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高中的幻觉

大侦探经济学  作者:李井奎

据说,一个北京的中产,其毕生的梦想,就是在海淀区买一套房子,让自己的孩子上人大附中。

把孩子送进重点中学,是无数中国家长的梦!

在北京海淀黄庄,有一座慧聪书院,它坐落在上风上水的中关村广场。这座慧聪书院,古称文圣庙,在明清时期,这里是进京赶考的举子们必拜的圣地。

今天的海淀黄庄,一个个培训机构萦绕着这座文物建筑,延续着已经有了数百年的求学氛围。海淀黄庄位于北京中关村东南角,不远处就是一批中国顶尖的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这里也被称为“宇宙补习中心”。

来海淀黄庄补习的孩子们从来都是步履匆匆,他们享受着全国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仍然孜孜汲汲,唯恐落后。家长们也是拿出金钱、时间和精力,跟着一起坐在补习班里做笔记,比孩子们还要努力。

海淀黄庄这样的景象,在全国不是孤例。笔者所居住的杭州市,同样如此。在家长们看来,把孩子送进重点高中,那就已经成了精英的一部分,离上重点大学只有一步之遥了,而孩子周围的同学也都是一时之选,想一想就令人激动。如此的前景,自然让无数父母趋之若鹜,唯恐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种现象东西方皆然,美国也不例外。在波士顿和纽约的公立学校系统中,同样有一些类似于中国重点中学的精英学校。与大多数其他美国公立学校不同,精英学校的申请者要根据竞争性的考试成绩来进行选拔。波士顿精英中学中的旗舰,是波士顿拉丁学校(Boston Latin School),这是美国最古老的中学,创建于1635年,比哈佛大学的建校时间还要早一年。纽约的布朗克斯高中(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和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同样是闻名遐迩的著名中学。为进入这些中学就读,美国的孩子一样要经历激烈的竞争,才能有机会获得有限的入学名额。

经过残酷的选拔才能进入波士顿和纽约精英高中的学生,在美国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成绩方面表现向来不俗,远远高于普通的公立高中,这种结果自然也是各个精英高中拿出来自我吹嘘的资本。家长们对这些精英中学趋之若鹜,也很好理解。无论是哪一项指标,这些精英中学都能甩普通公立高中好几条街去。不可否认,精英中学在教育上确实可能具有某些优势。

第一,精英中学的学生都很优秀,这可能会带来所谓的“同群效应”(peer efects)。所谓同群效应,其实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年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三次搬家,留下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是因为孟母相信同群效应。同是精英学校的学生,大家比着学习,很可能会共同提高成绩。

第二,这些精英中学在课程体系上与众不同,开设了各种高级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范围。比如,史岱文森中学就吹嘘称他们有全美最多的高级课程学习者。除了这些高级课程,这些中学还经常提供一些学术研究机会。精英中学的学生在全美数学大赛以及其他类似的奖项上也是斩获颇丰。

第三,但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些精英中学非常有钱,经常可以得到捐赠,并为某些特殊的项目接受金钱资助。这些资源可以用于大学奖学金、教职员工的培训支出,也可以用来购买各种器材,增建各种设施。比如,纽约的布鲁克林高中基金会在2005年一次就为学校筹款1 000万美元,这些资金分别用于学校的机器人实验室、图书馆、健身房等设施的改进。

有意思的是,虽然精英中学的课程更为丰富,设施更为先进,但相比于传统的公立学校,它们的班级规模却更大。例如,波士顿拉丁学校的生师比是22,也就是说,1个老师对应着22个学生。而在波士顿的普通公立学校,这个比例在初中是12,在高中是15,都远低于波士顿拉丁学校。在纽约,精英高中的生师比甚至达到31,而纽约的普通公立高中则为27。

