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世界是怎么来的

目光  作者:陶勇

“你长大想做什么啊?”

“当科学家。”

“为什么?”

“我喜欢,想知道世界是怎么来的。”

想来,我好像从没有对学习太过抗拒的时候。小时候不懂学习的意义,只是觉得不烦,也挺有意思,同时学习好还会获得老师的表扬,所以成绩还可以。

到了初中,数理化这些更为深奥的知识让我深深着迷,可能和我从小对宇宙、生命感兴趣有关,当看到不同物质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时,那种惊讶不亚于看一场魔术表演。

那时我最崇拜的人就是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爱迪生,我认为他们不是发明了什么,而是发现了世界的规律,从而利用这些规律创造出了新的事物。就像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事实上电本身就存在,制造电灯的那些物质也存在,只是爱迪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试验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创造了电灯。

我觉得学习就是知识对人的输入和输出,学就是输入,习就是输出。

我的学,不仅源于学校和老师,还有我身边的朋友、家人,以及书本、影像,甚至玩耍与旅行。万事万物皆可学,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从书本里学;“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从他人身上学;“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从世间万物学。学,不是照本宣科地灌输,而是一种在与书本、与他人、与万物的接触中的信息输入。

而习,是思考和实践——通过书本,我们习得阅读和书写能力;通过他人,我们习得沟通和协作能力;通过万事万物,我们习得分析、逻辑和辩证的能力——我们将输入进来的信息有效地吸收和转化成思考及行动的能力。学习无处不在,它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习惯,而不是一个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在考试中证明的、独立于生活之外的功课。


我之所以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学生”,并不是我有多聪明或者多努力,而是现行的教育体系恰恰适用于我。我喜欢书本,喜欢学习,所以自然就能从中找到乐趣,找到好的方法,然后取得了一点点成果。

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大脑构成、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造就了每个人独特的优势。比如我的一个师妹,她其实是一个植物学家的好苗子。她对花花草草的热爱完全不亚于我对医学的热爱,她在阳台上能种出各种奇异的花草,她懂得它们对温度、湿度、阳光、空气的偏好,还能举一反三,延伸出好多自己得来的学问。如果有一套适合她的教育上升路径,我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植物学家。

再比如我的一个发小,他学习成绩很差,但从小酷爱户外活动。他上山捉蛇,能看出蛇的爬行痕迹并分辨出种类和大小,这种本领对我来说简直堪比侦探,然而现在他只能在家乡做一点小生意维持生活。所以我觉得,公共的教育体制还是有些像标准化生产,如果我们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优势去形成个性化的引导教育形式,就会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价值。

也许,未来的基础教育会侧重于基本的知识体系和生存技能,专业领域会细分,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手段,知识会实现共享,老师可远程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让人可以随时随地学。只要你对某一领域感兴趣,你就可以一直找到相关的老师、课件去学,实现终生学习、因材施教。这样就不太会出现从事的工作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或者兴趣完全不同的状况了,每个人都能成就自己。

当然了,这有点理想化,但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教育体制一定会有非常大的进步。现在很多报道里会写我的履历有多优秀,这让我特别惭愧和汗颜。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是因为我真的感觉到,在学习的海洋里,我还稚嫩得很。对医学的钻研,我也是踩着前辈们千百年来搭好的阶梯缓慢地向上爬,离尽头还遥不可及。我幸运的是选择了我感兴趣的领域,所以我的每个阶段都好像有不错的成绩,但我相信,每个人只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一样可以取得同样的结果。


我和妻子在教育孩子的层面上高度一致,我从来没有要求或者指望陶陶长大后要成名成家。我们只是希望她能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并能从中创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即可。所以在她的童年,我们并不限制她的任何喜好,只要她喜欢,该报班报班;如果确定她不喜欢,该退班退班。相较于成绩,我们更关注她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思考能力,一味地死学苦学会扼杀她的一些天分。如果她对某方面感兴趣,她一定会思考怎么能学得更好、钻得更深,这是人的天性。比如,现在很多小朋友对电脑和手机都很感兴趣,即便没人教他们,他们也会像天生就会一样,玩得比大人们还溜。

很庆幸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没在我的童年将我的兴趣扼杀。

我小学就读于江西省南城县盱江小学,去学校报名的那一天我印象深刻。当时周边有一群带着小朋友报名的家长,他们议论纷纷,探讨着到底让孩子进尖子班还是普通班。有的家长认为尖子班老师讲得快,作业多,担心孩子负担太重;有的家长认为尖子班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会更好一些。

母亲就问我,你想上什么班。我脱口便说上普通班。然后老师让来报名的小朋友排成队,一个个进去面试,大家年幼无畏仍然嬉笑打闹。我的面试官是一个留着齐肩短发的漂亮女老师,她笑眯眯地问我:“你长大想做什么啊?”我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科学家。”她被逗乐了并问我为什么,我说我喜欢,想知道世界是怎么来的。

