武王。楚君想称王并不是从楚武王开始的,绝对是祖上的遗传,熊通的祖辈熊渠在周夷王时就封自己的长子熊康为句亶王、二儿子熊红为鄂王、小儿子熊执疵为越章王。儿子都是王,自己是王爸!但这位熊先生人如其氏(楚国国君是芈姓熊氏),还是比较熊的。周厉王时期,这个脾气暴躁的天子四处征讨,熊先生害怕给楚国招来兵祸之灾,于是怂怂地取消了王号,但等周厉王一死,又贱贱地恢复了王号。 一个人强大了,最想做的一定是炫耀。即使是极为低调的人,也希望全世界都知道、认可他的低调。楚国虽然强大,但一直都在南部发展,被中原列国称为南蛮,这让楚国很不满。此外,楚国在南边一家独大,那是好山好水好无聊啊,于是他们制订了挺进中原的计划。中原现在是齐国的天下,所以说为何原本在山东半岛发展的齐国会跟相隔千里的楚国钢刀对钢刀,原因就在这儿。 楚国虽然有贼心,但未必有贼胆正面对抗齐国,于是第一步先投石问路,打了一下齐国的小弟郑国。郑国在庄公时期虽然也曾笑傲江湖,但现在已经被后世的败家玩意儿霍霍得没剩多少家业。楚国第一次来攻,郑国勉强抵挡了一阵,但郑文公着实撑不住第二次来袭,打算跟楚国投降。自己虽然是齐国的小弟,但老大远在千里之外,远水救不了近火,反正都是当小弟,跟着谁不是当啊,于是郑文公准备改旗易帜,投奔楚国。 幸亏郑文公手下也不都是废柴,一个叫孔叔的大臣劝谏郑文公:“君上,楚国打郑国,不为土不求财,只为秀!” “秀什么?” “向中原霸主齐国秀军力、秀国力、秀实力!” “So?” “所以,楚国无意收郑国做小弟,而且现在齐国正号召各国救助郑国,如果我们现在背齐向楚,在道义上就会被人诟病。如果最后楚国不接纳郑国,或者齐楚交好,那郑国可就两边不讨好了。所以不可投降!” 郑文公顶住压力没有投降,满含泪水、咬着手绢向齐桓公诉委屈。桓公和管仲看得出,楚国打郑国的真正意图无非是打狗欺主、给齐国脸色看。不教训一下楚国,那以后还怎么在圈子里混啊! 于是管仲开始挑楚国的毛病,但相隔太远,一时间还真不好找。其实管仲大可不必着急,因为齐桓公已经准备好了一个动刀的绝佳理由,只不过这个理由着实委屈了桓公。要想生活过得去,谁的头上没点绿! 这事还要从齐桓公的私生活说起。话说桓公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呃,不,是打仗、喝酒、娶媳妇,其中最喜欢的就是娶媳妇。男人本色,有钱有权身体好,多纳几房妻妾也无可厚非,但自古女人就有红颜祸水的美称,让无数柔情铁汉竞折腰。 桓公有一个宠妾,来自蔡国(今河南上蔡)。之所以强调“宠妾”,是因为沉浸在爱情中的男女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把握不好爱的度。男的爱得多了就选择妥协,妥协得多了,就会变成宠,宠得多了女的就会恃宠而骄,骄得多了就是作!蔡姬就是被宠坏了,于是开始无缘无故地纯作起来。一次桓公带着她去湖里泛舟,可能玩得太开心,蔡姬有点得意忘形了,跟着浪的节奏浪了起来,齐桓公不会游泳,生怕船被晃翻,赶紧一边哆嗦一边制止蔡姬:“不要!停!不要!停!” 小蔡只顾着欢乐,也没听清:“什么?不要停?”于是摇晃得更厉害了:“让我们一起摇摆!一起摇摆哎!忘掉所有烦恼来,一起摇摆!” 这可把齐桓公吓坏了,抱着船帮子抖了半天,尽显丑态。一代霸主被别人吓成了胆小鬼,桓公下船后恼羞成怒,把罪魁祸首蔡姬赶回了娘家。按照古代的规矩,这不算正式离婚,顶多算是小夫妻闹别扭,媳妇回娘家反省几天,等桓公气消了说不定就给接回来了。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过了许久,蔡姬迟迟不见桓公的迎返团,依着桓公喜新厌旧的本性,自然没几天就把蔡姬给忘了。蔡姬站在城楼上,心如死灰:“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多年之后我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沧海,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蔡国君臣不忍看着自家闺女抑郁消沉下去,又看齐桓公那边没什么动静,于是默认双方离婚。