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5 以目标为导向运营自己的工作

好好工作  作者:懒人老猫

工作可以是快乐的,但不是以快乐为导向的

“人工作是为了快乐吗?”这个问题我跟很多人探讨过,但很惊讶地发现,很多人认为“是的”,但同时他们又觉得“我现在的工作没有让我感觉快乐”。对快乐的追求大概是一种不可违逆的天性,可以为了少许快乐便极大地投入时间、精力、各种行动乃至金钱。

可是对于我来说,这个问题有点矛盾:我能接受的工作本身一定存在着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一部分,但无论什么工作,大部分时候都是充满枯燥和令人烦躁的细节的。如果工作是为了快乐,那么如何能忍过那些不快乐的方面?当然,如果我们会持续从事某项工作,那其中总有一些因素是我们喜欢的,如果这种喜欢能胜过那些令我们困扰的部分,比如喜欢的部分大概能占 70%,这就是一份好工作。

工作首先是保障自己有生活下去的收入,原则上说只要员工上了一天班就应该得到一天的薪酬,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份工作必须能提供我们期望中的“理想的生活”“个人成长空间”以及“成就感”。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获得的过程,更多时候是付出和争取的过程。成就感是 “这件事我干得太漂亮了”的标志,无须外求,也不见得只有做大事才能获取。

在职场里,作为领导比较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当出现一件有点难的工作时,环视左右,所有的下属都默默把表面积缩到最小,压缩存在感,纷纷表示鄙人才能不足不堪大任云云。“这不能那不能,那么请你们来的价值是什么呢?”领导一定会以这样的心情无语问苍天。

然后就是强行地分配下去,其实有可能也就完成了。这也是有些时候大胆吹嘘的人能够在职场上混得挺好的原因。至少在一开始领导会觉得此人既然敢说,大约心里多少是有点底气的,诚然是勇于为领导分忧。

说白了,从员工到企业,在岗位上持续地干下去也好,升职加薪也好,总要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只要能提供的工作价值够了,有点私心人家也都能包容;再怎么说,做事的标准就在那里,谁不是苦读十几年还得咬着牙做实事之后才能为自己挣下一片能稍微自我发挥的天地。倘若自己就先往一边柔弱地歪倒,梨花带雨地说:“臣妾做不到啊,求怜惜!”那简直就是对苦干者的剥削,被踢到沟渠里只能是一种必然。就算有爹可拼,最后大概也只能变成“坑爹”了……

多年来各种说法已经把职场经验变成一种很奇怪的东西—鼓励圆滑、阴招、各种功利心和玩人的技术。其实真实的职场并没有这么复杂,大多数不过正常人心思。总体来说还是“诚恳、坚定、明理、有追求”能够帮人走得更远。体谅人心与揣摩人心,敬业乐业和被人利用之间还是有很清晰的界限的。特别是在很年轻的时候,算计得太重,揣摩得太多,不是一件好事。

看看职场的书和文章自然是可以的,但为了自己好还得注意辩证思考,但凡作者写书,一定是有一些功利心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部分往往是市场策略(对,我也是一样);另一方面是作者有自己的经历局限,比如我肯定写不出来霸道总裁和邪魅局长的奋斗之路以及成功之道,最多只能说到中层。自己没干过实际岗位和事务而开启上帝视角的,那叫“架空小说”。

要出活儿,更要让领导看在眼里

前一阵老板和新员工聊天,谈起曾经有次周末办公室没电了,下一个工作日时所有人都在外地而无法去物业购电,我为了保证领导在端午节能用办公室而去淘宝了一个跑腿服务把电给买了的故事。当时我真是非常感动,确实没想到老板对此事印象这么好。老板倒是把这笔费用还我了,也没着重说个谢谢什么的,我也觉得此事极小,并不值得费心记着。后来想了想,这事儿大概就属于所谓“眼力见儿”的范畴,倒不说干的事多大多小,就是关键时刻急领导所急,想领导所想,不让领导费心就把领导想要的结果给办出来了。只要有这么几次,就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让领导赏识。

