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青齐女子

漫长的余生  作者:罗新

一般来说,普通宫女不大可能进入正史列传,我们对北魏宫女仅有的一点了解都是靠20世纪以来出土的墓志。宫女的法律地位远比普通农民低下,但她们更靠近权力中心,因而也更有可能偶然地成为权力的一部分。当然,绝大多数宫女不会有墓志,只有那些在巨大的不幸之后又幸运地在宫女中爬到某个位置的宫女,才可能获得官费安葬甚至刻写墓志的优待。迄今所见的北魏宫女墓志,只要死亡时仍保持宫女身份的,都是高级宫女,品级(宫品)都很高。这些宫女墓志的下葬时间多集中于孝明帝正光年间,很可能墓地也集中在洛阳北邙山终宁陵陵区陪葬墓的某个角落[本章以下所引北魏宫女墓志,除了另外注明出处的,其拓片图版均见于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墓志录文则可参考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修订本)。不过,本书所引据的墓志文字及标点都出自作者本人阅读理解,或不同于赵超书及其他墓志录文著作,错谬概由本人负责,特此说明。]。除了个别例外,这些宫女的宫品都是一品或本为二品而追赠一品。也就是说,只有宫品为一品(无论是本为一品还是死后追赠一品),才有机会由后宫奚官管理机构为她们制作墓志。按照追赠惯例,只有二品能被追赠一品。因此,也许可以说,能够留下墓志的宫女,生前都在宫品二品以上。但二品宫女是否都会被追赠为一品,这一点还是不明确的。

在北魏皇宫内侍的等级体系里,宫女分为五等,内司最高,大监次之。宫女都是从最低等的奚官女奴做起,慢慢积累年资,等待向上攀升的机会。《北史》记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宫制度云:“后置女职,以典内事。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官,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官,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北史》卷一三《后妃传上》,第486页。标点一依《魏书》点校本(修订本),第377—378页。]可见宫女的最高官职是内司(一品),只有一个人。二品就比较多了,荣誉性的女侍中,加上部门头领如作司与大监,都是二品。今所见宫女墓志主要出于这个范围。

今存内司墓志一共两方,一有志题,一无志题[两位内司的墓志录文,分别见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修订本)第119页和第169—170页。]。有志题者即“大魏宫内司高唐县君杨氏墓志”,志主死于正光二年(521),有姓无名。无志题者志主死于熙平元年(516),有名而无姓。后者因志文提到“近祖吴双”,研究者多认为吴是姓氏,如赵万里即著录为“内司吴光墓志”,并怀疑志文提到的“司徒公”是东汉的吴雄。勃海著姓有吴氏,而中古吴氏郡望首推勃海[北朝墓志颇见勃海吴氏,如西魏吴飏墓志、北齐吴迁墓志等。西魏李贤妻吴辉墓志称“其先勃海徙焉”。见《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85年第11期;录文参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修订本),第483—484页。敦煌文书S.2052《天下郡望姓氏族谱》列勃海著姓,吴氏仅次于高氏。《太平寰宇记》卷六三记渤海郡三姓,依次为吴、高、欧阳,见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第1284页。],很可能志主姓吴名光字兴贵。墓志说这位内司吴光是勃海太守安生的长女,“性禀天调,夙膺庭训,风范清华,著于外发”。她因何入宫,墓志全无交代,只笼统地说“入履紫朝,忝司宫闼”。比较起来,内司杨氏的墓志就提供了更多关于志主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墓志所见高等级宫女中颇有和王钟儿一样,是在刘宋丧失淮北四州与淮西之地时被掠至平城的。墓志称她们都出自官宦家庭,大概因此也都受过一定教育,很可能这样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条件对她们在宫中发展是有一定帮助的。内司杨氏就属于这种情况。

据“大魏宫内司高唐县君杨氏墓志”,杨氏祖父杨屈为北济州刺史,父杨景为平原太守,家在清河郡(不是河北冀州的清河,而是刘宋继承南燕在今山东淄博所设的冀州清河郡,北魏时属齐州东清河郡)。墓志明确描述杨氏入宫的时代背景就是刘宋丢失淮北四州:“皇始(当作皇兴)之初,南北两分,地拥王泽,逆顺有时,时来则改,以历城归诚,遂入宫耳。”墓志说杨氏“年在方笄,性志贞粹”,入宫时十五岁(按墓志所记年月算,可能是十六岁),“虽遭流离,纯白独著,初入紫闺,讽称婉而(尔)”。