蔡姬年轻貌美、风华绝代,轻轻松松就找了个下家给嫁了。 送到手里的东西不想要,别人收回去的时候又有点舍不得,男人都是这样贱。远在齐国的桓公听到这个消息后,下巴都被气掉了。还没离婚呢你就再婚,都被绿成呼伦贝尔草原了,老虎不发飙,你当我是Hellokitty啊!于是准备发兵把前妻和小三全给收拾了。 管仲拦住了桓公,他仔细分析了时局,觉得桓公这次被绿化是个打击楚国的绝佳机会:“君上,蔡姬之所以出轨,完全是蔡国人怂恿的,而蔡国人敢在太岁头上戴绿帽,完全是因为背后有楚国人撑腰,所以您打小三不如打蔡国。蔡国是楚国的盟国,顺带打楚国一耳光,既让您出气,又利于您的霸业,一举两得。” 桓公一听,有道理!于是组织起一支由齐、鲁、陈、宋、卫、许、曹、郑等国组成的联军。蔡国,国如其名,菜得要死。联军刚打过来,蔡国部队就溃不成军了,桓公没费多大劲儿就报了被绿之仇。管仲可不打算就此收手,既然组织了八国联军,如果不搂草打兔子敲打一下楚国,那就太浪费资源了。于是管仲带着联军顺势向楚国进发,一路势如破竹,把楚王给打蒙了。虽然知道齐国强大,但没想到这么牛。楚国估计在南境称王称霸久了,从未遭受这么大挫折,被打懵后就派使者议和。 使者带着怨气质问管仲:“我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你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咱俩八竿子打不着,正如动物发情期,牛找牛,马找马,从未听说牛马配对,齐楚两国正如牛马一般毫无关联,为何打我们呀(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这段话虽然看似不着调,但实则含蓄而不失犀利,犀利而不失委婉,委婉而不失个性,外交辞令越不正经,越能起到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可惜的是,他碰上了管仲,这个天生的外交家,针对楚国使者的调侃,他十分严肃地说:“首先,先不说为什么打你,先说我们有没有权力打你:当年齐国姜太公被周天子赋予征讨天下诸侯的权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谁找事就可以修理谁。” 楚虽然自立为王,但从字面上讲,到底还是压齐国这个侯爵国一头。为了在气势上不丢份儿,管仲必须把齐国的地位提到楚国无论如何都无法企及的高度。既然当代齐君的阶品比不了楚君,那咱就往祖坟上刨:齐国的创始人姜太公因为辅佐周朝建国有功,被周天子赋予征讨天下的大权,这个权力可不得了,简单来说就是学习委员可以代表班主任罚你跑圈、搞卫生,说好听点叫代行天罚,说不好听点就是拿着鸡毛当令箭。虽说鸡毛是鸡毛,但有总比没有强吧,我们太公五连绝世的时候,你们祖先还在野区打野发育呢!祖宗的余威对楚国还是有一定震慑作用的。 说完了能不能打你,接下来就该说为什么打你了,“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什么意思呢?打仗嘛,都讲究个名正言顺,要给这场侵略战争打上推行王道的烙印。苞茅是生长在楚国境内的一种茅草,也被称为神草,因为它被用来过滤祭祀神明时的酒。古代的酒杂质多,要把苞茅捆起来,将酒倒在上面过滤,以显示对神明的敬畏,这个过程被称为缩酒。你楚国不给周天子进贡苞茅,祭祀时无法缩酒,齐国带领联合国军讨伐你,是来代天子征收贡品来了。 这个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但讨要几根茅草,不至于如此兴师动众、大动干戈吧,所以还需要一个更具威慑力的理由。管仲顿了顿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这条理由一出,楚国使者着实被吓了一跳。管仲说的是周昭王南征的事。周昭王征讨东夷,在班师回朝的时候经过汉水,谁承想收缴上来的船只是胶粘的,泡水即化,周昭王溺水而亡(众多史料记载周昭王崩于汉水,但如何落水却众说纷纭),而且“尽丧六师”,王师基本败光了,这也是周朝走下坡路的一个重要原因。