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空屋  作者:横山秀夫

5月10日——

虽说长假刚过,可东京站依然跟平时一样人潮汹涌。好几队修学旅行的学生如鱼群般在街上游走。青濑寻思着自己上一次去热海是什么时候,踏入了九点五十六分发车的“回声号”列车。他买了座位固定的票,不料车厢里空得惊人。透过座位的缝隙可以瞥见生意人跷起的二郎腿,姿势都比平日多了几分悠然。

青濑掏出包里的资料,在小桌板上摊开,有布鲁诺·陶特操刀设计的“旧日向邸”平面图,以及各种相关报道。竣工时间是昭和十一年(1936年),委托人是在美术、建筑方面造诣颇深的实业家日向利兵卫。话虽如此,但别邸本身其实已在数年前竣工,托付给陶特的只是“地下部分的改建工程”。对举世闻名的建筑大师来说的确大材小用,奈何大环境特殊,当时的日本政府无法优待从希特勒统治的德国亡命而来的陶特。旅日期间,陶特只经手过两项和建筑有关的工作。日向邸这边虽只是“改建”,却是唯一让陶特全权负责设计的项目。陶特在那里,打造了以“社交室”“西式客厅”“和室”为中心的地下世界。

翻阅资料的过程中,青濑的视线停在了“注意事项”几个字上。那是一本小册子,列举了参观考察时需要小心的地方。几天前,J新闻的池园记者用传真把它发了过来。“严禁烟火”“不得碰撞”“不得拖拉”“不得磨蹭”。一长串禁止标语映入眼帘,让青濑深刻意识到自己要去参观珍贵的文化遗产,心头的期许更添了几分。也许是因为每晚翻阅陶特,想象其思考多么深远,又在似梦非梦的世界里挨了人家一通训斥吧,青濑对陶特的兴趣与日俱增,膨胀到了需要仰视的地步。不仅如此,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甚至对陶特生出了亲切感。这趟访问本是为了查明Y邸的椅子从何而来,可期盼参观日向邸的心情也真真切切。而且他心中还藏着一份期盼:说不定拜见陶特作品,能激发出构思纪念馆的灵感。

列车准点到达热海。

青濑踏上站台,却没有迈开步子,而是环视四周,心想池园搞不好也坐了这趟车。但池园坐的貌似是后一班“回声号”,稍过片刻,他才在出站口现身。

“好久不见!前些天多谢您接受采访。”和蔼可亲的笑容,与达摩寺那日别无二致,“我碰巧坐了这趟车,时间正好,您是开车来的吗?”

“我坐的是您前面那班车,生怕来晚了您先走了。”

“哎呀,这样啊!瞧我糊涂的,早知道就该跟您一起从东京出发。”

青濑不想让池园瞧出自己是故意躲着他,挂上假笑点点头。

“那我们出发吧!”

“能走着去吗?”

“嗯,走个五六分钟就到了。觉得有点不那么难得了吧。”

两人横穿站前的马路,走进一条通往小山丘的岔道,道边土特产店与民宅鳞次栉比。走了一会儿,便是一条陡坡。

“这边的报社有一位姓笠原的记者,跟我挺熟的,我一会儿把他介绍给您。刚才他打了个电话来,说三十几分钟前T大的人刚进去,不过就是补一些实地测量的数据,应该不会嫌我们碍事。”池园边走边说。

爬到坡顶,视野豁然开朗,蔚蓝的大海就在眼前。那是相模湾。正前方轮廓模糊的小岛,应该就是初岛吧。

“这边走,”池园拐进一条下坡的石阶,“要是能查到椅子的线索就好啦。”

“嗯,是啊。”

青濑的头脑早已切换到游客模式,只能给出没有营养的回答。

走下石阶便是一条平缓的下坡。“就是那儿!”顺着池园的手指望去,别邸的玄关和铺在地上的石板映入眼帘,周围种了梅树与灌木。远远望去,也能看出开在白墙上的宽大木门年头已久。建筑本身是木结构,上下两层。虽然本属于家财万贯的实业家,却没有给人留下华奢的印象。

门口设有落地灯笼风格的户外灯。门牌上写的不是个人的姓氏,而是拥有这栋建筑的公司的名字。

“来吧,青濑先生,请进!我都打过招呼了。”

