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七章 积极创造:如何找到立身之本 |
||||
如果要留给读者朋友一句寄语,我可能会选择这一句:去创造吧。 什么是创造?它不是工作,工作只是进行创造的一种方式。创造是一个事业,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定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可以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如何去影响和帮助其他人?如何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好了一点点?这才是让我们的个体价值得到发挥的地方。 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限制。它们会千方百计地拖住我们的脚步,让我们偏离方向。要么,被推动着去满足外界对我们的规训,失去自我;要么,陷入空虚的娱乐之中,难以挣脱。 但是你所创造的东西,定义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所拥有或消费的东西。 这一章,我想与你分享:如何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里,找到机会,去追随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让自己迈出创造的脚步。 如果你也有过这样的困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找到喜欢的事情?”“为什么我对一切事情都不感兴趣?”……那么,希望这一章,能够帮你找到方向,为你提供动力。 不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人生 请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去管理时间?时间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你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当然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使得我们能够去做更多的事情。 实际上,时间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做更多的事情”;而是恰恰相反,我们学习时间管理,是为了能够做更少的事情。 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会把“做更多的事情”当成生命的主要内容,在他们看来,提高效率,尽量去完成更多的事务,去创造更多的产出,就是最重要的。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生命的目的,只是我们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所必经的过程而已。 我们学习时间管理,最本质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自己在各种日常事务上的消耗,尽量不去做不必要的事情,从而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伴我们的家人,追求自己的梦想,享受生命的美好,体验不同的景致,去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情。 但是,很多人的问题可能是“我也不知道我想做什么事情”。故而只能用工作和消费,去填满自己的时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每一天。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是“意义”和“兴趣”。在这一节里,我会依次探讨这两个方面,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和思考。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你有过“存在性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吗?它可以概括成一个问题:我为了什么而活着? 这可能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思考过的一个问题:从长远来看,我们生命中的种种活动,其实都是没有什么目的和意义的。那么,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应该做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不能很好地克服这个问题,它就很容易演变成一个结果: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你很容易会觉得,我现在的生活不够好,但好像也不算差;目之所及,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去尝试;再说,即使我去做了、去尝试了,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我没有什么欲望,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也没有一种特别想实现的生活方式。那么,为什么不保持现状呢? 这就产生了虚无感,它会吞噬我们对生命的热情和动力,让我们每天都活在一个怪圈之中,无法迈出一步。 有时候,这种虚无感会伴随我们非常久,让我们失去做许多事情的动力。经常当你回过头来回顾时,才惊觉这好几年什么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有改变,我们只是单纯地活着,重复着每一天的生活。 那么,如何回答存在性焦虑呢? 一个经典的回答是: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你可以为它赋予一个意义。 这个回答当然是对的,但它未免有点太简单了,很难给我们有用的指导。即使接受了这一点,你依然会问:那么,我该做些什么呢?我该如何给我的生活赋予一个意义呢?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存在性焦虑从个体的层面,其实是没有办法解答的。为什么?因为存在就是一个系统最原初的状态,是一切的原因和起点。因此,存在的意义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指涉”的问题。这种问题是没有办法从系统内部获得回答的,只能从系统外部进行回答。 打个不太准确的比方:一部小说里的角色能够理解“我为什么会存在”吗?这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只有小说之外的作者和读者才能回答。 因此,这个问题在以前是如何解决的呢?答案很简单。用一个小集体,把个体与它绑定,让这个小集体成为个体存在的根基和目的,比如家族、社区和宗教。但到了现代,个体意识开始蓬勃发展。我们不再认为一个人必须依附于家族、社区或宗教,而是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因此,存在性焦虑才真正成为一个问题:失去了对这些系统的依附,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呢? 对此,我的回答其实也是一致的,你必须找到一件高于个体的事情,把自己融入进去,让自己成为它的一部分,它才能够为你的存在提供意义。 什么叫“高于个体”的事情呢?拿我自己举个例子。 我每天都会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学习,读学术专著,看研究文献。这里面,有大量的知识可能是没有用的,既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也不能从中得到收益和回报。那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答案是:求知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是什么,理解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可能没有办法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好,但它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这就是一种高于个体的事情。并没有谁要求你选择它,而是你自主地选择了它。 同样,经常有读者问,为什么你可以好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是什么力量支撑你坚持了下来?