管仲现在把这个弑君的帽子扣在楚国头上,要是坐实了,那楚国就与华夏诸侯势如水火,就算联军把楚国灭了,也都名正言顺。 楚国使者稳定了半天情绪才缓过神来。这管仲果然名不虚传,一出手就是杀招,多亏自己也是历经沧海的人,你不是找我的麻烦吗,那我就避重就轻:“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不上贡苞茅的罪,我们认了,这种小罪名无关痛痒,大不了以后多给周天子送几筐就行。至于周昭王淹死这事嘛,能推多干净就推多干净,我们不知道,你去问汉水好了。 看上去,使者机智地把管仲给顶回去了,其实一切尽在管仲的掌控之中。正如买衣服时的砍价,先往死里压价,再稍微抬价,让双方都能接受。管仲的最初目的就是第一条,逼他们向周天子进贡、逼着楚国尊王,现在楚使主动承认错误,看似避重就轻,实则正中下怀。 当然,这使者的分量太低,他做的承诺桓公自然不会相信,于是继续进军。楚王见缓兵之计不管用,于是派出正式的使者屈完面见齐桓公和管仲。几番博弈之后,双方互相让步,联军退至召陵(今河南郾城)。 事情还没结束,退到召陵之后,楚与联军签订合约,达成“尊王”的共识,这就是著名的“召陵之盟”。盟约签订后,桓公让部队列阵,叫上屈完一起检阅三军,其实就是炫耀国威,吓唬一下楚国使者。 齐桓公说:“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称霸这种事啊,不能强求。兵戎相见,大家都不想啦。楚王这么嚣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所以,还请楚国以后遵守和平共处原则。” 屈完很识时务,赶紧顺杆爬:“齐国如此强大,能屈尊接受楚国,我们又怎不顺从您的心愿呢?!” 齐桓公一听,心里有点小激动,指着联军大喝道:“贵使且看,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屈完一看这齐桓公给点阳光就灿烂,决定还是杀一杀他的威风:“如果您恩泽四方,那诸侯都甘心做小弟,但如果您这当大哥的不守大哥的本分,做出调戏弟妹之类的事情来,那楚国必然生死看淡、拎刀就干,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全民皆兵,死战到底!贵军人再多又有何用?” 不管过程多么不愉快,结果还是差强人意的,毕竟从前不尊王的楚国终于向周王纳贡了,这让周王意外惊喜。天子一激动,大手一挥,赐胙肉!不是所有的肉都叫胙肉,这是天子祭祀神明的肉,只有宠臣或功臣才配接受胙肉。当然了,如果一块肉从洛阳带到楚国境内,估计上面得爬满高蛋白,所以赐给楚王的是一头小猪,赶着去了楚国。 这次齐楚争霸以召陵之盟为节点,也算是画上了一个双赢的句号:齐国遏制了楚国向北发展的势头,保住了自己中原霸主的地位,同时逼迫楚国“尊王”,名义上把楚国拉入了自己的堂口。楚国呢,与联军对峙,既表明了态度,又维护了国威,虽说最后做了妥协和让步,但也是识时务之举。齐楚大国,和则两利,战则两伤。本该是一场肉血横飞的互殴,结果双方放放狠话、剪刀石头布后就草草收场了。春秋时期的战争,除了吴越死斗外,基本上没发生什么灭国大战,大家都是为了称霸,争夺一个国际地位,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王中王 召陵之盟大体解除了楚国对齐中原霸权的威胁,齐国基本明确了自己国际警察的地位。这个世界只会缺少朋友,从不缺少对手,齐国接下来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周天子。 管仲的定国方针是“尊王攘夷”,通过尊奉周天子,凝聚诸侯,使中原一心,对抗外敌;更重要的是恢复周礼,匡扶乱世,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成为核心价值,让君有君规、臣守臣礼、父子相亲、夫妇不渝。 周天子作为一切的起点,现在却变成了最后的祸根。具体什么情况呢?说起来又是老婆孩子家长里短的事儿。