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前的刀光剑影

帝王业与百姓家  作者:陈舜臣

始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

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沿着河南省郑州市南下武汉的铁路行约一百二十公里,就到了漯河市。在其东南边几十公里处,有个叫“上蔡”的地方。战国末期,这里属于楚国领域。

有个叫李斯的年轻人在上蔡官府里任职。有一天,他准备外出检查粮仓,临走前上了趟茅厕。

“哎呀,吓我一跳!”粪便上成群的老鼠见有人来,顿时四散逃窜。其中一只跳过李斯的脚,钻进了水沟里。“这儿也太臭了!”李斯忍不住捏住了鼻子。

后来,李斯在粮仓里也看见了老鼠。“这儿的老鼠还过得挺滋润的嘛。”即使有人走近,粮仓里的老鼠也不太惊慌,看上去一只只都肥嘟嘟的。这也难怪,它们住着粮仓,吃着上好的谷物。

李斯十分感慨,自言自语道:“人是否有出息,和这老鼠不是一个道理吗?都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造成的……”

不久,他到了兰陵[兰陵:中国古代名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境内。],师从荀子。

同一时期,孟子提倡性善论,而荀子提倡性恶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污染,所以必须通过修养来重归本性——属于道德主义。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必须通过刑罚严加约束——属于法律至上主义。

李斯既然师从荀子,归根到底,是一位法学系的学生。他的同门师兄弟中,有一位叫作韩非的年轻人。韩非本是韩国王族公子,说话经常口吃,没有口才,但智力却超乎常人,就连李斯也甘拜下风。

学业完成时,荀子对两人说:“我已经没什么可以教给你俩的,接下来就是付诸实践了。各自回国去效力吧。”

韩非回答:“是。”

李斯却说:“我不想效力于楚国。”——他想起了茅厕老鼠和粮仓老鼠的天壤之别。

“那你打算去哪里呢?”

“秦国。”

老鼠择粮仓而居。同样,人也应该为强国效力方是明智。

“原来如此……”荀子不愧是性恶论之大家,一下子就看透了弟子的心思,“那我写封推荐信给秦国丞相吕不韦吧。”

就这样,两位同门师兄弟学成出山,各奔前程。

韩非回到韩国,但却不受韩王重用。失意之下,埋头著书立说。他完成的著作,即流传至今的《韩非子》。

李斯则因为有恩师的推荐信,顺利地成为吕不韦的舍人,也就是家臣。

后来,吕不韦因受到太后丑闻事件的牵连而下台了。当时还发生了一件事。韩国的水工郑国向嬴政提议修筑渠道以利灌溉,并亲自担任工程监督。但嬴政发现郑国其实是韩国派来的奸细。韩国是想借此大工程消耗秦国的力量,以防秦国攻打自己。

不过在被处死前,郑国说:“如果这项工程完成了,最终得益的还是秦国。”嬴政就免其死罪,让他继续主持修筑工程。

但是,别国奸细潜入秦国、别国出身的丞相吕不韦扰乱宫廷——这些事件激起了秦国人的排外意识。秦国的王族和大臣们都纷纷进谏:“从诸侯国来秦国任职的人,其实大都是各为其主,各有阴谋。请大王将他们赶走吧。”

嬴政无奈之下,只得颁布“逐客令”,把来自别国的客卿驱逐出境。楚国人李斯当然也在被驱逐之列。

李斯上书反对逐客令。他的这篇《谏逐客书》写得条理井然。

他先引用秦国历史上的先例,说明秦国自古以来的繁荣要归功于各国出身者的贡献。秦穆公从各国招揽贤才——西边戎的由余、东边宛的百里奚、宋国的蹇叔和晋国的邳豹、公孙支,在他们的辅佐下才成为霸主。秦孝公任用卫国王族商鞅,因此民富国强,击败楚国、魏国,扩大了疆土。秦惠王任用魏国人张仪,成功地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秦昭王在魏国人范雎的辅佐下,逐渐吞并诸侯领地。

通过上述例子,李斯质问道:“怎么能说外国客卿对秦国无益呢?”

