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忧参半的崛起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说起来,乾隆面对自己亲自培养的傅恒,在提拔时,真是相当偏爱,动不动就越级跳,而且每次都跳得特别凶。

第一跳,史书记载:

(乾隆)七年,授总管内务府大臣,管理圆明园事务。[佚名:《清史列传》卷二十,《大臣画—传档正编十七·傅恒》,中华书局,1987,第1485页。]

乾隆升傅恒为正二品的内务府总管,但是,只负责管理圆明园。很明显,此时乾隆对傅恒其实还不够放心的。只管圆明园事务,意味着乾隆想把傅恒放到眼皮子底下,再多观察观察。甚至乾隆自己都说:

着御前侍卫傅恒补授内务府总管,学习办理。[见《清高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九,乾隆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就是奔着让傅恒积累经验去的。傅恒干了一年,没出差错。乾隆接着就玩了把大的。

第二跳,乾隆直接让傅恒去当正二品的户部侍郎,跳去了财政部门。看似平调,但傅恒掌握了全国的钱袋子。而这一年的傅恒,才22岁。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傅恒刚到户部时,国库的存银是2912万余两,他接管户部一年之后,国库的存银就变成了3190万余两,多了近300万两银子。这是乾隆即位以来,户部存银增加得最多的一次。如此一来,乾隆更加硬气了——朕的小舅子能力属实不俗,朕要提拔他,朕举贤不避亲。

第三跳,满朝上下都傻眼了。乾隆十年(1745),24岁的傅恒先是以户部侍郎的身份被任命军机处行走。再接着,过了两年,26岁的傅恒直接升任户部尚书。再然后,又过一年,乾隆十三年(1748),为镇压四川金川地区的土司叛乱,时任首席军机大臣的讷亲要离京去平叛。乾隆居然干脆让年仅27岁的傅恒官拜从一品的保和殿大学士,正式就任首席军机大臣,统领百官。虽然此时鄂尔泰已经去世了,张廷玉也已经准备退休了,确实也无更好的首席军机大臣人选。但纵观傅恒的履历,其升迁速度实在太快,且傅恒实在太年轻。

这样的跃迁,令人妒慕是难免的。但我们不妨再仔细想想,比起妒慕,更多的,可能还是随之而来的巨大压力。

很多时候,人年轻时太顺遂,并不是什么好事,特别是置身于官场时。道理也很简单,你每一次亮相,必然会面临同僚的嫉妒与攻击,稍有不慎,下场极其惨烈。

比如上一任首席军机大臣讷亲,他是在鄂尔泰死后,由乾隆强行提拔上来的。甚至乾隆自己都说过:

自御极以来,第一受恩者,无过讷亲。其次莫如傅恒。[见《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五,乾隆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乾隆最开始对讷亲甚至比对傅恒还好。

讷亲因为升职太快招人嫉妒,再加上讷亲做官虽然清廉,但做事却太过死板。最后结局如何呢?乾隆的亲弟弟和亲王弘昼在朝堂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暴打讷亲,一旁连个拉架的都没有;甚至,当讷亲被外派到金川指挥作战时,手下的人也各种不配合,最后仗打输了,讷亲转年就被乾隆赐死了。当时的讷亲连儿子都没有,直接绝嗣了。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讷亲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也许会有人说,傅恒不一样,他毕竟是乾隆的小舅子,谁会没事主动招惹他呢?这便是单纯又年轻的想法了。乾隆十一年(1746),25岁的傅恒进军机处未到一年,还没当首席大军机之时,就被御史万年茂举报了。理由是,该御史看到当年八月的宫廷宴会上,有两个翰林学士给傅恒下跪请安,而傅恒没拒绝。翰林院的官员,基本都是天子门生,傅恒要是受了他们的跪拜,那就是绝对的僭越。最后结果如何呢?