周惠王有一个大老婆,生了一个大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襄王。大老婆福浅命薄,早早去世,周惠王又娶了一个小老婆,小老婆又生了一个小儿子,于是太子之争就发生了。周惠王明显向着自己的小儿子,想废嫡立幼,这就触动了齐桓公和管仲的神经,因为他们一直的宗旨就是恢复礼法秩序,嫡长子继承制又是周礼的核心。现在你周天子居然带头不守规矩,那还得了! 为了防止周惠王胡闹,齐桓公打算在首止(今河南睢县)开一次班会,来解决下一届班主任的人选问题。齐桓公作为班长,避开了班主任周惠王,只邀请了王长子(周襄王),目的就是让众多班委集体表态,只认王长子为储君,你想废嫡立幼,没门儿!既然你非要当我匡扶天下的绊脚石,那我就把你当成我成就霸业的垫脚石,即使你是周天子! 周惠王知道后十分生气,开始了自己的反击。虽然他大权旁落,但政治影响还是有的,明着他不敢跟齐桓公硬碰硬,就背地里搞小动作。他派周公忌父(周公黑肩的孙子)去郑国见郑君。郑国算是稍微有点影响力的国家,而且郑国一直在齐楚之间摇摆不定,比较容易说服。 周公忌父:“听说你要去开班会?” 郑文公:“对啊。咋地了,班主任不知道?” 周公忌父:“我劝你还是别去了。” 郑文公:“我不去,班长要生气的。” 周公忌父:“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你离齐国那么远,他又保护不了你,你何不改投楚国门下,既免去楚郑兵戎相见,又给自己找到一个靠山。只要你下定决心,周天子帮你联络楚国,打通关系。” 郑文公听后,先是错愕,因为齐桓公一直以来都和周天子在朋友圈里秀恩爱,怎么说分手就分手了,但听周公忌父的语气不像假离婚。接着郑文公陷入了两难境地,于是问大臣孔叔。 “周天子不让咱参加会盟,你怎么看?” “万万不可!齐国多次支援郑国,是个合格的盟主,我们现在毫无理由地背叛,有失道义。” 郑文公更拿不定主意了,决定先参加会盟看看情况。到了以后,看了看新盟约的内容,因为自己远离齐国,所以齐国给的大部分权力都无法享受,反倒是自己作为会员国,要承担很多义务,再想起之前周使者的话,依附于楚国倒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是没打招呼就偷偷溜了。 齐桓公和其他诸侯登台祭祀,杀牲口,口含牲畜鲜血宣誓,这叫“歃血为盟”。嘴里含了半天鸡血,都快得禽流感了,人还没到齐,仔细一查,发现郑国不在,在群里问了几遍,郑国就回复了表情包——溜了溜了…… 郑国作为主要成员,居然退盟了,这大会可咋开,于是轰轰烈烈的首止之盟就这么不欢而散,这可气坏了齐桓公,非得好好教训一下这个朝齐暮楚的家伙。于是齐国派兵攻打郑国的新密,为什么先打这儿呢?齐桓公给出的答案是,因为这是个违章建筑。按照当时的盟约,修城池必须不违农时,而新密是违背农时压榨民力所建,齐桓公为了上顺天意下顺民心,出兵搞强拆。 这还不解气,第二年,齐桓公又出兵打郑国。楚国看不下去了,毕竟郑国刚刚加入他的阵营,必须给小弟一点安全感,于是出兵打了齐国的小弟许国。这许国是正儿八经的五流小国,没怎么打就投降了。许国国君怂得很走心,他在蔡国的引荐下自缚双手、口叼玉璧,让手下抬着棺材向楚国投降。楚王吓坏了,这哪儿是投降啊,这是搞事情啊! “我说老许啊,你把自己当蟾蜍了,还叼着璧!你弄啥嘞?” “……”老许嘴里叼着玉璧没法回答。 楚王的手下告诉楚王:“这是有典故的,当年武王伐纣,商朝重臣微子启就是如此。玉者,国之重器,口含玉璧就是愿意举国投诚;至于背负棺材嘛,就是愿意听候发落,不计生死。” “那武王咋处理的?” “武王烧了棺材,微子启升官发财,成了宋国的老祖宗。” 于是楚国也效仿武王,接纳了许国。 这就让齐桓公更生气了。本来召陵之盟后,自己与楚国基本实现了力量的均衡,你在南方的艳阳里猥琐发育,我在北方的寒夜里五绝连世,井水不犯河水。现在可好,自己名义上的领导周天子居然也给自己捣乱,自己联盟内部的黄金会员也纷纷倒戈。 此时齐桓公又表现出了政治上的不成熟,又想以暴力解决问题,但还是被老戏骨管仲及时出镜制止了,因为他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所有混乱皆源于一个“利”字。