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创作手记匿名举报 作者:李佳奇 |
||||
献给O 2017年年初。 久未见面的老友O突然联系我,说想喝点儿酒,一起聊聊。 那年她三十三岁,年轻有为,在一家大公司当高层,风头正劲。手里掌握的预算极具想象空间,平日里忙得不像话,疫情前那是全世界跑。约她很难,要是没什么事儿,就更难约。这次一反常态,我不由得深感意外。 “你不忙?” “没事,我辞职了,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她几乎秒回。 愈加意外,她在那家大公司应该前途无量才对。 于是,我们约在丽都附近一家不显眼的日式小酒馆里。 见面,落座,寒暄,几杯清酒下肚,她吐露自己遇到了一种失眠,并不是睡不着,而是睡着之后,清晨四五点钟就会自然醒来。北方的冬天太阳来得迟些,漆黑的夜色之中,脑子处于清醒和困顿的状态之间。 “那你适合坐禅。”我开玩笑。 她摇摇头:“我觉得人体非常奇妙,有时很脆弱,需要借助外力比如酒精、咖啡因才能达成某个目的。有时它又极具个性,即使时间到了,它也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进入休眠状态。或许是因为它不知道梦里会遇见什么,它不知道是不是要惊恐地醒来,发一身冷汗。” 她形容那个间歇,人尚有思考力,但是疲惫不堪,还是想尽快睡去。但又未果,只好躺在床上,脑子里面一遍遍地过着那些人问她话的画面,她惊魂未定,回忆起两个月前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 大年初七,公司上班第一天。 她还在老家过年。一个平日里相处不错的同事给她发了个微信,语气十分奇怪:“O,你在公司吗?” 那天正好是她的生日,朋友们在酒店包间里面等她。 “不在,要晚几天回北京。” “你收到邮件了吗?” “邮件?”她看了下手机,都是些无关痛痒的邮件,“你指的是什么邮件?” “是这样,我在今天凌晨收到一封邮件,抄送了集团所有的头头脑脑,内容与你有关。” 她脑子一下子就清醒了起来:“啥,和我有关?” 那边停顿了下接着说:“标题是举报你多年来巨额商业贪腐问题,大意就是你多年来欺上瞒下、不学无术、中饱私囊、后宫无数……要求公司管理层彻查。” 她脑子顿时蒙了,一片空白。 “我就是和你打个招呼,回头内审什么的找你,你也有个心理准备。” 同事放下了电话,O的心里却放不了。三十三岁的生日过得心不在焉,答非所问,意兴阑珊,早早离席。 “那你知道……究竟是谁发的吗?”我好奇心发作,忍不住问。 她摇摇头,又点点头。 自己年前开掉一个老员工,对方可能心存报复。如果不是那个人的话,就更糟糕了,那意味着一定是身边最亲密的人写的这封邮件,看得出来,还煞费苦心搜罗了与自己有关的亦真亦假的证据。 回到北京后,O经历了一场堪称教科书式的问询:集团反舞弊一号位代号“职场狄仁杰”的W亲自上阵,在隔绝狭小的空间里,审问方多对一谈话,匿名举报所提供的证据,拉锯战般缜密盘问每一个细节,她的内外部利益关联人都被盘问……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回来之后,一切都变了。” “都变了?” “难怪人家说‘三十三,大转弯’。”O苦笑不已,“所谓成长就是,你要习惯所有人的忽冷忽热,也要看淡任何人的渐行渐远。我的下属、我的同级、我的老板都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我。那种感觉难以形容但又近在咫尺,是对底层的、难以掩饰的。我知道他们内心一定是怀疑我的。” “后来呢?” “调查了半天,也没有个所以然。总得有个结果,老板委婉地告诉我职级不变,但是需要调到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部。” O被边缘化了。更为微妙的情况是——她被架空了。她前下属们的工位依然围绕在她四周,只是他们再也不向她汇报了。她也不便再主动亲近他们。 O成了孤家寡人。 她这个人,哪里受得了百无一用?她的性格是,绝对不让别人看到她不堪的一面。很固执,也很决绝。 风波过后,她主动请辞,离开了那家如日中天的公司。 “你知道吗?有一天我好不容易睡着了,不知不觉间还是会把那层薄薄的毯子踢开,被冻醒后我发现自己一丝不挂,孤零零地躺在床上。