接下来,《谏逐客书》写道:

昆仑之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这些秦国的宝物,其实全都不是产自秦国。在秦国宫廷中,有来自赵国的美女,演奏着郑国和卫国的乐曲。然而,为什么偏偏在任用人才的时候要排外呢?这岂不是说明秦国轻视人才而只重女色、音乐和珠宝吗?这样的话,秦国会失去威望,导致人才流失,让别国得益……

正是凭着这篇《谏逐客书》,李斯得到了赏识,从而走上了政治家的舞台。他先是被任命为廷尉[廷尉:九卿之一,掌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相当于日本的法务大臣。],设置出合理有效的法律机构,强化了皇帝专政的基础。当其他各国沿袭贵族体制而吵闹不休时,秦国却开始在铺设好的轨道上疾驰前进。

在对外政策方面,秦国主要是通过收买线人以蛊惑人心。

当时,韩非的著作已经传入秦国。嬴政读后深受触动,甚至感叹道:“多么精辟的论点啊!如果能见到此书作者,与其成为知交,则死而无憾!”

李斯告诉他:“此书作者其实是我的昔日同窗——韩非。”

“真的?”

于是,嬴政突然出兵伐韩。想夺取什么,无论是土地、财宝,还是人才,就出兵攻打对方,这是他一贯的做法。

得知秦国出兵的消息后,韩王十分狼狈,想派使者前往求和。

派谁去好呢?

派韩非去!韩非学成归国以来,还是第一次被起用。但韩王之所以选派韩非当使者,并不是因为认可他的才华,而是考虑到韩非和秦国重臣李斯是昔日同窗,应该比较容易说上话。

嬴政大喜:果然如愿把韩非弄到手了!

【陈说】

《韩非子》中最著名的大概是这句话: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

韩非认为,儒者批判政治和社会,这是以语言乱法;侠者凭借武力取闹,这是以武触禁令。二者都违背了绝对的“法”,是无耻下流之徒,但却受到了君主的礼遇。战国四君子的三千食客大多是儒和侠,作为君主不该优待这些不事生产、违反国家根本大法的城狐社鼠。这正是嬴政欣赏的学说,后来的反儒行动想来也是受到了韩非的极大影响。

韩非说出了嬴政平日所想,并且分条缕析、深刻透彻、通俗易懂。想必嬴政每读一章都忍不住拍腿叫绝吧,以至于毫无人情味儿可言的嬴政也发出了“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见他与韩非学说之共鸣何等强烈!

---陈舜臣《中国的历史·第二卷·统一天下》

但李斯的心情却很复杂。他和韩非一同师从荀子,学习同一领域的学问,而且不得不承认,韩非的才华远在自己之上。如果韩非在秦国得到重用,今后讨论同一个问题时,自己就会相形见绌。最后,只怕自己会被挤走,而韩非则取而代之,成为操纵秦国的重臣。

于是李斯对嬴政说:“韩非和我不一样,并不是普通的外国客卿,而是韩国王族公子。现在,大王想吞并各诸侯国,而韩非却只考虑如何为韩国谋利益,必不肯为秦国尽力。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大王不任用韩非,就这么放他回去,恐怕会留下后患。不如依法杀之,方为上策。”

嬴政本是性格冷酷之人,心想,既然不能为我所用,索性就把他杀掉吧。于是他说道:“你说得有理。”

趁着嬴政还没改变主意,李斯就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逼他服毒自杀了。果然,嬴政重读《韩非子》时,觉得杀了韩非太可惜,想要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这是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的事。三年后,韩国被秦国所灭。次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名将李牧率兵坚守。秦军反复攻打了一年,却久攻不下。于是,秦国暗中收买了赵国大臣郭开,让他散布谣言说李牧企图谋反,成功地除掉了这位棘手的名将。

接下来就好办多了。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攻陷。邯郸是嬴政的出生之地。他亲自进入邯郸,站在少年时期曾经熟悉的街头,喃喃自语:“接下来就轮到燕国了。”

秦国实现统一天下,在内政外交方面,李斯居功至伟;而在军事方面,最大的功臣则要数王翦。

王翦是频阳人。

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日本地名中也有“山阳”、“山阴”的例子。如果地名中有“阳”字,应该就是位于山的南边。但江河则相反——洛水北边的城市即洛阳;频阳则位于频水之北、西安的东北方。