正因为看透了乱的本质,管仲才能对症下药,提出八字方针——招携以礼,怀远以德。意思是,对那些远离我们的人,我们采取“你走,我不送;你来,狂风骤雨我都去接”的政策。这种以利诱人、以德服人的手段,让小弟们根本把持不住。一般来说,小国去拜会齐国盟主,总得意思意思、表示表示吧,但史书记载刚好相反,诸侯空手而去,满载而归。反正有管仲改革成果作后盾,礼多人不怪嘛,送礼的、收礼的,大家都开心。郑国一看,还是做齐国的小弟好,吃喝派对加按摩搓背,大哥还给发压岁钱,跟着楚国只能捡点牛羊杂碎,于是再次掉转方向,回头是岸。 为了弥补上次首止之盟的不圆满,管仲牵线各大诸侯再次于宁母(今山东金乡东南)会盟。估计是因上次自己贸然退群有所愧疚,郑文公这次派了太子华代表自己来参加。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太子华遗传了他老爹的不靠谱性格,让这场本就暗流涌动的会盟风波再起。 太子华见到齐桓公后偷偷对他说:“您可知郑国为何多次背叛您?” 桓公:“我也很纳闷啊。” 太子华:“郑国有三大家族,一个是泄氏,一个是孔氏,还有就是子人氏。这三个家族把持郑国朝政,他们就是郑国多次背盟的罪魁祸首,不如您出兵灭了他们,以后郑国定然唯齐国马首是瞻!” 齐桓公居然信了,要不为何说他其实志大才疏,他的如意算盘是:“我们两次打郑国都没啥效果。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倒不如给他添点内乱,岂不省事?” 管仲大袖一甩:“万万不可!邦交国策,应分三步走。首先以德恩福,再者以礼教化,实在不行才是派兵讨伐,这在列国间也符合道义。现在你要领着郑国的罪人去打郑国,那岂不是授人以柄?再者,我们的盟约核心就是礼和信,如果事后让奸邪之人列于君位,那我们岂不是自己打脸了?况且那太子华明显是想借刀杀人,让您灭掉郑国三族,他好提前即位,这样为一己之私而宁愿削弱本国的人,必定难逃祸患,所以万万不可答应!” 齐桓公听后觉得有道理,便拒绝了太子华。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很快传到了郑文公的耳朵里,自然对这个心怀鬼胎的儿子心生嫌隙,同时也对齐桓公刮目相看,对自己之前的背叛行为懊悔不已,这次郑国正式加入了齐国阵营。齐楚争霸也以齐国的暂时性胜利告一段落,齐国的霸主宝座更加稳固。 但荣耀从来都不是永久的,“烈火会在风中熄灭,山峰也会在黎明倒塌,融进殡葬夜色的河,只有落日为我们加冕。随之而来的一切,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一切之后,还剩下什么呢? 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 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宽恕我的平凡,驱散了迷惘。好吧,天亮之后总是潦草离场,清醒的人最荒唐。 ——毛不易《消愁》 生命就像安琪拉的魔法书,涂涂改改,又是一年。管仲看着自己日渐消瘦衰老的身体,明白上天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必须抓住最后偷来的时光,完成那个执念。如《灵魂摆渡》里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无法放弃的执念。为着这执念,我们背弃神,潜于幽暗的河底;化身般若,一去不返。终有一天你回过头,只见红尘万丈,来路无终。吾从何来,为何到此?你已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样子。” 管仲的执念有三——鲍叔之义、召忽之托、桓公之宏图。三者于一点交会,就是让管仲帮助齐国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管仲从内部改革到对外称霸,从会盟诸侯到匡扶天下,终于,距离实现理想就差最后一步了!