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妈妈的信茫然尘世的珍宝 作者:黎戈 |
||||
吃饭的时候,我妈突然低头,有点羞涩地说:“我昨天找换季衣服,翻了好几个抽屉,居然翻到当年我给你写的信。”妈妈顿了一下说:“真想不出来,我当时居然有那么多话要对你说,好像怎么写也写不完似的。” 我连忙让她把信拿出来给我看。妈妈从床下拖出箱子,里面有几封信:转学后,原校同学写给我的贺年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卡片——上面涂着粗糙的银粉、画着很主旋律的圣诞图案。还有,就是这封妈妈的信。 信封上写着我的学校、班级,还有我的名字,名字后面写着“女儿”,不知自小腼腆的我是怎么在众目睽睽之下收信的。中学时代的信,都是放在传达室里,有时会有同学顺路拿到班上,摊在讲台上,大家自取,当时我是偷偷地拿走这封信的吗?不记得了。 皮皮抢过信纸,想大声地读出声,我立刻制止了她,怕她外婆也就是我妈,会觉得不好意思。我把发脆的信纸展开,上面是妈妈年轻时的字,字原来也会老,妈妈现在的手力不足,记性也坏,字的棱角没了,字体是软的,很多错别字。年轻时的字,倒别有一种隽秀。看落款是1990年,那年妈妈去上海探亲,后来转道去云南。舍不得买卧铺票,三天三夜的火车,坐得腿全肿了。妈妈就是在这旅途中,在上海、昆明,一直给我写信。 写的是什么呢?“女儿,那天你帮着妈妈推着行李,到火车站,妈妈很高兴,我的女儿终于长大了。”“你该考过期中考试了吧?考得怎么样呢?妈妈很想念你,一定给你带礼物。”这样矜持克制、几乎没有什么修饰词汇的表达,却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妈日常的抒情幅度,足以让现在的妈妈,觉得有点尴尬了。我爸爸特别善于言谈,非常热衷于表达,从小,家里都是爸爸的声音:发号施令的、对我们狂暴怒吼的、醉酒后骂街的。很少听到妈妈的声音。她几乎是个悄无声息的存在。 和她比起来,我实在是表达欲喷薄。我刚给我家皮皮写了很多信,准确地说,是一本书。可是我对孩子的爱,又怎么能达到妈妈的百分之一? 妈妈的爱,是春风化雨,无声无息。皮皮刚出生的时候,推出产房,所有等候的家属,都围拥过来,亲啊抱啊摸啊,我妈却只是在邻床的产妇床边转了一圈,默默观察了一番,然后就悄然出门了。等所有人亲完抱完赞美完,终于发现我们带来的奶瓶尺寸不对(粗心的我准备了完全不适合初生婴儿的大号奶瓶且忘记了奶粉)时,妈妈已经赶在超市关门之前,带回了新奶瓶。她高度近视,又担心我,急着往回赶,一脚踩进了水洼,湿了半条裤腿。 妈妈不善言语,却有耐心和慧心。皮皮周岁的时候,还不能字句完整地表达,坐在伞把车上,老是哭,我们都不明白是为什么。妈妈仔细地观察,调整了推车的角度、改动散步路线。后来有一天,妈妈给皮皮缝了小垫子,皮皮不哭了,也不在椅子上扭来扭去了。原来,是因为便携伞把车布料薄,她的小屁股怕冷。妈妈终于破解了不会说话的皮皮的心思。 新婚时,妈妈常常穿过整个城市来看我。她舍不得坐车,骑着自行车将近一个小时,穿过城市来我这里,带来各种净菜:一只鸡,洗得干干净净,内脏放在小塑料袋里,葱、姜全都理好了。那只鸡我一直没吃,过年时带到婆家,漫天的年夜鞭炮声中,我想妈妈,不知她的餐桌上炖了鸡没有,我想妈妈想得哭了。在这些菜旁,常常有妈妈的手写纸条,写的都是菜的做法和处理方式,或是给我带了什么东西,放在哪里。小小的字,整整齐齐地罗列着物品。这些留言条,才是妈妈给我写得最多的信吧,也是她惯常的表达方式:切实、落地、不言爱。 而我一直到了今时,做了母亲、历经人生沧桑之后,才能在妈妈,这个不习惯说想念和爱的人的留言条里,读出爱,读出想念,读出我离家后她的孤独。我是个长期浸淫于语言,并且大量生产语言的人,可是我却不知道,最深的爱,往往没有语言的外壳,就像妈妈对我这样。雨夜回家,妈妈早早烧好了热水,她想我一定很想泡个脚。皮皮哭闹时,她立刻抱走她,让我安静地读书写稿。妈妈不发一言,却动足脑子在想我需要什么,真正地完成了关注重心的挪移。一盆热水,一个安静的空间,都是妈妈给我的信,上面写着爱与关怀。 |
||||
上一章:让美活过来 | 下一章:咏电驴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