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枷锁做的纤绳

春秋那杯茶,战国这碗酒  作者:南柯月初

秦献公走了,留下一个仍不算强大的秦国和一个踌躇满志的儿子。少梁之战除了给秦国带来二十年的和平外,还有一个影响深远的意外收获——商鞅。这是一连串的蝴蝶效应,说来话长……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

秦献公是一个信守承诺、知恩图报的人。这样的人,运气不会太差。魏国相国公叔痤,这个敌国相国,按理说是个相当有分量的战俘,但秦国庙堂达成了一致意见——放!说是为了报答善待献公之恩,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如果公叔痤真是一个对秦国有巨大威胁的大才能臣,以秦献公的政治远见,是绝对不会放虎归山的。在国家利益面前,别说善待之恩,就是救命之恩,也得靠边儿站。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秦国!

回到魏国后,公叔痤的身体每况愈下,觉得自己时日不多,有些事必须赶紧交代。魏惠王前来探望,君臣寒暄几句后,魏惠王握着公叔痤的手问道:“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痤咳了几下,望着国君答道:“鞅虽年少,有奇才,愿举国而听之!”

公叔痤所说的“鞅”,就是商鞅。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国君姬妾所生的公子,所以被称为公孙鞅或卫鞅。后来他统率秦军,收复西河之地,秦孝公赐他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史称商鞅。他年轻时喜欢钻研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著名的道家思想家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在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

魏惠王一听公叔痤的话,准备起身走人。从商鞅后来的表现看,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只可惜听这话的人不是魏文侯,也不是秦孝公,而是魏惠王。这孩子,祖父魏文侯的优良基因一点都没继承,倒是把父亲魏武侯的狂妄自大、独断专行发扬光大了。

魏惠王心想,一个小小的中庶子,何德何能让寡人举国而听之?你老公叔活着,也只是负责耍宝卖萌,对国家并无大功。现在你要挂了,居然让一个小秘书直接当相国,还让寡人事事都听他的,你咋不直接推荐他当地球球长啊?

公叔痤是老江湖,一眼就看出魏惠王的心思,于是他又补了一句:“王既不用鞅,必杀之,毋令出境!”

魏惠王更纳闷了。这翻脸也太快了吧?刚才还推荐他当相国,现在又要杀了他,这卫鞅究竟有多大能量,能让你这般又爱又怕?寡人偏不信这个邪!于是安慰了公叔痤几句后便离开了。回宫后,还对左右说,老相国对卫鞅一会儿爱啊一会儿杀的,果真是病糊涂了。

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但他绝不是任人唯贤的忠臣,他始终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他排挤吴起,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相位,即使他深知吴起对魏国的重要性;举荐商鞅,是直到病重时才提出,太史公于此特着一笔“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读来别有深意。我如果是秦孝公,真的好想说一句:“这样的敌国相国,给我来一打!”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魏惠王刚走,公叔痤便急忙找来卫鞅道:“刚才大王问托付邦国之人,我推荐了你。从大王的神情来看,他不想用你,所以我请大王杀了你,不要让你离开魏国。我劝大王用你、杀你,都是尽人臣之道;现在告诉你这些,是为了全我们师徒之情。快走吧,以后好自为之!”

卫鞅笑了,不慌不忙,一语道破玄机:“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不愧是“有奇才”的商君,细枝末节就已显大才本色。虽然他没有离开魏国,但他意识到,魏惠王并非明主。良禽择木而栖,卫鞅决定先蛰伏起来,静待时机。我们熟悉的大器晚成的例子不胜枚举: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孙悟空五百多岁西天取经,白素贞一千多岁才下山谈恋爱……所以,卫鞅,不要急。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卫鞅不着急,可有人着急了。咱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秦国朝堂上,一派和谐景象。大家在世族名臣甘龙、杜挚的主持下,汇报各自的工作。面对冗长的、套路式的报告,秦孝公实在听不下去了:“大争之世,山东六国都在奋力图强,我们却还在这里自我蒙蔽!”

