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五章 名校骗局?大侦探经济学 作者:李井奎 |
||||
我在哈佛时听到过这样一则关于哈佛大学毕业生的笑话,流传很广: 两名刚毕业的哈佛大学学生乘出租车前往波士顿中心。 他们非常激动,大谈将来的计划。 出租车司机听了几分钟后,问道:“你们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 两人骄傲地回答说:“是的,先生!1989届毕业生。” 出租车司机伸出一只手到后面,边同他们握手边说:“我是1948届毕业生。” 我们的社会一向有上名牌大学的情结,把上名校看成是迈向成功的重要一步,以为只要上了名牌大学,未来就会拥有较高的收入,跻身社会上层就有了保障。但有关哈佛大学毕业生的这个笑话告诉我们,名牌大学也不一定是职业生涯取得成功的保障。 广西学子吴善柳就是一个有名校情结的人。而且,他有的还不只是名牌大学情结,而是“清华大学”情结。他发誓一定要考上清华大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前前后后一共花了18年。 2000年,吴善柳应届高考失利。2001年,复读一年之后,吴善柳考入了北京交通大学,这已经是国内一流的重点大学了。但他在读了三年大学之后,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学士学位,决定回家乡继续考大学。接下来每年的高考中,他分别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国内名校,2011年他还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但由于不愿意学医,他选择了继续复读。直到2014年,他终于如愿以偿,考入了清华大学,并于2018年毕业。 吴善柳用了18年,共计参加10次高考,9次考入重点大学,最后终于圆了自己的清华梦。这个别人眼中的“高考疯子”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名校情结”。 由于吴善柳清华大学毕业时已经36岁,所以没有选择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是当了一名私立高中的老师,指导学生高考复习。这个职业,应该最适合他不过了。 那么,上名牌大学到底对一个人的未来收入有帮助吗?社会上流行的“读书无用论”,到底是对是错?在教育和劳动经济学中,这些问题可都是难倒了无数经济学大侦探的大难题。 |
||||
上一章:本章推... | 下一章:教育回...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