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嬴政三十四年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  作者:曹昇

1.帝国建设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转眼到了嬴政三十四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自统一天下迄今,已过了八年,庞大的秦帝国如同一台上紧发条的机器,稳定而高速地运转着,一刻也不曾停息。

先有道路之建设。

今人口号云:要想富,先修路。嬴政之修路,却并非出于经济上的考量,而是首在军事用途,以利于帝国的长远统治。

清朝末年,李鸿章出使欧洲,问军事于德国首相俾斯麦。俾斯麦云:练兵有一事须知,一国的军队不必分驻,宜驻中权,扼要地,无论何时何地,有需兵力,闻令即行。但行军的道路,当首先筹及。

俾斯麦此种军事思想,中国早在秦朝之时,便已产生并予以实践。

秦修驰道,共为两条,皆从咸阳出发,一路东穷燕齐,另一路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又修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巉山堙谷,长千八百里。

有了驰道和直道,帝国便不必四方驻兵,而是放心将军队主力集结在秦国本部,进而遥控全中国局势。地方上一有叛乱,中央军便可以借助驰道和直道,迅速赶到现场,及时平定。而在平时,地方上只需备少量兵卒,维持日常治安即可。

当然,帝国在修路的同时,也不忘修路障,将燕赵北界长城与秦国旧有的西北长城对接连通,大加修葺,成就了著名的“万里长城”,以阻止北边游牧民族的南下入侵。

再有疆土之继续开拓。

在北边,蒙恬率三十万大军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匈奴不堪秦军之威锋,退却七百余里,以求自保。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在南方,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征伐百越,所向无敌,尽定其地,分别置为桂林(约为今广西)、象郡(约为今越南中北部)、南海(约为今广东)三郡。

2.嬴政求仙

作为帝国皇帝的嬴政,在这八年里遭遇了两次暗杀,分别是:二十九年,嬴政东游到阳武博浪沙,张良与力士持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锥,自高处狙击嬴政车队,误中副车;三十一年,嬴政微服夜游咸阳,路途碰上盗贼,幸好随身武士神勇,血战杀贼,这才得以脱身。

当然,这两则小插曲并不足以削弱嬴政对巡游天下的热衷。八年间,嬴政四次巡游,立碑称功。封禅泰山,刻石颂德。

在我看来,嬴政的一生只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证明自己为人间的神,二是让自己成为天上的神。前者对他来说业已成为现实,他的命令无不立即执行,他的意志无人可以阻挡。至于后者,嬴政则一直在努力当中。

燕齐之地盛产方士,多倡成仙之术,与嬴政一拍即合。方士们自然高兴,在这世上,哪里还能找到比嬴政荷包更鼓的赞助人?嬴政也同样高兴,将成仙之事拜托给这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放心。

嬴政对待这些方士,可以说比对自己的宠姬还要好。只要方士开口,就全有了。于是先后发起三次求仙之旅。一是在二十九年,遣齐人徐巿与童男女数千人驾船入海,寻找传说中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二是在三十二年,使燕人卢生访求古代仙人羡门、高誓;同一年,又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

当一个人有了世外之想后,便会开始脱离群众。嬴政渴望成仙不死,难免会对处理具体国事带来不利影响,也让李斯等一干重臣隐隐担忧。可是这事又劝谏不得。一则,财物对嬴政来说,重量约等于零。就算真受了方士之骗,这点损失也实在是不足挂齿。二则,对于神仙,嬴政虽然并不以为其必有,但李斯等人作为臣下却也不敢言其必无。“人皆有死,即便你是皇帝,却也不能例外。”这样的话,他们是没有胆量直告嬴政的。

由此也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地球即将毁灭,留在地球上的人类也将随之灭亡,只有一艘飞船可以逃脱到外层空间,躲过此劫。假设该飞船可载一万人,好吧,放宽点,就算能载一百万人,试问,你能拿到一张船票吗?你会在那飞船之上吗?