“打扰了。”青濑自言自语着穿过玄关的木门。气温似乎稍稍下降了些。铺着三合土的门口略显昏暗,五六双鞋在地上摆得整整齐齐。擦得铮亮的地板框风格庄重。透过脚底的感触,便知地板用的是好材料。

不过他真正想看的建筑遗产位于地下。严格说来应该算“半地下”。日向邸的初始结构就相当奇特:房屋建在平整过的山地上,但庭园却建在面朝大海的斜坡上,其下是用钢筋混凝土灌注的人造地面。而这朝海面凸出的人造地面下方,便是陶特扩建的空间。所以建筑条件非常特殊:靠海的一侧开放,靠山的一侧却是封闭的半地下。无论天花板、地板还是墙壁,构成半地下部分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成的。因此,与其说陶特负责的是“扩建”,倒不如说他是负责“改建地下空间”还更准确。换言之,陶特造就的并非建筑,而是“空间”。——青濑就是带着这样的理解来到此地的。

“下去吧。”

“好。”

通往近七十年前打造的地下空间的楼梯,就在左手边不远处。青濑跟随神色略显紧张的池园踏上楼梯。楼梯很陡,大概二十来级。看似纤弱的踏板并未嘎吱作响,稳稳承受住成年人的体重,定是长久以来的悉心保养使然。

笔直伸向楼下的竹竿扶手是第一处引起青濑注意的设计。刚下到地下的小门厅,他便意识到扶手绝非设计者随意安置的。因为墙上镶嵌着一条条细竹,而通往隔壁房间的空间里也配置了竹子做的格栅。

再往前走,竹子继续扮演着向导的角色。沿着形似四分之一块蛋糕的楼梯,从门厅走向“社交室”。这段楼梯的扶手也是竹子做的,它是用四条受力弯曲的竹子拼接而成,巧妙地勾勒出蛋糕的曲线。

“社交室”的天花板上吊着大量灯泡,一路伸向隔壁的“西式客厅”。支撑灯泡大军、起到“横梁”作用的也是竹竿,每个灯泡的电线以编成锁链状的竹条装饰。“慎之又慎”四个字浮现在青濑脑中。

“陶特被竹子这种素材迷住了呀。”池园用讲解的口吻说道,“我跟您说过没有?陶特在高崎时,对日本的传统竹工艺品产生了兴趣。陶特自己也设计过竹子台灯。感觉他把竹子当成了日本美的象征,在这里探究起了竹子的特性和可能性。”

踏入这片地下空间的每个人应该都会这么想。同种素材的反复出现,让人感到是设计者陶特的策略。

也许是因为青濑没吭声,池园留下一句“您随意看看吧”,便走向了在里面和室站着交谈的男人们。

青濑呼了一口气,环视“社交室”。这房间至少有二十张榻榻米那么大。奶白色的墙壁抹了富有光泽的灰泥。资料显示,当时这里摆着乒乓桌、台球桌等,现在却是空空荡荡。他再次仰望吊在竹竿上的大量灯泡,五十个、一百个是肯定不止的。天花板左右各有一列灯,通向旁边的客厅。灯串并非笔直,而是稍有弯扭。仔细观察,便会发现灯泡的电线也是长短不一。肯定也是设计者故意所为。青濑许是彻底落入了陶特的圈套。那在灯泡上用的心思,让他不禁想起曾经跟父亲在某个村子参加夏日庙会的情景。

他朝隔壁的“西式客厅”走去。一进屋,便能看到左手边的成套沙发。面朝大海的开口部分是巨大的玻璃窗,正敞开着。这时,他的视线被吸到右边。那是朝墙壁延伸的五级台阶,与房间同宽,呈横摆的长方形。根据资料,这个部分叫“客厅上段”。迈上台阶时,他的心中涌起难言的兴奋,仿佛要登台汇报的小朋友。台上是一片不宽也不窄的神奇空间:接近胭脂色的丝织品贴满墙面,天花板上则镶嵌着天窗模样的照明器具。回头望去,便能隔着窗户看到相模湾的水平线。坐在下段的沙发上,部分景观会被树丛挡住,但此处将视线抬高,便能将景色尽收眼底。