此外,精英学校的录取名额中原来是需要留一定的比例给少数族裔的。根据波士顿法院在20世纪70年代的裁决,波士顿拉丁学校的注册学生中黑人和西班牙裔不得低于35%。但这一判决在1996年受到了挑战,从1999年开始,波士顿精英中学招生完全根据测试成绩和GPA(前一个学段的平均分数)而定。

2014年,大侦探安格里斯特与他的合作者阿蒂拉·阿卜杜勒卡迪罗卢(Atila Abdulkadiroğlu)、帕拉格·帕莎克(Parag Pathak)在经济学顶级期刊《计量经济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Abdulkadiroğlu, Atila, Joshua Angrist and Parag Pathak, 2014.“The Elite Illusion: Achievement Effects at Boston and New York Exam Schools.”Econometrica, 82(1):137-96.]使用波士顿和纽约各自城市的前三名精英高中的数据,为我们估计了精英高中的学生相比于普通高中在美国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成绩(SAT等)上的差别。安格里斯特等人写的这篇文章目的就是估计精英中学的学生与普通中学相比,在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成绩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

精英中学的学生现在在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成绩上的优异表现,是不是都可以归结为这些学校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呢?恐怕不能。与我们这一章前面几个有关教育回报的估计一样,这里存在着所谓“选择性偏误”。什么是选择性偏误呢?那就是这些能够进入精英中学学习的孩子们,本来就天资聪颖,如果把他们放在普通的公立中学,他们未必就比现在的表现差。这个学生自身的能力,是导致出现选择性偏误的遗漏变量。

我们的大侦探安格里斯特及其合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我们在“墨西哥毒品战争之殇”一章中,为了介绍断点回归方法,曾经举了一个中国高考的例子,在那个例子里,只有考上重点线的学生才能进入重点大学读书,而如果没有考到重点线,哪怕只差一分,也只能是名落孙山,不得不上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由此,我们可以估计上重点大学比上一般本科院校对学生未来收入的影响是怎么样的。我们国家的高考制度非常严格,所以,高考成绩重点线的划分也就自然把学生划成了两组,我们把刚刚高出重点线几分的学生划为干预组或处理组,把恰恰低于重点线几分的学生划为对照组或控制组,就可以比较上重点大学对未来收入的影响了。这个断点,我们把它称为清晰断点,因为它是非此即彼的,非常严格。

大侦探安格里斯特及其合作者使用的也是断点回归,不过,这个断点不是清晰断点,而是模糊断点。在“看不见的雾霾杀手”一章中,我们已经介绍过了什么叫作模糊断点。我们这里以大侦探安格里斯特等人的研究为例,再来具体做出说明。

在波士顿和纽约的精英高中录取过程中,这些学校需要进行一场入学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每个学校确定一个录取分数线。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把刚刚高出录取分数线几分以内的考生挑出来,然后再把仅仅比录取分数线低几分的考生挑出来,把他们分成两组,那么,这个录取分数线就是一个断点。可又为什么说这个断点不是清晰断点呢?这是因为考过这个分数线的考生最后不一定会进入精英中学学习,这样一来,那些仅仅比录取分数线低几分的考生也有进入精英中学就读的机会。所以,考过录取分数线的考生不一定会入学,而那些低上几分的考生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只是机会比前面那些考生少而已。这个断点,就是模糊断点。模糊断点回归方法与工具变量回归的方法类似,有关这一点,我们在“看不见的雾霾杀手”一章已经述及,此处不再赘述。

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研究下,几位大侦探最终得到的结论是:进入这些精英中学学习,相比于在普通公立高中学习,并没有使学生取得更为优秀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成绩。也就是说,虽然这些精英高中的学生身边都是同代人中的佼佼者,虽然他们的课程更具挑战性,但是那些仅以数分之差而进入精英高中学习的学生,相比于仅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而进入普通公立学校学习的学生,在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成绩上,他们丝毫没有表现出更加出色。

不知道那些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重点中学就读挖空心思的家长们,在听到大侦探这样的研究结论之后会做何感想?

上一章:揭开常... 下一章:优秀的...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