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关系:关系是如何进化的了不起的我 作者:陈海贤 |
||||
我们围绕关系讲了很多。我们讲了关系的角色、语言和互补,讲了混淆的关系是怎样影响自我发展的,以及怎样塑造健康的关系。 在关系这一章的最后一节,我想谈谈独立。因为独立,是建立新关系必须要走的路。 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看过一个关于生命的纪录片,说所有的生命,在很久很久以前,都是从同一个细胞来的。这些细胞不断分化、分离,变成了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才有了我们地球丰富多彩的生命圈。 某种意义上,人也在不断经历这样的分化和分离。 从生理上,这种分离自我们从娘胎出来,呱呱坠地开始,就已经完成了。 可是关系上的分离,就不那么容易了。 无论是家庭、组织还是集体,如果我们总是对别人抱有天真的幻想。如果我们总是惦记着别人的目光,总是让别人的情绪影响我们的情绪,总是因为内疚不能维护自己的边界,或者利用内疚去控制别人,那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还没有和别人分离。我们和别人还是一体的。 精神上,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笼统地分为三个阶段,这是自我不断从关系中分化的阶段,也是自我成熟和发展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 是自我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觉得,世界和他人都是围绕着他们的需要来运转的。所以他们自然会把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当做是别人的需要和愿望,把自己关注的中心,当做是别人关注的中心。 当他们发现,别人居然也只是在关心他们自己想关心的问题时,他们会觉得惊讶,并感到深深的挫折。 第二个阶段, 是他人阶段。 当人意识到,别人不是围绕着自己来运转的,就开始让自己去迁就别人运转。 我们就生活在别人的目光和期待中,觉得别人的评价、赞许、关心、愤怒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他会变成一个老好人,不敢确认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会因为没法满足别人的愿望而深深地内疚和自责。 这个阶段,就会遇到我们前面所讲的人际关系的种种难题。 第三个阶段, 独立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终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课题,能够把自己和他人分开。 我们开始能够理解他人,也能够尊重自己。别人再也没法限制我们,除非我们想要接受这种限制。 我们变得自由了,也不去侵犯别人的自由。我们在关系中所做的事,也更发乎本心了。 独立意味着孤独 可是,独立并不是容易的事。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意味着孤独。 一个独立的人,是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 当他遇到麻烦时,当他心情不好时,他不再对亲人、朋友、同事怀有“理所当然”的期待。当然他可以求助,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可是他也知道,别人帮不帮他,这是别人的课题。 从独立的那天开始,他就失去了抱怨的资格和理由。当然,他也不需要对别人的情绪怀有什么“理所当然”的责任,因为这也是别人的课题。 去掉了人与人之间习以为常的用控制和期待来维持关系的方式,一个独立的人,怎么能不孤独呢? 孤独,也许正是人生的某种真相。说到底,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人能完全为另一个人的生活负责。 我们总说,这是我的家人,我的恋人,我的孩子,我最好的朋友。“我的”的意思,好像我们拥有某个人一样。 拥有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觉。没有人能够拥有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相遇,彼此同行。 这种相遇又长又短,最终我们还是会分开,去走各自的路。 ·可是,也正是因为别人并不需要理所当然地对我们好,我们才有了感恩的理由。 ·正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欺骗我们,才会有信任。 ·正是因为我们能够离开,坚守才显得可贵。 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人际关系中美好的东西,只有出于我们自愿的选择,才会变成一种美德。否则,它就会变成一种“不得不”的强迫,关系里的两个人,也会充满怨念地相互纠缠。 独立不会加剧隔离 一些朋友在听完分化和纠缠的理论以后,经常会生出这样的念头:我是不是要反抗我的父母呢? 很多分离是通过反抗来的,就像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通过反抗父母来获得独立一样。 但是反抗本身并不是分离,而且有可能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纠缠。 什么是真正的分离?是我们了解了他们的期待和困难,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得承认,我们无能为力。 