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小慎微的晚年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在经历雍正朝的官运亨通后,尹继善在乾隆朝,从一开始就有些被敲打的感觉。

雍正朝晚期,云贵地区爆发苗族叛乱,云贵总督尹继善负责平叛。尹继善虽是文官出身,但谋划平叛的表现十分出色。史书记载,尹继善面对叛军,抚剿结合,

东道抚定攸乐三十六寨,西道攻六囤,破十五寨,降八十余寨。[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七,《列传九十四·尹继善》,中华书局,1977,第10546页。]

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战绩也是非常出色的。同时,考虑到其治理云贵时也没什么纰漏,尹继善怎么说也应该被褒奖的,结果,乾隆刚正式即位,就把尹继善云贵总督的权力拆分了。史书记载:

乾隆元年,贵州别设总督,命尹继善专督云南。[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七,《列传九十四·尹继善》,中华书局,1977,第10547页。]

尹继善原来管贵州和云南两个省,现在就只负责云南一个省了。虽然名义上仍是总督,但权力范围被缩小了。

可说乾隆对尹继善不信任吧,也不是。史书又记载,转年的乾隆二年(1737),

(尹继善)授刑部尚书,兼管兵部。[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七,《列传九十四·尹继善》,中华书局,1977,第10547页。]

中央六部,尹继善一人兼管两部。乾隆最开始对尹继善的态度,确实有些忽高忽低。

此外,乾隆也似乎有意不让尹继善在中央久留。乾隆二年到乾隆五年(1740),尹继善有过三年短暂的留京经历,从乾隆五年开始,整整25年,尹继善不是在川陕当总督,就是在两江当总督,两边来回交替着干,一直干到乾隆三十年(1765),才被征召回京。

这段漫长的总督生涯,也让尹继善从46岁的壮年人逐渐变成了71岁的古稀老人。而更让尹继善痛苦的在于,比起曾经没事就夸自己的雍正,乾隆却没事就批评尹继善两句。

尹继善注重同僚关系、团结下属,乾隆就发上谕,公开批评尹继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有时,尹继善做事情追求事缓则圆,乾隆又指出尹继善这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之见”[见《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三十,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初三日。],责备尹继善缺乏果敢与担当。

甚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发生了杨中林案,司法审判时,在明确了主犯死刑之后,尹继善只因将主犯拟定为斩立决,没有定为凌迟,便再次招来乾隆的痛斥。乾隆说尹继善缺乏良知:

汝此等之愧惧亦已多矣,但不能动汝天良,奈何?[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5辑,第161页;转引自高翔《尹继善述论》,《清史研究》,1995年第1期。]

或许是为了应对乾隆的反复敲打,尹继善的日常除了继续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开启了专门针对乾隆的马屁行动。

我们先来说尹继善的功绩。

尹继善三次总督川陕,每次都成功助推了清朝当时重大的军事行动。乾隆五年,46岁的尹继善第一次出任川陕总督,成功组织了对郭罗克部叛乱的平定行动;乾隆十三年(1748),54岁的尹继善第二次出任川陕总督,辅佐时任首席军机大臣的富察·傅恒在翌年年初完成了一平金川的壮举,这也是尹继善和傅恒的第一次合作;乾隆十八年(1753),59岁的尹继善第三次出任川陕总督,为此后清朝对准噶尔的军事行动提前准备了战争所需物资,且勘查了出师之路的路况。

然而,尹继善晚年比较为人诟病的,还是他在两江总督任上过于逢迎乾隆的一系列表现。

我们都知道乾隆曾经六下江南,但我们可能不了解,其中有三次是尹继善负责接待的。而尹继善每次迎接乾隆都颇费心思,可以称得上移山填海般地伺候。

最典型的就是乾隆二十一年九月,62岁的尹继善为了迎接乾隆,不但把江南所有名胜古迹都搜罗了个遍,还大肆人为制造各种景观,曾从地下挖出潜藏的山峰,还直接挖土造湖,以供乾隆观赏。史书记载:

尹公三次迎銮。幽居庵、紫峰阁诸奇峰,皆从地底搜出,刷沙去土,至三四丈之深。……又嫌摄山水少,故于寺门外开两湖,题曰“彩虹”、“明镜”。[袁枚:《随园诗话》卷六,《八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第216页。]

鉴于尹老头这种过分逢迎的表现,尹继善曾经的工作搭档、乾隆最亲爱的宠臣小舅子傅恒,都忍不住让人写诗嘲讽了一下尹继善。诗里有一句是:“名胜前番已绝伦,闻公搜访更争新。”[赵翼:《檐曝杂记》卷二,《傅文忠公爱才》,中华书局,1982,第24页。]

江南当地的读书人,看着尹继善的一系列做法,也忍不住吐槽说:

尹文端公不爱钱,而善用人,实是好官。惟于上之南巡,有意迎合,伤耗三吴元气,此通人之一蔽。[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二,第五〇条;见《随园诗话》附录,《批本随园诗话批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第925页。]

尹继善尹大人,当官是清廉自守的,管理是知人善任的,的确是个好官。但是,在乾隆皇帝南巡这件事上,尹大人过分迎合,消耗了江南的民力物力,损伤了江南元气。

不过,实话讲,把谁放尹继善的位置上,面对乾隆南巡,逢迎都会是必然选项。不过,江南当地的老百姓,对尹继善的整体表现还是给出了高评价的。乾隆三十年,71岁的尹继善正式卸任两江总督将回归京城时,江南人民送别的场景还是很感人的。史书记载:

(尹继善)临行时,吏民环送悲号,公不觉凄怆伤怀,过村桥野寺,必流连小住,慰劳送者。[昭梿:《啸亭杂录》卷七,《尹文端公》,中华书局,1980,第192页。]

尹继善离任时,官吏百姓都哭泣送别,老头70多岁了,也是一再驻留,回首道别。

那么,当古稀之年的尹继善回到京城后,他的工作状态又如何呢?