站在建筑师的角度,不难想象以台阶打造“客厅上段”,是为了克服不利条件构思的解决方法。因为山有一定坡度,封闭的“山侧”与开放的“海侧”存在一米左右的高度差。要想构造浑然一体的室内空间,必须想办法把差距填平。于是,陶特别出心裁,大胆提出堪称“巨型定制家具”的台阶结构,解决了这一难题。不,他分明是反过来利用了空间的先天不足,将自己的巧思转化成了用海景款待众多宾客的“台阶椅”。

隔壁的“和室”也有台阶结构。大约三张榻榻米大的上段被称为“书斋”,也是能远眺相模湾全景的“特等座”。台阶刷成了接近茶色的红色,柱子、门楣等部分也是同样颜色。青濑心想:我见过这种颜色。然而一想起是在哪里见到的,他的脖子便僵住了。——是陶特的脸。那在梦中激愤的陶特的脸,刚好就是这种颜色。

“青濑先生。”

青濑吓得一哆嗦。回头一看,原来是池园,身边还多了位身材矮胖的中年男子。“敝姓笠原。”那人递上名片。此人正是池园半路上提起过的本地A报社学术文艺部记者。他长了一张看起来满腹牢骚、仿佛不悦成自然的面孔。

“怎么样,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真实感想吧?”

笠原一上来就如此冒昧的提问,让青濑略感不爽。“沉醉”——这是他的真实感想。但既然对方不礼貌,他也没必要客气,冷冷回了句:“累了。”这倒不是假话,青濑确有筋疲力尽之感。

“陶特自称为现代元素与日本元素的并置,您对这一点怎么看呢?”

笠原继续追问,青濑却不禁语塞。他心中的确有万千称赞,却并不想立刻转化成语言讲出来,因为他不认为陶特想问自己的意见。他获得的信息反而是:“花点时间慢慢想吧。”

“陶特曾把这三个房间比喻为三位音乐家呢。”不知不觉中,池园也加入了对话,“第一间社交室是贝多芬,西式客厅是莫扎特,和室是巴赫。”

“打比方的不是三位音乐家,而是音乐的差异吧?”笠原一本正经道。

池园随口回答:“对对,我就是这个意思。”青濑本以为池园是在帮自己解围,但好像并不是这么回事。他怕是憋不住了,想赶紧聊聊陶特。笠原貌似也对不表态的青濑失去了兴趣,不光是头,连身子都转向了池园。

“不过阿池啊,你这么说还是有可能引起误会。毕竟陶特没把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引进社交室,也没有特意打造莫扎特风的客厅啊。”

“我之前在哪儿读到过,说陶特就是这么想的啊。”

“你信了啊?才不是呢!陶特只是说,他为每个房间赋予了不同的韵律。简单来说,就是韵律不同但同属音乐领域,像这样统一三个房间,这才是他想说的。所以才叫‘并置’啊。在我看来,‘并置’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融合’。”

换作以前,青濑肯定会觉得自己在听天书。所幸书不是白看的,他可以大致听懂两人的对话。

“最后那句是不是有点武断啊?您总是那么认死理——”

“认死理?武断?哪里武断了!哇,气死我了!尝试将日本的古典样式现代化,这就是融合啊!陶特在这别邸做的不就是这件事吗?他在每个房间都做了尝试,三个房间合起来看也是一样。单瞧他对竹子的执着劲儿,就不能光用‘被素材的魅力折服’来解释啊!”

“嗯嗯,也就是说他打造的是‘新日式’对吧?整个地下空间的确都是这个风格。”

“对吧?陶特还说,他融进了禅的精神,想把这里打造成严肃而经典的空间。我觉得把音乐换成禅来想想也很有意思啊。”

“啊,我也好喜欢讲禅的那段啊。我总觉得,他已经超越了爱日本文化的层次,甚至能感到某种对日本人的感激之情呢!”

“要这么说,他想感谢的大概是把自己变成日本迷的桂离宫吧。不过我觉得他心里真的有感激,我也希望他是这么想的。”

青濑强忍着没笑出来。这个姓笠原的记者说话没轻没重,但人兴许还不错。

“我爱日本文化。”

青濑想起了洗心亭石碑上的那行字。得到陶特祝福的日本文化,这件事本身还是相当美好的。日本文化在战后遭到了遗忘,被极端西化与经济优先的大合唱吞没了。现如今,“日本文化”的价值观本身都快消失不见了。然而,曾被布鲁诺·陶特这位“伟大的外来者”盛赞的事实,在近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为“重新发现日本美”提供了依据与自信。怎么忽视陶特呢?长年忽视陶特的青濑如此想道。一个置身建筑界,却毫无自觉地一次次破坏日本文化的人如此想道。