王钟儿虽比杨氏年长许多,但她们一起服侍过宣武帝的生母高照容,所以一定彼此熟识。杨氏墓志称“文昭太皇太后选才人,充官女”,就是在高照容被冯太后看中纳入掖庭时,所配备的宫女中就有杨氏,那时高氏十三岁,杨氏差不多二十七八岁。根据墓志,后来,很可能是在高照容死后,杨氏转换工作,“又以忠谨慎密,择典内宗七祏”。内宗七祏指宫内的宗祏,安放宗庙神主之地曰祏,七祏即七庙。可能这个工作主要是日常祭祀,墓志说她“孝敬天然,能使边(笾)豆静嘉”,因此获得升迁为细谒小监。细谒可能是宫中纺织机构,墓志称赞杨氏在这个职务上“女功紃综,巧妙绝群”,因而“又转文绣大监”。从小监到大监,是一大提升。

杨氏在内侍女职系统里继续上升,墓志记她“化率一宫,课艺有方,上下顺厚,改授宫大内司”,最后竟官至内司,达到了宫女所可能达到的最高职位。她的宫女“仕途”如此顺利,固然与她的个人能力、品行素质有关,但也与宣武帝感念她当初侍奉自己的生母高照容,并且必然也抚育过宣武帝有关,甚至可以说,后者应该是更重要的因素。墓志明确说:“宣武皇帝以杨历勤先后,宿德可矜,赐爵县君,邑号高唐。”皇帝给一个宫女封爵(高唐县君)加官(宫大内司),和孝明帝在王钟儿病重时前往探视一样,绝对不是宫廷生活的常见现象,当然都是因为这些宫女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点跟皇帝个人建立起了特殊联系。

杨氏比王钟儿年轻十三四岁,但去世却早了两年半,于正光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岁,墓志记下葬时间是十一月三日(521年12月17日)。

见于墓志的北魏宫女中,还有至少四个是和杨氏一样,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同一时期从青齐地区(刘宋的青冀二州)被魏军掠入平城。这四个宫女是刘阿素、张安姬、缑光姬和孟元华。

刘阿素墓志(志题“大魏正光元年岁在庚子魏宫内大监刘阿素墓志铭”)称刘阿素“齐州太原人也”,这个太原是东太原郡,在今山东济南与泰安之间。据墓志,刘阿素的祖父刘无讳、父亲刘颁都是刘宋官员(具体官职当然未必可信),墓志所说的“遭家不造,幼履宫廷”,时代背景就是北魏夺取刘宋的淮北四州。刘阿素死于正光元年(520)八月,享年六十七岁,则生年当在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进入平城宫时正是十四五岁。刘阿素是“宫内大监”,属于第二品,但“内宠其劳,赐宫品一”,大概是死后追赠为一品。

张安姬墓志的志题是“大魏正光二年岁在辛丑三月己巳朔廿九日丁酉宫第一品张墓志铭”,墓志称张安姬是兖州东平人,祖父张基为兖州刺史、父亲张憘为济南太守(当然官职不一定可信),都是刘宋在淮北的地方官。张安姬“年十三,因遭罗(罹)难,家戮没宫”,跟杨氏、刘阿素入宫情形一样,年龄也相仿。墓志记张安姬“年廿,蒙除御食监”,二十岁就成了三品宫官。她因在御食监职务上“厉心自守,莅务有称”,提升为文绣大监,转任宫作司,这两个职位都是二品。墓志说张安姬六十五岁时“因抱缠疹,绸缪弥久,医寮(疗)伯(百)方,转加增惙”,病逝于洛阳宫。和刘阿素一样,张安姬死后“旨赠第一品”,达到了最高等级,故志题特别标出“宫第一品”。