但人啊,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荒野村夫,终究会离散于时间的尽头。如果我死了,齐国何如?天下何如?所以,必须留下些什么。 肉体凡胎纵然百年不腐,也不如思想光辉普照千秋万代,思想的永生才是真正的永生。管仲终于找到了让齐国和天下长久稳定的办法,那就是将自己的思想以盟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实现他的最终目标——为天下立制,为万民立法! 公元前651年,齐国最辉煌的时刻来临了。齐桓公在葵丘举行会盟,这次大会的嘉宾咖位都很高。之前的会盟小国居多,这次总算来了不少大国,而且嫌弃齐桓公的周惠王翘了辫子,桓公力保的周襄王上台,所以周天子派使者周公忌父为齐桓公捧场。 大会开了两个多月。到了会盟的日子,周公忌父代表天子赐齐桓公胙肉。按照周礼,桓公要从高台上走下来,跪拜接受赏赐。但桓公年纪着实不小了,身体估计吃不消,所以周公忌父急忙说:“周天子考虑到齐君的身体,可以免去礼节。再多加一个爵位,就和周天子差不多了,可以无须下台、无须跪拜。” 桓公一听,觉得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瞟了一眼旁边的管仲,只见他一脸严肃,不停给自己使眼色,于是走过去问:“仲父以为如何?” 管仲沉稳而坚定地答道:“天下之所以大乱,正是因为无规矩。年少凌驾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排挤老人,强大凌辱弱小,君不君,臣不臣!”桓公顿时明白了管仲的意思,自己会盟的核心就是“尊王”,就是立规矩,自己打脸的事绝不能做。 接下来就是演员的诞生。桓公在手下人的搀扶下走下高台,拜手稽首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意思是,天子的威严在我心中不到咫尺的地方铭刻,如果我不下高台不行跪拜,那就是在给天子蒙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齐桓公作为一个大国的君主,不但没有骄纵蛮横、功大欺主,还在周天子特意施恩后依旧恪守臣礼、不敢僭越,其他会盟的中小诸侯自然心悦诚服。 这只是管仲思想的一个小小表现,最重要的是这次的盟约中的五条内容。 第一条,“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这个针对的是当时列国动乱的导火索,也就是继承权的争夺问题。首先是诛杀不肖子孙,将那些为了夺得君位而弑父杀兄的人列为国际公贼,人人得而诛之;再者是不轻易改变合法继承人,以免其他公子心生不轨;最后是关键的一点,不得把妾扶为正妻。俗话说“万恶淫为首”,人类欲望的百分之四十是性欲,无论是周幽王还是卫宣公又或是周惠王,都是拜倒在小老婆的石榴裙下,吹吹枕边风,他们就想废嫡立幼,让小老婆的儿子上位,最后引得国家动乱。 第二条,“尊贤育才,以彰有德”。这个很好理解,尊重贤能的人,培养、教育有才干的人,把有德行的人作为标杆推广出去,发挥榜样的力量。 第三条,“敬老慈幼,无忘宾旅”。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由此可以看出,后代儒家的基本理论很多来自管仲的思想。“无忘宾旅”即国家间的平等互惠原则,诸侯之间往来的宾客使者要好生招待,不能因为国君之间有私仇就怠慢为难对方的宾客使者,毕竟“诸夏亲昵”嘛。 第四条,“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管仲是有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打算的,但迫于既得利益者势力太强大,所以先从士这一阶层做试点,这深深影响了后世法家的思想。在春秋的大背景下,管仲能提出这一点,可以说是时代的先驱了。“官事无摄,取士必得”,就是说一个官不可以兼摄几个职务,取士要有固定的方法,这一条主要是为了抑制世袭贵族垄断朝政,为新兴阶级参与政治提供机会。