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弹尽援绝
1. 尝到甜头的金国

靖康之败  作者:赵大胖

又是租税代地方案

宋钦宗和手下固执地认为和谈还有希望,是因为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初九[“五月初九”一说,见于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七。原文有“先是,朝廷以姚古、种师中、黄迪败衄,乃遣王云入使金国”之语,但是黄迪败于四月二十九日,种师中败于五月十二日,姚古败于五月十九日,时间上与该记载矛盾。故本书作者对此时间存疑。],给事中王云出使燕山回来了。

王云此前是童贯的幕僚,据说童贯于宣和七年(1125年)二月献给宋徽宗的《贺耶律氏灭亡表》就是出自他的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一收录的朱胜非《秀水闲居录》:“其词中书舍人王云作,或云翰林学士宇文虚中作,时二公俱在贯幕中故也。”]。宋钦宗发现黄迪、姚古和种师中在太原战况不佳的时候,立刻派遣王云去燕山见斡离不,希望能通过这个更好说话的老熟人在谈判桌上解决太原的问题。

王云回朝以后向宋钦宗汇报了一个听上去还算不错的消息:“金国也不太想打仗,斡离不说北宋的气候风物都不太适合金国人居住,并且北宋人太多,他们也统治不下来,就好比能吞船的鱼离开水以后蚂蚁也能杀之,能吞车的兽离开山以后蚂蚁也能啮之。反正现在三镇军民也非常抗拒,干脆三镇的土地不要了,只需要把三镇的租税折算成岁币就行,一劳永逸,再无冲突。”王云提醒宋钦宗,斡离不要求他十五天之内必须回复,所以他星夜兼程,只花了六天时间就从燕山回到了开封,请宋钦宗在三天之内做出决定,这样他才能在约定的时间内赶回燕山给斡离不回话。

宋钦宗大喜,立刻组织朝中大臣来讨论,但是这个方案被少宰吴敏否定了。吴敏否定的动机非常简单,他虽然也是主张跟金人和谈的,甚至割让三镇他也无所谓,但是他跟王云不和,不愿意把和谈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王云来做,所以只要是王云提出的方案他都要反对。当然,吴敏也给出了否定的理由,非常冠冕堂皇且大义凛然:“斡离不本来已经和陛下立盟了,但是他们退兵以后又立刻攻打了隆德府,掠我子女、焚毁庐舍,这是他们先渝盟,三镇本来就不应该给他们,当然不能给租税了。”

王云没想到吴敏突然如此硬气,赶紧解释说,斡离不在燕山专门和他沟通过这个事情,斡离不说他和粘罕之间的信息并没有畅通到随时联络的程度,粘罕当时并不知道他已经跟宋钦宗达成和议了,所以还在继续进攻隆德府。后来消息传过去之后,粘罕立刻收兵回到太原等待交割,虽然偶尔有一些劫掠,但都是巡逻士兵的个人行为。在两国讲和的大势下,这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没有必要拿到台面上来交涉。

这样的说法是相当具有可信度的,但是一门心思反对王云的吴敏听完之后,说出了一句让王云无法应对的质问之语:“你是大宋的臣子,为什么要帮着金人说话?”随后,宋钦宗在吴敏的支持下,放弃了斡离不的这个方案,并且将王云派到邓州去当知州,把他排挤出了外交阵营。

站在宋钦宗和吴敏的角度来看,他们拒绝这个方案其实也不算是太大的失误,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明智的。

其一,“以租税代割地”的操作方式,此前在燕山府就用过一次,宋徽宗为了达成这个协议,不惜付出每年一百万两白银的高昂代价。但是金军一旦决定要打,他们依然毫不手软地出兵占领了燕山,并且以此为根据地南下。北宋朝廷钱也给了,地也没拿到,两头吃亏。三镇如果继续这么操作,谁也不知道这样的局面能维持多久。

其二,从金国内部来说,这时已经进入粘罕和斡离不争权的重要时期,斡离不作为一个已经拿到足够好处的人随口开出这个条件,肯定是没有跟粘罕事先沟通过的。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三镇他占其二(中山府、河间府),而粘罕只占其一(太原府),另外斡离不拿到了岁币,还是他的功劳大、获利多,到时候粘罕依然会找借口来生事。

而对于吴敏、耿南仲等人来说,他们倒是无所谓。金国既然有了和谈的念头,肯定不会只谈这么一次,一定还会有后续沟通的。这一次斡离不要求十五天之内给答复,看起来是斡离不着急。谈判嘛,有一个原则,谁着急谁就失去了主动权。不用担心,金人下一次还会来的,到时候王云就不会来抢功了。

