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蒙台梭利教育大纲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作者:蒙台梭利

心理学家也一致同意,教学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保持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强烈而持续的注意力。因此,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

显而易见,在旧式教育和一些较为人知的教育方式中,孩子并未被视为真正的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初几年,孩子往往被迫去适应大人的社会,因而完全背离了孩子的天性。在这些教育形式里,孩子只是一个“未来式”而非“正在进行式”。因此,在孩子们长大成人之前,他们通常不会受到真正的重视。

我们要强调的是,与所有人类一样,孩子本身也有其独特的人格。孩子那神奇而富有尊严的创造力绝对不能被人抹杀,孩子纯真敏感的心灵,更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呵护和照顾。我们不能只想着要保护孩子娇小柔弱的身体,不能只记得要喂孩子吃东西,帮孩子洗澡,帮他们穿衣服。没有人可以光靠面包活下去,这句话用在一个人的童年生活上是再适合不过的了。物质在此阶段是最不重要的,而且物质可能导致任何年龄的人堕落。受物质奴役的小孩和大人,都会深感自卑,尊严尽失。

其实,成人所营造的社会环境并不完全适合孩子,因为在他们所设置的环境中,孩子一向被隔离在外,使他们不了解大人的社会。由于孩子不知道该如何适应这个把他摒弃在外的社会环境,只好将他们送到学校去学习,可是学校最后往往变成某些孩子的监牢。如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使用过时教学方法的学校,会对孩子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在那里,孩子受到的不只是身体上的创伤,道德上也饱受痛苦。教育上的基本问题就出在,直至今日,性格方面的教育仍被人忽视。

同时,在家庭里,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错误。每个人所想的都是孩子的将要怎么样,没有人考虑到孩子的现在,而孩子现在要存活所需要的是如此之多。一般来说,现代的家庭只是注重孩子的生理需求,并以此作为孩子健全发展的准则,他们只是看孩子吃得好不好、身上干不干净、穿得暖不暖和以及玩的地方空气是否新鲜等等而已。

在帮助孩子健全发展的一切所需里,最常被人忽视的,就是人性的特质——即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孩子内心的人格始终隐而不见,孩子在我们面前表露出来的,只剩下他们为了极力维护自我所做出的负面行为反应,例如,哭泣、尖叫、不当行为、害羞、不听话、说谎、自私和破坏东西等。如果我们认为这些自我防卫的方式,就是孩子的性格要素的话,那我们可就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一旦我们犯下这个错误,我们会接着认定,我们有责任用最严厉的方法来改掉孩子的这些坏毛病。所谓严厉的方法通常就是体罚。但是孩子的这些负面反应,往往来自道德上的缺失,或者有时候是精神上的失调,这两者的后遗症都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我们都知道,童年是人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道德的饥饿或精神上的疾病都会对人造成致命的影响,其严重性不亚于身体的挨饿受冻。由此可知,儿童教育确实是人类发展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环。

正因为如此,我们肩上背负着重大责任,更须小心谨慎地了解会消灭孩子精神的原因,并融入孩子的世界。在大人数不清的规定教条下,孩子好像永远有犯不尽的错。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总是习以为常地、毫不留情地批评孩子所犯的错误。但是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扮演一个比以往温和得多的角色。诚如美国文豪爱默生所言:“童年是永恒的救世主,反复地回到堕落者的身边,祈求把他拉回天堂。”倘若我们能够醒悟到,儿童教育是多么必要和迫切,我们就能为人类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没有一个孩子能在复杂的成人世界里过平常的生活。在大人不停的监督下,在大人从不间断的教训和独断的命令下,孩子的发展受到了干扰和阻碍。在这种情形之下,孩子在萌芽过程中所有充满生命的力量将奄奄一息,孩子的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赶快和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脱离关系,得到自由的解放。

所以说,我们必须停止在孩子生活中扮演一个看守员的角色,我们要做的是为孩子准备一个尽可能不受大人监督、不会被大人的命令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环境。然而,这个环境越是要符合孩子的需要,我们当老师的角色也就越要加以限制。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地牢记住一个基本原则——给孩子自由,并不表示对孩子放任自流,或是对孩子不闻不问。对孩子将会遭遇到的所有困难,我们给孩子的帮助不应该只是被动的冷淡关怀;相反,我们应该用细心和充满爱心的关注,来鼓励孩子的自我发展。况且,为孩子准备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也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因为我们要创造的是一个新世界——一个童年世界。

