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 认知与接纳目光 作者:陶勇 |
||||
接纳自己, 不仅仅是接纳自己的天使, 还应包括魔鬼。 我一直觉得,人的前半生都在认知自己,后半生在接纳自己。 认知自己就是要真正地了解自己,自己的出身背景,原生家庭的影响,成长经历,性格,优点与不足,梦想与恐惧等,知道自己是谁,未来要成为谁,自己能走到哪里。接纳自己并不是认命,而是对自己的未来有清醒的认知,接纳自己的全部,妄念、遗憾、拥有与失去,佛学中所言“放下我执”即一种接纳。 我小时候比较胖,所以同学们给我起的外号是“陶猪”,这个难听的外号一直伴随了我整个童年。它像一团黑色的烟云笼罩在我的身上,无人能看到,但又时刻压抑着我,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自卑。 庆幸我父母给予了我足够的爱,自己的学习成绩也还不错,所以能以此来对抗和平衡。人的天性中藏有一种“恶”,就是攻击与歧视少数群体,人会用这种对比优势去获得自身的认同感,于是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歧视问题,也会对少数群体造成伤害。 实则,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沦为少数,对此就会有相应的恐慌。最典型的心理开场就会说,别人都怎么怎么样,我怎么不一样。追根究底,实则就是自我认同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自我认同的水平足够高,那么他在这种情况下会有更加客观与适当的方式去处理面临的问题;如果自我认同的水平不足,那么这种阴影也许会影响他的一生。 法国两位知名心理学家所著的《恰如其分的自尊》书里曾言,人的自我认同需要构建一套健康的自尊体系,其中有三项是我极为认同的:一是自爱,二是自信,三是自省。 自爱,是无条件的。作为一个个体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过好自己的一生是谁也无法替代的,自己对自己拥有着绝对的自主权,如果失去自爱,很容易过分依赖他人,比如父母、爱人或者团队。一个不自爱的人,往往又极度缺爱,他在渴望爱的同时又没有安全感,不断地求证与试探,往往会适得其反。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在她十几年的青春里有过四五段感情,可是每一段感情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对方决然离开,留下她满身伤痕。她每每和我哭诉,前期我还能站在她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后来我终于发现她问题的本质——爱情对她来说胜于一切,她全身心的投入往往会造就过高的期待,两个人的天平就会逐步失衡,最终崩塌。 其实爱情是两个独立人格的人彼此互助与成就的,一旦一加一小于二,那么不够自爱的那一方就很容易成为受伤者,这里的“一”就是自爱的部分。 我还有一些患者,病痛让他们成为少数群体,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值得被好好对待。面对病痛,他们悲观消极,总会往最坏的结果去想,在治疗上也不愿积极配合,导致疾病更加严重。 我一直认为,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人的精神消极,那么身体的抵抗力会下降很多。很多抑郁症患者其实就是在内心深处把自己放得很大,但又很空,自己无法填充自己空洞的精神,太过依赖外界的给予与肯定;一旦失去这些,便会陷入一种人生没有意义的偏执思想里,严重的还会导致轻生。 而过度自爱也会导致失衡,在爱情中过度自爱,会变得太过自我,不懂包容与付出,容易导致双方难以磨合,最终分道扬镳;在面对病痛时过度自爱,也会变得小题大做,惴惴不安,疑神疑鬼,难以信任医生,自己身体的一丁点反应就会引发猜想,造成病情加重。所以自爱也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所谓人不自爱,则无所不为,过于自爱,则一无所为。 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每个人也享受自己自信时的状态。但自信很大一部分是后天培养的,通过对自己价值的实现和认可来累积。 孔子周游列国,在到达郑国后,有人骂他:“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听后,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这就是一种超强自信的体现。 自信是并不因他人的评价而对自己真实的情况产生怀疑,也不会对他人的肯定或否定产生相应的认同或抵抗,这是一种自洽的高级境界。“人贵有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实指的就是自信。当一个人对自己有足够的自我认同,就会有充分的自信,可以客观地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自己,也就不易被他人左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人表面上非常自信,可是一旦遇到与其相对的观点或者对他有打击性的言论,他就会反弹得很厉害,这其实就是内心不自信造成的。 对自己的认同太过虚夸,认为自己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威,完全无法听从他人的意见,就会因过度自信而发展成自大。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越是强大的人,外表越谦卑,内心却非常从容,他们能够吸收各种观点,也会尊重所有不同的意见,在“自我”和“忘我”中找到平衡。 于我而言,从医路上我初出茅庐时,一帆风顺,获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在那个时刻我感觉自己有些膨胀,我开始在对一些常见病症的诊断上毫不犹豫,对患者同我反馈的一些意见和感受也总是没有耐心。然而当我接触的行业大师和疑难杂症越来越多,我才越来越感受到医学的深厚,对自己的粗浅理解感到汗颜。当我用这种心态去迎接新的观点、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时,我才真正感受到来自内心的一种力量,那种力量才是给我自信的源泉。 自省,是对自己的深度认知。曾子曾曰:“吾日三省吾身。”佛学中所言,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都是对自省的折射。人只有自省,方能了解自己、提升自己,这是一种高级的智慧。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有着他独特的魅力,世间万物的循环变迁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相比起来,自我实在太小,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间苦痛需要去克服与化解。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价值的过程。上面所提到的自爱与自信的平衡也需要在自省中逐步完善。“行己勤勤须自省,读书亹亹要新功”,吾人最大之知识,系反躬自省。 自省不是盲目地自我反思与否定,而是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所言所为,能换位思考,能跳出自我去审视,能放长远去看,这需要智慧。而智慧除了源于外界的输出,还源于自省的内化。 孔子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人的思想品行也如木桶盛水,没有人生来完美,而短板便需要自省去提升。 这次砍伤事件给了我很长一段思考的时间,除了凶手的原因,我也在想如何能避免类似悲剧再次上演。如果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医疗环境,除了关注患者的身,还能关注患者的心,把关注点从病扩散到人,站在一个更全面的角度去医治,是否可以让患者的感受更好一些,多一些正念? 无论自爱、自信,还是自省,除了自我培养,很大一部分成因也在于家庭教育。孩子的一生其实都在寻找认同和价值感。如果一个人在童年遭遇重大的变故,这是孩子无法掌控和调整的,那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欠缺自信;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被家暴,被嫌弃,很少被肯定或表扬,那这样的孩子会很难自爱;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活在没有理性评断的盲目表扬和赞美声中,那这样的孩子也学不会自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独立自尊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而自尊体系又是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成因。 诚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我们很少正视自己内心的黑暗,那里藏着我们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它真实存在,只有正视它才能看清它、对抗它。接纳自己,不仅仅是接纳自己的天使,还应包括魔鬼。 接纳自己是一门大学问,我也仍在学习,我相信只有拥有足够多的智慧才能化解内心的黑暗,也只有不断地行走和学习,才能让自己的思想拥有足够大的空间和感悟。这些都是一个人成长中必经的过程,所谓修行,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
||||
上一章:11 | 下一章:13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