我就属于早年没啥眼力见儿的人,大概是因为穷家养娇子,小时候双亲觉得搞好学习就可以,家里的事儿既不让我管,也不需要让我关注或者知道。结果还没到进社会,上了大学之后就被舍友各种看不上。大概我最早的一两个领导都有一种“这人太笨、实在不知如何教起”的感觉吧。后来也就是慢慢被社会糊脸糊多了,也知道了如果不能关注别人的需求,自己也不会过得太好,就这样慢慢练了出来。

有眼力见儿并不是要当被人甩杂活儿的“包子”,从动机上来说,就不能是为了“取悦他人”。从“取悦他人”这个动机出发做来的行为,对于普通人来说无法持久,一旦目的达到或者觉得达不到了,肯定就会放弃;对于能持续“放弃自我,取悦他人”的人来说,我觉得这是一种心理误区,需要调整。

在工作中“有眼力见儿”首先是要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做事是要结果导向的。以买电这个故事为例,当时我的动机并不是“我得让老板高兴”,而是“不能耽误正事”—一旦我认为这个结果是必然要完成的,我就能围绕这个结果想各种办法:这事儿能不能通过转账来完成?朋友里有没有能帮我跑一趟的?除了朋友谁还能干这个?最后比较了一下,还是找上了淘宝。说到最后,大部分事不是说多难,而在于有没有花心思一定要去解决。

而一个人能够在企业里发挥的作用,说到底仍然是“出活儿”,也就是拿出对他人有价值的结果来,而不仅仅是把事做了。这个他人,有可能是客户,有可能是领导,也有可能是关联部门和工作合作的同事。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请人帮忙安排车辆,表示需要赶下午 5 点到某机场的飞机。所谓“出活儿”就是我提出请求后,对方就安排,并且在安排时充分考虑到我办理登机手续需要的底线时间,根据这段路程可能发生的问题而留出时间余量。安排完后告知我安排的什么车、几点到哪里来接我,如果届时我没看到车,我应该联系司机还是联系谁,联系方式是什么。虽然说来复杂,但对于做习惯的人,这只不过是做惯、做顺手的一件事。

建立自己高效的工作习惯

职场上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被动工作方式:拖延症、低效率的忙碌以及不合理的精力分配。

“懒癌”和“拖延症”现在说起来都有一种“萌萌哒”的感觉了,但不管怎么说,在最后期限之前赶活儿的人都知道那种紧绷的感觉,虽然在这种紧张下完成工作的动力和效率都能提高不少,赶在最后时限之前努力完成甚至还可以带来成就感,但长期来说,这未必不是压力的一个来源,并且这种不留余裕的做法未尝没有产生疏失的风险。

职场上另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表现是低效率的忙碌,看似一整天完全没闲着,但拿出的工作成果总是不尽如人意,长久下来自己也并没有感觉到成长。有时候这个问题是由于工作中包含大量重复性指令,有时候是因为公司的固有缺陷,但的确有些低效率忙碌来自于我们自身工作方式的缺陷,比如:轻视事前准备带来的事中忙乱、工作质量不高带来的多次返工。如果经历过就知道,返工比新做更消耗精力,出错之后的弥补比一次做好的成本要高出许多。

不合理精力分配的最大表现就是晚上睡不着,上班时精神不好,特别是下午饭后犯困,然后晚上回到家开始看视频、玩游戏后又兴奋起来,于是又睡不着。一般来说工作不紧张、压力不大的时候这样尚能维持,但越是工作压力大的时候越要保持生活有规律,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从而保证体力和精力的延续。

因此不管我们是哪种性格的工作者,也不管我们偏好哪种工作方式,有一些基本原则是不可改变的。如果只看条目,会觉得“做事需要这么麻烦吗?”但当这些形成习惯之后会发现,很多步骤可以很快完成,并且由于很多资讯来自积累和经验,也不需要花很长时间来收集和判断。