一旦我们摆上孩子需要用的家具,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到孩子的活动发生了出乎意料的转变。孩子做的每一件事瞬间就变得合乎于我们的期望,他们非常和谐地相处在一起,也没有任何危险的意外发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对孩子来说,想活动的意愿要比想吃东西的意愿强得多,我们之所以很少看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目前不自然的环境中,缺乏让孩子活动的动力。如果我们能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将发现,原本一个个嘟着嘴的“小麻烦”,一下子就都变成了活泼快乐的孩子。一向有房子破坏狂之称的孩子,会变成非常小心爱护身边物品的守护者;原来吵闹乱跑的小家伙,全都变成安静又守秩序的好孩子。因为如果缺少一个适合孩子活动的外在环境,孩子的旺盛精力就无处消耗。这时候孩子就只好凭自己的直觉去找寻那些耗尽体力的事来做,借此琢磨他的才能。

如今,我们对那些专门为增进孩子智力发展所设计的学习材料都很熟悉了。市面上可以找到一些设计优美、颜色明亮的小家具,它们做得都很轻巧,孩子能够轻易地移动,如果不小心撞上这些家具,它们就会跟着应声倒下,其好处是孩子不太会受伤。另外,因为这些小家具的颜色非常淡雅,一旦弄脏了,孩子们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就知道该把它洗干净了,为此孩子也顺便学习到使用清洁剂和水的简便洗涤。孩子常常喜欢找一个他们最爱的地方,舒舒服服地呆在那儿;而这些小家具因为重量很轻,任何突然的动作都会让它发出夸张的压挤声。渐渐的,孩子会比较注意自己身体的动作。一些玻璃或陶瓷做的小东西,也可以用来教导孩子,因为这些东西如果掉到地上破了,就再也没有了。而失去心爱东西的悲伤,就是给孩子最严厉的惩罚。

一个孩子失去了心爱的东西,会非常的难过。谁忍心眼见一个孩子在碎花瓶前涨红着脸、哭得稀里哗啦,而不去安慰安慰他?但是此后孩子有机会再拿其他易碎物的时候,就会尽力小心谨慎地走。

当孩子犯了小错误的时候,如果家长或老师能够在一旁安静地观察,不加介入的话,本身就能教会孩子。慢慢的,孩子会觉得他好像听见这些东西在跟他说话:“嗨!我是刚刚上好漆的茶几,小心哦,不要把我刮伤,也别把我弄脏了!”告诉他动作要小心。环境本身和物品美感也可以唤起好动孩子的小心注意。因此,孩子们用的每一样东西最好都能非常吸引他们。抹布最好准备很多不同的颜色,刷子用颜色鲜艳的,肥皂也应该有很多有趣的形状。吸引孩子们想要摸摸看的东西,孩子们自然也想学会怎么用;孩子们会被色彩鲜艳的抹布所吸引,然后知道抹布是用来擦桌子的。同样的道理,孩子也懂得了刷子是刷衣服用的,洗手的时候一定要用肥皂。如此一来,每个角落都有漂亮的东西吸引他,教他如何使用。老师也不必再整天盯着孩子:“卡尔,把你的衣服刷一刷”,或是“约翰,把手洗一洗”。一个自动自发、自己系鞋带、自己穿衣服、自己换衣服的孩子,从他的喜悦和成就感反映出了人性的尊严,而这是通过独立自主得来的。

孩子在工作时得到的快乐,让他们做每一件事都充满热情。他们擦门把的时候,会花很长的时间,把门把擦得像镜子一般亮。即使是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弹灰尘或是扫扫地,孩子都一样小心翼翼。显然,鼓舞孩子的并非工作的完成,而是工作可让他们运用潜藏的精力;孩子们能花多久的时间专心于做一件事情上面,完全取决于他们体内还有多少精力。

反反复复地做同一件事情,不是孩子天生就喜欢的,但是在重复的当中,孩子们熟能生巧。我们曾经看过一群非常小的孩子,他们会自己穿衣服、脱衣服,自己扣扣子,自己系鞋带、打蝴蝶结,他们还会把碗筷排得非常整齐,甚至会帮忙洗杯子碗盘。孩子们旺盛的精力,不只让他们学会做很多的事情,他们还会用这些精力,帮助其他还不太知道怎么做的孩子。我看过一个孩子帮另一个比较小的孩子穿上围兜,不帮他系鞋带。一个小孩子不小心把汤打翻了,另一个大孩子立刻帮忙把地板擦干净。

