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戎马半生的结局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
||||
傅恒第一次上战场,是乾隆十三年的冬天。 乾隆十二年(1747)的春天,四川行省内的金川地区爆发了土司叛乱。乾隆先后派了四川巡抚纪山、川陕总督张广泗、大学士庆复和首席军机大臣讷亲4位统帅领兵去平叛。可结果是,朝廷动用了5万大军,砸了近千万两银子,打了快两年,非但毫无胜算,就连军队的士气也日渐衰退。 在这种情况下,乾隆一发狠,决定要派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但也从来没有在工作上出现纰漏的时年27岁的傅恒领兵到金川去试一试。消息一出,满朝文武都在阻拦——皇上这是疯了?病急乱投医吗?可乾隆特别斩钉截铁地说: 此任非傅恒不能胜,此功非傅恒不能成。……朕志已定,不必再言。[见《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二十六,乾隆十三年十月初二日。] 但事实上,打仗这种事,其实乾隆自己心里也没底,谁知道傅恒到底行不行呢?而为了让傅恒一战成功,乾隆对他做了三个方面的保护,两个军事上的,一个生活上的。军事上,乾隆一方面给了傅恒一支35000人的军队,增添了大量兵力;另一方面,又专门给傅恒安排了约400万两的物资。要的就是一次性解决战斗。 乾隆对傅恒在生活上的保护就很有意思了。乾隆直接把吏部尚书达勒当阿派去了前线。派他去干吗呢? 留心视大学士体中若何,如行走从容,则可不必劝阻;倘稍有勉强,伊等即当竭力劝阻。[见《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二十八,乾隆十三年十一月初六日。] 达勒当阿,你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醒大学士傅恒要注意休息,大学士但凡有一点身体不适,你就得拦着,别让他累着自己。之后,乾隆甚至专门派出了自己的御前侍卫达清阿到前线去,主要任务是盯着傅恒按时吃饭。 乾隆为什么会有这么邪门的安排呢?我们应该相信,这一定是因为乾隆太了解傅恒了。个中逻辑,只消仔细一想就能明白。傅恒年纪轻轻就能在朝廷身居高位那么多年,愣是一点差错都没出过,这绝不是一句能力强就能做到的。这是傅恒夙兴夜寐、事必躬亲,熬夜熬出来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乾隆是真怕傅恒身体出问题,才做出了这样的安排。 可真出了京城,谁还拦得住傅恒呢?他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肝帝”,天生的统帅。 今天,在有平坦的公路的情况下,一个人从北京步行到金川,每天走8个小时,尚且需要走上六七十天。而200多年前,傅恒带着3万多人,约400万物资,在没有公路的情况下,冬天出发,风雪兼程,只用了45天就抵达了金川。纵观整个行军过程, 沿途行走,部伍甚属整齐。兵丁安静守法,无一人生事者。[见《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二十八,乾隆十三年十一月初五日。] 那傅恒是怎么做到的呢?简单来说,就是8个字:事必躬亲,同甘共苦。 当时,傅恒带着军队,每天清早起床后便拔营前进,行至半夜才安营扎寨进行休整。这自然是非常辛苦的。可傅恒一路上不但始终和士兵们同吃同住,在刚过成都的时候,大雪封山,马过不去,傅恒还带头在风雪中扯着马绳步行了约70里。这是什么画面?一个豪门公子、皇亲国戚、27岁的百官之首、本次出征的总司令,带头顶风冒雪、不畏严寒,几万兵众看在眼里,是相当振奋的。最后,这支3万多人的部队到四川时,虽劳师远征,但始终斗志昂扬。 更厉害的是,在这么艰难的行军路上,傅恒居然还能一宿一宿不睡觉,勘察沿途的吏治民情,汇总并做成报告发给乾隆。乾隆看到后,有多高兴就有多焦急。傅恒这是疯了?为了做报告又一宿一宿不睡觉啊。傅恒自从离开京城,这一路上,乾隆的慰问信跟写起来不花时间似的往前送,没事还寄点人参之类的,想给傅恒补身体。 以至于史书上,对乾隆和傅恒的关系有了这样描述: 皇上于经略大学士傅恒,礼遇既隆,恩意尤备,千里传命,谆复周详,蔼然不啻家人父子之相。[来保:《平定金川方略》卷十六,四库全书本,第3页b。] 乾隆对傅恒如此这般,二人哪里像是君臣,倒像是父子。 待行军结束,正式抵达金川之后,傅恒的表现更是空前地优秀。无论是情报工作,还是战略战术,都做得异常细致。 傅恒刚到军营之时,立刻就抓了总督张广泗的两个手下,下令杀了。傅恒当时的理由是这二人是敌军的奸细,从事后看,这二人应该真就是奸细。