青濑抬起双目,凝视和室、西式客厅和社交室连通的空间。“接近茶色的红”终究只是巧合。因为这个既是“三个”又是“一体”的空间充满着晴朗的空气,根本与怒火无缘。它是陶特留给日本的纪念品。昭和十一年秋,陶特完成了别邸的改建,不到一个月后,便离开日本,受邀前往土耳其,度过了建筑家的最后时光。

两年后,艾丽卡将陶特的死亡面具送至少林山。莫非这在世时无法久留的地方,才是他的魂归之所?然而深爱日本文化的陶特,一定对当时的日本皱起眉头。

要知道,昭和十一年是二二六事件爆发的年份,日本正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陶特是被自己祖国的军事独裁化打乱人生,不得不亡命异乡,想必无法平静面对这些。二二六事件当天的日记如此开头:“少林山的雪景唯有黑白两色。然而东京多了一种,变成了黑白红三色。”

接着是一段比较克制的记述,能看出试图冷眼旁观的心情,却在最后一语道破:“总之,战争正在‘非常时期’的面具下大步迈进。”土耳其政府的邀请让渴望建筑工作的陶特离开日本,可让他离开的理由仅此而已吗?他心中是否也有“从日本亡命他乡”的感想?当年的一切只能想象,可就算这是第二次流亡,当时土德关系也不算差。离日的时候,他肯定是怀着不幸会接二连三的担忧。时代让晚年陶特的心,一刻也不得安宁。

然而——

展现在眼前的空间并无恐惧与焦躁,更是丝毫不见愤怒的痕迹。唯有意志。他能感觉到“留下”的坚定意志。所以这个空间才“留存”了近七十年之久。

青濑想起了工作后第一次画建筑图纸时的心情。自己画下的一条条线将化作有形之物,在这座大都会的角角落落拔地而起,这让他心潮澎湃。从无到有孕育建筑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他压根没想过,那些建筑可能会有消失不见的一天。然而,它们真的消失了。不到十年的工夫,青濑设计的商业建筑不是被拆除,就是被改建,要么就墙面被刷成难以置信的颜色。青濑满脑子只有“创造”。他无法想象回望身后的自己。

“我感觉他在对我说,不打算留给后世的房子就不要建。”

在笠原接二连三的发问后,青濑如此回答。笠原和池园好像都很满意这个答案。

“笠原先生,热海要保护这里的事,有没有进展啊?”

青濑一问,笠原便用和刚才判若两人的快活语气回答:“有有有,放心吧。东京有位女慈善家准备捐一笔钱给市里,条件是要妥善保护这栋建筑,大致会按这套方案走。”

“太好了。”

“啊!话说青濑先生——”池园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不过青濑已猜到了他的问题,“椅子查得怎么样啊?”

“一无所获。”青濑不假思索道。

椅子到处都是。刚出门厅的地方,社交室墙边,西式客厅上段,到处都摆着好几把椅子。可他不用凑近,就能一眼看出它们和Y邸的椅子不同。他不禁纳闷,冈嶋提供的“线索”算怎么回事?好在他本来也不奢望在这里解开所有谜题,所以倒也没特别失望。

“您的同事说,他在这里坐过一把类似的椅子是吧?”

“嗯,他是这么说的。”

“会不会在仓库里啊?”

“如果管理员在,我临走前找他问问看。”

“对哦,”笠原说道,“您是来调查椅子的是吧?有照片吗?能给我看一下吗?”

青濑点点头,从包里掏出椅子照片。

“呀!”一看到照片,笠原便轻声惊呼,“我见过这把椅子!没错!”

“真的吗?”池园顿时来了劲,一边问“在哪儿”一边环视四周。

“不在这儿,在上多贺的荞麦面馆。”

“啊!是您之前提起过的那套桌椅吗?”

“嗯,就是那个。好像啊。简直一模一样嘛!”

青濑却没有激动起来,想必自己也是略显困惑的表情。

毕竟刚去过中轻井泽的面馆,这会儿又冒出了另一个面馆。再说,笠原即便不是坏人,就冲这说变就变的脾气,此人的可信度依然无限接近于零。

上一章:27 下一章:29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