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二

兰小欢[作者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畅销科普书《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的作者。]

大侦探经济学  作者:李井奎

大约在2004—2005年的时候,我还在国内读研究生,当时的志趣是成为一名宏观经济学家,学习了很多相关的数学和经济学知识。那一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乔舒亚·安格里斯特(Joshua Angrist)访问北大,讲了一次为期两天的短期课程。我去旁听,觉得太有意思了,原来经济学还可以这样玩,那我也要这样玩。于是就照他讲的方式玩了起来,没想到一玩就是将近20年,乐不思蜀,早已忘掉了做一名宏观经济学家的初心。2011年,我曾在美国与安格里斯特教授重逢,我告诉他:“您改变了我的生活。”

当年他在北大讲的内容,正是这本书的主题:社会科学数据中的因果关系。

所谓“数据”,并非简单的数字。任何数字,只有经过人的解读才有意义,一个“据”字,突出的正是人的推理和论证过程。杂乱无章的数字,只有经过理论逻辑的抽丝剥茧,才能呈现出有意义的模式,这些模式可以被用作特定理论假说的依据,协助人们认识世界。

在杂乱的数字中寻找符合逻辑的蛛丝马迹,确实很像“大侦探”的工作。世上没有完美的证据,只有一点一滴拼凑出来的逻辑链条。合格的侦探,不仅要构建让人信服的链条,还要不断排除其他的可能性。正如福尔摩斯所言:“排除了一切的不可能之后,剩下的不管多么难以置信,一定就是真相。”本书介绍的各种探求所谓“因果性”的方法,本质上都是这种“排除法”。当然,可能性无穷无尽,永远排除不完。所谓“让人信服”,不过就是能讲出一个“超越合理怀疑”的故事。

优秀的侦探,固然要掌握处理各类证据的高超技巧,但更离不开对案情本身的背景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不管数据处理得多么干净和井井有条,都只能作为“据”,不能替代“论”。最终真正让人信服的,还是逻辑和故事本身。侦探再好,也不能代替律师和法官断案。在法庭上,如何呈现这些数据,如何说服陪审团和大众,靠的还是故事和逻辑,以及潜藏其中的人类价值观和情感共鸣。

本书的另一个重点,正是多方位地探讨数据背后的社会现象。社会科学中的数据,毕竟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如果没有对现象本身的深入思考和认识,没有对当事人行为模式的深入理解,没有严格的理论推理,只是一味地挖掘数据,最终的结果很难让人信服。正如科斯所言:“如果你严刑拷打数据,只要时间足够久,你让它招什么都行。”所以在当年北大的讲座中,有人问安格里斯特:“您是怎么想到那些精妙的数据逻辑的?”他只答了一个词:“制度。”意思就是深入考察数据背后的社会机制,因为这几乎是唯一的途径。本书讲述的故事中,就有经济学家对研究的对象缺乏深入了解,靠拍脑袋挖掘数据,虽然聪明绝顶,但还是中了招。

社会科学的数据中只有相关性,是我们的大脑从中构建和识别出了某些关联,讲了一些其他人能理解和认同的故事,也才有了故事中的因果性。如果换一个故事,其中的因果可能又不同。讲故事(或称理论、模型、范式等),就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因果”的方式,也是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方式。真正的因果性,观测不到。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推测。

既然是讲故事,就要讲得有意思。这本书里的故事,都很有意思。可能你听完了,也会忍不住想编故事。一个好故事,力量非常大,而编一个好故事能带来的快乐,也非常多。

上一章:推荐序一 下一章:序言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