甘龙上前打断了秦孝公的话:“君上息怒。少梁一战,我军大胜。想这数年间,秦国不会再被战火波及,我们又何必庸人自扰?不如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盖一所房子,面朝渭河,春暖花开……”

此时,在秦孝公心里,有一万头羊驼在奔腾,但他还是压下怒火,痛心疾首道:“看这千疮百孔的江山,内乱频出,外患交迫;河西尽失,函关易手;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国耻族恨,莫大于此!今天下七分,栎阳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唯穷则思变,招贤纳士,富国强兵,方能大出于天下!”

甘龙冷笑道:“招贤纳士?秦国地贫国弱,连鸡都不下蛋,试问哪个学子愿意投身西部搞开发?”

秦孝公亦冷笑道:“秦国地贫国弱不假,谁说连鸡都不下蛋?今天早上吃煎饼果子,我还加了十个蛋呢!寡人求贤之心,天地可昭,日月可鉴!”

说罢,只见孝公笔走龙蛇,须臾之间,在帛上完成一篇《求贤令》,我在《资治通鉴》中找到了它的原文,大家一起来拜读一下这篇两千多年前的雄文。

昔我穆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关于这篇《求贤令》,孙皓晖先生在《大秦帝国》中借商鞅之口,有过一段经典的评价:“秦公求贤令,乃五百年一卷雄文。因有三:其一,痛说国耻,历数先四代无能,开旷古先河;其二,求霸业而不求吏治,身处穷弱,竟能做鲲鹏远望,吞吐八荒;其三,胸襟开阔,敢与权臣分享秦国,公器之心,可昭日月。只此三点,堪称真心求贤。”

经典,的确是经典!不单《求贤令》光耀千古,孙先生的评价也是句句切中要害。卫鞅看到《求贤令》后,心潮澎湃,端起酒杯,一番痛饮。随后,快马加鞭赶往秦国。到达秦国边境的那一刻,他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我想他此时的心情,就像公元前47年,恺撒大帝攻占小亚细亚吉拉城时的心情。恺撒大帝在捷报中只用了“Veni!Vidi!Vici(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这三个拉丁语单词,惜字如金,却是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因为被公叔痤雪藏了多年,列国间几乎无人认识卫鞅,所以到秦国后,他的待遇和普通士子没什么两样,只是被安排在招待所。建功立业,时不我待,卫鞅可没有太多耐心。中国自古就是个人情社会,有才不如有关系,法理上也讲,“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寻常路不好走,那就走套路。

卫鞅有个关系比较铁的朋友,在秦宫里当内侍,叫景监。内侍虽不是多大的官,但最了解董事长的往往不是总经理,而是董事长的司机。就是这个老司机,帮了卫鞅一个大忙。别人花大钱都搞不定的事情,景监一句话就安排了。

历史上著名的君臣邂逅,别告诉我你只知道刘备三请诸葛亮,还有商鞅三试秦孝公。

第一试:帝道论。

孝公:“请介绍一下自己。”

卫鞅:“我来自大城市安邑,是尸佼大学杂家学说系毕业的……”

孝公:“说重点!”

卫鞅:“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

孝公呼噜声起来了。

卫鞅离开后,孝公把景监一顿臭骂,说卫鞅“大而妄言”,净整些假大空的玩意儿,太虚,肚子里没什么实在货。

第二试:王道论。

卫鞅:“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仁政安抚臣民……”

孝公呼噜声又起来了。

卫鞅离开后,孝公又把景监一顿臭骂,这次给卫鞅的评价是“空谈误国”。孝公想要的是富国强兵的一剂猛药,而王道仁义这种缓慢的调理法,这谁等得起呀!就算孝公可以等,山东六国也不让他等呀!

第三试:霸道论。

卫鞅:“齐桓公‘尊王攘夷’,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孝公这回没睡,稍微有了一点兴趣,给卫鞅的评价也改为了“可以一用”。前两回,景监被骂得狗血淋头,过后都会对着卫鞅抱怨一通,发泄负能量。这次虽然稍微挽回了一点面子,但心里还是有怨气,就责备卫鞅道:“你搞什么飞机呀?!干吗不一开始就说些君上爱听的内容?”