其实,如果你把“帮助更多的人”当作事业的话,那么是完全不需要坚持的。因为对你来说,这就是一件必须去做、也愿意去做的事情,也是一件高于个体的事情。 这些事情,对你的生活未必会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但它可以成为一种事业。正是对这个事业的追求和投入,使得你的生活变得有意义。 这个世界上,从出生到死亡,并没有哪个人向你下达命令,要求你必须去完成什么事情——你是完全自由的。正是因为你自由地选择了某件高于个体的事业,愿意为之投入时间和精力,甚至牺牲一定程度的自由和其他可能性,这些事业,才构成了你生命的意义。 反过来,如果你只是出于功利和收益而去追求某件事物的话,那么最终一定会面临存在性焦虑:我如此拼搏,就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拥有更多的资源,获得别人的认可、肯定和羡慕……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你很难回答。因为一切处于“生活”之内的目的,都无法绕开一个问题:既然一切都是为了生活,那么生活又是为了什么? 因而,你会很容易陷入叔本华所谓的“钟摆”状态之中。亦即,生命就是在两种悲剧之间来回摇摆,一种是追逐欲望过程中的痛苦,另一种是达到欲望之后的空虚与无聊。 打个比方:这种高于个体的事业就像什么呢?数学体系里面的公理。整个数学体系都是由若干个公理所构建形成的,而公理本身是不需要证明的,也无法证明。你只是选择了它们。如果你选择了别的公理,那同样可以构建出一套新的、不同的数学体系。并没有哪一种更正确。 人的超越性正是在于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你的“公理”,寻找到那件高于个体的事业,让它成为一切关于意义的问题的终极答案。 去行动,别想太多 前面讲了人生意义的来源,那么,你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属于我的“高于个体”的事业是什么呢?它在哪里,我该如何找到它?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让别人告诉你的,因为别人没有办法替代你去作出自由的选择。甚至,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用理性去回答的。它只能诉诸激情。 它唯一的解答是:扩大你对生活的接触面,不断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一旦你找到那种你愿意为之投入和付出的事业,你一定会知道,因为你的心灵会告诉你,你的激情会告诉你。 这是无法掩饰的,也是无法曲解的。 生活中,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囿于“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的状态里?很大程度由于,他们都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 我现在做的是我不喜欢的事情,所以我对生活没有激情; 因为我对生活没有激情,所以我感觉不快乐; 因为我感觉不快乐,所以我把闲暇时间用在娱乐和消遣上,来抚慰自己的心灵; 因为闲暇时间都用来消磨和打发了,所以我没有时间去尝试新的事情; 那么,我就只能继续做不喜欢的事情,对生活没有激情…… 这就是一个负面循环。久而久之,它会不断地滋养虚无感、空虚感,让你对更多的事情无法产生兴趣,提不起精神,陷入无聊、无意义、无价值的泥淖之中。 实际上,对于抑郁症的研究发现,抑郁症的重要成因之一,就是这个负面循环。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之中,他就很可能会失去行动的动力,从而更少去参与能够带来愉悦感和意义感的活动。这就使得他们进一步感到孤独、低落,从而加重抑郁状态,使得他在这种状态里越陷越深。 所以,我首先要对生活投入激情,这样我才可能找到我喜欢的“事业”。 换句话说,你要先投入去行动,才能从行动中获得反馈,把这种反馈转化为动力和激情;而不是要先有了激情,再去行动。 同样,很多人有一个误解:兴趣是天生的。这世界上存在着成千上万种活动,我要做的是从里面找到“我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再去做。其实不是的。兴趣不是找到的,而是在接触和深入的过程中,慢慢习得和生成的。 就像感情一样。世界上真的存在完美契合的、如同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所描述的“灵魂的另一半”吗?很遗憾,并没有这回事。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找到一个令自己心动的人,然后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现种种不足、抵牾和摩擦,再慢慢为了对方而改变、调整、适应,磨去彼此相对的棱角,最终达到完美的契合。 一样的道理,“兴趣”并不是一开始就摆在那儿,等着你去发现的,而是在你一步步探索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你逐渐建立自己跟这个世界的联系,逐渐形成自己对世界的干预和影响——这种影响反过来构成你的驱动力,这就是兴趣。 兴趣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你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恰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攻克一个个小的困难,取得成功。每一次“攻克难关-取得成功”,都会为你带来巨大的快乐和满足感。这种快乐和满足感累加起来,就形成了兴趣。 很多人认为:我们是因为喜欢一件事物,然后才擅长它。其实不是的。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因为恰好擅长一件事物,得到内在和外在的肯定,才会喜欢上它。只不过因为这个过程往往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我们很难觉察到罢了。 如果你不去行动,一直停留在“我要先找到喜欢的事情,再去做”的状态里,那你就永远都不可能找到它。 反过来,只有当你去行动了,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似乎比较擅长这件事情,学起来比别人快,做出来比别人好,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反馈和肯定,也更容易产生成就感、满足感和激情,于是,你更加愿意去做这件事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兴趣”。 如果这件事情,恰好还能够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把你跟这个世界联系起来,让你感受到它的的确确地帮到了别人、影响到了别人,让你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它就变成了一件能够为你带来意义的“事业”。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挖掘自己的兴趣,把它发展成我们的“事业”呢? 不妨试一试下面的步骤。 1. 停下来。每天找到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暂且不去做别的事情,安静地想一想, 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我对现在的生活有哪些地方感到不够满意? 我的生活中如果能够再增加一点什么,我会更满意? 2. 针对第1步里面的思考和回答,抽出一点时间,去尝试做一些新鲜的、没有接触过的事情。如果找不到,可以用这三个问题来辅助。 从小到大,我被夸奖、肯定得最多的地方是什么? 有没有哪些事情我做起来最得心应手、最容易受到别人肯定的? 如果我能向身边的人“出售”我的时间,他们会愿意花钱让我来帮什么忙? 3. 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尽可能沉浸其中。同时问自己, 我对它的感受是什么? 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感到开心吗?我得到成就感了吗? 我是真的愿意继续去做这件事,还是只是把它当成打发时间的无聊之举? 4. 如果你从第3步里面得到了激情,你发现自己对它产生了兴趣,那么不妨问一问自己, 我是否可以为它设定一个成就,让自己想办法去实现? 我是否可以通过这件事情,去尽量影响、帮助更多的人? 我是否可以努力去推广它,让它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欢? 这三个问题是彼此独立的,每一个都可以成为你把它变成事业、为之努力的方向。 |
||||
上一章:把思考... | 下一章:消费和创造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