重点不是反抗,而是不把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当做我们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哪怕他们觉得他们困难的解决方案就在我们身上。 比如,父母希望你早点结婚、生个孩子、回家乡工作或者考个公务员之类。他们觉得只有这样,他们生活才会好。可是你不能这么想,因为只有你知道这是他们的问题,你才能腾出手来帮助他们。 独立跟我们在关系上的亲近矛盾吗?不一定。 我想,独立之后,大部分人还是会投入和他人的关系中,只是,这次是出于他们主动的选择。 曾经有一个爸爸,在听了我的一个讲座以后问我:“如果说爸爸的事是爸爸的事,儿子的事是儿子的事,那是不是说如果我儿子有困难,我就不用去帮他了?这是不是就太自私了?” 他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儿子高考刚结束,正在纠结去哪里读大学,读什么专业。 我说不是。如果你相信你帮儿子仅仅是出于爸爸的义务,是被迫的,那也许你就可以不去帮他了,毕竟是他自己的事。 可是很多时候,就算没有爸爸这个身份,没有这个义务,我们仍然是愿意去帮儿子的。 在帮他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是我们不得不帮他,是我们想帮他。不是儿子要求我们帮他,也不是他一定要接受我们的帮助。 这样,你给了自己自由,也给了儿子自由。 独立不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隔离。这是因为,一个信奉独立和自由的人,同时也是相信人性的善的。 如果你认定人的本心是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那人的独立和自由自然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隔绝。所以要用孝道之类的规则去约束一个人。 可是如果你相信,即使没有被胁迫,没有必须和应该,人仍然愿意对别人表现出善意,那独立和分离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回归自发自愿的本心。 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不再是害怕别人失望,也不是期待别人的感激或回报,我们的付出,只是出于对另一个人本能的爱和同情,尽管我们知道,我们也可以不必这么做。 家庭治疗师Monica Mcgoldrick曾经写过一本书,叫《You can go home again》。这本书的意思是说,只有经历过离家,你才能选择回家。 同样,只有在关系中独立了,你才能真正自主地,以一种成熟的姿态投入到一段关系中。 曾经有一个男生跟我说,他知道了父母的困难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但他还是选择回家乡的一个小城市去照顾父母。 我说好的,你知道这是你的选择就好。我祝福你。 分离从来不是人际关系的终点。 很多年以前,我曾经看过一个节目,讲东北的一对母子。母亲已经80多了,儿子也60多岁,退休在家。 母亲住在城市的公寓里,每天都很无聊。儿子说,我看我妈这样下去,就要闷坏了。于是他就改装了一辆三轮车,带上行李家当,骑着三轮带母亲周游全国。 老太太实在太老了,神志也有些不清楚,在央视的节目现场,居然睡着了,打起呼噜来。当她醒了,说起旅程上的趣事,虽然说不清楚,可是表情却是喜逐颜开。 当主持人问:“你怎么看儿子骑自行车陪你周游全国呢?” 主持人的意思,是想让老太太说些感激儿子的话。可是老太太脖子一梗,很不客气地说:“这有什么,这不都是一代顶一代的吗?” 儿子陪着她在那儿笑。 在节目里,儿子说:“我们就准备这样在路上了,万一哪天我娘没了,我觉得她也还去的安心的。” 现在离这个节目已经十几年了,也许这位老太太已经过世了。可是我一直记着这个节目里母子的单纯的笑。这个笑里,有最朴素最深情的关系在。 没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一定的,只是,别让自己过得那么苦就好。更不要明明是自己让自己过得那么苦,却还要去怨别人。 最后,我用一个故事来结束我们这一章关于人际关系的课程。 有个挺有名的画家,从小就教儿子画画,希望儿子子承父业。他对儿子很严格,儿子的童年都泡在画画里,也经受了很多的批评和指责。 高中的时候,儿子开始叛逆,不想再画画了。可这个爸爸还是逼着儿子填了一个艺术院校。结果儿子四年都没再拿画笔,开始辍学做生意。 爸爸各种威逼利诱,儿子就是不听,父子之间有很多的矛盾和争吵。最后,父亲也就只好放弃了。 过了几年,父亲病重去世了,临走前跟儿子说:“是爸爸不对,爸爸不该逼你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你就原谅爸爸吧。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 父亲去世后,这个儿子到了另一个大城市,又重新拿起了画笔,并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 关系就是这么神奇,它让我们迷失,也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也许只有放下对关系的纠缠,我们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总结一下,关系单元的最后一讲,我讲了独立。 虽然独立意味着孤独,但是这是你必须走的路。只有在关系中独立了,你才能真正自主地投入一段新关系中,实现关系上的自我发展。 从下一讲开始,我们会进入一个新单元——转变期。我们一起看看如何在人生重大转折中成长和发展。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梳理课程内容,系统地回顾“如何启动行为改变、思维改变、和关系改变”,我画了前三章的思维导图,放在文稿中,希望能对你的改变有所助益。 |
||||
上一章:非暴力沟通 | 下一章:转折期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