卫鞅哈哈大笑:“先示劣货,后出珍奇。买主憎恶劣货,必定渴求珍奇。不远千里而来,还不许我试他一试?烦请兄台再帮我安排一次面君。”

于是,这场著名的君臣际会就开始了。秦孝公和卫鞅的这一次谈话,《史记》只是寥寥数笔带过:“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意思是,两人促膝长谈,以至于连续聊了几天还依旧兴致不减。当代人写秦史,我只服孙皓晖先生。孙先生在《大秦帝国》里对这段著名的对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下面请允许我引用一段原文,向经典致敬。

这次见面约在船上。秦孝公道:“先生……言三道,虽不合秦国,然先生之博学多识,我已感同身受。嬴渠梁(《史记索隐》记载秦孝公名渠梁)意欲请先生任招贤馆掌事,职同下大夫,不知先生肯屈就否?”

卫鞅仿佛没有听见秦孝公的话,他望着清冷的河面,缓缓说道:“渭水汤汤,在秦无险,可谓天赐佳水。可为何秦据渭水数百年,却坐失鱼盐航运之利,财货府库日渐空空?关中土地平坦、沃野千里,为天下列强所无,可为何在秦这数百年却荒芜薄收、人烟稀少?秦人朴实厚重,尚武之风深植朝野,可为何秦国就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强大新军?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据山川地形之胜而沦丧,就在于没有综合混一的强大国力。何谓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民勇公战,有此五者,堪称强国。而眼下,秦国五无其一,地小民少、田工不振、府库空空、甲兵老旧、私斗成风。”

秦孝公微微一笑:“如此一无是处,却如何改变?王道?无为?仁政?”

卫鞅:“三道玄谈俱往矣。治国之道,强国为本。王道、仁政、无为,尽皆虚幻之说,与强国之道冰炭不能同器。君上洞若观火,不为所动,鞅引以为慰。强国之道,乃我法家之精要……”

秦孝公:“还请先生指教。”

卫鞅:“强国范式不同。魏国,甲兵财货之强;齐国,明君吏治之强;楚国,山河广袤之强。然则上述三强,皆非根本强国,不足效法。”

就此打住,我也只能引用这么多了。孙先生的文字让我欲罢不能,但我更相信,以卫鞅的才能和谈吐,真实的对谈一定比小说更精彩。

不管过程如何,结果是肯定的。秦孝公励精图治,卫鞅(为了适应各位读者的阅读体验,下文开始,我们称其为商鞅)胸怀抱负,二人一拍即合。人生中的所有相遇,其实都是久别重逢,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舌战群臣

经过一番努力,商鞅总算得到了领导的重用。任何一个时代,想进入体制内,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更别说在体制内混得如鱼得水。说服了董事长,并不意味着变法就可以顺利推行,毕竟董事长下面还有一帮不懂事的董事。为了说服那帮顽固的守旧派,孝公导演、商鞅主演,两人共同炮制了一出名垂青史的朝堂论法(下文原文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秦国朝堂正中央多了一个席位。在朝臣们疑惑之际,秦孝公与商鞅一起入席了。大家都很吃惊,小小客卿怎能居于朝堂的上座?

秦孝公发话道:“此次求贤令发布后,微博转发量达到几百万,收获不少。只可惜小才芸芸,大才少有。幸得天佑我大秦,派公孙先生来助我变法强国。但我又怕步子迈得太大,所以请诸位共同商议。”

商鞅没等大臣们开口就先发制人:“君上,恕臣直言。征求意见什么的都是多余,法贵时效,优柔寡断、自寻烦恼难以功成名就。而且超常的智慧易被世俗非议,独到的见解易被庸人嘲笑。愚蠢的人事后仍不知所以,聪明的人懂得未雨绸缪。百姓只可与之享受变革的成果,不可让他们参与其中的谋划。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所以,圣人的所作所为如果可以利国利民,那么就不必拘泥于旧制旧礼(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听后刚要点赞,老士族代表甘龙就表示不服了:“国人最怕一个‘变’字!百年基业,你说移动就移动,你以为你是中国移动啊?!”

