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 该来的还是来了靖康之败 作者:赵大胖 |
||||
金国的计划 金太宗吴乞买任命的南征总指挥是完颜杲,女真名斜也,是阿骨打和吴乞买的同母弟。按照女真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他是吴乞买之后的第一皇位继承人,所以他也接任了谙班勃极烈的职务。根据金国一贯的传统,他被吴乞买任命为都元帅,但是并不直接参与作战,而是留在上京总揽南侵事务。他主要的职能就是平衡粘罕和斡离不两路元帅的关系,一旦前线发生分歧,由他来做最终决定。 金军将进攻方向分为东西两路。从金国的国土进入中原地区,有三条线路最便利:西边是从雁门关进入河东,北边是从居庸关进入河北,东边是从营、平、滦三州进入河北。西边绕不开的重镇是太原,北边和东边绕不开的重镇是燕山,所以金兵要想威胁到开封,太原和燕山就是必须拿下的目标。 非常凑巧的是,当初为了解决天祚皇帝和张觉的问题,金国的两路大军正好驻扎在雁门关外的大同府和燕山府东边的营、平、滦三州,根本不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大规模调动部队,就能直接从西路和东路对北宋王朝发起进攻。 驻扎在营、平、滦三州一带的斡离不被封为南京路都统,统领六部路、南京路、汉军三支部队,组建了东路军。他们的进攻路线是从平州进入燕山。 驻扎在大同一带的粘罕被封为左副元帅先锋,组建了西路军。他们的进攻路线是从大同进攻太原。 至于两路大军的人数,金国的史料中一直没有具体数据。后来斡离不攻到开封城下,派人来跟宋钦宗谈判时曾经说过,东路军二十万人,西路军三十万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九收录的郑望之《靖康城下奉使录》。],这样算起来两路一共五十万人。但是这个数据是斡离不的使者在索要犒师费的时候说的,考虑到金人是按照人头来算费用,以及孤军深入开封城下需要壮胆,所以这个数字很明显是经过夸大的。 战事开打以后,有从金营回到开封的宋人说过金军的具体数字,可以用作参考。第一个是燕山沦陷时被斡离不俘虏的文官沈琯,他后来跟随斡离不来到开封之后向当时负责开封防守的尚书右丞(副相)李纲说了东路军的人数:“总数不到五万人,斡离不亲兵两千……其他部队三万多。”[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收录的沈琯《南归录》。]第二个是怀州(治今河南沁阳)城破以后被粘罕俘虏的官员范仲熊,他说他亲眼看见西路军粘罕有五万人,娄室有一万人,加起来六万人左右。[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十九收录的范仲熊《北记》。] 沈琯和范仲熊并无串通,他们两人都说金军人数有五六万人,这个数字应该是可信的。再加上随行负责后勤的民夫,两路军的人数各在十万人左右,总人数二十万人左右,这是比较符合金国的动员力量的。 当然,金国此次南侵的战略目标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左副元帅粘罕在发给北宋朝廷的檄文里面说得非常明白:“当初你们接纳张觉和平州,是要我们的土地;现在我们伐宋,是要你们的土地。如果赵佶(即宋徽宗)能够深悔前非,听命不违,那么我们两国就以黄河为界。”[佚名《大金吊伐录校补》三十一《元帅府左副元帅右监军右都监下所部事迹檄书》。] 不过,《金史·太宗本纪》中的表述跟这个有很大的区别,吴乞买要求粘罕“自西京入太原”,斡离不“自南京(平州)入燕山”,然后就没有更具体的要求了。 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金国此次南侵的最初构想并不是要打到开封城下,而是攻占燕山和太原,给宋徽宗一个教训的同时,以此为筹码要求经济和土地的补偿。剩下的事情,就是根据前线的攻击情况,走一步看一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寻求利益最大化。 毕竟,宋军虽然在攻打燕山的战役中表现极其孱弱,但是他们的人数和经济都占据绝对优势。他们攻城也许不行,但是守城的能力还不清楚。金军以十万人左右的作战部队,攻下距离边境很近的燕山和太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目标,但是如果要继续南下进攻开封,孤军深入、粮草不继,要是再遇上北宋大军合围,情况就无法预料了。 童贯逃走了 宣和七年十二月初三(1126年初),一直抱有侥幸心理的童贯在太原收到一则来自代州的好消息:粘罕派了使者撒卢拇等人来太原面见他。 听到这个消息,童贯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认为金国既然主动上门来谈,那就说明事态并没有马扩说的那么严重。