不过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一路上如此急行军,傅恒到底是什么时候去做的情报工作。 刚清理完奸细,傅恒就跑到前线勘察地形去了。没多久他就制定了一份特别长的作战报告发给乾隆。报告中先是分析了此前张广泗和讷亲战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盲目从正面强攻,而敌人的碉堡居高临下,所以军队死伤惨重。傅恒给出的新作战方略是把大部队拆成小部队,让小部队的士兵自己带着数日的粮草分散突入敌后,接着再分南、北两路合围进攻。 只不过,傅恒的作战方案风险还是很大的,他赌的就是清军的情报工作和战术部署足够细致,以及部队的单兵作战素质足够强硬。不出意料,自傅恒挂帅后,一上来就打掉了敌人的几处碉堡,士气大振。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乾隆却突然想打退堂鼓。原因有二,一是这场仗从乾隆十二年的春天一直打到了乾隆十三年的冬天,已经打了快两年了,国库里的钱快不够用了;二是有奏报说,傅恒的身体状况似乎出了一些问题。 于是,乾隆下旨要换帅,让傅恒回来养病。可在这个关头,傅恒又怎么可能回去呢?他直接答复说: 臣受诏出师,若不扫穴擒渠,何颜返命?[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傅恒》,中华书局,1977,第10447页。] 皇上您顶着压力派我挂帅出征,我要是没打赢,怎么好意思回朝复命呢? 眼看傅恒不回来,乾隆又下旨,讲明国库是真没钱了,朝廷能接受的底线就是打到乾隆十四年(1749)的四月份,如果到时候还没赢,就得议和了。傅恒当即表示: 定于四月间报捷。[同上书,卷五百十三,《列传三百·土司二》,第14219页。] 彼时已经到了乾隆十四年正月了。张广泗他们两年都没打下来的地方,傅恒竟说要在这一年的四月搞定。结果,也不知道是因为傅恒命好——金川叛军的粮草出问题了,还是因为傅恒的能力太强——几场胜仗把金川那边打蒙了,总之,刚到二月,金川就投降了。乾隆十四年二月,平定大、小金川的战争彻底结束。 最后这场“一平金川”战争,也成了乾隆著名的“十全武功”里的第一功。等傅恒得胜还朝时,乾隆一边让皇长子永璜带大臣到京郊去迎接傅恒,另一边自己在宫里操持着庆功宴的准备工作。最后,在宴会结束、酒足饭饱之时,乾隆宣布要给傅恒建宗祠,更不用说在胜利前夕就已给傅恒封了一等忠勇公的爵位。至此,作为非皇族出身的满洲贵族,在常规状态下,这已是傅恒所能享受的最高爵位了。 在官位和爵位双双登顶之后,傅恒却仍然保持着他一贯的谦卑,从不居功自傲。因为傅恒深知,他从一个19岁的家族幼子、六品侍卫,到如今28岁名满天下的一等公爵,他自己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姐夫乾隆始终在自己背后保驾护航。 封一等公爵后,傅恒的行事准则只有一条——不管出了什么事,只要是乾隆真想干,他都无条件支持,决不后退。 典型的例子就是,准噶尔爆发内讧数年,时机成熟,乾隆欲出兵西北。满朝文武都拦着他不让打,说:皇上您忘了当年先帝打准噶尔输得有多惨了吗?和通泊之战[清政府征讨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的战役。雍正九年(1731),清军将领傅尔丹中计,率军深入,中伏,在和通泊大败,仅2000余人生还。]惨败,八旗子弟家家戴孝。就在众臣反对的时候,傅恒挺身而出。史书记载: 惟大学士傅恒,奏请办理。其他尽畏怯退缩,恐生事端。[见《清高宗实录》卷四百七十四,乾隆十九年十月十三日。] 所有人都不敢冒头,只有傅恒说“打吧,后面的事我来办”。乾隆很满意,他觉得只要有傅恒这句话,那事情就肯定稳了;其他大臣也都不说话了,意思就是:那就交给忠勇公去办吧。 只是这一次,傅恒并没有上前线,而是在军机处负责统筹全局,但同样地不分黑白、不知休息,他不停地核算粮草、分析敌情、统筹各方。乾隆有言: 至同朕办理军务者,惟大学士傅恒,与朕一心,日夜不懈。[见《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九,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 下军令状后,傅恒每一天都扑在这场清准战争上。 在傅恒的部署下,乾隆二十年(1755)二月,清军长驱直入,几个月就攻下了伊犁,一举平定了准噶尔。然而就在乾隆欢欣鼓舞的时候,下半年时,准噶尔又叛变了,而且还趁清军主力撤军的时候,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鄂尔泰的长子鄂容安就是这个时候死在新疆的。于是,朝堂之上,议和的声音再次响起。关键时刻,傅恒再次站了出来,主动请命办理军务。这一年,傅恒34岁。 乾隆二十一年(1756)四月,乾隆派傅恒奔赴前线。