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先要防备自己人

靖康之败  作者:赵大胖

用义胜军防备常胜军

到任之后的童贯,除了要赶紧修复跟金国的关系之外,还接管了河东的一支全新的军队:谭稹措置的义胜军。

事情的根源还是张觉事件之后,郭药师说的那句话:“倘若金人来要我郭药师的头,你们给不给?”也许这只是郭药师失望之下的一句没有太多心思的抱怨,但是在朝廷看来,其中的信息量不容忽视。

郭药师本来就是从辽国投降过来的,要说对大宋有多高的忠诚度肯定谈不上,要么是觉得这边安全,要么是觉得这边钱多。一旦这两个条件中的某一个无法满足,他便会心怀怨恨,是很有可能滋生事端的。而郭药师本人也非常桀骜不驯,投降过来以后一直不更换此前辽国的左衽服饰,一切都显得跟宋人格格不入。

北宋朝廷对待心怀怨恨的武将本来是有自己的处理方式的,或贬,或杀,或转文职,但是这些招数都不方便用在郭药师的身上。原因非常简单,他太能打了,甚至可以说是燕山府所有武将里唯一能打仗的。

当初阿骨打率兵逼近燕京之前,萧后带着耶律大石和萧干出城逃走,结果两员大将发生了路线性的分歧——耶律大石要带着萧后向西去找天祚皇帝,而萧干觉得自己在燕京拥立了耶律淳,担心被天祚皇帝处分,于是带兵向东去了奚族故地(今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一带)建立了奚国,自称神圣皇帝,并且频频骚扰燕山府。

萧干虽然在金军这里占不到丝毫便宜,但是对宋军作战可说是得心应手,很快便攻破了景州、蓟州,大败北宋收编的常胜军张令徽和刘舜臣部,多次冲杀到燕山城下劫掠,其势头锐不可当,甚至有传言说他要越过黄河直奔开封而来。在萧干的强势攻击下,朝廷有人提出干脆放弃燕山府,逼得那时候还没被宋徽宗罢职的童贯从开封写信给王安中,让他们抓紧时间解决萧干的问题。

这种情况,果然还是得郭药师出手。宣和五年(1123年)八月十五日,郭药师领兵出战,在峰山大破萧干的队伍,乘胜追击,过卢龙岭,将萧干的士兵杀伤过半,招降两万多人。随后,萧干被哗变的部下所杀,首级被送到了北宋。

正因为郭药师如此能打,北宋朝廷给予常胜军的待遇也是优于燕山府其他部队的。郭药师和其他将领手里的常胜军一共五万人,加上燕山府的其他宋军九千人,这近六万人的部队每个月要消耗朝廷十余万石粮食。燕山一路早就被金军搬空了,所以宋军只能从河北、河东、山东用民夫给燕山府运粮,结果成本大大提高,往往需要花十石至二十石粮食才能运送一石粮食到燕山府,导致三路俱困。

宋徽宗听说这个成本数据之后,非常不开心,一度想要罢免王黼,换一个能解决问题的宰相上来。王黼吓坏了,赶紧想了一个办法——在全国广征民夫,其中京西八万人、淮南四万人、两浙六万五千人、江南九万七千人、福建三万五千人、荆湖八万八千人、广南八万三千人、四川十万八千人,共计近六十万人。但是,王黼非常奸猾地没有让这些民夫来燕山府送粮,因为他知道这些人一上路又要增加一笔成本,于是他按照这个名额向各路征收“免夫钱”,也就是只出钱不出人。每人二十贯,算下来又收入近两千万缗来补贴燕山府的亏空[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四十八。]。这一招虽然解决了河北、河东、山东的困难,但是把更大的困难转嫁到全国其他所有地区,其效果无异于饮鸩止渴。

即便郭药师和他的常胜军已经成了一个很大的负担和隐患,北宋朝廷也不敢轻易动摇这个燕山防线的头号人物,只能采取其他手段来限制和防备。

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马扩受命去燕山与王安中密谈,让他在辖区内多招纳一些流民补充军队,降低郭药师常胜军的比例,然后给常胜军发田地、耕牛、种子,促使他们在燕山扎根,从内部减少他们起异心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谭稹采取的办法是从外部着手:他在河东招募了五万人组建了一支名叫“义胜军”的队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辽金战争开始以后从大同归朝的辽国汉人,以李嗣本和耿守中为帅,在河东各个州府分散进行训练和驻防。义胜军的任务,一是负责在山后地区收复之前固守北方防线,二是一旦郭药师的常胜军有什么异动,立刻从井陉出河东直奔真定,挡住他们南下去开封的道路。

为了保证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和忠诚度,谭稹给予义胜军的待遇相当丰厚,每月的粮食和服装都超出其他部队一倍以上[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九。]。这样固然能够让义胜军维持稳定的军心,同时使军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也引起了北宋其他军队的羡慕。尤其是郭药师的常胜军,不少士兵逃离燕山,来到河东加入义胜军的队伍。