商鞅气定神闲地答道:“龙君所言,只是世俗旧论。寻常人徘徊于旧俗,书呆子拘泥于书简,这两种人无血气、无争心,只会遵纪守法、安于现状,除此以外的大事,难以与之讨论(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甘龙冷笑道:“圣人恩泽四方,从不移风易俗;智者治理国家,从不改变法度。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事半功倍;沿袭旧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且百姓安定(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商鞅沉声道:“夏、商、周三朝礼制不同,但皆能一统天下;五伯(春秋五霸)实行的法度不一致,但皆能称雄称霸。智者立法,愚者守法;贤者更通达真正的礼法,而不肖者只知盲从旧俗(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甘龙被驳得哑口无言,但守旧派不打算就此认输,另一位代表杜挚登场:“古训有云: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变更旧礼。仿效旧法,遵循旧礼,沿着前人的脚步前进,就不会有过错(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微微一笑:“不是我喜欢标新立异,我只是对一成不变不敢苟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变更旧制而国破身死。如此说来,不循古制的人不应当遭受非议,遵循旧礼的人也不值得被称赞(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杜挚仍不罢休:“你不是秦人,变法若失败,你大可以拍拍屁股走人,烂摊子谁来收拾?法旧制,合乎天理人伦。你这一变,岂不是逆天而行?!”

商鞅仰天大笑:“卫鞅早已与君上立誓,生死相扶,永不相弃!大丈夫之腹,岂是小人之心可度?!再者,秦国旧制,真如你所言,是‘合乎天理人伦’的吗?笑话!旧法上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日记》来此穿越一下。人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越不穿)!”

杜挚差点被怒气噎死,还有几个守旧派跃跃欲试,准备一显三寸不烂之舌。秦孝公一个“善”字叫停了辩论赛,霸道总裁之风尽展。众臣皆惶恐下跪,叩拜从命。这就是集权政治的优越性,可以提高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想反对的,就让他们反对去吧!任何一个决定,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舌战群臣后,商鞅从客卿一跃升为左庶长。既有国君支持,又手握大权,新法令也已修订完成,只待公布与实行。但是商鞅迟迟没有动静,手下人都替他急:“左庶长,菜都上齐了,您为何还不动筷子呢?”

商鞅笑了:“别着急,还差一点,就差那么一点点……”

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德意志法学家 基希曼

几天后,秦国国都南门外热闹非常,大家都在看立于城门旁的一根三丈(可能长为6~8米)长的细木桩,不知这是做什么用的。商鞅在高台上当众宣布:“我现在发布第一条政令:谁能把这根木桩搬到北门,赏十金(不是黄金,而是黄铜)!”

底下顿时一片嘲笑声。

“别逗了!搬个木头,就能在二环内买一套三室两厅,哪有这种好事?!”

“就是!我给政府搬了一辈子木头,不但没给过这么高的报酬,还老拖欠工资呢!”

“大家散了吧,这是官府又在消遣咱们呢!”

听到百姓的嘲笑,商鞅知道过去秦国政府没什么公信力,但没想到失信于民到这种程度,于是他又发话道:“任何人,只要把这根木桩搬到北门,赏三十金!”

这回嘲笑声没了,人们开始小声议论。

“三十金,不得了!就算官府想消遣咱们,不至于如此下血本吧?”

“反正又不会兑现诺言,说给多少金都是吹!老王大哥,要不你去试试?”

“算了吧,我还得给你媳妇送酱油去呢!要不你去试试?”

商鞅见稍有效果,于是又加大筹码:“任何人,只要把这根木桩搬到北门,赏五十金!”

