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失败的孤注一掷

靖康之败  作者:赵大胖

前线兵马到位了

这一场战役,不但李纲没有指挥权,连许翰的枢密院都没了指挥权。宋钦宗已经厌倦了手下的文官武将们互相推诿、互相指责、互相算计的局面,他决定亲自指挥这场战役。

宋钦宗这一次调动了十七万禁军,还在河东地区招募了五万义勇,准备跟太原的金军守军决一死战。这是宋钦宗在这段时间里能够抽调过来的全部家当,为了毕其功于一役,他甚至不惜放松河北真定的防守,把辽阔的华北平原全部暴露在金国东路军斡离不的眼皮子底下。

不过,由于此前种师中和姚古的战败,这十七万禁军中有一部分是在宋钦宗撤销全国总动员令之前就赶到中原地区的江南士兵,已经来不及被遣返了,便跟着部队一起北上。跟常年在西北作战的精兵相比,这些连方腊的农民军都打不过的江南士兵单兵素质极差,走到河东以后大都已经身形佝偻、双脚肿胀。沿途百姓得知他们是去救太原的之后,反应也非常真实——默然。[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三收录的《宣和录》。]

靖康元年(1126年)七月中旬,所有作战部队都已抵达作战位置。宋钦宗令旗一挥后,刘韐和王渊整合从河北带来的军队,从平定军和辽州出发,走上次种师中的老路,从东面攻击太原的金军,兵力大约五万人;接替姚古的解潜带着折彦质从威胜军出发去进攻南北关,兵力大约九万人;张瀚和折可求带领五万河东义勇禁军以及陕西兵马从汾州出发,突破文水防线去太原,兵力大约八万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五十六。]。粘罕不在太原,金军在太原周边的兵马最多六万人,要留一部分围困太原,剩下的要分成三部分来抵挡三路大军,不论怎么看都是宋军稳占上风。到时候但凡有两路大军能够突进到太原盆地,就能对太原城下的金军发起猛攻,即便不能彻底解决对太原的围困,也能打开一个缺口给城里送粮送人送武器,至少能缓解太原的燃眉之急。

宋钦宗觉得万事俱备的时候,在怀州操练战车的李纲确认自己已经被架空了。自从宋钦宗六月初六发布刘韐等人的任命以来,这一个多月里,刘韐等人没有向他做出过任何请示汇报,他连各个部队目前驻扎在什么地方、各自什么时候发起进攻都不知道。虽然他的宣抚司名义上有节制各路大军的权力,但是前线都是三支军队的指挥官说了算,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也都是绕过宣抚司向宋钦宗汇报,接受皇帝的直接指挥[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收录的李纲《传信录》。]。李纲已经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他这个河北河东宣抚使已经干不了多久了。

李纲在怀州无所事事的时候,正是宋钦宗意气风发大展拳脚的时候。前线兵马已经到位,前朝奸臣已经被他杀尽,他眼中不得力的大臣已经靠边,这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要对太原发起总攻了。

在行动之前,宋钦宗又照例实行了一次麻痹战术。七月十五日,他给斡离不和粘罕各写了一封国书。两封信内容差不多,还是老调重弹,表示愿意把三镇的租税折算成岁币,请求金国不要再索要三镇了[佚名《大金吊伐录校补》八〇《宋主与金皇子郎君书》和八一《宋再遣使乞免割三镇增岁币书》。]。一个多月之前的六月初九,宋钦宗发了一封同样内容的国书给粘罕,到现在为止都没收到回信,北宋的官员们开始计算时间——看来,粘罕真的不在太原。

七月二十六日,宋钦宗以总指挥的名义亲自下发诏书,全军出击,上下一心,解围太原。

接二连三的败仗

按李纲此前的想法,宋军不应该把队伍分散开来,而是应该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攻击金军某个防守薄弱的环节,然后寻找机会与金军大兵团决战。这样既能利用人数优势弥补宋金士兵单兵战斗力差距的鸿沟,也方便战场统一指挥,避免陷入各自为战的混乱。[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收录的李纲《传信录》:“余极为上论节制不专之弊,又分路进兵,敌以全力制吾孤军,不若合大军由一路进。”]