王翦年轻时,常跟随叔父外出旅行。他叔父是木材商人,经常去木材产地收购货物。

有一次,王翦看见叔父利用山涧急流运送木材,大受启发:“这个方法可以运用到兵法中。”

王翦自幼喜好兵法。

运木材时,先堵住山涧,截流蓄水。然后把木材漂浮于水面上,再决堤放水。木材就会顺流而下,运送到山脚下的村子里。本来那只是一条小山涧,水量不足以运送木材。但只要把水蓄起来,就能积少成多。而水量越多,则冲力越猛——这就是王翦受到的启发。

后来,王翦效力于嬴政。要把潺潺细流积蓄起来,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王翦的兵法精粹,就在于耐心等待。从这点也可看出,他是一个小心谨慎之人。

王翦当上将军后,经常对家里人说:“我须谨记武安君的教训。”武安君即效力于秦昭王的名将白起。

白起虽然是战功赫赫的名将,但晚年却被贬为一名普通士兵,最终还被赐死。之所以落得这个下场,是因为他公然反对秦昭襄王的意见。身为将军,当然可以阐述自己对战局的见解,但如果和秦王意见不一致,应该采取更温和、更委婉的表达方式。而白起却直截了当地反对。并且,当得知秦昭襄王因为不听自己的建议而久攻不下邯郸时,白起还说风凉话:“都怪当初不听我的计策,现在结果如何?”这简直就是幸灾乐祸,也难怪会惹怒秦昭襄王了。

【陈说】

白起自从被封为武安君,权势过于强大。对于手握兵权的大功臣,任何君主都不放心。当时,昭王已经在位五十年,年事已高,他自己尚有信心压制白起,但想到自己去世后的政治局势就感到惴惴不安——受过帝王学教育的太子早夭,而提上来的次子安国君体弱多病,正式即位才三天就死了。趁早除掉掌握兵权的巨头,才能放心一些——恐怕这才是白起惨死的真正原因。

---陈舜臣《中国的历史·第二卷·统一天下》

王翦以这位前辈为前车之鉴,时时提醒自己:即使内心这么想,也不能明说。

秦王嬴政即位十九年,攻破故乡邯郸,俘虏赵王,吞并赵国。这是秦军统帅王翦花一年时间耐心进攻的成果。

早在两年前,韩国就已经灭亡。

嬴政把下一个目标对准了燕国。位于今北京一带的燕国见赵国被灭而深感恐惧,但凭燕国的实力,无论如何防备,在强大的秦国面前都无异于螳臂当车。

燕国太子丹心想:要想起死回生,只能出奇招了。

秦国在以李斯为首的“法家”的努力下,建成了极其高效的独裁机构,由嬴政这位强有力的领导者进行着有条不紊的统治。

所谓的“奇招”,就是暗杀嬴政。只要除掉这位强硬的领导者,下层组织就会瞬间瓦解,至少短期内不会把侵略的魔爪伸向燕国。除此之外,燕国没有其他活路。于是,太子丹招募了刺客荆轲——他可是战国末期舞台上的明星人物。

为什么刺客能成为明星人物呢?因为他并不是一名职业刺客,他前往行刺并非出于私心。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荆轲忠于这一人生信条,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甘愿豁出性命。

当然,无论信念如何坚定,如果见不到嬴政,就没有机会行刺。为了得到嬴政的接见,必须带上他想要的礼物前去才行。

第一件是原秦国将军樊於期的首级。樊於期逃出秦国后投奔燕国,嬴政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以取其首级。听荆轲说明来意后,樊於期说道:“只要能派上用场,我愿献出自己的头颅。”说完毅然自尽。第二件是督亢[督亢:燕国的膏腴之地,今河北省涿州市东南有督亢陂。]的地图。献地图,意思就是把这片土地割让给对方。

荆轲还求得名剑——徐夫人的匕首,将它藏进督亢地图的卷轴里。他知道,在秦国宫廷中,除了秦王嬴政,其他人都不能携带兵器上殿。

太子丹一行在易水边送别荆轲。荆轲吟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陈说】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史记·刺客列传》以此句结束易水离别的悲壮场面。有人指出,荆轲带着绝密的任务,而身穿丧服送行的场面未免过于张扬。燕国潜伏着秦国的间谍,万事都要小心谨慎才对。话虽如此,但献上督亢的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乃众所周知之事。割地是悲剧,为带着悲剧任务的使节送行的场面,自然是悲壮的。

