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 救援行动以失败告终靖康之败 作者:赵大胖 |
||||
小种相公战死疆场 就在这个时候,种师中陷入了纠结之中。 他奔袭五百里,从真定来到榆次,就差最后五六十里就能来到太原城下。从他目前遭遇到的抵抗来看,金军的数量确实不多,极有可能真如许翰所说,金军正在准备全部撤回大同避暑,等天气转凉了再来进攻。 然而作为一个征战沙场几十年的老将,种师中明白一个道理:大战之前往往是最平静的。现在太原城里没有派人出来给他通报情况,说明金军围城的主力部队并没有撤走。金国在太原以北的军队有多少,他们会不会来增援留守的银术可,他心中完全没底。尽管他手下的士兵人数占优,但是他们长途奔袭,辎重、赏钱都还没跟上,用这样的状态去挑战以逸待劳的金军,着实有点让人担心。 现在更重要的问题是,事先约好的姚古和张灏两部至今毫无消息,种师中目前处于孤军作战的境地。他和姚古抢功加快行军速度,只是为了抢占总攻时的有利位置、抢发起攻击的顺序,并不是要抢在姚古之前先解决太原之围,总攻还是要等待友军到齐之后再发动的。 思前想后,种师中做了一个决定:五月十二日黎明出发北上,如果遇到金军就就地扎营等待姚古和张灏,如果没遇到金军就直插太原城下看个究竟,无论如何都不能在榆次城里浪费时间。 种师中在榆次休整的时候,金军太原战场的最高指挥官银术可也在抓紧时间调兵遣将。粘罕当初南下进攻隆德府的时候带走了一半兵马,也就是三万人左右的兵马,但是他回师太原之后,又将这一半部队留在了太原听从银术可的指挥,自己只带走了少量亲兵。也就是说,太原城外的金军数量并没有明显减少,依然是至少五万人。 种师中的队伍在寿阳县跟金军交战以后,银术可立刻得到了消息。毫无心理准备的金军的反应是“惊惶谓自天而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七收录的《金国节要》。],也就是大惊失色,说宋军是从天而降的。但是银术可很快就镇定了下来,除了守住南面的几个重要关隘之外,全力集结剩余兵马,包括文水的马五部,汾州附近的耿守忠部,太谷的索里乙室部,祁县的阿鹘懒、拔离速(银术可的弟弟)部等,再加上银术可自己统辖的娄室、活女(娄室的儿子)、斡论、习失、杯鲁、完速部[《金史·银术可传》。],准备跟种师中决战。 双方的大战发生在五月十二日上午。 种师中带着大军向太原进发,刚走了十里路,即将到石坑的时候,前方回报说先锋突击队已经抵达石桥,距离太原只有二十里。种师中决定停下来休息一下,等一等前军传回来的消息。但没想到的是,前军的消息没传来,后军却传来了消息,说有金军出现在榆次县附近。种师中觉得这应该是头一天在榆次县被他杀得向西南方向退去的金军,现在听说他走了又重新回榆次,于是下令大军在石坑停下来扎营,后军先回榆次去捉拿这一队零散的金军。 带兵攻下了榆次的部将黄友看了看地形,对种师中说,这里的地形对宋军非常不利,万一跟金军交战,将会三面受敌。种师中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并没有听黄友的话,因为先锋已经突进到距离太原二十里的地方,没有遭遇到金军的阻击,他越来越倾向于相信金军已经撤走,留下来的都是小规模的零星部队了。黄友看种师中不听劝告,仰天长叹了一句:“事去矣。”[《宋史·黄友传》。]然后黯然退下。 就在这时候,银术可指挥的反攻开始了。他留下一部分部队守住太原城外的长围,然后率领主力南下。 已经冲到距离太原城二十里的宋军突击队最早发现了金军的动向,此时突击队的指挥官是杨志,一个被官府招安的贼寇。他本来应该立刻与金人接战,为后方争取备战时间,但是他的战场纪律性并没有种师中预期的那么强,看到金军大部队冲过来之后,他当即率队转身逃回了大部队。毫无防备的种师中果然如黄友所说,遭到金军的北、西、南三面围攻,只能仓促应战。 种师中的部队因为是临时休息,还没来得及布置防御工事,只能以肉身和金军的全装铁骑硬拼。很快,种师中的右军被金军冲散,黄友战死,宋军的整个阵形如同溃坝一般开始崩塌,金军的铁骑开始在宋军的阵地里横冲直撞。种师中命令军士架起神臂弓对抗,射退金军的第一波冲击之后,按照惯例准备奖赏弓手,但是库吏告诉他,因为辎重都在真定,库存只有几千个银碗,不够赏赐士兵用的。弓手们听到这话,知道再这样耗下去的话,钱也挣不到,命也保不住,于是满怀怨愤相约散去。 弓手逃走,宋军阵中已经没了可以跟金国骑兵抗衡的力量,种师中知道大势已去,只能带着身边的一部分将士向金军兵力空虚的东面逃走。以活女部为首的金军在后面紧追不舍,种师中带着几百名亲兵小校一直逃到了榆次和寿阳交界的杀熊岭,再也无路可去,只能回身与金军血战。 眼看着金军越来越多,种师中的手下牵过来一匹好马请他上马逃走。出师之前就抱定必死信念的种师中拒绝了这个提议,决心兑现承诺战死沙场。赶走自己的手下之后,他转身继续投入战斗,最终被金将活女斩杀,享年六十七岁。[种师中之死,《金史·银术可传》称为活女所斩,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七收录的《靖康小雅》称“力战而死”,李纲《传信录》称“为流矢所中,死之”。] 经此大败,种师中的九万人部队逃走了十之二三,零零散散向东去了平定军集结,其余全部被俘或者战死。至此,在这场解救太原的战役中,唯一突进到太原附近的部队收获了一场惨败。而太原城里的张孝纯和王禀,因为缺少粮食,士兵们已经完全失去了出城进攻的能力,只能勉强被动防守,根本无法在种师中溃败的时候提供任何有效帮助。 指挥系统紊乱、部队毫无配合、情报收集失误,再加上枢密院对武将的习惯性猜忌造成的催促,以及种师中本人的轻敌,导致这一次营救太原的行动在距离张孝纯仅仅二十里的地方失败了。 老种病重,小种战死,宋钦宗手里的牌越来越少了。 