建议的工作方式包括:

1.用纸笔做工作计划,完成一条划去一条;用太复杂的方式做工作计划,做完之后反而会松懈;

2.如果不知道自己时间都用在哪里了,不妨在工作中连续一周记录自己每一项工作的起止时间;

3.事前准备更重要,特别是在需要配合的工作中,需要的时间和资源、关键节点的确定以及各方的工作方式都要提前设计,甚至测试和演练;

4.如果有事情需要汇报和沟通,早比迟好,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汇报和沟通之后,责任就不仅仅在自己头上了;

5.工作,特别是涉及配合和流转的工作一定要形成记录,既不给自己留下说不清的隐患,又能把事情交代得更清楚;

6.沟通一定要选择尽可能直接的方式,能面谈的就不要电话、QQ、微信、短信之类的,特别是在线沟通因为没有语气、语调和肢体语言,造成误解的可能性最大;

7.把重要的事情分配在一天精力最好的时间做,累的时候运动比游戏更能放松身心。

有效呈现工作结果

事前沟通比开干更重要

工作中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我觉得我工作没问题,但为什么别人不认可我?”另一种痛苦则是“我意识到自己有一些问题,但不知道怎么改,而且别人提的意见似乎都不在自己的谱上,听了只是徒生闷气”。还有一种苦闷的事情叫作“我的努力你永远不懂”,具体的表现是,员工觉得自己非常辛苦,呕心沥血地做了工作,但换来的是领导的不认可与同事的冷嘲热讽甚至扎小刀—顿时感觉太累,甚至有些绝望。这个“罗生门”故事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循环往复地发生着,有时候我是这个倒霉员工,有时候我是那个倒霉领导,有时候我是那个倒霉扎刀坏同事,有时候,我只是一个听者。

这往往是对于知识员工来说才会发生的问题,对于计件工人,绝大部分工作只要严格依照作业指导书以及上级领导的安排指示就可以了,但对于知识员工和管理者来说,再详尽的作业指导书也无法解决这种多发性双向痛苦。因为知识工作者的工作结果评价是有难度的,有些工作是间接产生效益的,很多时候结果的影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而更多时候,无论是谁,都无法不带感情色彩地看待这些工作结果。特别是专业岗位的同志,比如人力、财务、产品、运营等,往往觉得自己满腔报效公司的志向,也有各种专业方法,但领导这种傻乎乎的生物却完全不懂还企图瞎指挥。

成长路径不同往往让大家各有各的看法和擅长的工具,但没有什么工具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所以要想做到让所有人都尊重服从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都很难真正了解同事和领导的成长过程,以及其在办公室工作表现背后所做过的努力,有些工作理念很难说谁比谁更对,所以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免要为着自己的理念和话语权争斗一番。大部分人会觉得这是人际关系的倾轧,其实不完全是。

时间久了之后,对我来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讨论放在前头”,最终方案定下来之前,先把涉及的所有维度、限制条件以及其他条条框框放在桌面上跟所有成员谈,会议室关着吵也行、打也行,先整出个大家都差不多认同的大框架,然后大家都按照进度表开练。先这样沟通好,每个人交出的不同部分工作就很可能无法完整地统出一个终稿—每个人做不同部分的时候,往往觉得自己这部分最重要,别人做的部分应当配合自己使用,这样每个人做出的东西放在一起可能勾稽关系对不上,那就没法用了。对于一个部门、一个企业,这种沟通问题的复杂程度就会以几何倍数上升。一个弄不好,就是领导和员工都累。

工作不是做给自己看的,是做给用我们工作成果的人看的

有一句非常热血的话叫作“我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我不得不煞风景地说,除非你的业界地位如乔布斯那样无可撼动,还得有他那样的天赋,否则最好不要成为他那样的偏执狂。尽管乔布斯被市场认可了,也依然收获了各种讽刺,后来的模仿者被吐槽成什么筛子样大家也是知道的。