缑光姬一家也是从青齐入魏。据“魏故第一品家监缑夫人之墓志铭”[缑光姬墓志拓片图版见赵君平《邙洛碑志三百种》第17页,墓志录文见韩理洲《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第209页。],缑光姬之祖缑永、父缑宣都是刘宋在青冀二州的官员(具体官职当然不可信)。墓志这样描述入宫之前的光姬:“踵弈叶之嘉风,资余庆之休绪,妙质逾于罕世,姿淑逸于幽闲,故令问以之遐布,声价于是自远,年在襁抱之中,已有成人之志。”然而“未及言归,遂离(罹)家难”,从此“委身宫掖,出入椒闱”,即铭辞所谓“一离家难,长秘宫廷”。缑光姬以七十二岁死于正光六年(孝昌元年,525)正月,则其生年当在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北魏文成帝兴光元年),泰始四年(468)她才十四五岁,尚未出嫁。所谓“家难”,是指父兄被杀、家人被掳。这一人伦巨变对光姬伤害甚深,墓志说她“然以父兄沉辱,无心荣好,弊衣疏食,充形实口,至于广席畴朋,语及平生,眷言家事,泪随声下”。铭辞说她“徘徊禁闼,惆怅幽埛,眷言陟岵,嘘唏增零”。这些描述,都多少反映缑光姬精神世界的这一黑洞。缑光姬在宫里的身份是“家监”,为第二品,志题所说的第一品似乎不是死后追赠,而是生前所得的赏赐。墓志说:“同辈尚其风操,僚友慕其贞概,是以圣上崇异,委以事业,用允于怀,即锡品第一,班秩清禁,羽仪之等,有同郡君”。

和文罗气一样,缑光姬并非孤身入宫。我们现在知道她同陷奚官的家人还有两人,就是她的嫂子茹氏和侄子缑显,因为缑显恰好有墓志留存[缑显墓志拓片图版见《北朝墓志精粹》第一辑北魏卷一,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第82—83页。]。缑光姬墓志说她是“大魏冠军将军齐州刺史显之姑”。缑显墓志记缑显生前最后的将军号是冠军将军,死后赠官是齐州刺史,刚好对得上。缑光姬墓志说她是“齐郡卫国人”,缑显墓志说他是“魏郡卫国峗人”,都不准确,应作齐州东魏郡卫国县,峗可能是乡名。缑显墓志记曾祖与祖父之名分别为缑稚、缑珍,与缑光姬墓志不同(官衔也不同),原因不明,但二人肯定是姑侄关系。缑显墓志记其父缑虎为刘宋直阁将军、西豫州刺史,缑虎应该就是缑光姬之兄。缑显比缑光姬早死两年(正光四年二月),享年五十八岁,则其生年当在宋明帝泰始元年(465),正是大动荡开始的那一年。青齐入魏时,缑显还不到四岁,所以墓志说:“皇风远震,三齐席卷,君在婴孩,与母茹氏迁于代都。”由此可见缑氏一门三人都进了平城宫。

孟元华墓志文字问题较多[孟元华墓志录文见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修订本),第175—176页。],但大致可读。根据墓志,孟元华死在正光三年十二月(523年1月),年过七十,那么她的生年大致应该在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北魏文成帝兴光元年),进入平城宫时不过十四五岁。墓志说她入魏后,“主上太武皇帝闻之,即招为内侍”,太武皇帝应作献文皇帝。墓志记孟元华父祖的在宋官职当然不可据信,不过说她父亲在齐州刺史(其实宋没有齐州)任上遭遇泰始巨变,足以明了孟元华入魏的背景。墓志称孟元华进入皇宫后“迳历五帝”,可是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只有四个皇帝,也许还算上了冯太后。孟元华的最高官职是细谒大监,为宫品二品,墓志没有提她的追赠,不过很可能高赠一级是个惯例,因此她也是以一品身份被安葬的。

和同一时期华北社会比起来,青齐地区的文化教育应该更发达些。以上提到的杨氏、刘阿素、张安姬、缑光姬和孟元华,可能在青齐老家时已经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比如刘阿素墓志说她“志心儒质,蒙荣紫极”,“儒质”二字似是指她的文化水平不低。这一点,和王钟儿的情况是很接近的,只不过王钟儿入宫时已经三十岁,是一个更加成熟的劳动力。

上一章:5 下一章:7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