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身死金川的结局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
||||
要了解乾隆朝一平金川战争的背景,我们需要先了解土司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政府在管理少数民族聚居区时,考虑到民族与文化的差异,也为了避免冲突,常会采取一种间接统治的方式——只要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愿意称臣纳贡,中央政府便会允许该首领以世袭的方式长期统治其民族的聚居区。这些世袭的少数民族土著首领被称为土司。因此,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土司政权,其实就是一个个半独立的割据势力。 乾隆十二年(1747),四川西部的大金川土司莎罗奔野心膨胀,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兵攻打周边土司,严重威胁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辖。于是,乾隆决定发兵征讨大金川,并调云贵总督张广泗为川陕总督,主持一平金川的早期战役。史书记载: 十一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为乱,(张广泗)调川陕总督。[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七,《列传八十四·张广泗》,中华书局,1977,第10401页。] 结果,受限于金川地势复杂,且莎罗奔方面碉楼坚固,仗打了一年多,清军不仅损兵折将,迟迟未能取胜,士气也逐渐衰微。 迫于无奈,为了扭转前线颓势,乾隆十三年(1748)四月,乾隆决心派首席大军机——时年41岁的讷亲亲赴四川前线指挥全军,鏖战大金川。乾隆下旨道: 惟大学士讷亲前往经略,相机调度,控制全师,其威略足以慑服张广泗。而军中将士,亦必振刷归向,上下一心。从前疲玩之习,可以焕然改观,成克期进取之效。[见《清高宗实录》卷三百十二,乾隆十三年四月十一日。] 可见,此时的乾隆对讷亲抱有极大的期待。 讷亲虽然在行政上表现出色,但讷亲此前从未上过战场,以为自己只消似过去那般“出一言而势在必行,定一稿而限逾积日”——只要盯得够紧,便能一举取胜。只可惜,战场形势错综复杂,态度、战术、勇气,甚至运气都能左右最终的胜利,把问题想得太简单的讷亲,刚到金川便出了岔子。 大金川有一核心要塞,名叫噶拉依,非常难打,想攻下来必须从长计议、好好制定战术才行。然而,讷亲抵达前线后,认为这只因士兵们勇气不足、魄力不够,迟迟不能取胜。于是,讷亲到了前线后力排众议,强行下令,要求全军三天内攻克噶拉依。史书记载: 六月,讷亲至军,下令期三日克噶拉依。[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讷亲》,中华书局,1977,第10443页。] 讷亲的部署其实严重暴露了他在军事上的无知,他不考察地形、不调研军情,在信息尚未全面了解清楚时,便强行下令进攻。于我方而言,这是在拿士兵的生命开玩笑。现场就有军官劝谏讷亲再考虑考虑,然而,讷亲完全是在拿管理官员那一套去管理军队。据记载,讷亲在部署进攻噶拉依的军前会议上是这样的: 将士有谏者,动以军法从事,三军震惧。[昭梿:《啸亭杂录》卷一,《杀讷亲》,中华书局,1980,第14页。] 将士谁敢劝说就军法处置,讷亲这是逼着官兵们去强攻。 实话说,政府里的工作,领导是可以强逼下属去干的,即便下属有时明知领导不对,也能勉强接受。因为在政府里,面对领导的错误意志,下属去执行的代价顶多是浪费一些时间,出岔子了领导担责,而不接受却会有丢工作的风险。因此,政府工作靠强逼还可以推动。 然而,军队里的工作就完全不一样了。最高主帅是很难强逼着一线官兵去作战的,尤其是官兵们意识到主帅的指挥有问题时。在战场上,面对主帅的错误指挥,官兵去执行是可能会没命的。如果自己的牺牲是有意义的还好说,若自己的牺牲没有任何意义,军队就有可能哗变。 最终,讷亲凭借着自己军机处首席大军机的身份强行推动了对噶拉依的进攻,清军的官兵们也算得上努力。只可惜,有些结果,在战前就已然注定了。据史书记载,噶拉依战斗的最终结果是: 噶拉依者,莎罗奔结寨地也。师循色尔力石梁而下,攻碉未即克,署总兵任举勇敢善战,为诸军先,没于阵。[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讷亲》,中华书局,1977,第10443页。] 讷亲部署的这次强攻非但没能取胜,反而导致任举等官兵阵亡。 噶拉依攻坚战的失败,也成了讷亲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此前的讷亲,自诩能力、品德无缺,做事雷厉风行,如今经历一次惨败之后,整个人仿佛忽然泄了气。