乾隆一边说这件事查无实据,是诬陷;另一边也公开表态说:

傅恒若妄自矜大,致词臣(翰林院官员等文学侍从)如是趋奉,亦当有应得之罪。[见《清高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七,乾隆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

假如傅恒真的膨胀了,朕是一定会治他罪的。

一个人在古代想把官做好,光是能力强、有皇帝宠,是远远不够的。但凡底下的大臣不配合,或者自己做事不谨慎,分分钟都可能跌落山崖。尤其是给“章总”这样“心胸开阔”的君主办事,他重用你,你办得好,他脸上有光;可你要是办得不好,铁定是要背锅的。讷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么,年纪轻轻的傅恒,他到底该如何面对这种复杂的官场局势呢?不得不说,傅恒作为一个年仅27岁的百官领袖,他的表现,可以说出人意料地成熟。既稳住了官场,又保全了乾隆的面子。

据史书记载,当时傅恒的为官之道,就是一句话:

敬礼士大夫,翼后进使尽其才。[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傅恒》,中华书局,1977,第10451页。]

简言之,既尊重前辈,又提携后辈。这种话说起来、听起来都很简单,可做起来很难,稍有不周,人家非但不领情,自己头上还得落顶“为人虚伪”的帽子。

那傅恒是怎么做的呢?

可以说,从领导军机处的第一天起,他就表现出了相当大的诚意,并展现出了和他的前任讷亲完全不同的风采。

此前的讷亲,因为深受乾隆信任,始终有一项特权——讷亲可以先单独面见乾隆,然后再到军机处代表乾隆传达旨意。很明显,讷亲想通过上下级间的信息不对称来控制军机处。

傅恒不一样,他一上任:

自陈不能多识,乞诸大臣同入见。[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傅恒》,中华书局,1977,第10451页。]

我年轻,见识短浅,有些事容易理解不到位,以后皇上有什么安排,咱们还是一起去听旨吧。傅恒这是在做什么?这是在让权。于是,其他几位年长的军机大臣看傅恒的眼神立刻就不一样了——这小伙子,有点意思。

这还不算完。当时的军机处其实是分两个层次的:地位高且年长的是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地位低的负责干活的且较年轻的是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当时,大军机们在承接乾隆布置的任务时,往往会偷偷躲起来写报告,不让小军机们知道。可傅恒不一样,史书记载:

至傅恒始命章京具稿以进。[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傅恒》,中华书局,1977,第10451页。]

傅恒是带着小军机们一起写报告的。因为军机处虽对外保密,但若没有皇帝的特殊要求,内部是不需要保密的。

傅恒为什么要带着小军机们一起写报告呢?想来他大概有三个目的:一、表达信任;二、给其他人更多展示能力的机会;三、傅恒他也在表现自己的坦荡——在我这里,没什么是需要躲起来、不能让人知道的,大丈夫无事不可对人言。

傅恒把自己搞得跟透明人一般,这样一来,愿意跟傅恒交往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因为和这样一个看上去无心机的人交往,大多数人都是会相对放心的。不过话说回来,当领导,只保持透明、低姿态也不行,因为一旦时间长了,周围人可能真就“不拿豆包当干粮”了。所以,还需要傅恒在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主动展现自己的价值。

举个例子。当时乾隆对翰林院有规定,他要求官员既要学汉文,也要学满文。有一天,乾隆突然心血来潮,跑到翰林院去突击考试,让大家用满文来写作文。有个叫钱维城的翰林学士,是乾隆十年的状元,才华横溢,只不过他自诩天资聪颖,觉得满文太简单,所以始终没好好学。结果在考试当天,钱维城从早晨憋到晚上也写不出来,最后愣是交了张白卷给乾隆。这就把一向重视满洲文化的“章总”气坏了。史书记载:

纯皇帝大怒曰:“钱维城以国语为不足学耶,乃敢抗违定制若此。”[昭梿:《啸亭杂录》卷七,《钱文敏》,中华书局,1980,第187页。]

说罢,乾隆就准备叫人把钱维城拉走,直接砍了。

当时在场的诸位学士谁也不敢说话。因为一个汉人状元不学满文,这实在太敏感了,事关项上人头,明哲保身为妙。关键时刻,傅恒站了出来:

钱某汉文优长,尚可宽贷。[昭梿:《啸亭杂录》卷七,《钱文敏》,中华书局,1980,第188页。]

钱维城他的汉文还是不错的,皇上您就再给他一次机会吧。接着,乾隆又出了一道汉文题目让钱维城写。最终,钱维城顶着压力一挥而就,文章可能确实写得还行,保住了一条命。

经此事后,翰林院里那些读书人又会怎么看傅恒呢?好领导啊!关键时刻,有事他是真上啊!换成别人,谁敢呢?因此,当时的傅恒在同僚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一个给你面子、帮你升官、为你出头,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领导。

除了会做人之外,更加让满朝百官对傅恒心悦诚服的,是傅恒在军事上的赫赫战功。

由此,我们也来到了傅恒人生的最后阶段。

上一章:豪门的... 下一章:戎马半...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