这下吃瓜群众不淡定了。五十金,都能在帝都买套四合院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个汉子三步并作两步赶上前去,扛起木桩,搬到北门,金灿灿的赏金真的送到了他眼前。众人顿时哗然,百感交集:惊喜的是,和政府打交道,回头见到钱;痛心的是,自己当时怎么没有勇气去试试。

商鞅的“徙木立信”算是吴起以搬车辕、红豆立信的山寨版,商鞅借此初步树立了秦国政府的公信力,接下来就是要顶住新法颁布后的第一波震荡。在介绍商鞅变法内容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国的弊病,这样才能明白商鞅是如何对症下药的。

第一,经济凋敝。用秦孝公自己的话说,就是自穆公霸业凋零后,秦国就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四代乱政”把秦国的家底都败光了;秦献公上位后,立志匡扶社稷,可惜天不假年。秦国地少国小,亟须拓展疆土。想收复西河之地,总得打仗吧?越打越穷,越穷越打。老秦人搞私斗一百分,搞政治三十分,搞经济零蛋,都到了朱门苦菜窝头、寒门易子而食的地步。

第二,田制混乱。这一点是拜秦献公所赐,在经济领域内搞“一国两制”:东边推行地主土地所有制,西边保留奴隶主土地所有制。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用中庸之道来解决,尤其是经济基础问题。两根长短不一的柱子,永远撑不起一座稳固的建筑。旧生产关系的癌细胞铲除得不彻底,就算暂时不癌变,死亡也是迟早的事。

第三,私斗成风。秦国向来民风彪悍,通过《诗经·秦风》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就可感知一二。正因为全民尚武,所以大家能动手时,绝不讲道理。而且秦人有仇必报,两个村的孩子打架,都能引发一场械斗,以至于东乡打西乡,西乡打东乡,到头来老乡打老乡。但这又很奇怪,既然秦人尚武之风深植朝野,为何秦国就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强大军队?原因就八个字——勇于私斗,怯于公斗。

第四,军政混乱。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懒政怠政;第二,军队里的士族无功受禄、吃空饷,而庶族有功不赏、背黑锅;第三,官制不合理,地方权力大,中央权力小,尾大不掉,不但中央的政令难以下达,而且长此以往,地方势必威胁中央。以上三点,互为因果,因为地方权力都是由旧士族控制的,他们既是拱卫中央的臂膀,又是威胁中央的钢枪,中央只能弃车保将,所以旧士族垄断军政资源,庶族很难与之抗衡。一个阶层掌握绝对的权力后,就会产生绝对的腐败,由此恶性循环。

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早就被茫茫历史长河淹没得不知所踪,我们也只能从太史公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线索。他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大体来说,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即“一个中心、两个现代化、三大改造、四项基本原则”。

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外交活动以友好邦交为主,征战杀伐为辅,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有时甚至可以舍一城一池,以空间换取时间。有时候,后退一步,是为了有朝一日前进一大步。低调行事,示弱于他国,尤其是世仇魏国,才有时间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才保得住辛苦得来的变法果实。

两个现代化(相对于当时来讲),一个是“耕”,一个是“战”,也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军事现代化”。首先要抓的就是农业,这是一切的基础。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当红色的蔷薇含苞待放时,唯有剪去四周的枝叶,才能在日后一枝独秀,绽放成艳丽的花朵。”要想让农业在短时间内爆发式增长,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集中所有力量,全心全意发展农业。

秦国虽穷,但三百六十行还是挺齐全的,商业圈、文艺圈、娱乐圈都很活跃。现在商鞅来了,这些没用的圈都给老子圆润地滚蛋。新法禁止讲学,除了兵学、法学、农业、医药业外,其他学业或行业一律取缔。甭管你以前是儒家、道家还是阴阳家,现在你眼里只能有庄稼;甭管你以前是卖艺不卖身,还是卖身不卖艺,现在一律只能卖力气。

在商鞅看来,除了农、兵、法,其他的都是扯淡。大争之世,拳头硬才是硬道理。多一个讲学的,就少一个种地的或打仗的。虚的永远是虚的,空中楼阁再宏伟,也不及五环外的一个牛棚实在。