鉴于此前种师中惨败的教训,即便宋钦宗把队伍分为三部分进攻,也应该统一进攻的时间,这样才能够在战区形成多个相似的爆破点,以免给金军留下各个击破的时间和空间。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两个方案宋钦宗都没有考虑,他坚持采用“兵分三路、各自进攻”的方式,让三路大军的统帅自主发挥。

最先与金军在战场上对峙的是解潜和折彦质的部队。

靖康元年(1126年)七月二十七日,接到命令的解潜非常高效地抵达了南关,发现这里驻扎的金军并不多,于是下令急速猛攻,轻而易举地攻陷了以往难如天堑的南关。更让人感到惊喜的是,金军竟然在防守薄弱的南关囤积了大量粮食。解潜考虑到太原城里的军民已经缺粮很久,自己的军队因为事先规划的是要通过狭窄险峻的南北关,并没有携带太多的辎重,所以眼下这一批粮食正好可以送到太原去救急,便分出一部分士兵和车马去运粮。

然而,这是金军的一个陷阱,他们这么布置的目的就是想在南关和北关之间袭击宋军的运粮部队。等解潜的部队将粮食装好上路之后,金军从埋伏点突然冲袭没有披甲和携带重武器的宋军。宋军无法抗衡,便全线溃散回南关,死者相枕藉,抢来的粮食又全部回到了金军的手中。

八月初三,金军继续南下进攻南关。为了全线击溃这一股宋军主力,留守在太原的金军精锐尽出:银术可亲自带队,拔离速、娄室、银术可的儿子彀英全在阵中。

收拾了残兵的解潜决定在这里跟金军决一死战。他效仿“破釜沉舟”之策,将营寨驻扎在金军必经之路的悬崖边上,让士兵们无路可退。金军到来之前,他对兵将们许下了承诺:“迎敌者赏及子孙,退走者诛及妻子,如果立下了奇功一定赏高爵!”

然而解潜的这个承诺在士兵这里已经没什么效果了,他接手的是姚古的军队,而这帮人以前都是受童贯指挥的。当初童贯经常用这样的说辞来激励他们作战,但是打完仗以后,童贯为了贪墨军饷,战死的人被他说成逃兵以节约抚恤金,战场失散者被他重新召回军队,说成招安贼寇来骗取朝廷的赏金。士兵的斗志已被童贯消磨得差不多了,他们认为解潜依然在玩这一套欺下瞒上的把戏。[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一。]

解潜并不知道自己手下士兵的士气已经如此低落,还在指挥部队全力迎战金军。两军接战以后,战况一度非常激烈,双方展开了巷战。人数占优的宋兵甚至都突进到了拔离速面前挥刀猛砍,拔离速已经无力抵挡,多亏了侄儿彀英在旁边一刀砍断了宋兵的手腕。另一个宋兵在旁边举枪刺向拔离速,也是彀英砍断了宋兵的枪杆才救了拔离速一命。[《金史·彀英传》。]

但是宋军很快就开始后院起火。守在悬崖之上的预备队看前方如此血战,本就士气低落的他们竟然用绳子吊着溜下深沟逃走,宁愿摔死也要逃离战场。正在血战中的宋军和金军都看到了这一幕,于是金军抓住机会全力猛扑,宋军士气瞬间崩溃,开始四散逃命。最终,解潜又迎来一场大溃败,只能杀出重围逃往隆德府。金军在后面狂追不已,威胜军知军张尧佐既不敢迎敌也不敢守城,干脆开门投降。此战,宋军抛弃的金银、钱粮、丝帛以数十万计,损失极为惨重。

解潜战败之后,另外两支军队面临的状况也并不乐观。

早在解潜进驻南关之后两天,远在大同的粘罕就知道了宋军即将倾尽全力解围太原的消息,然后率领大同的军民,于八月初南下增援太原[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称粘罕是七月底从大同出发的,《金史·完颜宗翰传》称粘罕是八月出发的,本书采用了后一种说法。],接管银术可的指挥权。