不过,傅恒刚动身离开京城没多久,乾隆审度局势,决定换将。乾隆一边叫傅恒回来,一边则表示自己也不打算撤军了,要直接在新疆建立起全面统治。乾隆先在乌鲁木齐、巴里坤和吐鲁番等地全面驻军,平定叛乱后,在惠远城设伊犁将军。乾隆就此彻底平定准噶尔,收复新疆。而这,也实现了康、雍、乾三代帝王的毕生夙愿。 战后,乾隆再次对傅恒大加封赏。他盛赞道: 定策西师,惟汝予同。[傅恒:《钦定皇舆西域通志》卷首四,四库全书本,第2页b。] 如果没有傅恒的支持,就没有平准战争的胜利。乾隆除了给傅恒各种封赏之外,还搞了一个紫光阁功臣画像大展厅,把傅恒的画像排在首位,以示嘉奖。只可惜,自古名将难见白头。戎马半生的傅恒,最终迎来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战——清缅之战。 当时,缅甸先是骚扰我国的西南边境,长期进行小规模的烧杀抢掠,后来看清廷没反应,变本加厉地入侵,等到乾隆三十年(1765)的时候,缅甸军队大举进攻,几乎要打到云南的腹地了。乾隆忍无可忍,决定对缅甸进行全面反攻。 可谁也没想到,清军却因为前方将领的指挥失误、谎报军情以及各军的配合失误而三战三败,严重损兵折将,连傅恒的亲侄子都死在前线了。清军的指挥系统几乎瘫痪。 打了两年多后,乾隆三十三年(1768),58岁的乾隆问47岁的傅恒:你能亲自去云南一趟吗?而我们都知道,傅恒一辈子都没有拒绝过乾隆。他的答复仍是:没问题,我去。 于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二月,傅恒南下,三月正式抵达云南。 傅恒还是很稳的。他在勘察地形后,立刻就下令砍树造船,打算水陆并进,围攻缅甸。在傅恒的部署下,战事起初还是相当顺利的。傅恒在七月领兵杀入缅甸,十一月时已突袭了上千里,就快要打到缅甸的首都阿瓦了。但可惜的是,就在奔袭缅甸首都前,攻打最后一道堡垒老官屯时,出意外了。 因为缅甸气候炎热、士兵水土不服,清军军营内爆发了大面积的瘟疫,不少人染病而死,剩下的人战斗力也大为减退。最终,清军在老官屯久攻不下,3万多人的部队,打到最后不足2万人,损失惨重。许多将领不同意再打下去了,他们主张撤兵。 在史书中,我们看到了温和、谦逊了一辈子的傅恒唯一一次发了火: 傅恒怒形于色,即欲缮折参办。[见《清高宗实录》卷八百六十一,乾隆三十五年闰五月二十九日。] 今天谁要是敢主张撤兵,我立刻就写折子参谁!可当时的条件实在太恶劣了,没多久,傅恒他自己也感染了瘟疫,上吐下泻,一病不起。 等到副将军阿桂将相关情况报告给乾隆后,乾隆立刻下令,叫傅恒马上撤出缅甸返京,留阿桂全权主持前线军事,准备议和。万幸,此时缅甸那边也扛不住了,主动发起了和谈申请。最终,这场战争以双方和谈为结果结束了。 只可惜,战争结束了,傅恒的病却没有好,甚至更重了。回到京城后没多久,傅恒病得连床都下不了了,每天像是活死人一样。乾隆不断派太医去给傅恒看病,赐予傅恒御膳,到最后,连乾隆自己也三天两头地往傅恒家里跑。史书记载: 每朝夕遣使存问,赐以内膳羹糜,俾佐颐养。复间数日亲临视疾。[佚名:《清史列传》卷二十,《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十七·傅恒》,中华书局,1987,第1496页。] 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月十三日,傅恒于家中去世,年仅49岁。那一天,京城内的另一处宅院中,乾隆的亲弟弟和亲王弘昼也寿终正寝。 在接连失去两位亲近之人后,60岁的乾隆亲自在傅恒的丧礼上到灵前祭酒,并题诗一首: 鞠躬尽瘁诚已矣,临第写悲有是哉! 千载不磨入南恨,半途乃夺济川材。[佚名:《清史列传》卷二十,《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十七·傅恒》,中华书局,1987,第1496页。] 朕最后悔的事,就是派了你南下。 也许很多人都会为傅恒扼腕叹息,但他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应该是并无遗憾的。在缅甸,那番战况,傅恒一定知道这场战争已经打不赢了,可他还是要打。在某一个瞬间,傅恒或许是真想战死在缅甸的。傅恒身边的人后来说,他这一辈子精通满文,并不擅长汉文,但始终很喜欢袁枚悼念鄂尔泰的长子鄂容安所写的一句诗: 男儿欲报君恩重,死到沙场最善终。[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十一,《哭襄勤伯鄂公》,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第237页。] |
||||
上一章:喜忧参... | 下一章:章佳·尹...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