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背后的势力

康熙的红票  作者:孙立天

孝庄来自于蒙古的科尔沁部,是该部第二位嫁给皇太极的福晋。满人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孝庄在地位上属于妻。蒙古的科尔沁部号称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实际不是),是第一支投靠满人的蒙古大部落。科尔沁部基本跟所有满人高层的核心人物都有联姻,皇太极、代善、多尔衮、豪格等都娶了科尔沁部的女子。随着后来满人势力的壮大扩张,更多的蒙古部落投靠了满人,这样满蒙联姻成了一个传统,两边通过大范围的联姻来加强联系。科尔沁部是满蒙联姻中的最大赢家,一举成为了满人统治下最有势力的蒙古部落。皇太极的七个福晋中,有五位来自科尔沁部。孝庄之前,第一位嫁给皇太极的是孝端文皇后,但她以及另外三位科尔沁部福晋都没有儿子。只有孝庄生下了顺治皇帝,也是唯一科尔沁部女人生的皇子。皇太极死后,皇位绕过皇太极的成年儿子,传给还未成年的顺治,侧面显示了当时科尔沁部女人的能量。

从嫁给皇太极的1625年算起,到康熙1661年继位,孝庄皇后亲历了满人从亚洲东北的一个地方势力发展成为取代明朝的强大帝国的过程。她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经历了皇太极、多尔衮摄政、顺治皇帝,以及鳌拜摄政等大大小小的历史变迁。尽管孝庄在史书中不算一个积极干政的女人,但是在满人每一次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都有她的身影。皇太极去世以后,她的儿子顺治继位,她需要帮助顺治去协调平衡与控制实权的多尔衮之间的关系。顺治亲政以后,孝庄皇后其实是有私心的,她一直想加强巩固科尔沁部在满人中的地位。顺治在位时,她先后就选了六个科尔沁部的女子嫁给顺治。但天不遂人愿,这六个女子都没能生出一个皇子来。”顺治去世,遗诏最后是孝庄敲定的。因此可以说,选择康熙继位是孝庄最后认可的选择。

孝庄的认可和支持对于康熙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对从小失去父母的康熙而言,孝庄就是他在宫中最亲的亲人。康熙儿时生活都是在孝庄的安排下进行的。孝庄派了他的侍女苏麻喇姑负责照看康熙。”康熙在个人感情上也很亲近孝庄这个奶奶。康熙后来提倡孝道,他的表率就是通过孝敬奶奶来做出的。从政治角度来看,孝庄带给康熙的是她身后的蒙古势力。嫁到满人高层的众多科尔沁蒙古女人,以及这些女人的儿子都是孝庄的势力范围。从大局来讲,整个长城以北的蒙古势力都要给这个当时最有权力的蒙古女人面子。在1670年代,康熙处理南面三藩之乱时,孝庄就靠自己在蒙古内部的关系,为康熙稳住了一些蠢蠢欲动的蒙古部落,使得康熙免于腹背受敌。因小说和影视剧而出名的康亲王杰书,母亲就是科尔沁蒙古女人。康亲王比康熙大八岁,是努尔哈赤二儿子代善的孙子,也是康亲王头衔的第三代继承者。从派系上讲,二人的父系都属于努尔哈赤的第四代,也都出生在满人入京以后。同时两人也都在科尔沁蒙古女人的网络中。在多重关系的加持下,康亲王是康熙年轻时代最重要的支持者,也是康熙早期朝廷中的关键人物。

蒙古势力之外,孝庄还安排了康熙的第一桩婚事。满蒙传统中,婚姻历来都是扩展巩固政治势力的手段。1665年,十二岁的康熙娶了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在这次婚姻中,孝庄没有像对儿子顺治那样,为康熙安排蒙古女人,而是选择和索尼家族联姻。这个安排一箭双雕,一方面拉拢了索尼派系,同时又分化和打破了四大辅政大臣之间的政治平衡。其中的政治意味,时人一眼就看出来了。鳌拜和遏必隆两大辅臣都上书明确反对这桩婚事。"不过,孝庄还是顶住了压力,坚持了与索尼家的联姻。

索尼及其父兄从追随努尔哈赤起就是满人权贵。不过与其他三大辅臣比较,索尼一家在军功上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却是满人权贵中少有的书香门第。索尼及其父兄都通晓汉蒙满三种文字。后来皇太极称帝后,设立文馆,索尼一家都在里面供职。”索尼死后的谥号“文忠”,就是最直接明了的官方评价。第一代入京满人从战场上下来,最后谥号中配上个“文”字的,只有索尼一个。