对宋军来说,一个更加强大的对手来了。

接下来跟金军正面交战的,是张灏和折可求的八万大军。折可求在从陕西带兵去汾阳跟张灏会师之前,麟州知州杨宗闵献计说:“朝廷只让你去解围太原,并没有明确要求从哪条道进攻。如果大军从汾阳出发,相当于用我们的步兵去跟金国的骑兵硬拼,实在是不占优势。不如请你以上将的名义大张旗鼓,打着救太原的旗号前进,借我两万精锐骑兵绕到太原以北攻其必救之所,金军一回师救援,你就在后面乘势追击,太原之围必然就解开了。”

折可求也觉得这是一条妙计,但是犹豫再三以后,还是选择了更稳妥的一条路,跟张灏合兵一处,利用人数优势与战斗力占优的金军抗衡。

八月初一[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五十六记载为七月初一,本书作者综合各方资料,认为是八月初一之误。],张灏派折可求和张思政统领先锋往太原方向突进,八月初八抵达汾州和文水县之间一个叫郭栅的地方。折可求和张思政选择在这里的一处四面是高坡的狭窄之地下寨。这里狭窄到什么程度呢?宋军的营寨甚至都不能分散驻扎,只能在一处集中下寨。这本来是兵法的大忌,折可求和张思政也知道,但是只有这里有一条山涧,可以供给部队水源。

八月十一日清晨,金军拔离速部和突合速部来到郭栅,突击宋军左军未遂之后,转而突击宋军的右军,终于突破了宋军的防线,然后直冲中军。当时折可求和张思政还在中军大帐中吃早饭,金国骑兵冲进大营之后,流矢都射死了跟他们同桌吃饭的人。折可求和张思政大惊,起身上马逃走,主将一走,宋军全线溃退,逃回汾州和张灏会合。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斥候报告说,金军文水县主将、在代州被俘的原宋将李嗣本在县城里摆酒赏月,防守并不严密。张灏和张思政当机立断夜袭文水县,果然攻破了县城,斩首数百人,差点生擒李嗣本。获得这一场胜利之后,张灏极度兴奋,命骑兵举着黄旗从汾州往中原奔驰,一路高喊“汾州报捷”。沿途州县的百姓欢声震地,失声痛哭,持酒相庆,高喊“我师胜矣”“皇帝圣慈,我等终于见着太平光景了”。

占领文水之后,张灏命令继续前进,张思政和折可求在上次黄迪战败的上贤村和马村下寨。金军先来约战,但是稍微遇到宋军的抵抗就溃逃。张思政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可能东路刘韐的部队已经进入指定位置,因为他们那边距离太原更近,所以金军将主力都调动过去增援了。于是,张思政放松了警惕,一边固守一边专心等待前线的最新消息,准备战机出现之后就全力出击直扑太原。

然而这又是金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他们的游骑在骚扰张思政的同时,另一支主力部队已经从一条小道悄悄潜入张思政的侧后方。八月十八日清晨,金军的先头部队抵达,已经走得人困马乏,身上背负的器械都来不及卸下来。他们担心宋军趁其阵势不稳率先发起攻击,于是先鼓噪一番,再大喊三声,摆出一副进攻的样子。张思政不敢轻举妄动,只能赶紧调集士兵严阵以待。争取到宝贵的喘息之机以后,金军已经列好阵势,他们的后续部队也从西南方向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张思政的后方,开始发起攻击。

最先溃散的是后军统制冀景,这个当初在石岭关溃逃,将太原北方最后一道防线让给耿守忠的人故技重演,把张思政的后方全部暴露给了金军。宋军在金军三面围攻之下难以招架,营寨很快被攻破。张思政和折可求突出重围逃回汾州跟张灏会合,没有马匹的士兵们只好往北,准备翻山逃走,结果山顶背后是绝壁,摔死者不计其数[本段史料来源于《宋史·钦宗本纪》、《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五十六、《金史·突合速传》。几方史料有一些矛盾之处,本书作者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了一些取舍和综合。]。张灏发现前方战败以后,也带着亲随继续南逃到了隰县、吉县一带。