孩子洗碗盘的时候,不光洗他自己的碗盘而已,他也会把其他脏碗盘一起洗干净;当孩子帮忙摆碗筷的时候,他会把其他人的碗筷也都摆好。而且孩子并不觉得他帮其他人做事,就应该要得到奖励;对一个充满热心的孩子而言,替别人做事的本身就是奖励。有一天,一个小女孩神色忧郁地坐在摆了热汤的餐桌前,一句话也不说。原来是因为有人答应要让她帮忙摆碗筷的,可是却忘记了。小女孩失望得连汤也喝不下,她那受伤了的小小心灵,竟然让她连肚子饿了也无所谓。

如此一来,孩子们外在的社会行为也得以发展;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的目标,并能轻易达到。让孩子处在一个能够自己动手做的环境里,我们就给了孩子达成自己设定目标的自由。真正的学习兴趣绝对需要有很深厚的基础;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做事,目的在满足活动的驱动力和发展的需求。然而,要让他们的驱动力得到满足,必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孩子有时候会洗手洗好多次,其实不是因为孩子的手真的很脏,只因为孩子的手就在他的身上,只要一看见自己的手,孩子就会联想到一些和手有关的行为——例如,把手弄湿,抹肥皂和用毛巾擦手。扫地、将花瓶换上新鲜的水、把小桌子排整齐、床单铺好、摆好晚餐要用的碗筷——这些都是可以活动他的肢体的合理工作。任何一个尝过家事劳累之苦,却又不能不做家事的人一定知道,看似简单的家事,其实得花上很多力气才能完成。尤其今天,人们大谈体操和身体运动的重要性,但是有一些运动——例如,做家务,虽然不是一般机械式的运动方式,却是目的明确。

看到孩子那么乐意去做那些日常生活练习,所有来参观“儿童之家”的人都非常讶异,但这些日常生活练习并不是最重要的事,而只是一个开头,是孩子童年活动中最不重要的。

思想家和科学家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常专注于沉思,以至于脱离现实。大家都知道牛顿思考到忘记吃饭的轶事,也听过阿基米德因为陷于数学计算的思考当中,连西拉克斯市被征服沦陷都未干扰到他,直到敌人来到面前,阿基米德才被吓一跳。这些趣闻轶事突显出一项人类性情当中,比沉思还要重要的特性——专心。各项伟大发明,除了科学家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与文化内涵以外,他们投注在工作上那种几乎与世隔绝的专心更为重要。

假如孩子的活动正好和他的内在需求相配合,孩子的表现会让我们知道他的发展所需。一般来说,孩子会想到去尽量和身边周围的人一样,做相同的事情。

但是孩子也有个别的内在需求,因为当孩子埋头于自己的工作时,必须和周围的一切人与事完全隔开来。我们在神奇又丰富的秘密世界中找到了亲密的孤独,这是无人可以帮我们感受到的。如果受到干扰,这个感觉就会破坏。我们从外在的世界解放出来后所形成的思想,必须仰赖内在精神的培养,周围的环境没有办法影响到我们,只得让我们安心独处。

许多伟大超群的人物都能够如此沉思入定,而这正是他们内在精神力量的来源。有些伟大的人物透过思想的力量,以静思和无比的慈悲,得到了感化众生的能力。还有一些人长时间离群索居以后,忽然觉得自己有义务来帮忙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大问题,这些人帮助自陷于仇恨、侵略的同胞,对于他们的缺点和毛病都以无比的耐心包容。此外我们也发现到,劳动和精神的专注之间,有着严密的关联。这句话乍听之下好像很矛盾,但是两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内在精神决定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能量,反过来说,日常生活也以一般性的劳动活络脑部的思考;体力的消耗会不断经由精神的支持而得到补充。一个了解自己的人,对他的内在精神所需,会像他对吃饭、睡觉等生理所需的反应一样,尽量使其得到满足。忽视了精神需求,就像一个对饥饿、困倦毫无反应的身体一样危险。

我们在孩子身上发现到,他们都有这种思考能力,这种发自内心的专注能力。因此,显然专注力并非超群脱俗或天赋秉异的人所独有的特质,而是一种普遍的人性特征,但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在长大了之后还能保有。

