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 | 王少杰解构《你杀了谁》

你杀了谁  作者:东野圭吾

本文涉及谜底,请斟酌阅读

系列作中的系列作

一九八五年以《放学后》出道,至今将近四十年间,东野圭吾已出版超过一百部作品。 这当中有不少系列作,像是以汤川学为主角的侦探伽利略系列、以饭店为主题的假面饭店系列、探讨科学和超能力的拉普拉斯魔女系列。 还有,以加贺恭一郎(差点要写成阿部宽)为主角的加贺系列。

加贺首次登场,是一九八六出版的《毕业:雪月花杀人游戏》,当时的加贺还是个大学生。 往后作品换上警察身分,解决了许多读者耳熟能详的案件,像是以追查犯案动机为主的《恶意》(一九九六)、探讨家庭和亲情的《红色手指》(二○○六)、以日本桥人形町为舞台的《新参者》(二○○九)。 二○一三出版的《当祈祷落幕时》,揭开了加贺一直挂念在心的谜团真相,一般认为是本系列的完结篇。

加贺登场的作品中,有个《○杀了○》的子系列,“风格”相当特别。 一九九六年出版的《谁杀了他》,故事中命案有两名嫌疑人,加贺和受害者的哥哥各自掌握证据,分头调查。 一九九九年出版的《我杀了他》,受害者在婚礼上遭到毒杀,三名角色内心独白均称是自己下的手,加贺则明白指出凶手仅有一人。 这两部作品特别之处在于,作者并未按照一般推理小说的作法,在结尾揭露凶手身分,而是把真相留给读者自行推理。

《我杀了他》出版后的二十四年,《当祈祷落幕时》出版后的十年,正当大家以为加贺已经淡出故事舞台时,东野又推出了各位手上的这本《你杀了谁》。 与过去《○杀了○》系列作品不同,东野这次并未把谜底留给读者推敲(嫌疑犯总共十位,要读者自行判断过于凶残),而是聚焦于本格推理小说中的解谜场面,加以放大延展。

早早开始的推理解谜

本书故事发生在日本某别墅区,一场屠杀酿成五死一伤的惨剧。 凶手事后立刻自首,表示犯案动机是想被判死刑,但对于案发当天的具体行动却不愿交代。 死者家属为了厘清事件始末,在案发两个月后举办一场验证会。 其中一名死者的太太鹫尾春那,透过职场前辈的介绍认识加贺,邀请对方一同参加。

推理小说常见的一种结构是,命案发生后侦探开始调查,调查中又有新的命案发生,最后大家齐聚一堂,由侦探揭开真相。 本书虽然多人遇害,但基本上可视为同一个事件。 第五章凶手桧川大志自首后,验证会在后续情节中立刻登场。 直至书末长达五分之四的篇幅,都是侦探和一众关系人聚在一起,一步步朝真相迈进的解谜场面。

所谓推理,就是用逻辑将线索串连起来,得到真相。 由受害者家属举办的验证会,为难之处在于大家手中线索极其有限,而且可信度有待商榷(至少读者会怀疑)。 为了解决这个困境,作者特地安排侦办此案的刑警榊出席验证会,以确保大家的推论是基于警方认可的证据,让与会众人——同时也让读者——能够站稳脚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有趣的设计是,榊对于与会者的提问,并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尤其是过于模糊的问题表明一概不答。 对此,如何问出明确的问题就相当关键,而会议主持人加贺沉着冷静、善于观察的特质,让他总可以一针见血的直指核心。 事实上,加贺善于提问的能力,早在验证会开始前就已展露锋芒——第一次和鹫尾春那碰面,他问对方烤肉会上有没有施放烟火或唱卡拉OK,藉此推测桧川挑上他们是有理由的。 而在验证会上最精采的“提问”,莫过于要求榊透露凶手的作案过程遭到拒绝,话锋一转,反问警方是不是对自己的推论没有信心。 榊见问直言“真是败给你了”,再次让人见识到加贺那精准无比的洞察力。

在加贺的协助下,大家先后厘清尸体发现的次序,以及桧川大志当日的行动。 观察到凶手犯案过于依赖“巧合”,加贺提出一个假设:受害者家属中有人和桧川有关。

但,究竟是谁呢?

以人物关系为主的障眼法

推理小说中为了掩盖真相,通常会有许多俗称“红鲱鱼”的烟雾弹。 有的烟雾弹是凶手放的,有的则是来自其他角色,虽然目的不是要扰乱调查,却也让案情更加扑朔迷离。 而侦探的任务就是拨开重重迷雾,带领大家揭开谜底。

小说第十章结尾,加贺向鹫尾春那表示自己对大家一无所知,无法找到真相。 接下来的章节,人物背景开始变得清晰而复杂起来,包括的场雅也父亲已不在人世、桧川大志的家庭状况、网络上批判高塚和栗原两家的传言。 这些信息除了让故事更加厚实外,也增加了推理的难度。 因为读者要从众多可能中,找出真正和桧川有关的人。