康熙缔结第一桩婚姻时,生母已经过世,但正常情况下,康熙生母佟家应该是孝庄以外决定康熙联姻的另外一股势力。佟家也是满人中少有的重视文化的家族,从这个角度上说,索尼家和佟家是门当户对的。康熙结婚时才十二岁,这桩婚姻确定了康熙最早的成长圈子。回看历史,康熙文治武功都可圈可点。但其实满人入关之初,很多权贵并不重视汉人的文治。康熙十五岁亲政以前,礼部曾数次建议辅政大臣,请为少年康熙开蒙,但都没有得到允准。康熙真正开始系统学习汉文是在他铲除鳌拜以后。后来康熙在骑射以外,还对各种学问感兴趣,这离不开家庭影响,与他早年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关。康熙亲政以后,最受宠的两个大臣索额图和明珠都是侍卫出身,同时还有大学士的头衔。康熙对学问有兴趣,身边的人也不排斥文化,这些对传教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设想一下,如果康熙跟鳌拜一样,只对满人传统骑射狩猎感兴趣,传教士的西学怎么可能在宫中派上用场?

如果说在满人宫廷政治中讲文化联系听起来有点牵强,那么索尼家在宫中侍卫处(当时称领侍卫府)的势力则是实打实不可忽视的。长距离奔袭移动作战一直是满蒙的军事传统。这个传统下,侍卫日夜守在统帅周围,都是由统帅身边最信得过的人组成的。由于清朝皇帝有出巡、骑射、狩猎等常规活动,侍卫是常跟在皇帝身边的人。满人的侍卫处是独立的军事机构,直接归皇帝管理,不属于朝廷或者军队的任何部门。

顺治朝,索尼是内务府总管还兼任侍卫处统领,实际管理着紫禁城的日常运作。索尼有五个儿子,其中四个都在侍卫处任职。索尼的大儿子噶布喇是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统领着宫中的侍卫。要嫁给康熙的正是噶布喇的女儿。后来有名的索额图,是索尼的三儿子,当时正是侍卫处里的一等侍卫。耶稣会神父记录中经常提到索额图,称索额图为Sosan,就是“索三”(索家老三)的音译。

在清初政治中,侍卫处是非常重要但又经常被忽略的机构。辅政大臣时期,太监划归内务府管理以后,内务府里的人和侍卫就是少有的能接触到皇帝,同时又能进出宫门的群体,因而这两个机构的职位都很热门。顺治任命的四大辅政大臣,除了在朝廷的官僚系统任高官以外,都在侍卫处兼有职位。同时,四个辅政大臣也都想尽办法在侍卫处安插自己的人。侍卫处根据需要,以皇帝为中心,提供了三层护卫。第一层护卫太和门,第二层在乾清门以内,第三层就是在皇帝周围。皇帝身边的贴身护卫有六十个人。这六十个人能随时上达天听,自然也就是朝廷各大派系争夺的对象。后来鳌拜集团被铲除,被清算的巴布尔善就是侍卫处的一个统领。在侍卫处培养亲信的重要性,孝庄肯定是知道的。这也是她不顾两个辅佐大臣的反对,坚持要康熙娶索尼孙女的原因。铲除鳌拜后,康熙立马换掉了朝廷六部、御史,以及理藩院的满人主管。而新换上去的八人中,有六个都是康熙的贴身侍卫。

侍卫处的重要性,康熙生母这边的佟家当然也清楚。康熙的母亲是正蓝旗都统佟图赖的女儿。康熙继位后两年,她就去世了(1663)。在这一年,佟图赖的两个儿子,也就是康熙的亲舅舅,佟国维和佟国纲都被安插进了侍卫处。从历史来看,康熙和这两个舅舅是有真感情的。康熙六十大寿的时候当着朝臣感慨过:“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憾之处。”20而康熙的两个舅舅让少年康熙感受到了难得的亲情。后来康熙晚年,为立皇子之事烦心,也只有佟国维敢跟康熙直接叫板,支持皇八子。康熙听烦了,让他闭嘴,佟国维则回答道:除非把我杀了,我才闭嘴。这些剑拔弩张的吵架细节,其实正好说明了两方关系的亲密。吵架归吵架,康熙晚年仍把京城守卫最重要的职位交给了隆科多,就是佟国维的儿子。根据耶稣会士记载,康熙私下和朝堂上,都直接喊佟国维和佟国纲二人舅舅。二人也把“舅舅”视为一种荣誉。在佟国维给他一个夫人写的墓碑上,就把“舅舅”写在他所有官衔的前面,成为他名字抬头落款的一部分。

上一章:从铲除... 下一章:传教士登场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