只能说经过30年的相处,乾隆还是很肯定尹继善的工作能力的,既让尹继善担任了文华殿大学士,又让尹继善进了军机处。一年后,尹继善排位第二,仅次于傅恒。可另一方面,也不知道乾隆是什么心态,他没事仍然喜欢拿尹继善寻开心。

大概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乾隆带着一众大臣去打猎。这会儿乾隆虽已五十好几了,但身体依旧很好,两天连着射杀了8只鹿。尹继善本想将拍马屁进行到底,吹嘘了一番乾隆的神武。结果,乾隆立刻把弓给尹继善,说你也试试。

要知道,尹继善已经70多岁了,从云贵到川陕,尽管年轻时没少上战场,可这把年纪还拉弓射箭,也的确是难为尹老头了。最终,乾隆找了一只已经卧倒的鹿,让尹继善去射。尹继善第一箭没中,第二箭也没中,第三箭倒是射中了,可惜没啥威力,小鹿站起来,身上带着箭就跑了。

那么,这个皇帝逗老臣玩的故事,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答案很简单,是乾隆他自己写诗时,在批注里专门记下来的。原文是:

廿四日,围中发矢,连毙五鹿。廿五日,行围复殪其三,尹继善见之惊为神异,因命其射一疲卧之鹿,则第三箭始着鹿身,转蹶起带箭而去。[弘历:《大学士尹继善随围因请诗走笔成什调之》诗注,见《御制诗三集》卷六十,四库全书本,第17页a。]

不过相比早年的屡加批评,在晚年,乾隆和尹继善这对相差约莫20岁的君臣组合,相处温馨的画面倒也挺多。

比如,尹继善晚年身体欠佳时,乾隆也一直会派御医去探望,帮忙诊治。甚至也专门降旨给尹继善,要他务必谨遵医嘱,按时吃药。随着晚年身体越来越差,尹继善感慨说:

老马途长力渐疲,素心能得几人知?[尹继善:《尹文端公诗集》卷八,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第33页a。]

我像一匹老马那样,跑得太远了,也跑得太久了,如今年纪大了,折腾不动了。我那颗纯真的心,到底有谁能懂呢?

老病缠身的尹继善,晚年有过一次十分动人的争辩。乾隆三十四年(1769),清缅战争已到后期,仍不断失利,首席大军机傅恒决定亲自领兵南下,当时各方都已确定,唯独彼时75岁的尹继善一再劝阻。史书记载:

文忠(傅恒)奉命征缅甸。文端独抗奏傅恒硕德重望,军旅非所夙娴,况以首辅之尊,从戎边徼,万一奏凯稍迟,有关国体,再四谏沮,至于涕流。[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四,中华书局,1984,第390页。]

尹继善说得很清楚:傅恒上次奔赴战场已过去20多年了,不宜前往,而且,首席大军机不能轻易南下啊!说到最后,尹继善痛哭流涕,再三阻拦。

要知道,按当时的军机处排位,傅恒是老大、尹继善是老二,傅恒南下,代表尹继善即将全面代理军机处工作。因此,于私而言,最盼着傅恒南下的应该就是尹继善。可老头晚年时明显没有那么大的权力欲,他早就累了,他心里明白,傅恒不该去的。

无奈,尹继善没能拦住。乾隆三十四年,傅恒挂帅征缅;乾隆三十五年(1770)三月,傅恒染病还朝,同年病逝。傅恒死后,尹继善也按排位成了乾隆朝继鄂尔泰、讷亲、傅恒后的第四位首席大军机。

转年,乾隆东巡时,还专门命尹继善主持朝政大局。可见,这时的乾隆对尹继善的信任已相当深厚了。只可惜,乾隆刚走不久,尹继善便在京病逝了,终年77岁。乾隆听到消息后,专门下令,由内务府出钱置办尹继善的丧礼,并派皇八子永璇前往祭奠,并赐尹继善谥号“文端”。后世称尹继善“尹文端公”。

回首尹继善这一生,庶子出身,刻苦读书,蒙雍正赏识,青年得志,入仕七年督抚江苏,八年修治河道,未及九年即位列总督。此后人生,一督云贵、三督川陕、四督两江,于西南安定、于西北战事、于江南民生,皆有值得称道之处。

若用前文曾引用的一句话为尹继善的一生做注脚,那就该是这句——“尹文端公不爱钱,而善用人,实是好官。”

上一章:八年登... 下一章:刘统勋...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