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与佛教

康熙的红票  作者:孙立天

雍正信佛,后世一直都知道,不是什么新闻。信佛的皇帝在历史上有很多,但真正让雍正在历史上独树一帜的是他“信”的程度。简单来说,雍正不是大众认知中一般烧香拜佛的佛教信徒,而是一个闭关打坐的修行者,而且达到了佛教内部都认可的一流境界。可以这样说,他和普通佛教信徒的差别,就像一个偶尔打打乒乓的人和国家队一线球员的差别。说雍正是佛教信徒,这没有错,但是这个说法使后世大大低估了雍正的佛教水平,同时也淡化了佛教对雍正的影响。

说到雍正信佛,欧美学者认为清初皇帝都宣称崇信佛教,这是他们的政治需要,因为佛教信仰能帮他们更有效地统治广大的蒙古和西藏地区。因而信佛是一种政治手段。民国清史大师孟森尽管深知雍正信佛修行,但他基于雍正上台后残酷镇压异己和兄弟的历史,不相信雍正是真正的佛教大师,因而解释雍正是通过佛教修行来掩盖他夺位的企图。中外史家的这些解释,都混淆了一个时间顺序,那就是雍正先是佛教修行者,然后才是皇帝。雍正在他20岁出头就与佛教结缘。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距离他的藩邸(现在的雍和宫)不到三百米就是当时著名的柏林寺。这对雍正亲近佛法可谓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后来,曾做过柏林寺方丈的独超禅师圆寂后,其弟子来找雍正为其写塔铭。其中就写到二人是康熙四十一年开始一起谈经说法的。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雍正不过二十五岁,有缘拜会当时的一代名僧,还能与其“谈法甚契”,这说明雍正学佛已经有些时日了。

而且雍正称独超为“师”,这些前后因缘都说明雍正跟独超禅师学过佛,不是一般的应酬关系。

雍正自号破尘居士、圆明居士。他不是历史中常见的那种只“谈”佛法的文人,而是一个参禅打坐的实修者。他自己记录了他参禅中破参的经历,写道:

壬辰春正月,延僧坐七、二十、二十一,随喜同坐两日,共五枝香,即洞达本来。方知惟此一事实之理,然自知未造究竟。······问章嘉,乃曰:“若王所见,如针破纸窗,从隙窥天。虽云见天,然天体广大,针隙中之见,可谓遍见乎?佛法无边,当勉进步。”38

壬辰年是1712年,这年春,康熙的太子还在位。这说明雍正修佛先于后来的储位之争。雍正这段记录有点今天所谓“炫技”的意思,一起同修的和尚要打坐七天或者二十、二十一天,而他只打坐了五枝香的时间就“洞达本来”。雍正记录提到,他的参悟还得到了章嘉活佛的认可,确认他是人门了,让他继续。雍正还记录了他在禅修中参破三关的体验:

二月中,复结制于集云堂,着力参求。十四日晚,经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当下脱落,始知实有重关之理。

恰至明年癸巳之正月二十一日,复堂中静坐,天意中忽蹋末后一关,方达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庆快平生。诣章嘉所礼谢,国师望见,即曰:“王得大自在矣。”39

禅修中有破三关的说法,是禅修的三个阶段。雍正上面三段记录就是分别写出了他破三关的主观体验以及时间。而且他的破关经历还得到了章嘉活佛的确认。这位章嘉是章嘉活佛第一代(1714年圆寂),是当时著名的高僧。在佛教传统中,一个人禅修中的证悟,是否修行得法,以及是否误入魔道(歧途),这些都是由在世高僧来确定。所以雍正的记录中,用章嘉活佛的话来确认他的修行,符合佛教传统。从历史角度看,雍正这些记录的可信度很高,因为这些记录出自他编辑的《御选语录》。这本书是历代高僧语录的集结。雍正的本意是希望用他编出的语录来帮助后来的人修行。因而雍正很明确,他编的这本书的读者是佛教中有一定修为的修行者。雍正需要向这些人说明白,凭什么他有资格来编辑这些高僧语录。他记录下他自己破三关的经历,其实就是在向后来的修行者展示他的资格。

到底雍正的佛教修行水平如何,没有修行过的人当然无从判断。他所写的主观经历,没有经历过的人也无法辨别。要评鉴他的水平,现在流行的同行评议原则大概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公允的手段。首先我们可以看雍正自己对自己水平的一个评估,然后再看佛教中公认的高僧对他的评价。雍正自己曾经评论过禅修中的三关,他说:

三关妙旨,累进而上,言思具绝,历来古德宗匠,多止提倡初步。至于重关,不过密隐于语句之中,令至者自会,未尝轻以一字一句,系缀学人,累他堕入情推识解也。即观向来宗师透重关者,亦不多见,近年以来,几至埋没不续矣。朕因加意提撕,而诸人感朕开示之恩,努力精进,于是因真参而得实悟透重关者,颇有其人,此实从来罕遇者。“

按雍正解释,历史上的高僧,一般都只在文字中记录下第一关(通常称为“本参”)的修行。而对第二关的重关没有多加解释,留给破这一关的人自行领悟。这就是雍正所谓的“至者自会”;同时他解释高僧们这样做的原因是怕立下文字以后,误导了后人。因为有了文字,后人就会通过文字,用逻辑理解的方法来思考重关,就是雍正所谓的“累他堕入情推识解”。这样的话,反而误导了后人的修行。这和佛教中著名的“以手指月”的故事暗合。佛教中认为文字就像手指,本来是指着月亮的,但不知道的人,就会围着手指琢磨,忘记了月亮才是手指指向的意义。

对于“重关”,雍正的评价是:“即观透重关者,亦不多见,近年以来,几至埋没不续矣。”按雍正的说法,破重关在历史上已经很少见了。而雍正的水平是不仅破了重关,还破了第三关,同时他还指导一些人破了重关。从雍正的这段评价三关的文字可以看出,雍正是把自己放在中国佛教修行的千年历史中做的评价。他的自我评价是很高的。

现当代史中公认的第一高僧大概非虚云和尚莫属。虚云和尚在1953年上海玉佛寺的一场法会上,讲到了雍正。虚云说:

雍正帝在皇宫里也时常打七。他对禅宗是最尊重的,同时他的禅定也是非常得好。在他手里悟道的有十余人,扬州高旻寺的天慧彻祖,也是在他会下悟道的。禅门下的一切规矩法则,皆由他大整一番,由是宗风大振,故人材也出了很多。

1953年虚云已至晚年。虚云提到雍正,因为他当时正在指导僧人坐禅七,禅修法门和雍正当年所用一样。因此他在禅七的第二天讲到了雍正。虚云不仅肯定了雍正的“禅定也是非常得好”,而且还提到雍正指导了多人悟道。虚云提到的天慧彻祖,是扬州高旻寺第一代祖师,他是在雍正的宫里禅堂中,在雍正指导下悟道的。佛教中自悟已经不易,还能指导多人悟道,这在佛教史中也是不多见的。虚云几句话已经把雍正放到一代宗师的位置上了。

另外,著名的印光法师(1862-1940)在雍正编的佛教书籍重新出版时,为雍正作注。其中印光法师确认雍正是涅槃觉悟,对雍正的书评价道:“言言见谛,语语归宗。如走盘珠,似摩尼宝。凡具眼者,无不佩服。”43如果说这些大师的评价还有一定主观性的话,那么客观上看,雍正编的佛教书籍后来被中日两国佛教界都收入了佛藏中。世纪,海峡两岸的佛教出版社都在纷纷重新出版印刷雍正的佛教书籍。

上一章:当局者... 下一章:作为佛...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