3.李斯家宴

这一年的李斯已是六十四岁的老翁。遥想三十四年前,他初到咸阳,在逆旅的屋顶上对自己郑重许下誓言:出仕不为丞相,此生虚度。如今,他兑现了自己的誓言,就在这一年,他终于抵达仕途之巅,成为大秦帝国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丞相,成为除嬴政之外帝国最有权势的人。

此时的帝国中央政府,权力主要由以下几个政治集团瓜分:

最大的份额当然是由功臣集团及其子弟所占据,功臣集团的核心则是三大家族——李氏、蒙氏和王氏。

先看李氏家族。李斯位居丞相,自不必多说。其长子李由,现为三川郡守。三川郡,治荥阳,领洛阳、开封等县,为咸阳之门户,郡守之地位自是非同小可。其余诸子则皆娶秦公主,诸女则悉嫁秦诸公子,是名副其实的秦国政坛第一家族。

蒙氏家族的火炬,业已传到了少壮派的蒙氏兄弟手上。蒙恬手握重兵,坐镇北方;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

王氏家族以军功见重,父子皆封列侯,王翦为武城侯,王贲为通武侯。

第二个政治集团则是嬴政身边的近臣,以中车府令赵高为代表。

再有六国降臣集团。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秦对待六国降臣以拉拢为主,但在拉拢之余却又保有戒心,不使其介入要害部门。

在降臣集团中,博士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秦统一之后,效仿当年齐国的稷下学宫,在中央设立了博士制度。博士之定额也正好与当年的稷下先生相同,计七十人。这七十人中,大体以六国学者为主,其职责为“掌通古今,教习弟子,国有疑事,常承问对”。

通过创立博士制度,帝国有效地囊括了当时所有已知学科的精英。对这些精英知识分子,嬴政也是倚重有加。博士食禄虽仅四百石,而且也无实权,却可以和丞相分庭抗礼,一同议政议礼。在国家大事上,博士的发言权不容小觑。

其他方面,随着郡县制的推行,宗室集团的势力已经式微。而在日后中国历史上祸害不断的后宫妇人及外戚集团,则在嬴政的强力之下,被有效地杜绝在权力体系之外。

在这些集团之间,以功臣集团和降臣集团的矛盾最为尖锐。在权力的围城中,里面的功臣不肯出来,外面的降臣却又想冲进去。在帝国的融合过程中,谁都知道,这样的矛盾不可能自动消除,只能通过激烈的冲突得到最终的解决。

且说这一日,李由回咸阳探亲,李斯摆酒,为儿子接风。如果放在寻常人家,也就是父子在一起安闲地吃上一餐饭,静享天伦之乐罢了。然而,李斯的地位摆在那里,他注定不能得到这种平静。朝中上下,文武百官,闻讯无不前来祝贺,门庭车骑数以千计。一场普通的家宴,硬是演变成了政坛上的一桩盛事。

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言谈有权贵,举目尽高朋。筵席之上,李斯兴致极佳,不觉大醉,酒后真情流露,不禁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他自知已到达人生的顶峰,取得成就的极致,来日漫漫,其吉凶止泊将在何处?于是喟然而叹,道:“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吾本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将归处也!”

一人向隅,满座不欢,更何况李斯乃是今日筵席的主人,忽作此悲凉之语,众人莫不失色,不敢接话,唯有善祷善祝而已。

常言道,知足常乐。细究之下,这话却未必确切。人一旦知足,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道永恒的难题:接下来,何以遣有生之涯?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富家女黛西用她那充满金钱的声音说道:“我们今天下午做什么好呢?还有明天,还有今后三十年?”

咄咄逼人的道路将吞噬怎样的脚步,颠覆何等的性灵?