援军斗志被摧毁 种师中战死以后,信息不通的姚古无法突破南北关的防守,还在从沁县经过狭窄险峻的隆州谷艰难前进。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十九日,姚古部终于穿过太岳山,抵达祁县的盘陀村。金军将领活女和拔离速在这里以逸待劳,对行军疲惫、没有辎重的宋军发起了猛烈攻击,姚古溃败,只能原路退回威胜军。 好在隆州谷的地形狭窄,金军骑兵无法突进,也怕在谷里遭遇宋军的埋伏,所以没有继续追击,这才让姚古安全退回威胜军。 这时候他们已经收到了种师中殉国的消息,本来就一片慌乱,以裨将焦安节为首的一帮兵油子开始在军营里传递谣言,说金军战斗力之所以这么强,连续击溃了种师中和姚古,是因为粘罕从大同回来了,正在带领金军南下进攻,现在威胜军极不安全,请姚古带兵退回隆德府。 刚吃了一场败仗的姚古无法判断真假,也意识到威胜军的城墙不足以抵挡大兵压境,于是决心南逃。消息传出来以后,威胜军的百姓拉着姚古坐骑的缰绳,请求他留下来带领大家死守。姚古不听,趁着半夜逃走,将民夫、粮草、器甲全部扔在了原地。焦安节等人还到处散播言论,称朝廷已经把太原割让给了金人,让大家一起逃难。百姓扶老携幼跟着姚古的大军一起奔走,沿路死者无数,哭声震彻山谷。 到了隆德府之后,焦安节还不罢休,重施故技煽动姚古继续南逃,渡过了黄河,回到了开封[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七。]。他们一逃,隆德府的百姓连同立足未稳的威胜军百姓又只能仓皇南奔,搞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 得知前线战况的宋钦宗不得不在震怒和失望的双重情绪下开始收拾这一堆烂摊子。 首先是追赏种师中为向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给他的二十多个子孙荫官。他手下溃散的士兵,十天之内寻找就近的部队归队者免于处罚,超过时限按军法处置。后来,种师中的遗骨被他的侄儿种沔带回了开封,宋钦宗为之痛哭流涕,并亲自写下了祭文,称“吁嗟虎臣,公尔忘身”。[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五十四。] 逾期不至并且节节溃败的姚古被解除兵权,降职为节度副使,广州安置,制造谣言煽动军心的焦安节被处斩。 这场战役中,唯一没有逃离战场的人,是改任辽州宣抚使的刘韐。他在这场大溃散中牢牢地钉在了辽州,收拢残兵守住城池,为大宋的武将挽回了最后一丝颜面,获得了宋钦宗亲赐的金带一条、金花战袍一件。 朝廷这一次援救太原行动的失败其实是不应该的。宋军兵力占优,种师中从井陉进入河东的突袭甚至都打了金军一个措手不及,姚古即便没能突破南北关,只要能够跟种师中约好时间,双方同时从小路进入河东战场,银术可的手下再强悍也未必能挡住十多万人的突袭。之所以打成这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战场协调的问题。 这场战役的总指挥许翰无疑是一个正直的人,正直到几乎都看不出来有任何私心。他的每一步决策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希望能够尽快解决太原之围,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歼敌,希望武将们不要怯战。 但是许翰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他一直都是纸上谈兵,对一场战役需要的各个环节知之甚少,只知道在地图上一比画,然后命令两路大军约期夹击。关隘如何突破,粮饷如何运输,两军如何策应,临战如何调整,他全然不知道,也不考虑。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他越正直,对前线的干扰力度就越大,他理解不了前线指挥官为整个战局通盘考虑的思维方式。而让人觉得扼腕叹息的是,朝廷有一个既有威望也懂军事的枢密使种师道,虽然去了滑州,但一兵一卒都没给他派遣[《宋史·种师道传》:“(种师道)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屯滑州,实无兵自随。”],他自己也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参与指挥作战,真是连老天都不帮张孝纯。 这一仗之后,黄迪和种师中的军队损失惨重,几乎可以算得上是成建制被歼灭。更重要的是,种师中殉国,姚古失去了宋钦宗的信任。现在宋钦宗手中能用的指挥官只剩下一个,那就是已经七十五岁,而且一直在生病的种师道。 种师中和姚古战败的信息传来之后,种师道立刻在滑州上书,请宋钦宗将山西、陕西、西京、京畿的重兵调集到青州、沧州、滑州、卫州、河阳一线驻防,以保护黄河防线,预防秋季到来之后金军大举南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八收录的赵甡之《中兴遗史》。] 这个建议被宋钦宗、宰相吴敏、门下侍郎耿南仲等人否决了。理由很简单:当前和谈还有希望,不是用兵的最佳时机;而且调动这么庞大的军队,万一金军不来,如此巨大的开销就浪费了。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绝境不花钱。北宋皇帝和手下文官集团的这种做派,在经历了一次惨败之后,依然没有丝毫的改变。 |
||||
上一章:2 | 下一章:1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