郭药师很愤怒,但是对谭稹的行为毫无办法。他只能约束自己的部队,在手下所有人的脸上刺上常胜军的记号,防止他们逃跑。这让本来就心怀不满的常胜军情绪越发消极,不安定的种子开始慢慢在队伍中发芽了。

与此同时,义胜军的数量开始迅速膨胀起来。此前谭稹计划的义胜军编制是五万人,但是随着义胜军超高待遇的声名远播,此前在雁门关外的精壮汉人也纷纷来投,义胜军的人数很快就突破了计划,达到了十万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三。]。他们被谭稹分散安排在河东的各个州县,享受着比北宋其他部队更高的供给。在谭稹的计划里,这支精锐中的精锐,既能够在常胜军异动的时候承担起平叛和保卫开封的作用,也能在河东地区遭到攻击时守土御敌。

虽然钱花得多点,但是值得。

童贯的试探

不仅是谭稹意识到了郭药师的危险性,连童贯也同样认为郭药师是必须防备的。童贯在宋徽宗的命令下致仕以后,只有待遇没有实权。担心被人加害的他并没有选择住在开封,而是回到了他的老根据地太原。这里驻扎着他的亲兵部队胜捷军,胜捷军对他忠心耿耿,基本可以确保他的安全。

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马扩在燕山见了王安中以后,特地于五月绕路去了太原见自己的老领导童贯,将自己在燕山的所见所闻向童贯进行了详细汇报。童贯听说常胜军的现状之后,也颇为惊讶。他跟马扩商量,想要取消常胜军的番号,将他们混编到其他部队中去,免得今后出乱子。

马扩从对外防御的角度分析说,常胜军虽然不宜久留,但是现阶段万万不能撤编,这是金人唯一忌惮的部队,必须留着用来震慑金人。如果贸然撤编,既要防备常胜军哗变,又要防备金人坐收渔利,到时得不偿失,麻烦会更大。紧接着,马扩提出自己的策略:常胜军目前战斗力最强的精锐只有三万多人,童贯可以在陕西、河东、河北三地精选马步兵十万人,分为三部,选择跟郭药师能力差不多的三位将领统辖,一部在燕山跟郭药师并列驻扎,一部在广信军(治今河北保定徐水区)或者中山府(治今河北定州)驻扎,一部在雄州或者河间府驻扎,让这三支部队形成犬牙交错之势,既能够防备郭药师哗变,也能够阻挡金人可能的进攻,可以说一举两得。[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九收录的马扩《茆斋自叙》。]

这个看上去非常完美的计划在童贯这里没能获得通过,倒不是因为童贯觉得计划有什么方向性的错误,而是筹措十万人的精兵要牵扯到无数的实际问题以及大批的钱粮,成本实在是太高。宋军在对辽惨败的过程中经济损失极为惨重,再加上因为他的无能导致朝廷每年要向金国支付一百五十万匹两的岁币,现在为了一个只是可能出现的问题,继续开口找宋徽宗要数额巨大的军费,恐怕已经不那么方便了。因此,复职以后的童贯觉得现阶段还是以观望为主。

然而,燕山府和常胜军的情况还在持续恶化。可能是因为连续打仗,再加上金国撤走的时候将粮食、富户都迁走了,当年底,燕山府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饥荒,普通百姓已经到了父母吃儿女、当街卖死尸的境地。而燕山府的粮食供应全部往常胜军倾斜,其他的士兵已经饿死十之七八[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收录的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活着的都已经瘦得皮包骨头,战斗力锐减。这些强烈的对比,让常胜军和其他军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很快,北方的局势就发生了变化。宣和七年(1125年)正月三十日,粘罕派人来太原宣抚司献捷,说已经抓到了天祚皇帝。三月,童贯非常勤勉地受命去燕山布置河北防线。到了燕山,童贯首先让蔡靖接替了完全无法掌控郭药师的燕山知府王安中,然后在河北中山府、真定府、河间府、大名府四座重镇设置了四个总管,既能监督郭药师的所作所为,又能在河北平原构建层层阻击的梯次防线。

在最关键的“郭药师是否忠心”这个问题上,童贯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他在去燕山之前,宋徽宗给他交代了一个任务:如果郭药师有造反迹象,就将他抓回开封。结果郭药师对待童贯相当恭谨,早早来到易州等候,见面之后还给童贯下跪行礼。童贯故作谦逊地说:“现在你我都是太尉,大家平级,没必要行此大礼。”郭药师回答说:“太师为父,我这是拜父亲,其他的道理我不懂。”[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四十九。]童贯听到这样的表态,以为自己的人格魅力已经彻底征服了郭药师,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上一章:1 下一章:1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