李斯可谓知足也,知足之后,烦恼即生。好在,自寻烦恼的人总是能够找到烦恼。这不,李斯的烦恼很快便降临了。

4.博士发难

且说李斯的家宴过后不久,又有嬴政做东,在咸阳宫置酒,大宴群臣。

群臣轮流举觞,歌功颂德,为嬴政祝寿。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群臣久在官场浸淫,当然都是个中高手。于是乎,酒连酒,话赶话,人比人,给嬴政戴的帽子越来越高。然而,等到仆射周青臣一开口,群臣莫不心如死灰,知道这场高帽比赛的冠军已经产生。好你个周青臣,高,实在是高。

周青臣的祝寿词是这样的:“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嬴政大悦,心想:周青臣这人没别的缺点,就是喜欢实话实说。

嬴政这一高兴,群臣自然加倍欢乐。偏在这时有人不知好歹,站起身来,厉声斥责周青臣道:“周青臣,你面谀陛下,究竟是何居心?”

群臣大惊失色,循声望去,乃博士齐人淳于越是也。

周青臣大为窘迫,一时竟不知如何应答。嬴政闻言,脸色也难看起来,沉声问道:“博士何出此言?”

淳于越知道,他方才的话也把嬴政得罪在内,他却并不惧怕,高声说道:“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还望陛下明断。”说完,意犹未尽地补上一句,“我这人没别的缺点,就是喜欢实话实说。”

经过淳于越这一番激烈言辞,咸阳宫内的酒香飘飘变成了硝烟弥漫。嬴政沉吟片刻,目视李斯,道:“博士所言,丞相计议之。”

李斯本欲当场反驳淳于越,但嬴政既然命他计议,他便也不好立即表态。回到府中,李斯犹然愤愤不平,恨不能像后世刘邦一般,解淳于越之冠,溲溺其中。竖儒!何足以与论国之大道!

愤怒过后,李斯冷静下来,开始认真考虑应对。

废封建、立郡县是李斯在政治上的得意之作,意在立法百代,流芳千古。如今,淳于越高唱反调,力主效法殷周,重树封建,全面推翻李斯当年的决策。淳于越意在何为?

淳于越之欲封建诸侯,和当年王绾之欲封建诸侯,事同而心异。王绾倡封建,是为了镇守新得的六国土地,以维护帝国的稳定统一,是基于现实的功利。淳于越倡封建,则是在借古代以说事,拿先王来压人。

圣人见微而知萌,见端而知末。李斯之所以能在秦国数十年屹立不倒,正得益于他非凡的洞察力。淳于越的“险恶”用心,又岂能瞒过目光如炬的李斯。

对于淳于越的突然发难,李斯的第一反应是——功臣集团和降臣集团间的矛盾终于爆发。然而,再深入一想,李斯却眉头紧皱——淳于越他竟是要托古改制!

李斯冷笑起来:淳于越,你们这些儒生成天都在祖述尧舜,宪章汤武。今日何日兮,尔等犹食古不化,搬出殷周先例来,言之凿凿,以为道理大过天,岂不可笑!

远如尧舜,孔子、墨子俱道,而言辞大异,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能复生,谁可定两家之真伪?近如殷周之治,无人亲见,加以史册乏征,诸君又何以知之?特想当然以欺世盗利耳!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不能必而据之者,诬也。尔等假托圣人之言,臆想先世之治,挟古以自重,贵古而贱今,其意不问可知:借复古之名,行改今之实。

姑且不论先古非尔等所能知,就算先古真如尔等之所言,那又如何?古人何足贵,前代何足法?今日之帝国,乃三皇五帝不曾有;今日之天下,乃千古未有之变局。嬴政和我李斯,开辟出个新天地,锻造出个新宇宙。即便尧舜复活,也当在嬴政面前俯首;即便周公再世,也当在我李斯面前低头。

孟子主张法先王,荀师主张法后王。俱往矣,今日之世,只可法今王,法皇帝嬴政,法我李斯。

公等碌碌,见识短浅,不足以谋大事。帝国之舰,一往无前,直至万世。尔等要么顺从,要么走开!

当年帝国废封建,立郡县,乃是李斯一手操办。如今淳于越旧事重提,公然反对李斯的既定策略,要求重树封建。照理这事不该交由李斯计议,李斯应该避嫌才是。然而嬴政仍然选择将此事交到李斯手里,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嬴政的态度:他仍然站在李斯这一边。

于是,李斯发起了他标志性的强硬反击。他没有就事论事,而是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上一章:第十四章 下一章:第十六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