对于职场来说,无论“我觉得”后面有多少理论支持的正当性,他人也永远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做彻底的改变。即使你所坚持的东西非常正确,但如果你不能够理解他人为什么有现在的想法以及他们有什么局限,并且不能以一种大家比较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那么“你以为”的任何东西,无论多好,都不会产生价值。坚持自己的意志是值得尊重的,但尊重永远是相互的,以俯视的方式对待他人,往往收获的还是抵触。

专业人士最希望拥有的是一个完全可以自己自主发挥的空间,但不幸的是,这个空间可能永远不会有。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比如人力资源部当然希望能通过最严谨的方式进行招聘、给出富于竞争力的薪酬以及用最好的绩效模式来激励员工工作,并且选择最好的供应商提供优秀的培训。但我所见的现实往往是,公司只给一丁点钱,你就得把上面这些事全都做了。能在约束条件下找到最适宜的工作方法,完成结果,才是专业人士的本事。

也因为我们的工作成果(包括支持也包括管理)必须通过他人的生产和销售成果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在一个企业里,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这并不是一个新人才会犯的错误,甚至职业经理人也往往无视这一点,从而扼杀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某些机会。比如我们都知道苹果旗舰店独到的体验式销售模式,但我们或许还不知道创造了这种销售模式的那位先生去了一家传统百货公司后,希望以自己的成功经验改造之,然后……失败了。

对于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得先过了“客户需求”这一关,然后才能谈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是需要跟客户乃至工商税务等相关管理部门打交道的人,那么你做的东西好还是不好,得客户说了算。如果是跟公司内部打交道,比如行政、人力资源、安全管理、生产管理、产品和运营等,那得由内部使用你工作成果的人说了算。最直接的就是,顶头上司说了算。不要对此不服气,要出了娄子,虽然咱们跑不了,顶头上司也得被连坐。原则上顶头上司就是跟咱们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人,要是咱们跟顶头上司再无法达成一致,这工作中的日子可怎么过得下去?!

简而言之,以上所有的解决方案其实就俩字—“沟通”,说详细点 4 个字—“有效沟通”。写出来真心简单,可是要做到,大概非常难。难点在于我们现在的行为方式来自我们的成长经验,我们用它有效地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很难真正看清自己的弱点,而承认自己有弱点则更难,最难的是真心想改,改掉自己多年的老习惯,就像亲手剜下自己的一部分然后令其新生一样,当然是疼的。

会主动工作就不会又累又焦虑

但凡当领导的,都希望员工能自觉工作,主动承担。但作为员工,往往会面临几个困境:

1.鞭打快牛,做得越多越好,丢过来的工作就越多;那些干不了啥的却可以拿着工资刷淘宝;

2.做得越多越好,在本岗位上反而成了不可或缺的人,想得到其他发展机会、晋升或调岗变得很难;

3.如果表现得太积极会被其他同事非议;

4.目前的工作中,大家分工明确,除了按部就班地进行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争取的机会。

“主动工作”倒不一定要体现在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上,而主要体现在对工作的思考上:包括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主动承担并完成重点工作、减少因为自身准备不足和长期忽视带来的突发问题,以及避免“被工作追着干”这种局面。其实从这个角度看,反而比较忌讳不加考虑地接手别人丢过来的工作,特别是还包含明显资源不足的工作。如果发现自己因为特长反而陷入了越来越多的额外工作而没有获得更高收益(包括提升)的时候,跳槽(涨价)就应该放在自己的日程范围内了。

一方面主动工作意味着不断总结工作中的规律,沉淀自己的办事经验和相关资源;另一方面,主动工作要让领导和其他人看出成绩,需要做出“增量”,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政绩工程”。

对于你我这样的员工来说,做“增量”的空间一般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公司有新工作、新项目、新职能的出现