同时,实行“农爵制”。什么意思?就是鼓励农民勤耕、勤于垦荒,公粮交的多,就可以获得与军功同等的爵位。国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具体规定了每年交多少粮食,可以拿什么样的爵位。所以,即使你不是当兵打仗的料儿,国家也没完全对你关闭上升通道。

聊完“农业现代化”,接下来说说“军事现代化”。商鞅改革了秦国的兵役制度,实行义务兵役制和征兵制相结合的政策,男子年满十七周岁开始服役,按服役的时间和地点分为更卒(每年到所在地军训一个月)、正卒(正式服兵役一年)、戍卒(戍守边疆一年)三个兵种。不要以为以上是选做题,它们其实是全选题,甚至是送命题。说白了,一个秦国成年男子一生至少要为国家服三次兵役,遇上战争、抢险救灾啥的,自求多福吧。

既然当兵这么辛苦,危险指数这么高,还会有人愿意从军吗?还真有!因为当兵不但福利好,还可以拿高提成:斩敌人首级一个,赏爵位一级,或授予五十石俸禄的官职;斩敌人首级两个,拿双倍;以此类推。天啊,在秦军士兵眼里,对面敌营里晃动的不是脑袋,是买房的首付甚至全款啊!你想不让秦军成为“虎狼之师”都不行,根本拦不住啊!

除奖励军功外,商鞅还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无论平民还是贵族,一律严格遵守“有功必赏,无功不赏”的原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意思就是说,没有军功的宗室成员,不得列入宗室谱籍,有军功者显赫荣耀,无军功者虽富无荣。这样的制度沉痛打击了旧士族势力,提高了庶族的政治地位和战斗积极性。

你可能要问了,如果一个人既不想种地,又不想打仗,就想小偷小摸、作奸犯科、不劳而获,你能拿他怎样?人家左庶长早就想好怎么治这种人了。他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人与人之间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坐,这就是“什伍制”和“连坐法”。不告发奸恶者,处以腰斩等刑罚;告发奸恶者,赏同斩敌首级。私斗者,按情节轻重处刑。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者,可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从事商业或因懒惰而贫穷者,妻子、儿女全部收为官奴。

以上是商鞅于公元前356年进行的第一次变法所涉及的内容。关键词可以归纳为: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什伍制、连坐法、禁私斗、轻罪重罚、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

接下来是“三大改造”,具体改造什么呢?

第一,改造田制。《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他“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所谓“阡陌”,指田地中用于灌溉的水渠,以及其间纵横交错的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阡陌纵横,交错成“井”字,故称“井田”。井田制是旧生产关系的基础,商鞅开阡陌,意在从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以鼓励开荒、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改造官制。商鞅“集小乡邑聚为县”,设县令、县丞等官吏,由中央任命,对中央负责。这一条是针对什么呢?在我国两千余年的传统社会中,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矛盾:一个是王权和相权的矛盾,另一个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就是在这两个矛盾、四种权力的相互博弈中不断发展的。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不仅诸侯各自为政,诸侯之下的大夫也是自己土地上的王。这样一来,无论是周天子还是诸侯,权力都是分散的,中央政府形同虚设。而郡县制就不同了,地方长官都是由中央任命,有一定任期,财政由中央统一调配。你一形不成自己的圈子,二无财税大权,自然无法跟中央抗衡了。

第三,改造经济制度。这主要包括统一度量衡和改革税制。统一度量衡,主要是为了统一全国标准,便于中央政令的传达与执行。改革税制,就是让成年男子与父母、兄弟分居,另立门户,户头多了,税赋自然也就上去了。

以上是商鞅于公元前350年进行的第二次变法所涉及的内容。关键词可以归纳为: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统一度量衡、按户征税。

规外求圆,无圆矣;法外求平,无平矣

今天,将你押上这庄严的法庭,既意味着法律和正义战胜了你手上被异化和滥用了的公共权力,也意味着共和国的良心终于取得了含泪带血的胜利!

