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十七章(治国)老子 作者:老子 |
||||
本章说明无为而治、善待民众的道理,重在治国。 善行者无辙,善言者无瑕,善数者无筹,善闭者无楗,善结者无绳,这是他们奉行大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的结果。圣人没有私爱私亲,既不弃人,又不弃物,即就是对不善之人也要善待,要以天道感化,使百姓和睦相处,这就是“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五章》)的道理。如果“不贵其师,不爱其资”,造成尖锐的矛盾对立,引起激烈的社会动乱,那真是“虽智大迷”!正确处理这个问题,才是掌握了治国的精义。 善行,无辙迹 (1) ;善言,无瑕谪 (2) ;善数,不用筹策 (3)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4)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5) 。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6) 。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7)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8) 。 【注释】 (1) 辙迹:车辙的痕迹。 (2) 瑕谪:瑕疵,过失。 (3) 筹策:计算的筹码。 (4) 关楗(jiàn):门闩。 (5) 绳约:绳索。 (6) 袭明:重明。袭,重(chónɡ)。既善救人,又善救物,双重知明,故曰“袭明”。 (7) 资:资用,教导的对象,即学生。 (8) 要妙:精深微妙。妙,通“眇”。 【译文】 善于行车的人,不留下车痕;善于言谈的人,没有瑕疵;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关门的人,没有门闩却不可开;善于捆绑的人,没有绳索却不可解。 因此,圣人善于经常救助他人,所以没有被抛弃的人;善于经常拯救万物,所以没有被抛弃的物。这就叫做“袭明”。 因此,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学生。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护他的学生,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最大的糊涂。这就是精微的道理。 |
||||
上一章:二十六章 | 下一章:二十八章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