五日,撒卢拇一行抵达了太原,童贯还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谁知道,撒卢拇一开口就是数落北宋背盟的罪过,然后告诉童贯金国已经宣战,并且金军已经和他们这批使者一起出发了。童贯大惊失色,但是依然抱有最后一丝幻想,小心翼翼地问撒卢拇:“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事先没有跟北宋方面商量一下就不宣而战?”撒卢拇非常强硬地回答:“军马已起,还商量什么?现在国相(粘罕)的兵马从河东来,二太子(斡离不)的兵马从燕山来,不杀人,只是传檄抚定而已。”[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三。] 童贯知道事情已无法挽回,大惊之下一边让马扩赶紧给朝廷写奏折,一边召集手下商量下一步行动计划。他开宗明义地表示,自己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回开封向宋徽宗汇报,然后请陛下做出决断。 此话一出,大家都知道童贯想逃离危险的河东战场。马扩担心童贯一走,整个河东、河北立刻军心涣散,再也无法阻挡金军的进攻,便想方设法说服童贯留下来。马扩知道童贯不想留在太原的原因,是担心井陉被金军堵死以后他不方便撤退,于是马扩就换了一个思路,让童贯去四通八达的真定。 马扩劝童贯说,河东地形复杂、关隘众多,加上人人都谙习战斗,金军必定无法顺利通过河东地区长驱而入。反倒是河北路,除了雄州和霸州至顺安军(治今河北高阳东)这一段路有一些塘泺可以延缓骑兵进攻速度之外,其他地界全是坦途。倘若郭药师的常胜军起了二心导致燕山失守,整个河北就直接暴露在金军的攻击范围之内了。因此,童贯的最佳选择应该是去城坚粮多的真定,扼守住井陉通道,和太原形成掎角之势,这样即便金人突破了代州防线和燕山防线,也无法轻易南下。一旦金军在太原和真定被宋军拖住,等各地的援军一到,他们就只能退兵了。 虽然童贯依然没有丝毫要留下来的想法,但是马扩这一番话说得他无法辩驳,只好暂时表示同意。 到了十二月初七,马扩见童贯没有出发的迹象,便上门去催促。童贯实在找不到理由推脱,转而大骂马扩以权谋私,说马扩撺掇自己去真定的原因,是他全家老小都在保州,需要童贯去真定帮他保护家人。 马扩跟随童贯多年,了解他的脾气,知道他这么骂人并不是真的动怒,而是不想去前线,便动之以情地劝他,说他要是就这样回京城,今后必然名节扫地,会被众人唾骂至死。 童贯在心动和害怕之间权衡了很久,继续推脱说自己身边没什么军队,无法抵御强大的金兵。马扩安慰他说,以他的威望,只要去了真定,一声令下,北路民兵全都可以上战场。被逼到墙角的童贯只好点点头表示同意,然后派马扩先去河北抓紧时间招募军队,他随后就到。[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三收录的马扩《茆斋自叙》。] 马扩以为童贯已经被自己说动,便雷厉风行地去收拾东西了。但是童贯欺骗了他,马扩走后,童贯立刻将太原知府张孝纯及其儿子张浃叫来面谈,告诉他们事态紧急,他必须回开封面见宋徽宗汇报军情,次日一早就出发。 张孝纯的反应是“愕然”,也就是完全没有预料到会是这种情况。他还试图给童贯讲道理,说童贯是整个河东、河北的主心骨,现在正是他站出来召集各路军马全力抗敌的时候。他要是一走,人心势必不稳,这是将整个河东路拱手送给金人。一旦河东失守,河北也将不保,黄河以北就将再无屏障。他请童贯看在太原地险城坚、人人习战的份上,留下来率领大家死守,未必就挡不住金兵的进攻。 童贯想不到张孝纯的态度也跟马扩一样坚决,只好怒目相向地玩了一个文字游戏,说他的职务是宣抚使,又不是帅臣,守土的事情理所当然地应该交给张孝纯这样的帅臣来处理。现在张孝纯非要把他留下来守太原,既不能巩固城防,也不能召集援军,毫无意义,不如让他立刻回开封请朝廷派兵来策应增援,这才是万全之策。 张孝纯听完童贯的话,愤然起身站到儿子身边,一边拍手一边大呼:“平常看见童太师如此豪迈,不料事到临头畏缩至此,身为大臣不想着为国家分忧解难,反而一心只想逃窜,哪里还有一点节操可言!”说完,他转身对着儿子说:“算了,我们自家父子来死守太原吧!”[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三。] 十二月初八,马扩出发向东去真定招募军队,童贯带着三千人左右的胜捷军向南逃回开封,哪管身后的洪水滔天。被粘罕重兵压境的太原城,就这样留给了文人出身的太原知府张孝纯。 鉴于太原府在河东地区的重要地位,太原知府不单要负责太原府的事务,还需要兼顾整个河东路。如果朝廷任命了河东路的长官,那么太原知府就是他的副手;如果朝廷没有任命,那么太原知府就在实际层面上行使这个权力。 此前,谭稹和童贯不在的时候,张孝纯都是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代为处理河东的事务。而现在,因为童贯临阵脱逃,张孝纯在河东路风雨飘摇之际,成了这里的一号长官。 |
||||
上一章:3 | 下一章:1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