但是自这次沟通以后,北宋朝廷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们在后来的谈判中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斡离不身上,因为斡离不跟他们签订过和约,因为斡离不相对好说话,因为斡离不顶着中原人非常看重的“二太子”的头衔。但是宋钦宗等人忘记了一点,在解救太原的行动中,粘罕才是那个最关键的主宰者。

这个错误,甚至一直伴随到北宋王朝的灭亡。

密谋二次南侵

靖康元年(1126年)六月二十五日,金太宗吴乞买发布了一则非常重要的任命通知:改组东路军和西路军的都统府,在大同和燕山都设立元帅府。粘罕依然是左副元帅,他的主要助手是右监军兀室、左都监阇母;斡离不被提升为右副元帅,他的主要助手是左监军挞懒、右都监耶律余睹。同时,大同和燕山都设枢密院,大同枢密院由王时庆主事,燕山枢密院由刘彦宗主事,分别称为西朝廷和东朝廷。[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四,具体时间见《金史·太宗本纪》。]

这一项任命传递的信息量是相当之大的。

对于吴乞买来说,这一次对宋作战的成功,让他对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认知:尽管宋军数量庞大,但是战场上的表现远远不足以跟金军抗衡。而且,北宋王朝的富有和软弱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斡离不收取的赎金距离宋钦宗的极限还差得很远。

在这次军事行动之前,金国本来的计划是攻下燕山和太原,其他的相机而动。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尽管太原还没能攻下,但是北宋朝廷的援救行动并没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战果,宋军的有生力量反而被消耗了。基于以上的分析,金国上下都认为,第一次南征的战略目标显然定得过于保守了,一旦机会出现,还可谋取更大的利益。

到目前为止,辽国的残余势力已经无力与金国抗衡,西夏政权对金国的态度也是臣服大于挑衅,金国最主要的作战任务就是跟北宋之间的战争。由于上京距离河东和河北的主战场实在太远,非常不利于瞬息万变的战场决断,吴乞买在燕山和大同设立元帅府和枢密院,其实就是将金国实际上的军事指挥部前移,给予粘罕和斡离不两位前线统帅更大的自主权,同时也将有可能划入金国版图的河东、河北地区的行政权和人事权一并纳入元帅府的管理范围之内,更方便他们对新纳入领土的管理和巩固。

而对于粘罕来说,情况就有些糟糕了。斡离不因为攻到开封城下,拿到了大笔赎金以及北宋朝廷割让三镇的诏书,受到吴乞买的擢升,现在在级别上已经跟粘罕并驾齐驱了,只不过排名还在粘罕后面而已。按照斡离不的发展势头,粘罕如果再拿不出什么有说服力的战功,很快就要被斡离不盖过一头了。

要有战功,就必须得打仗,并且是组织更大规模的战役。为了促使吴乞买下定决心,粘罕拿出一封密信,这是北宋宰相吴敏写给耶律大石的。耶律大石从燕山逃走以后追随天祚皇帝,天祚皇帝被俘以后,耶律大石带着天祚皇帝的儿子梁王在西夏的北边统兵十万人跟金国对抗,并且出榜说:“听说现在宋朝换了皇帝,如果愿意跟我们结盟一起对付金国,那此前败盟的事情就一笔勾销了。”这个消息被当时驻扎在府州的折可求汇报给了宋钦宗,宋钦宗派吴敏给梁王写了一封信,让他们从河东绕过西夏进入麟州地界,两国再合兵围攻粘罕。非常不幸的是,这封信被粘罕的巡逻兵拿到了。[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八。]

斡离不虽然已经捞到了不少,但是当他知道北宋的真实战斗力后,毫不介意再捞一笔。既然粘罕已经表态了,他决定再加一把火,派萧仲恭去上京,把宋钦宗交给他的策反耶律余睹的亲笔信作为证据呈交给了吴乞买。北宋不交割三镇属于背盟,策反金国大将也是背盟,双管齐下,不信吴乞买不下这个决心。

萧仲恭出发以后,粘罕以“前线第一副元帅”的身份,在大同的山后草地以避暑的名义,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参会的人员包括粘罕、斡离不、兀室、耶律余睹、挞懒、阇母[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九收录的《金国节要》。],也就是说,金国南侵的所有主要将领都齐聚一堂,会议规格相当之高。

这一次会议的内容,史料上没有记载,但是从后续的发展来看,他们在这里基本上确定了“秋后起兵”的大方针。

万事俱备,只待秋凉。

上一章:3 下一章:2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