——《国家公诉》

说完“三大改造”,最后说说“四项基本原则”,即“唯法独尊、法不避亲、轻罪重罚、法令如山”。商鞅变法能否真正推行下去,就看这四个原则能不能真正被坚持了。它们看似简单,实则是变法的命门所在,任何一点被点中,变法就会毁于一旦。

新法才实施一年,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就数以千计。就在此时,有人往枪口上撞了。这人还不是一般人,是太子赢驷,即后来的秦惠文王。史书没记载他犯了什么罪,只记载了商鞅对此的评价:“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估计赢驷犯的是“妄议新法”之类的不算错误的错误,而商鞅需要拿一个极为有身份的人来开刀,杀鸡儆猴。但太子是储君,不能对他本人实施刑罚,所以依律要储君之师代为受过。赢驷有两个老师,左傅是公孙贾,右傅是公子虔。公孙贾被处以墨刑,就是在受刑人的脸蛋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看脸就知道是否有前科,这才真的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至于公子虔,他可是商鞅着实得罪不起的人物。作为秦孝公的大哥,他虽然没成为国家的一把手,但革命工作分工不同嘛,他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地辅佐弟弟建设秦国,用心教导侄子。说实话,公子虔也算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商鞅变法以来,拿掉了他好几项实权,他虽记恨,但也只是对商鞅的私仇,对新法还是支持的。作为秦人,他心里也装着一个“秦国梦”。

新法要对公子虔这个右傅施以劓刑,就是割掉鼻子。这是一种酷刑,不但给肉体带来极大痛苦,还严重侮辱人格(也有《史记》等史书称,公子虔这次并没有被执行劓刑,是四年后他再次触犯秦法时才被执行的)。事情一出,秦孝公本人及宗室成员们都亲自跑来给公子虔求情,但商鞅始终是一张扑克脸,坚决不买账。秦孝公实在忍不了了,差一点声泪俱下。

孝公:“嬴虔他是支持新法的呀!”

商鞅:“支持新法与触犯新法是两码事!”

孝公:“错不在他,他是被连累的!”

商鞅:“法无对错,只有是否被遵守。”

孝公:“寡人是国君,有特赦权,左庶长能否开恩?”

商鞅:“君上,新法实施才一年,文武百官、黎民百姓中,非议者众多。若法外开恩,那何谈法治?不还是人治吗?!既如此,新法就等同废纸,还谈什么变法强秦、一统天下?!”

秦孝公无言以对。行刑前,公子虔当面质问商鞅。

公子虔:“我错在何处,你要割我的鼻子?!”

商鞅:“你没有错,但法令如山,储君犯错,太傅同罪!”

公子虔:“我是公子也不行?”

商鞅:“法不避亲!”

公子虔:“君上特赦也不行?”

商鞅:“唯法独尊!”

公子虔:“哈哈哈!说实话,大秦有你卫鞅,国之大幸啊!我恨你,但我也感激你!恨你轻罪重罚,让我惨遭劓刑;谢你不畏权贵,变法强秦!恨你是私仇,谢你是国恩!动手吧!”

我一直相信,世界是在一定的法则下运转的。自然界有自然界的法则——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人类社会也有人类社会的法则——法律。从这一点来讲,我十分佩服人类,不愧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新法实行五年后,“秦人富彊,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实行十年后,“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积贫积弱的秦国终于变得“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民勇公战”。

如今的秦国,处处焕发着生机,而商鞅的背影却显得越发寥落。为了新法得以真正实施,他不仅得罪了甘龙、杜挚这帮反对新法的老士族,还得罪了支持新法的公子虔等宗室贵族,更因轻罪重罚得罪了百姓。轻罪重罚到何种地步呢?史载“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蓄怨积仇比于丘山”。

除了秦孝公,几乎所有人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孝公这把保护伞若是没了,自己很可能被生吞活剥,商鞅不是不清楚这一点。为了心中的梦想,最后可能落得个死无全尸的结局,真的值得吗?站在城楼上,望着自己亲手打造的赳赳强秦,商鞅冷峻的脸上划过一丝微笑:“值得的!”

第二章 第四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