经过郭栅和文水两场大败,张灏手下八万人的部队损失七万多人,只剩残兵八千多人、战马五百多匹。张灏盛怒之下,将冀景等五十二名率先逃走的将士当街斩首示众。

英雄杨可发

解潜和张灏两路大军败走以后,宋钦宗派出去的三路大军就只剩下刘韐一支了。刘韐和他手下的五万人其实并没有发起什么有效的攻势,刘韐在听说解潜八月初三战败之后,立刻带兵从井陉逃回了真定。去了真定他还不放心,担心金人尾追而来,便留下两个手下守在信德府(治今河北邢台),然后自己去了开封。

也就是说,宋钦宗亲自安排的三路大军救太原又以彻底的失败告终了。但是在已经沦陷的繁峙县附近,还有一位英雄在持续战斗。

这人叫杨可发,是太原城里的将官,因为脸上刺了六个字,所以被人称作杨麻胡。太原被围之后,他奉命借着夜色从城墙上溜下来,在河东地区召集人马回去解围,等到了盂县[原文为“虞县”,但虞县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与太原相距甚远,且与后文联系不上,本书作者改成了更符合地理环境以及上下文中的“盂县”。]的时候已经召集了上千人。某天他在路上遇见三个人,一问才知道是繁峙县的三位豪杰,被金军抓了壮丁,被派遣去刺探宋军情报的。三人不愿意干这种事,于是就逃到了盂县。当他们听说杨可发是来招兵救太原的时候,马上告诉他,说繁峙县有很多不愿意顺从金国的精壮青年,一直报国无门,要是杨可发去了,一定能把他们集结起来跟金军作战。

杨可发于是随着三人翻过五台山去了繁峙县,到县东的天延村招兵四十多天,竟然招到了两万多人。随后,杨可发决定对繁峙县城发起进攻,希望能够吸引金军的注意力,减少太原的压力。他以五台山的僧人为先锋,走到繁峙县东十里的铁家会时遇见了金军。杨可发随即带着主力加入了战场,双方展开激战。新招的队伍毕竟敌不过训练有素的金军,战至夜晚,杨可发的部队被全部冲散。

惨败的杨可发回到五台山,繁峙县的副僧正愿意跟着他一起去打游击,两人带着剩余的残兵重新回到盂县,又集合起两千的兵马,结果不幸再次遇上了金军的主力部队。激战之后,杨可发自知无法突围,于是靠着墙壁,把长枪斜着倒立在地上,用力扑向枪头,自杀殉国。[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一收录的赵甡之《中兴遗史》。]

经过这几场大败之后,北宋在太原周边的武装力量几乎已经消耗殆尽,汾州、威胜军、隆德府、晋州、绛州、泽州扶老携幼渡河南逃者数以万计,这些州县基本上都变成了空城。

至于那些溃散的士兵,大都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建制,而是辗转回了老家。有人劝他们归建,士兵们说:“不久前郭栅大败之后,张灏出榜让大家回去,说统制官以下的都免罪,结果有些人回去之后就被杀了。我们现在归建就是个死,不如回家等下一次征兵。”[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一。]

到了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和刘锜一起取得对金“顺昌大捷”的顺昌知府陈规是这么评价这次救援行动的:二十二万人去救太原,居然会失败,不是兵不够,而是因为不会用兵。二十二万大军的攻击方式都是排成长列向前进攻,只要先锋吃了败仗就往回跑,然后整个大军都跟着往回跑,这还怎么打?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将部队化整为零。以五万兵为例,分成五十将率领,每将一千人。十将负责护卫统帅,其中留一部分预备队供主帅随时支援前线,顺便大张声势牵制敌人的打援部队;二十将通过主干道进入战区,绵延布满三五十里的区域,金军根本无法一举歼灭;二十将寻找偏僻小道进入战场,可以刺探情报,可以当作伏兵,也可以攻击金军的粮道。这样一来,宋军根本不用杀到太原城下去,金军既不能全歼宋军主力部队,也无法承受粮道断绝的滋扰,自然就退兵了。[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九收录的陈规《朝野佥言》。]

可惜,当时的北宋朝廷没有一个人能够提出这样的作战方略,只能将手里的部队一次次填到这个战场里,消耗殆尽。

上一章:2 下一章:4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