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余华的世界与世界的余华——刘康访谈录
李立超 浙江科技大学
刘康 美国杜克大学
一 从二十年前的一篇文章谈起

偶然事件  作者:余华

李立超:刘康教授您好!您的《马克思主义与美学》《对话的喧声》等著作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您堪称世界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您的研究涉及了多个领域,例如西方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国际传媒与意识形态研究等等。但贯穿其中的是您对“中国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思索。在这样的总体语境下,我个人关注更多的是您通过文学作品,通过对中国当代作家,特别是对余华的研究来表达您对“中国问题”的理解。

刘康:我大学时在南京大学外文系就读,1983年来到美国之后,读的是比较文学博士。所以,我看待作家,是从比较文学的视角来看。说实话,这么多年,文学批评的文章我写得不多,更多是在理论思想方面做研究。但是,余华是我非常赞赏的中国当代作家,可以这么说,我仅有的文学批评文章都给了余华。

李立超:您的《余华与中国先锋派文学运动》收录在由洪治纲老师选编的200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余华研究资料》中。作家研究资料的选编、出版也是作家经典化过程的重要一环。相信您的这篇文章是余华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来自“域外”的声音。这篇文章的英文版本“The Short-Lived Avant-Gar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Yu Hua”发表在2002年的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上,我想,不如就让这篇文章成为我们这次访谈的开端,或是引子吧!您可否谈谈您当时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或者说您在怎样一个契机之下写作了这篇文章?

刘康: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都二十年了!写这篇文章大概有两个契机。二十年前我在宾州州立大学教比较文学,开了一门课“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是用英文授课的。这门课第一节,我就用了余华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当时我就跟学生讲,这个小说基本上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写照。是的,我认为它是一个写照,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象征意义、寓言意义都在里面了。表面上看,《十八岁出门远行》写一个十八岁的小青年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憧憬,他要去冒险,去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他爸爸让他去见识外面的世界,这个孩子不管不顾地背了一个红背包就出去了,然后遇到各种各样的怪事。这个叙述很曲折,有点像社会变革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我把《十八岁出门远行》解读成其时社会的寓言,这是第一个契机。

第二跟我个人学术兴趣有关。我在威斯康星大学读比较文学博士的时候,主要学文艺理论,其他很多时间都在读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这里面就包括了西方的先锋派。后来我要在课上讲余华小说,就要回头来看,中国有没有现代主义,有没有先锋派?这样我就把我对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先锋派的兴趣和余华联系在了一起。所以,这里面有这样一个连接。

李立超:《十八岁出门远行》可以有很多种解读方式。可以解读为流浪汉小说、成长小说、悬疑小说等等,甚至也可以不去解读它所谓的主题。但是,它是有一个内核的,就是“不确定性”,生活或者说这个世界是充满偶然性的,不是朝着一个既定方向发展。而且,我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传递出的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会给西方读者带来所谓的“文化隔阂”,这种关于“不确定性”的感受是世界性的、普遍性的。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余华所描述的这种成长,是受到重击的,一个人的十八岁,一出门就受到了迎头重击,吃了这个世界的一记耳光。

刘康:是的,美国学生都很喜欢《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从一开始就把我们所说的这种世界性融入他的创作,他是具有世界视野的作家。《十八岁出门远行》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写作方式、文学样式显然有流浪汉小说、成长小说的影子,这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强大的影响力,所以各国读者很容易引起共鸣。《十八岁出门远行》写的是一种很特别的成长体验,这也是当时西方文学,包括美国文学中对于成长的书写方式,例如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有可能是失败的,充满挫折的。余华的这篇是对成长过程的反讽。这虽然是一个很短的小说,但有非常多的解释空间。

而且,我上那个课的时候,学生读的不是原文,是英译的版本。美国学生读余华的小说,一读就懂了。我甚至觉得余华的文字是不需要翻译的,余华是用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在写作。把他的中文语言翻译成英文并不会失去什么。余华的中文写作很特别,句子比较短,用词也不复杂。

李立超:余华的语言的确呈现出一些翻译文学的特征,这也和他的阅读有关。他在20世纪80年代读到的外国小说,实际上是一种翻译文学。所以,余华的语言多少也会呈现出一些翻译语体的特征。那么您将上课的这些感受写成文章是出于一个怎样的契机呢?

刘康: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在宾州州立的一个同事,Djelal Kadir,他是比较文学领域的著名学者,是美国学术刊物World Literature Today的主编。Djelal Kadir是美国文学的专家,除了英语,他的阿拉伯语、法语、意大利语、波兰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都是母语水平。他是一个真正的世界主义者。有一天,他来听我上课,正好我在讲余华小说,他坐着听了一堂课。然后他说我讲余华太有意思了。他自己又把余华小说英译找来看了一遍,他告诉我,余华是他见到的最有趣的一个中国作家。他建议我讲课之外,应该把余华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一下。他提醒了我,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可以写一篇很长的关于余华的文章。对于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MLQ)这个期刊来说,我的这篇文章已经超长了。但我把文章寄给MLQ的时候,主编说这个文章特别有意思。

李立超:那请您再多介绍一些MLQ的情况吧!中国的读者对这个刊物可能还没有一个非常细致的认识。

刘康:打个比方,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类型上大约等于中国的《文学评论》。MLQ主要刊发作家作品研究,理论思潮类的文章是附带的,读者一般从MLQ了解美国学界对世界各国作家的评价。但是MLQ基本不发关于中国作家的文章,不过主编看了我的这篇文章之后,认为它打开了一个面对中国文学的窗口。几十年过去了,主编和我一直是很好的朋友,我想可能就是关于余华的这篇文章促进了我们之间的友谊。

李立超:那可以理解为MLQ为美国学界提供了一个经典作家或是有可能成为经典作家的名单。余华是其中一员。

刘康:余华是一个可以带出“世界问题”的作家。

上一章:战栗 下一章:二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