大多数人喜欢做自己熟悉的工作,如果工作内容发生变化,第一反应一定是抵触,觉得进入新的领域会有压力。所以在新工作、新项目以及新职能出现的时候,如果没有立即体现出“加薪升职”的激励,那么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想理睬这件事”。但对于已经有专业准备或者希望有所突破的人来说,这正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曾经在某企业看到一个例子,做质量体系在企业内部属于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要梳理企业的流程、做大量的文件、协调各部门配合,而最后做完的东西对企业来说往往就是走过场。但这企业里有位女性中层经理正是接了这个“聪明人不想干、不聪明的人干不了”的活儿,过程中没人配合就自己死扛,让老板看在眼里,直接把她从技术员提拔至部门经理。

这个例子并不算惊心动魄,但企业内部,特别是一定规模企业的内部提拔是一场持久的淘汰赛,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需要通过每一层级的磨炼和考验,而稳定运行中的企业考验人的点有时候就那么几个。而且随着企业扁平化的管理趋势,一个基层管理者能得到的锻炼和培养更少,却需要比以前更高的素养。能够抓住机会做“聪明人不想干、不聪明的人干不了”的活儿的确能起到快人一步的效果。

二、提升业绩

最需要重视这一条的是管理人员。这一条最为浅显,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候会被很奇异地忘掉。广义地说,业绩不仅仅是指销售的业绩,如果是降低了成本或者提高了公司内部的满意度,也可以算作业绩。我的前任领导刚进入公司时,我们咨询部门在老板的亲自管理下一年只有不到 300 万的业绩,他来了之后,直接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了我们项目开发的方向和实施的方式,可以想象这位哥们遭到了抵制。但他的应对不是消除我们的抵制,而是直接到一线市场拿单,半年内部门的业绩就达到 700 万—大部分内部矛盾瞬间灰飞烟灭。

在我看来,职场上几乎没有什么比能够到手的利益更能治愈人了,同样,也没有什么行为比带来客户和业绩更加神圣不可侵犯。

三、对工作进行沉淀,对工作方法进行优化

这属于把简单的事做到不简单,特别是行政后勤人员可以选择这一条道路。我见过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我曾经共事过的一位行政助理,她是一个典型的“成本导向”型的人,无论处理任何事务,都力求性价比最高。在她任上,以前 300 人的培训课堂上可随意自取的瓶装水以环保的名义改为“凭空瓶换取”;我们的笔从随便领到凭空笔芯换取。虽然我们颇有微词,但她一直耐心解释,也确实在工作中尽量考虑一般员工的具体需要,而不是拿着管理条文说事,最后我们也就屈服了。具体节省了多少成本我们其实并没有在意,但她重视细节、重视成本的意识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最后被挖走,成为某个创业团队的核心员工。

另一个是我一位朋友,出于人情招了一个关系户大姐,大姐没啥学历,在家做了十余年家庭主妇,孩子大了想出来工作。朋友开始心存轻视,让大姐干后勤,后来发现大姐干活利索之余,把打印机传真机怎么用,复印纸该准备多少数量、放在哪里,硒鼓怎么换,多长时间要考虑备件都记成笔记,不但自己干着顺手,别人临时要用,一看也能明白。然后很自然,朋友为了留住大姐长干给加了薪水。

这种做法需要有心,而且是真正把工作的事当自己的事情来操心。如果能以自己的工作补足领导有心想做但一时没顾上做的,或者领导虽然没有意识到但确实会赞同的那部分工作,就会事半而功倍。

在我的经验中,除了要有“做增量”的意识之外,还有一个问题也很重要,如果顾虑不周,则有可能一片好意却办不出让人满意的效果,达不到自己预想的目标。

要顺水行舟,在资源有利于自己的时候做“增量”,而不能只想着自己要有表现的机会。如果不能清楚资源是不是足以支撑目标,有时候就会陷入“业绩谋杀”的境地。比如要在企业内做薪酬改革,就必须在老板支持且有涨薪预算和空间的时候才能做出彩。要是老板的意图是削减人工成本,那黑锅就算顶在自己头上了。

上一章:Lesson4 下一章:Lesson6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