最后是诸侯不要擅杀大臣,旨在限制君主的权力。 第五条,“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曲防”就是修堤坝,诸侯间不能以邻为壑,因修筑堤坝使得洪水改道邻国;“无遏籴”指邻国遇到饥荒时,不可囤积粮食见死不救;“无有封而不告”,即诸侯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发生大事不可隐瞒,要让诸侯都知道。 五条誓言宣誓后,最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概括了管仲思想的核心,是以齐桓公和管仲为首的齐国第十五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在总结了当前天下大乱的主要原因、分析了主要矛盾后做出的正确决策,为以后列国间交往行事以及稳固齐国的霸主地位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突然正经起来还真有点不适应)。 盟约达成了,秩序确立了,管仲的心愿也了了。人活一口气,心气散了,那人也就散了。如柏拉图所说:“人生的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被满足了。”葵丘会盟后没多久,管仲就病倒了。 他自知时日不多,总放心不下这个头脑简单的齐桓公。刚巧齐桓公前来探视,见到管仲心疼得不得了,掩泣问道:“你要是出溜走了,齐国可咋弄嘞?” 管仲穿上衣服,郑重地给齐桓公行了个礼:“齐国制度已成,各级官吏循规蹈矩亦可保齐国霸主地位。” “那应该拜何人为相?” “既然君上这般问我,想必心中已有人选了。” “易牙如何?当初我吃多了山珍海味,再好的美味都味同嚼蜡。有一天我开玩笑说自己想尝尝人肉的味道,那易牙果然忠心,回去就杀了自己的儿子炖给我吃。” “蠢!为接近您获得权力,不惜烹食亲子,如此心狠手辣,怕是将来会为了权力吃您的肉啊!不合人伦亲情,此人不可用!” “那开方如何?他一个卫国人,不远万里来到齐国,爹娘都不要了,在这里扎根十五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十五年都不回家,又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务,完全是在作秀,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么指望他爱您爱齐国?!” 又被否决了,桓公有点着急了:“那竖刁如何?他为了侍奉我,不惜阉了自己,这难道还不是忠臣吗?” “爱情诚可贵,香火价更高。若为权力故,二者皆可抛!竖刁能忍受非人的痛苦和屈辱,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会爱您呢?!那不是忠君,而是对权力的变态渴望,是心理残疾!” 桓公有点不高兴了,自己推荐的几个人全被否决了。管仲看出了桓公的不快,解释道:“忠臣,并不是无条件地迎合君主,而是辅正君主。无人性、无良知、无道德的忠,真的是您想要的吗?易牙、开方、竖刁之辈,连亲子、父母和自己都不爱,又岂会忠君爱国?!” 管仲的意思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心中存有善念,在经历了食子、弃亲、自宫,泯灭掉最后一丝人性后,他们钟爱的只有自己变态的灵魂。从地狱回来的,就算不是鬼,也一定是恶魔! 齐桓公当时觉得有道理,于是答应管仲一定疏远这些人。管仲听后长舒了一口气,可以放心地撒手人寰了。公元前645年,管仲安详离世。官方给他的评价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我觉得还应该加上经济学家),但对于那个时代的他而言,后人的这些称号就像祭典上纸糊的金銮殿一样,华丽却苍白,他心中只有那个朴实的大国梦,这个梦属于替他尽忠赴死的召忽,属于大义让贤的知己至交鲍叔牙,属于肝胆相照、甘做改革后盾的齐桓公,更属于每一个齐国百姓。