后来这个女老师成了我的班主任。她姓李,非常和蔼可亲,很少看她生气。有时同学们太淘气,她便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其实我们都能看出来她是装的。

有一次,我上课时看连环画被她发现了,下课后被带到办公室。我心跳得厉害,心想完蛋了,要么挨顿板子,要么就得没收我的小画书,甚至有可能叫家长。然而她只是说道:“老师也很喜欢科学,你看的是《超人》吧,只有学好知识,以后才能做真正的超人哦。”我大惊,感动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她继续说:“如果要实现这个理想呢,我们还要学习很多知识,今天老师讲的就是这些知识中最基础的,你若是错过了,以后就学不到了;而连环画,你可以一直看,不是吗?”从那以后,我上课就再也没有走过神。

母亲也从来不阻止我看这些。她在新华书店工作,那里有我喜欢的经典文学作品,数量稀少但我视若珍宝的科幻书籍,还有一些神话和童话故事书……所以看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时父母的工资并不高,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当时工作全天都是站着的,所以腰痛得厉害。父亲想让她睡得好一点,决定买一个当时很流行的席梦思床垫,结果她把买床垫的钱陆陆续续都用来给我买书了。

初中和高中我都是在南城县第一中学上的。那时街上开了很多游戏厅,那里对于我这么大的小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天堂。游戏机和洗衣机一般高,有个大大的屏幕,里面有各种打斗过关的游戏。我把父母给的零用钱全部换成了游戏币,一放学就疯了似的跑进去玩。经常会看到别的父母冲进来把小孩子连打带骂地拖走,我无数次担心自己也会被当场抓获。

直到有一天,我父亲坐在我身边,递给了我一张纸,我一看,上面列了一排清晰的日程表,包括吃饭、上学、写作业、看电视和睡觉,甚至打游戏。他说,这是我帮你订的计划,你看一下哪里不合适,我们可以商量。我便问他,是不是我按这个表执行,其他时间你就不会管我了,父亲点头。于是我简单地调整了一下就与父亲达成了协议。

为了能玩游戏,我根本不敢违约,每天老老实实按着他的计划执行。很神奇的是,这个计划执行不过半年后,我就已经习惯了。到了高中,我开始对游戏失去了兴趣,而制订计划的习惯却一直跟随我到现在。

在我的童年成长中,母亲和李老师激发了我的兴趣,而父亲培养了我的习惯。我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世界真相的梦想,感谢他们保护住了我对未知的热爱。

现在父亲老了,早已退休,他迷上了茶道,对各种茶具、茶叶兴趣十足。为了研究不同茶叶的产地和功能,他戴着老花镜去书店翻书,上网查资料,还认真地做笔记。偶尔晚上下班回家撞见他,他总会兴致勃勃地向我展示他新发现的好东西。我真的很开心他在这个年纪依然保有着对世界的好奇心,还能有此学习动力。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很多人会以为庄子让人少学习、多养生,实则我的理解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学你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只为证明自己了不起就把时间浪费在不感兴趣的内容上,这便失去了学习的意义。用有限的生命去面对无限的知识,我们不可能学到所有知识,只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地探索和深耕,从而充盈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回顾自己一生时,无愧无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现在,我更多的是从读书中,从工作中,从不同的人身上学:看书看到一些新的观点,我会细细品味与思考;在工作中,每一个病例都不会完全相同,都会有点点滴滴、或大或小的经验给到我;在与人交往中,看他们的为人处世,听他们的过往经历,和他们讨论一些思想观点,都会给到我不一样的思考角度。所以学习从来不是一种固定形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态度。抱着这种心态,根本不会觉得学习枯燥,反而会视之为一种乐趣。了解这个世界,才会更敬畏这个世界。

“学而不已,阖棺而止。”

求索

两百万年前的第四纪,

人类开始出现,

用充满好奇的眼睛,

观察整个世界;

记录天气的变化,

思考闪电的形成,

人类总结农作物生长的特点,

同时积累中草药治病的经验;

从地下找到三叠纪的化石,

采取同位素检测的方法追踪年代,

在天上喷撒碘化银的颗粒,

利用人工降雨的方法驱逐干旱;

开发能源,获得动力,

催化反应,制造装备;

获得思路,使用放射性元素,

杀灭恶性肿瘤,

汲取灵感,检测远红外光线,

快速测量体温;

喷气式飞机,翱翔蓝天,

核动力潜艇,穿行海底;

人工智能,点燃未来的曙光,

深度学习,开启崭新的篇章;

科学的魅力,

引导我们对知识的探寻一路向前。

上一章:10 下一章:12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