因为他的确不懂军事,又从来不擅长团结周围的同事和下属,噶拉依攻坚战过后,身为主帅的讷亲面对接下来的作战指挥,居然选择了逃避。史书记载: 讷自是慑服,不敢自出一令,每临战时,避于帐房中,遥为指示,人争笑之,故军威日损。[昭梿:《啸亭杂录》卷一,《杀讷亲》,中华书局,1980,第14页。] 没能拿下噶拉依,还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那么逃避责任、拒绝前线指挥就很不负责了。讷亲丧失信心后,这场仗就完全没法打了。主帅都不相信仗能打赢,士兵又该如何努力呢?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讷亲战败之后,他过高评估了战争的难度。当时清军的兵力已达4万,而大金川的兵力仅有3000余人,拥有超过10倍兵力的讷亲,依然向乾隆上书索要更多支援。讷亲请求: 俟明岁加调精锐三万,于四月进剿,足以成功,最迟亦不逾秋令。至粮运紧要。[见《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一,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十九日。] 讷亲想用7万人,约莫20倍的兵力去打大金川。 讷亲的请求送到中央,乾隆都看不下去了,回复道: 且大兵有四万之众,彼止三千余人。何以应我则觉有余,而攻彼惟虑不足?[见《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一,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十九日。] 讷亲你要兵之前,能不能先解释解释,4万人打3000余人,为什么兵力处于劣势的大金川能轻松地应对我们的进攻,而我们的兵力却始终不足以进攻大金川呢?讷亲你要是能奏明目前的4万兵力是如何部署的,未来的3万兵力需要补充哪些不足,朕也能考虑给你资源,你若讲不明白,总不能硬要兵力,去玩数字游戏吧? 然而,即便乾隆意识到讷亲的军事能力有限,也没办法撤回讷亲了。很简单,讷亲此前的地位太高了,他的行动涉及国家颜面,无功而返,必遭人耻笑,大金川战事结束之后,讷亲也只会更加膨胀。史书记载: 上知讷亲不足办敌,谕军机大臣议召讷亲还;又念大金川非大敌,重臣视师,无功而还,伤国体,为四夷姗笑。[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讷亲》,中华书局,1977,第10444页。] 看到讷亲在前线狼狈的样子,乾隆仍想挽救一下,多次下旨令讷亲仔细思考战事,至少也要打两个局部的胜仗出来。乾隆的目的也很简单:他想让讷亲以胜利的姿态回来,平息可能存在的颜面风险。据记载: 上知其不足恃,然欲其稍有捷音,然后召还,以全国体。[昭梿:《啸亭杂录》卷一,《杀讷亲》,中华书局,1980,第14页。] 只可惜,讷亲依旧畏战如虎,不敢进攻。 不仅如此,乾隆还收到情报称:讷亲在前线,不仅作战失败,甚至连忠诚度也出了问题——讷亲有意隐瞒了部分失败战役,导致中央军机处信息残缺;且有人发现,讷亲还发过“金川事大难,不可轻举”[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讷亲》,中华书局,1977,第10444页。]和“此皆我罪,令如许满洲兵受苦”[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讷亲》,中华书局,1977,第10445页。]的牢骚。 这两句牢骚,前一句有甩锅给中央发动战争的嫌疑;后一句则严重动摇军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满洲兵本就以弓马骑射娴熟著称,应是热爱作战的,主帅怎么能直言打仗是受苦呢? 综合而言,讷亲在金川战场上,身为主帅,早期部署未做调研,导致损兵折将;中期指挥拒临前线,又致士气渐损;后期作战也无良方,试图推卸责任于中央。于军法而言,无论讷亲在赴金川战场前的20年官场生涯有多么勤奋可靠,单凭金川战役中的种种糟糕表现,也足以将讷亲杀头。 最终,忍无可忍的乾隆正式下令,由大学士傅恒接任金川前线总指挥,并命侍卫鄂实携讷亲祖父遏必隆的御赐遗刀前往四川军营,将讷亲正法。史书记载: 上封遏必隆遗刀授侍卫鄂实,监讷亲还军,诛以警众。[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讷亲》,中华书局,1977,第10445页。] 40余年都在高歌猛进的讷亲,最终还是受军事短板与性格缺陷的影响,在一平金川作战失利后轰然坠落,就此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终年42岁。乾隆努力培养的第一位首席大军机,就此宣告退场。 |
||||
上一章:第一受... | 下一章:富察·傅...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