---陈舜臣《中国的历史·第二卷·一统天下》

即使行刺成功,自己也决无生还的希望。我们现在知道,行刺最终失败了。

荆轲献上地图后,嬴政慢慢展开卷轴,图穷而匕现。荆轲飞快地扑上去夺过匕首,一把抓住嬴政的衣袖,猛刺向他胸膛。

其实不必刺中心脏——匕首上涂了剧毒,只要稍为刺伤,就能置对方于死地。而且,抓衣袖显然失策,还不如抓住胳膊。

嬴政挣断衣袖,连忙后退,在这紧急关头躲过了一劫。当时,殿上群臣个个手无寸铁。情急之下,侍从医官夏无且用药囊掷向荆轲。

嬴政拔出长剑,向荆轲砍去。匕首当然无法抵挡。最后,荆轲奋力掷出匕首,可惜却偏离目标,只击中了铜柱。

荆轲当场被杀死。

嬴政震怒,派王翦出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西击败燕军。燕王和太子丹从北京逃往辽东。秦军乘胜追击。但王翦患病,中途回乡休养。一上年纪,这位慎重之人变得越来越小心谨慎了。

当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作为年轻将领已经崭露头角,取得了俘虏魏王、消灭魏国的战绩。另一位年轻将领李信则率兵击败了退守辽东的燕国残余势力。

“看来,如今是年轻人的世道啦。”王翦在大家面前这么说道,心里却对年轻将领们不以为然:唉,这帮毛头小子,还不懂战争有多可怕呢!

年轻将领们因为率领强大的秦军攻打弱国,赢得轻松,所以想当然地以为能屡战屡胜。但王翦不这么认为。韩、赵、魏这三国被消灭,燕国逃往辽东,齐国也日渐衰落。所以,难对付的强敌就只剩下楚国了。

嬴政问各位将军:“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力?”

李信说要二十万。王翦说要六十万。

嬴政说道:“王将军老啦,这么胆怯!”就升任李信为统帅,发兵攻打楚国。

李信领军首战告捷,但随后则遭遇惨败——连续行军三天三夜后,遭到楚军突然袭击,导致七名都尉一同战死。

嬴政亲自上门拜访已经退居频阳乡里的王翦,致以歉意,并请他再次出山。王翦推辞多次后,终于答应出任统帅,但仍然坚持说:“那就请给我准备六十万军队吧。”

嬴政亲自把王翦送到灞水边。一路上,王翦不断请求秦王赐予良田、豪宅、园林池苑。

嬴政咧嘴问道:“将军只管上战场吧,又何必有贫苦之忧呢?”

王翦说道:“身为将军,即使立战功也不能封侯。所以须趁着大王还需要我的时候,请求赐予园林池苑,好留给子孙后代。”

嬴政哈哈大笑道:“我考虑一下。”

王翦到达函谷关后,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

部下皱着眉头说道:“将军也是老糊涂了,这么没完没了的。”

老将军王翦私下对亲信透露心声:“秦王疑心很重,经常猜忌别人。你想想看,现在我拥兵六十万——这几乎是秦国的全部军队了。秦王手中没有军队。我有足够的兵力谋反。如果秦王怀疑我的话,我会惹上麻烦的。所以我故意死乞白赖地请求赏赐,以让秦王放心——如果我在国内留有大量财产,应该就会知足,不至于造反吧……”

在和楚国的交战中,王翦也是极其慎重。面对楚军屡屡挑衅,也坚守不出。士兵们都在城中休养、洗浴、玩游戏。

王翦想起了从前见过的用山涧运送木材的情景——水量越多,则冲力越猛。军队休养越充足,兵力就越强。然后,趁士气最旺盛之时,一举出击。

楚军大败。

一年后,楚王被俘。

这是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的事。

次年,退守辽东的燕王也被消灭了。

再过一年,王贲俘虏了齐王。

就这样,六国全都灭亡了。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是为秦始皇。

在三年后的西方,迦太基的汉尼拔将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击溃了意大利。

上一章:荒淫太... 下一章:艺术家...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