所有人物关系中,最令人惊讶的无疑是久纳真穗的真实身分。 把凶手妹妹拉进验证会,这样的设计和让刑警榊在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像案发经过的推论,没有警方确认总会觉得不踏实,大家对于凶手的诸多想象,也都不如久纳真穗揭露的实情来得有力。 事实上,久纳最后得以继续参与验证会,就是因为她手中握有大家不知道的宝贵信息。

久纳真穗在故事中的功用,主要是让众人了解桧川大志想要报复家人的原因(增加说服力)。 除此之外也收回了信件的伏笔(“你杀了人”的信也是烟雾弹,此处先行揭晓,减轻读者负担),以及提出假说,表示桧川大志可能受人指使,推动故事继续往前。

由线索串连起来的真相

久纳真穗带来的转折消化完毕后,加贺开始整理案件疑点,包括:凶手为何选择别墅区犯案? 怎么知道栗原夫妻人在车库? 怎么知道高塚桂子独自在家? 为何破坏部分监视器? 消失的刀子哪里去了? 高塚桂子手中的纸片是什么? 之所以列出这些疑问,目的在于将故事聚焦,同时帮读者做解谜前的总复习。

加贺提出凶手有“共犯”的假设,确认大家有决心面临可能的后果后,带着大家到别墅区走一遍凶手犯案当天的路径。 这边主要用意在于放慢脚步,吊读者胃口的同时揭露新线索(藏在某处的金条),迎来最后解谜的高潮。

回到山之内家后,大家开始互相质疑、互揭疮疤,俨然就是“暴风雨山庄”模式下,揭晓真相前会有的场景。 在大乱斗的过程中,作者揭露的场雅也的身世,回收烟雾弹伏笔,减轻读者负担; 接着指出高塚桂子口中的狐狸精是山之内静枝,此处看似回收伏笔,实则为结尾的翻转铺垫。 最后关头,加贺在确认小坂海斗新的证词后,排除众人嫌疑,指出真正的共犯。 读者累积的情绪与疑惑,都在这时爆发开来。

共犯身分揭晓后,作者并没有写“侦探逼问犯人”的场面,而是切换成共犯的观点,用内心独白的方式道出犯案经过。 这么做的好处是,情绪跟逻辑都会比较连贯、深刻(用问答带出剧情,会有很多尴尬的节拍),而读者也好像钻进共犯的思绪里,了解杀意从何而来、如何跟桧川大志共谋犯案、以及案发当天两人各自的行动。

共犯自白为何萌生杀意的段落中,作者回收了很多伏笔。 其中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某个旁人看来无关痛痒、却让共犯决心跨出那一步的事件(该伏笔出现两次,第一次在开头的烤肉会上,第二次在故事中段的酒吧里)。 之后回顾案发当天的行动,作者不仅将总复习提到的疑点一次解决,更将不久前才放出的线索(金条),和读者可能已经忘掉的伏笔(烤肉会结束,某户人家回到别墅发现门没有锁)兜在一起,令人大呼过瘾。

故事看来到了尾声。 但剩余不多不少的篇幅,又让推理小说读者有所期待。

作者也确实留有一手,准备了个别出心裁的反转。

观点运用带来的惊喜

小说中采用某人物的观点叙事,该人物可以隐瞒实情,但不可以说谎,这是作者跟读者签下的契约。 举例来说,人物A周六去泡温泉,周日逛百货公司。 在故事中他可以不提周六的行程,但不能说自己周日整天在家睡觉。

本书主要以鹫尾春那的观点叙事,因为她确实不是桧川大志的共犯,所以表现出“想要知道真相”的样子并无不妥。 而作者正是利用这种观点建立出来的信任感,给叙事者一道“免死金牌”,然后在故事尾端补上最后一块拼图,制造惊喜。

所有反转都需要伏笔,不然读者是不会信服的。 第十三章在酒吧,加贺提到大家收到那封写有“你杀了人”的信,表示可以理解成“你们所有人都曾经夺走过某人的性命”,鹫尾春那听到时连忙“调整呼吸”。 虽然在那之后立刻用“医疗疏失”解释自己可能真的害死过人,但知道真相后再回顾这一段情节,不难想像鹫尾春那当时真正的心情。

加贺最后揭露真相,主要是靠两个未解的疑点:桧川大志和共犯证词的矛盾、以及消失的刀。 除此之外,有些设计虽然无法用来戳破谎言,但可以让剧情相连,前呼后应。 比如鹫尾英辅的手表、山之内静枝的幽会对象、鹫尾春那被叫去拿蛋糕的原因、以及鹫尾英辅陈尸周围的血迹状况。 鹫尾春那甚至在加贺问到血迹时,担心“自己的回答有没有错误”。 这样实际上隐含另一层意思、带点叙述性诡计味道的伏笔,回头来看非常漂亮。

大概从见到加贺的那刻起,鹫尾春那就有预感罪行可能会瞒不住。 也因此,学姊金森登纪子说过的那句话才会像咒语一样,直到故事最后都挥之不去。

在加贺面前,谎言是无所遁形的。

上一章:24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