为了这个梦,他持躬唯谨唯慎,孜孜以德自绳,诸事扪心反省,待人一秉至公;为了这个梦,他力行改革,拓土开疆,存邢救卫,九合诸侯,明德立制,一匡天下;为了这个梦,他爱所有人,信任少数人,不负任何人;为了这个梦,他活着,现在又死去……夜幕降临,神灵安寝,想了许久不知给这个逝去的亡灵安一个什么名号,难道也是俗气的政治家、改革家?本想用“圣人”二字搪塞过去,但想到中国有太多圣人,又想到儒家法家众多思想都源于他,思索良久,默默地在屏幕上打下八个大字——圣人之师,天下良辅!是非功过,尽在其中,让后人评论去吧。 落日为你加冕 管仲走后,齐桓公一开始十分听话,远小人亲贤臣,把易牙等人全都打发回家。但时间久了,桓公就有点撑不住了,小人就像甜美的慢性毒药,明知道吃多了会死,但还是愿意抱着侥幸心理尝一尝。桓公身边少了那些人的奉承迎合,就觉得心里很不舒坦,吃饭不香,睡觉不酣,加上他霸业已成,再也听不进逆耳忠言,正所谓“孤傲之心蔽目,孤芳之心塞耳,孤寒之心绝情”。管仲的逝去带走了桓公身上的神格,他再也不是昔日雄才大略的霸主,完全堕落成一个沉溺于酒池肉林、谄媚奉承的昏君。为了把那三人召回,他还自我安慰说:“管仲是圣人,但圣人千虑也有一失啊,你看现在离开了这几人,我反而更加苦恼了。” 于是,桓公把这三人召回到身边,接下来就是见证他霸业凋零的时刻。让人无奈的是,管仲生前费尽心思想解决的诸侯继承权的问题,到最后依旧是齐国内乱的导火索。桓公身体按说不错,有三个正夫人,但她们仨一个儿子都没生。没嫡子,这偌大个家业谁来继承啊?要不怎么说桓公身体好呢,他的六个“如夫人”都有儿子。既然没有嫡子,那小老婆生的就算平级了,都有继承权。管仲在的时候,为防止日后发生动乱,提前选定郑姬的儿子(后来的齐孝公)做继承人。管仲死后,桓公又年迈,无人控制局势,小鱼小虾们就开始兴风作浪了,小老婆们带领自己的儿子投身夺位之战,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易牙、竖刁等人的掺和,他们正想搅乱局势好投机一把。为了把持权力,他们修了一堵高墙,把后宫围起来,一开始还送饭供药,等桓公病重得无法动弹后,就干脆断绝了给养。 齐桓公在最后饿得快要断气时,一个忠心的宫女偷偷从洞里爬进去,给他送来了人生的最后一顿饭。饿了那么久,桓公自然顾不上什么风度,直接用手抓饭、狼吞虎咽地吃着,哪里还有半点霸主的神采,宫女不禁潸然泪下。 桓公边吃边问:“我呼喊了那么久,为何没人理我?” “君上,外面乱了!易牙、开方、竖刁专权,几位公子夺位,打杀得不可开交,齐国乱了,哪里还有人来管你?!” 桓公突然停下拼命的咀嚼,泪眼婆娑:“我恨我自己啊!不听仲父的话,我哪有面目去九泉之下见他呀?!”随后在羞愧中悲惨死去,死后六十七天,尸首上的蛆虫从宫殿里爬出才被发现。一代霸主,居然落得如此下场,呵…… 齐桓公去世了,一个时代结束了,如何评价他呢?在之前的剧情里我总说他志大才疏,或许我应该收回这句话,因为最近重读《汉书》时,又品到汉高祖刘邦那段经典的话:“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为君者,无须大才,因为用人御人之术就是最大的本事,一个庄严的大海产生蛟龙和鲸鲵,清浅的小河里只有一些供鼎俎美味的鱼虾。如果管仲没有齐桓公,恐怕也只能怀才不遇,在山野间采集渔猎,在茅房草庐里寿终正寝。一个头角峥嵘,一个虚位以待,恰然风云际会,便是天下雷霆! 其实,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应该是个悲剧结尾,毕竟桓公之后,霸业凋零,三十年之功尽弃。唉,天下无数有情事,世间满眼无奈人。但庆幸的是,历史记下了他们的辉煌,偶尔有像我这样矫情的人,还是会斟满杯中酒站在天台上,望着天空,一杯敬理想,一杯敬死亡。穹顶之上,群星闪烁,世事流转,光华万千。好吧,天亮之后还是潦草离场,清醒的人最荒唐…… |
||||
第五章 | 第七章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