如果我们重视孩子令人刮目相看的专注力的话,就不能只讨论我们认为有用的工作。有的东西虽然看起来一点用处也没有,可是孩子马上就被它吸引住。孩子会被它迷住,用他可以想到的各种方法来操弄。通常孩子操弄的方式可能不太有条理;他往往会把刚刚才开始玩的东西弄乱,然后又开始重新玩起来。孩子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同样的玩法,虽然我们看孩子好像玩得不是特别起劲,但实际上,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极为特别的现象。当我第一次发觉到这个现象的时候,我惊呆了,刹那间无数的心理学理论,在我的眼前崩解了。我甚至问我自己这是真的吗?呈现在我面前的这个奇特的事实,这个全新、神奇的奥秘,真的发生了吗?因为人们一直相信——连我自己也这么认为——孩子没有办法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件事情上面。但是,在我面前的一个4岁小女孩,正非常专心地,试着把一个个不同大小的圆柱体放进凹洞里。她小心谨慎地把一个一个的圆柱体放进去,等到全部圆柱体都放进凹洞里了以后,小女孩把所有的圆柱体全倒出来,然后再把这些圆柱体一块一块地放进去,不断如此,好像玩不腻似的一玩再玩。我在旁边开始念故事给其他孩子听。当小女孩重复玩了14遍以上之后,我坐到钢琴前,并邀请孩子一起来唱歌。可是小女孩一动也不动地继续玩她的圆柱体,她甚至连抬头看一下也没有,完全忘掉了周围发生的事。突然之间,小女孩的手停了下来,她从地上站起来,微笑而且很满足的样子,她的眼睛闪闪发亮。小女孩看起来很高兴,平和且带着微笑,好像早晨醒来看到和煦太阳的孩子。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之后观察到好几次相同的行为。当孩子们完成了一项非常有趣的工作以后,他们总显得平静而且十分愉快。孩子的灵魂深处像是开了一条大道似的,这条大道引发出孩子所有的潜能,把孩子好的那一面呈现出来。孩子对每个人都十分友善,乐意助人,且时时表示亲善。然后,其中的一个孩子会悄悄地走到老师身边,小声对老师说:“我是一个好孩子哦!”就好像要人相信一个天大的秘密似的。

这样的观察早已受到很多学者的正面肯定,但是对我来说却特别有用。因为我把在孩子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当成法则来看,因此我能够完全解开教育的问题。我清楚地了解,秩序观念和性格、智能和情绪的发展,都必来自这个被遮蔽的源头。所以,我开始找一些能让孩子专心的试验物品,然后又用心地布置了一个能够帮助孩子专注的最佳外在环境。

所有的教育方法都秉持着一个同样的教育方针:学会抓住学生珍贵的专注时刻,以便利用在读、写、说故事上,之后再更进一步应用于文法、算数、外语等科目。此外,心理学家也一致同意,教学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保持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强烈、持续的注意力。所以,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借由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可能这么做吗?答案不但是可能,而且还是必要的。为了培养专注力,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要慢慢地被激发而起。一开始的时候,最好选择容易辨认,而且吸引孩子感官的东西,例如:各类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圆柱体,发出明显不同声音的乐器或教具、用触觉可以区辨的粗糙表面。之后,我们再教孩子字母、写字、阅读、文法、设计、比较复杂的数学、历史和科学。孩子的知识便是如此递增累积。

因此,新任老师的工作是相当微妙而困难的。孩子能够找到自我学习和自我精进的方向,或者遭到阻碍,都取决于老师。面对一个刚上任的老师,最难让他理解的,就是为什么他必须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克制自己,避免指导孩子,即使是在开始的时候也不能教他们。一个老师一定要明白,他绝对不能影响到孩子的自律,老师应该要对孩子的潜力有信心。当然,老师往往会忍不住去教孩子,去纠正孩子或是鼓励孩子,不由得在孩子面前显示出老师丰富的经验和文化教养;但是,最终老师还是得抑制虚荣的心态,否则将无法达到教育的成效。

一个对教育不得要领的老师,必须以勤补拙。他必须有计划地替孩子们安排一个适当的环境,准备一些具有明确目标的教具,并且小心地引导孩子学习日常生活的实际工作。我们对老师的期望是能够分辨得出来,哪个孩子选对了方向,哪一个孩子却做错了,而且必须冷静沉着,随时守候在旁,必要时才能适时给孩子爱和信心。

身为一个老师,必须为全人类的福祉奉献。必须像献身给炉火的女神维斯特那般,保护别人点燃的小火花,不让它受到半点污染;老师必须将自己献身给孩子纯洁的内在心灵火花。如果孩子的心灵火花被忽略了,很可能就熄了,永远没有办法再点燃。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图67 “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在训练画画和写字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图68 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写字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图69 对孩子们进行感觉训练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图70 对孩子们触摸和辨别训练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图71 孩子在学习算术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图72 练习数数用的教具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图73 环境教育法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核心之一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图74 孩子们在“儿童之家”就像在自己的家一样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图75 位于伊利诺斯的“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在自由地活动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图76 孩子们在摆弄固体插件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图77 “儿童之家”的语言教学区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图78 孩子们在感觉和摆放数字棒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图79 孩子们在学习数字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图80 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图81 “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在进行音乐教育

上一章:第11章 下一章:第13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