我心灰意冷,哭了,也开始明白过去这些年我不停地追求安全感,是那么徒劳可笑。这就是人生的真相,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安全感就是人和自己开的最大的一个玩笑。笑过之后还剩下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临分开前,她对我说。 后来,我告诉O:“我想写一个故事,与你有关但没有人能看出来与你有关。” 她一如既往,回复得还是那么潇洒:“随便你。把我写得美好点儿。” 写给过去五年时间 或许当代职场就像是一座迷城。理想与欲望夹杂,暗涌与硝烟并存。而突如其来的一场反舞弊风暴,就是人性的实验场。 覆巢之下,复有完卵?我尤为喜欢将商业组织体比喻为一个人,拼命狂奔的时候,没人觉察到内在缺陷;一旦宏大战略受阻、转型迟迟难以见效、董事局频频质疑之际,能够活下来,就成了它更为重要的议题所在。 这道理说白了,就像一个普通肌体,在高速运动中,很难发现它隐含的疾病与风险;一旦停止,则无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酸痛与不适。 原本想一气呵成写完。 不料,几个月下来,迟迟打不开局面。倒不是难以落笔,而是早已写就数十万字,左思右想,还是觉得不对劲。这才发现,当初只记得“挥墨如土”,却忘了“惜墨如金”的道理,墨海中未能立定精神。 或许这世上有些故事的完成,除了创意、技巧、行文风格这些要素之外,还要一样东西的加持,那就是时间,像李宗盛说的那样,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 于是干脆将原有的、以O为原型的故事推翻,停了下来。前前后后用了四年多的时间,这一路上,找了许多朋友聊,他们中间有奋斗在一线的经侦人员,有原先在体制内、后来加入大型商业集团被称为“职场锦衣卫”的监察负责人,有顶尖广告公司年轻有为、野心勃勃的董事、总经理,有数家国内公关公司的创始人,有常年负责经济案件辩护的资深律师,还有大学研究所的心理学教授,以及专业的电子取证技术专家。 当然,不免,也有像O这样的当事人。 他们不同于一般刑事案件中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这些当事人,都是如你、如我的普通人,他们游走于法律与商业道德边缘的原因各异、动机不同,却动作划一地折射出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个体的欲望、挣扎、不甘与无奈。 混迹于职场的这十几年来,我有幸见到了许多来自不同行业、沉沉浮浮的人与事,高光、膨胀、谦卑、隐忍皆有。大多也曾鲜衣怒马少年时,一日看尽长安花。多少人意气风发,熬住了风口,却没能抵过自己内心的那份欲望。 老人常说的一句话,高处不胜寒。 更多时候,人在高处时是不自知的。道理都明白,可是等自己坐到那个位置上,是没办法完全保持清醒的。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这悲喜虽不相通,但是人们的欲望却整齐划一。 不免让人唏嘘。这就是世相的一种。 试问,哪个圣人没有过去?哪个罪人没有未来? 这本书原先的名字,叫作《我不是你同事》。“同事”这个词在词典里面的解释,是指行事相同、执掌同一事务的人。在这部小说里,恰恰相反,同事在这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与自我身份的疏离,故事中陶抒夜与楚歌之间的对立与猜忌,与其说是表面上的相与共事,不如说是同室操戈的角力暗战。陶抒夜不得不去感受身不由己的那种窒息,感受贪婪与自私,体验善与恶的痛楚纠结。 最后,谢谢每一个喜欢这部作品的你。 每个人都渴望被了解,却又害怕被看穿。 世人拜佛,念念为了求得;佛教世人,念念皆应放下。 2021年夏天,在潭柘寺里看到一句话:“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你也感受不到快乐。 深以为然,与君共勉。 ---李佳奇 ---2021年6月初稿 ---2022年3月定稿 |
||||
上一章:7 | 完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